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7401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众多的切割机产品,但是市场上的切割机产品在技术上制作的不全面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麻烦,例如,(1)现有的切割机在切割薄板时,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待切割的薄板放在预定的位置,用手按压薄板,启动电机,电机带动切割锯运动实现对薄板的切割。这种切割方式容易误伤操作人员,而且,由于人手在按压薄板的过程中力量时强时弱,容易造成切割面粗糙,次品率较高;(2)现有的很多切割机的操作空间没有吸尘装置,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到处乱飞,使用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佩带眼罩和口罩,以避免这些碎屑刺伤眼镜和呼吸道,这些碎屑落于切割机机箱中也容易造成驱动轴的阻塞和磨损,减少切割机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包括箱体、切割机构、驱动机构、运行机构、夹具和除尘装置;所述的驱动机构和运行机构置于箱体内;所述的切割机构为切割锯片;所述的运行机构包括位于箱体的上顶面的切割机工作台,在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上开设有切割锯片的运行通道,所述的切割锯片置于运行通道中,所述的切割锯片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驱动切割锯片在运行通道中移动;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连通管道,该连通管道与除尘装置相连;

所述的夹具,包括设置在切割机工作台上的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分置在所述的切割机的切割锯片的运行通道的两侧,且与运行通道的中轴线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用以容纳待切割件的导向凹槽,在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和与通孔相配合的紧固件,通过紧固件对置于导向凹槽内的待切割件进行限位;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在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上的安装位置可调,用以对待切割件的一端进行限位;

所述的除尘装置包括引风机和除尘布袋,所述的引风机与箱体的除尘管道相连,所述的除尘布袋与引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的除尘布袋包括紧固圈和安装于其上的布袋,布袋下部为绑扎口,所述布袋表面设置有褶皱层,所述布袋的总表面积大于袋口与所述紧固圈等周长的直筒型布袋的总表面积。

进一步,上述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所述的夹具的第二限位组件包括水平限位板和与水平限位板垂直连接的竖直限位板,所述的竖直限位板上设置有视窗,所述的水平限位板在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上的安装位置可调;所述的水平限位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的通孔为条形通孔,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螺纹孔,所述水平限位板和切割机工作台之间通过螺栓和通孔与螺纹孔连接固定,且通过该通孔及螺栓,水平限位板可相对切割机工作台前、后移动。

进一步,上述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所述的夹具的第一限位组件的导向凹槽为矩形;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和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进一步,上述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所述布袋为直筒型的布袋,所述布袋袋口周长大于所述紧固圈的周长,所述布袋以其袋口固接在所述紧固圈上。所述布袋的截面具体为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向外突出的波形的截面。进一步,所述的波形为圆弧波形,多个所述圆弧波形彼此紧挨、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布袋的周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创新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割机,在切割机工作台上设置有夹具,该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的底部设置有用以容纳待切割件的导向凹槽,且在第一限位组件上设置有通孔和紧固件;在切割时,将待切割件置于导向凹槽中,通过第二限位组件对待切割件的一端进行限位,通过紧固件对待切割件施加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在切割时,待切割件受到来自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作用力,保持待切割件在整个切割过程中不发生位移,使所得的切割成品表面均匀,产品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割机,在切割机的一侧连接有除尘装置,所述的除尘装置包括引风机和除尘布袋,所述的引风机与箱体的除尘管道相连,所述的除尘布袋与引风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的除尘布袋包括紧固圈和安装于其上的布袋,布袋下部为绑扎口,所述布袋表面设置有褶皱层,所述布袋的总表面积大于袋口与所述紧固圈等周长的直筒型布袋的总表面积。在切割机的使用过程中,启动除尘装置,能够及时将切割下的碎屑吸附进布袋,从而有效避免了碎屑落于箱体中堵塞驱动机构,且能够有效避免碎屑四处飞扬,改善工作环境。此外,该布袋的表面设有褶皱层,能够显著增大吸附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和增强吸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带夹具的切割机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去掉第二限位组件将待切割件置于第一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待切割件置、夹具和箱体内驱动机构的左剖视图;

