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1822发布日期:2018-07-10 23:3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搅拌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机是把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并拌制成混凝土混合料的机械。主要由拌筒、加料和卸料机构、供水系统、原动机、传动机构、机架和支承装置等组成。按工作性质分间歇式(分批式)和连续式;按搅拌原理分自落式和强制式;按安装方式分固定式和移动式;按出料方式分倾翻式和非倾翻式;按拌筒结构形式分梨式、鼓筒式、双锥、圆盘立轴式和圆槽卧轴式等。

目前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率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需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来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包括传动转轴,所述传动转轴表面设有供水圆槽,所述供水圆槽外侧设有直杆搅拌桨,所述直杆搅拌桨两侧设有S型搅拌桨,所述S型搅拌桨底部设有供水底槽,所述传动转轴左侧设有加压风筒,所述加压风筒左侧设有电子显示屏,所述电子显示屏底部设有操控按键,所述操控按键底部设有交流电动机,所述传动转轴右侧设有卸料斗。

优选的,所述交流电动机包括定子绕组、转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设置在交流电动机左侧,所述转子绕组设置在定子绕组右侧。

优选的,所述传动转轴左侧设有螺纹,所述传动转轴与加压风筒通过螺纹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直杆搅拌桨包括支撑柱、搅拌块,所述搅拌块设置在直杆搅拌桨顶部,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搅拌块底部。

优选的,所述操控按键和电子显示屏通过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交流电动机设置为2个,2个所述交流电动机(别对称设置在电子显示屏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该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桨设置有直杆型的,也有S型的,直杆型针可对难搅拌物质进行搅拌,而S型可对易搅拌物质进行充分搅拌,两者对于混凝土的搅拌有互补功效;

2、该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在其传动转轴上以及筒槽底部都设有供水出口,可循环式对料筒中的混凝土进行供水搅拌;

3、该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在其左侧设有加压风筒,当搅拌完毕时,可将圆筒中的物料加压推送至卸料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电动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直杆搅拌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交流电动机;101、定子绕组;102、转子绕组;2、供水圆槽;3、直杆搅拌桨;301、搅拌块;302、支撑柱;4、S型搅拌桨;5、卸料斗;6、传动转轴;7、供水底槽;8、加压风筒;9、操控按键;10电子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包括传动转轴6,所述传动转轴6表面设有供水圆槽2,所述供水圆槽2外侧设有直杆搅拌桨3,所述直杆搅拌桨3两侧设有S型搅拌桨4,所述S型搅拌桨4底部设有供水底槽7,所述传动转轴6左侧设有加压风筒8,所述加压风筒8左侧设有电子显示屏10,所述电子显示屏10底部设有操控按键9,所述操控按键9底部设有交流电动机1,所述传动转轴6右侧设有卸料斗5。

具体的,所述交流电动机1包括定子绕组101、转子绕组102,所述定子绕组101设置在交流电动机1左侧,所述转子绕组102设置在定子绕组101右侧。

具体的,所述传动转轴6左侧设有螺纹,所述传动转轴6与加压风筒8通过螺纹转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直杆搅拌桨3包括支撑柱302、搅拌块301,所述搅拌块301设置在直杆搅拌桨3顶部,所述支撑柱302设置在搅拌块301底部。

具体的,所述操控按键9和电子显示屏10通过电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交流电动机1设置为2个,2个所述交流电动机1分别对称设置在电子显示屏10两侧。

工作原理:该种水利工程用混凝土搅拌机在使用时,先将搅拌的混凝土倒入搅拌机槽内,打开电源,操作操控按键9设置参数,搅拌机开始运作,S型搅拌桨4和直杆搅拌桨3同时对槽内混凝土进行搅拌,同时,供水圆槽2适当出水,使混凝土搅拌更均匀,搅拌完毕时,加压风筒8施加压力,将混凝土推送至卸料斗5,出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