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0296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杆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将巨大负载中心与远程发电源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输送线路对于按需重新分配电力至关重要。公知的是利用处理过的木杆来形成输电杆塔。然而,已经发现处理木杆所用的化学制品含有致癌物质。源自对处理过的木杆的特殊处置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致使人们寻求木材的替代物。还使用混凝土和钢材来形成电线杆塔。然而,这些材料的重量使得运输和安装成本过高。此外,钢材是高导电性的,而混凝土结构则随着温度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纵向裂缝。当使用电线杆塔时,抗侵蚀是另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放置电线杆塔的地面以及周围环境可对电线杆塔造成侵蚀,使电线杆塔的长度减小并使电线杆塔的寿命缩短。电线杆塔的制造成本是另一个关心的问题。该成本由所用的材料、废料、耗损、制造时间以及劳动力产生。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被廉价地制造和运输的电线杆塔,并且其结构可靠且合乎环境要求,而且抗侵蚀以及抵抗诸如风、湿气、热、冷等环境因素。

复合材料电线杆塔由于重量较轻、抗侵蚀并且不具导电性,因而对其需求很大。此外,特别是与钢电线杆塔相比较,复合材料通常使用环保的生产方法。现复合材料杆塔的成套组装方式,多采用法兰工装方式连接已制备的杆体。但是通过法兰工装的方式组装复合材料整塔不仅增加了杆塔自重以及运输成本,同时为杆塔的组装工作增加了繁琐工序,结构异常复杂,安装不变,也不能解决材料特性与结构设计相协调的相关问题,如受压刚度不足、变形不协调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包括单元塔,所述单元塔的顶部设有固定槽孔,所述单元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凸柱,所述单元塔的两侧上端设有上螺孔,所述单元塔的两侧下端设有下螺孔,且上螺孔与下螺孔的直径相同,所述单元塔与单元塔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穿过上螺孔和下螺孔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槽孔和固定凸柱位置对应,且均至少设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固定槽孔的直径大于固定凸柱的直径1cm-2cm。

优选的,所述单元塔的内部设有加强芯。

优选的,所述单元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直径相同。

优选的,所述单元塔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爬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通过固定槽孔和固定凸柱之间的插接,稳固单元塔与单元塔之间结构,同时便于安装,单元塔与单元塔之间再通过固定螺钉固定连接,整体结构稳固,抗压性能强,不易变形;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元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元塔俯视图。

图中:1单元塔、2固定槽孔、3固定凸柱、4上螺孔、5下螺孔、6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连接结构,包括单元塔1,所述单元塔1的顶部设有固定槽孔2,所述单元塔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凸柱3,所述单元塔1的两侧上端设有上螺孔4,所述单元塔1的两侧下端设有下螺孔5,且上螺孔4与下螺孔5的直径相同,所述单元塔1与单元塔1之间通过固定螺钉6穿过上螺孔4和下螺孔5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孔2和固定凸柱3位置对应,且均至少设有四个,增加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孔2的直径大于固定凸柱3的直径1cm-2cm,方便插接。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塔1的内部设有加强芯,增加单元塔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塔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爬梯,方便攀爬作业。

工作原理:在安装时,单元塔1与单元塔1之间的固定槽孔2和固定凸柱3之间相互插接,稳固单元塔1与单元塔1之间结构,单元塔1与单元塔1之间相互贴合,增加抗压性,不易变形,同时便于安装,单元塔1与单元塔1之间再通过固定螺钉6固定连接,整体结构稳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