图5为布袋16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带夹具和除尘装置的切割机,如图1-3所示,包括箱体、切割机构、驱动机构、运行机构、夹具和除尘装置;所述的驱动机构和运行机构置于箱体内;所述的切割机构为切割锯片2;所述的运行机构包括位于箱体上顶面的切割机工作台1,在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1上开设有切割锯片2的运行通道3,所述的切割锯片2置于运行通道3中,所述的切割锯片2与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的驱动机构驱动切割锯片2在运行通道3中移动;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连通管道17,该连通管道17与除尘装置相连;

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的切割机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18、驱动电机19和开关21;如图4所示,所述的切割锯片2套装在驱动轴18上,所述的驱动轴18与驱动电机19相连,所述的驱动电机19通过导线与开关21相连,所述的开关21安装在箱体外侧,所述的驱动电机19底部安装有可调节高度的支架20;在使用时,使开关21处于启动状态,驱动电机19带动驱动轴18转动,驱动轴18带动切割锯片2旋转前进对待切割件13实施切割,切割完毕后,使开关21处于完毕状态,驱动电机停止工作;

具体地,所述的夹具,包括设置在切割机工作台1上的第一限位组件4和第二限位组件5;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4和第二限位组件5分置在所述的切割机的切割锯片2的运行通道3的两侧,且与运行通道3的中轴线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4的底部设置有用以容纳待切割件13的导向凹槽8,在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和与通孔相配合的紧固件12,通过紧固件12对置于导向凹槽8内的待切割件13进行限位;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的紧固件12为螺钉,在所述的螺钉端部设置有把手;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4的导向凹槽8为矩形;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4和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1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5在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1上的安装位置可调,用以对待切割件13的一端进行限位;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5包括水平限位板10和与水平限位板10垂直连接的竖直限位板9,所述的水平限位板10在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1上的安装位置可调;更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的水平限位板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7,所述的切割机工作台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螺纹孔,所述水平限位板10和切割机工作台1之间通过螺栓和通孔7与切割机工作台1上螺纹孔连接固定,且通过该通孔7及螺栓,水平限位板10可相对切割机工作台1前、后移动;更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的通孔7的个数为两个,所述的通孔7为条形通孔;更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5的水平限位板10和竖直限位板9一体成型;在切割时,将待切割件13(一般是板材)置于第一限位组件4的导向凹槽8中,根据待切割的尺寸,调整第二限位组件5的位置,后通过螺栓穿过通孔7与切割机工作台1上的螺纹孔配合,将第二限位组件5固定在切割机工作台1上;然后,将待切割件13的一侧端部与第二限位组件5对齐,通过第一限位组件4上的紧固件12对待切割件13进行固定,当切割锯片2沿着运行通道3对待切割件13进行切割时,待切割件13受到第一限位组件4和第二限位组件5的限位固定作用力,使待切割件13在整个切割过程中位置保持固定,由此得到的切割面表面均一,质量稳定,同时整个切割过程无需人为固定待切割件,切割安全且易于实现;

所述的除尘装置包括引风机14和除尘布袋,所述的引风机14与箱体的除尘管道相连17,所述的除尘布袋与引风机14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的除尘布袋包括紧固圈15和安装于其上的布袋16,布袋16下部为绑扎口,所述布袋16表面设置有褶皱层,所述布袋16的总表面积大于袋口与所述紧固圈15等周长的直筒型布袋的总表面积;进一步具体地,所述布袋16为直筒型的布袋,所述布袋16袋口周长大于所述紧固圈15的周长,所述布袋16以其袋口固接在所述紧固圈15上。如图5所示,所述布袋15的截面具体为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向外突出的波形的截面。进一步,所述的波形为圆弧波形,多个所述圆弧波形彼此紧挨、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布袋16的周向。在所述箱体的底部连接除尘装置,在切割过程中,能够及时将切割下的碎屑吸附进布袋,从而有效避免了碎屑落于箱体中堵塞驱动机构,且能够有效避免碎屑四处飞扬,改善工作环境。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的材质为不锈钢。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