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保温砌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422发布日期:2018-07-11 01:44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保温砌块。



背景技术:

伴随科技进步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我国的建筑领域,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被应用。其中,在绿色施工中,自保温砌块因其制作工艺成熟,节能效果明显就被广泛应用。而砌块为实现一定的机械强度,本体多采用混凝土等质地较为坚硬的材料制成,虽然在整洁性和保温性等方面大大优于普通黏土砖,但也因质地坚硬,为接下来敷设管线等施工带来一定的不便,尤其是建筑内主干管线暗敷时,往往需要采用切割工具在墙壁上开槽,这将增加一部分施工工程量,同时也影响到工程进度,为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砌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自保温砌块,它包括混凝土砌块本体,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外形为长方体,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内部设有贯通长方体的上、下表面的型腔,在所述型腔内部浇筑有保温部件,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的长方体的左侧侧壁上设有贯通长方体的上、下表面的子口,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的长方体的右侧侧壁上设有贯通长方体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子口配合的母口,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的长方体的前侧的侧壁的上设有横向贯通所述长方体前侧的侧壁的凹槽。

在靠近所述凹槽的口部两侧的立壁上设有横向贯通所述长方体前侧的侧壁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与设有的贯通所述长方体前侧的侧壁的盖配合。

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外表面设有防水胶浆层。

靠近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的长方体的前、后侧壁的所述型腔的侧壁上设有贯通所述长方体的上、下表面的齿状槽,所述齿状槽的槽体形状呈燕尾状。

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的长方体的后侧的侧壁上也设有横向贯通对应侧壁的凹槽,在靠近所述凹槽的口部两侧的立壁上设有横向贯通所述长方体后侧的侧壁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与设有的贯通所述长方体后侧的侧壁的盖配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在混凝土砌块本体的前侧壁或后侧壁上或者在前、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水平方向的凹槽;这样,在施工中,按照图纸要求,将各个混凝土砌块本体依次码放构成管线途经位置上的墙体,砌块与砌块之间通过其自身设置在左、右两侧侧壁的子、母口扣合,使砌块与砌块之间紧密和牢固。因为砌块尺寸标准,所以当砌块码放整齐后,位于其前侧壁或后侧壁或者在前、后侧壁上分别设置的水平方向的凹槽位于同一标高上,因此各个砌块之间的凹槽连接成一条贯通的通道,自然构成管线敷设凹槽,为后续的管线施工提供标准的敷设位置,在保障自保温砌块保温节能的基础上,无需机械方式再在墙体上开槽,进一步优化了施工环节,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自保温砌块结构三维示意图;

图2为一种自保温砌块结构凹槽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1.混凝土砌块本体,2.子口,3.凹槽,4.盖,5.母口,6.保温部件,7.齿状槽,8.燕尾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以下说明中,省略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针对施工中管线暗敷存在标准不统一,施工不方便的现状,急需采取一种结构新颖,设计合理的新敷设方式或新装置,图1、图2中,提供了一种自保温砌块,它包括混凝土砌块本体1,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外形为长方体,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内部设有贯通长方体的上、下表面的型腔,在所述型腔内部浇筑有保温部件6,这里,保温部件6可采用膨胀珍珠岩或聚氨酯高分子材料。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的长方体的左侧侧壁上设有贯通长方体的上、下表面的子口2,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的长方体的右侧侧壁上设有贯通长方体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子口2配合的母口5,即当各个砌块一起码放构成墙体时,砌块与砌块之间的所述子口2和母口5交错布置且紧密配合。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的长方体的前侧的侧壁的上设有横向贯通所述长方体前侧的侧壁的凹槽3,当各个砌块一起码放构成墙体时,位于各个砌块上的凹槽3标高一致,构成一条贯通的管线敷设槽,满足暗敷管线的需要。

在靠近所述凹槽3的口部两侧的立壁上设有横向贯通所述长方体前侧的侧壁的燕尾槽8,所述燕尾槽8与设有的贯通所述长方体前侧的侧壁的盖4配合。这里,盖4为长方形,盖上设有与所述燕尾槽8配合的边缘呈楔形。当后期不需要再对凹槽内的管线进行维保等操作时,也可以将盖在施工中省去, 这样,只需在管线暗敷完毕后,直接将砂浆填充到凹槽3中,这样,将敷设的管线埋在墙壁内,再通过后期的墙面处理,将墙面压光,同样实现暗敷管线的目的。

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外表面设有防水胶浆层。可以实现砌块防水的目的。

靠近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的长方体的前、后侧壁的所述型腔的侧壁上设有贯通所述长方体的上、下表面的齿状槽7。所述齿状槽7的槽体形状呈燕尾状。这样,可以使保温部件6和混凝土砌块本体1结合紧密,不至于脱离。

在所述混凝土砌块本体1的长方体的后侧的侧壁上也设有横向贯通对应侧壁的凹槽3,在靠近所述凹槽3的口部两侧的立壁上设有横向贯通所述长方体后侧的侧壁的燕尾槽8,所述燕尾槽8与设有的贯通所述长方体后侧的侧壁的盖4配合。这样,可以满足共用一堵墙的相邻的两个房间,分别在同一堵墙两侧的凹槽3内暗敷管线,同样避免在墙上机械开槽施工的不便,提高施工效率。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