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7076发布日期:2018-11-07 11:10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停车库领域,特别是涉及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出现爆发性增长,泊车位日趋紧张;而城市中提供大块土地用于建造停车库的机会已经不多。目前占机械式停车设备中约90%以上的升降横移类等低端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不高,在国内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从而造成普遍的质量低下;并且由于这类产品占有地面面积较大、不适于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等原因,逐渐不为用户所欢迎。而在国外流行的适宜于建成高塔或地下车库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垂直升降类和仓储类停车设备正逐渐进入国内市场。这两类停车设备虽然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但由于空间利用率和自动化程度都较高,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国内仓储式停车库大都使用将车辆停靠在载车板上,通过移动载车板的方式将车辆泊入停车库,然而其驱动载车板移动的驱动装置往往设置在靠近载车板的上部,并采用有对重装置的形式设置,这种形式的载车板重心靠上部,且驱动装置需要承受载车板与车辆的全部重量,在移动载车板时易产生晃动。

另外,在将车辆移入/移出载车板时,会因重量以及外力的作用使载车板产生晃动或位移对车辆搬运造成影响,为解决这种影响,需要额外添加自锁装置,这占用了停车库空间。而且,在搬运货车、客车等重型车辆时,驱动装置的功率也必须相应增大。因此,驱动装置体积也会增大,这使得载车板移动系统需要占用的空间随之增大,这造成通过驱动装置搬运载车板以及车辆时,经常面临占用空间大、移动稳定性差、晃动严重以及需要额外设置自锁装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能够解决占用空间大、移动稳定性差、容易晃动,需要额外设置自锁装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载车板移动系统,包括:车库进入口支架,包括若干立柱和固定于所述立柱上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与载车板平移方向平行且间隔排列的至少二桥架、垂直于所述桥架且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二侧梁,所述桥架固定于所述立柱或所述侧梁;所述桥架上设有承重滚轮、承重转轴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承重滚轮在所述桥架上沿所述载车板平移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承重转轴贯穿所述承重滚轮且两端固定在所述桥架上,所述承重滚轮用于承载所述载车板;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框架下方,包括驱动组件和带动组件,所述带动组件用于在带动所述载车板时卡住/勾住所述载车板,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带动组件沿桥架方向平移,所述带动组件还用于在所述压力传感器感知到超过预定压力后处于卡住/勾住所述载车板的状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出了一个技术方案:一种车辆搬运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载车板移动系统,载车板以及搬运器,所述载车板设置在所述车库进入口支架上,所述载车板用于承载大型汽车,所述载车板包括承重架,所述承重架包括行车导向槽,所述行车导向槽位于所述承重架承受车辆重力的一面;行车板,所述行车板设置于在所述行车导向槽上;所述搬运器用于将所述载车板和载车板上的车辆从车库搬运到所述载车板移动系统的车库进入口支架或者将所述载车板和载车板上的车辆从所述车库进入口支架搬运到所述车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出一种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在载车板下方设置车库进入口支架,通过车库进入口支架桥架上的承重滚轮承载载车板,并在车库进入口支架的框架下方设置驱动装置,以带动组件卡住/勾住载车板,驱动组件驱动带动组件平移的方式使载车板沿桥架方向平移,并在桥架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到超过预定压力后处于卡住/勾住载车板的状态,从而使载车板处于自锁状态。本申请能够使驱动装置不直接承受载车板的重量,减小驱动装置的功率,从而缩减载车板移动系统的占用空间,使载车板移动到车库进入口支架上后保持载车板处于自锁状态,增加了载车板移动系统的移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载车板移动系统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桥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带动组件和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出的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载车板移动系统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载车板移动系统包括车库进入口支架(未标示)和驱动装置(未标示),车库进入口支架用于位于载车板101下方,用于承载载车板101,并为载车板101提供移动的轨道。驱动装置位于车库进入口支架的框架(未标示)内,用于在移动载车板101时与载车板101上预设的连接点102卡合/勾住,带动载车板101在车库进入口支架的轨道上作往复运动,从而将载车板101上的车辆移动到预设的位置。

其中,车库进入口支架包括立柱103和固定于立柱103上的框架。立柱103位于框架的四个边角上,用于支撑框架。框架包括与载车板101平移方向平行且间隔排列的桥架104以及垂直于桥架104且固定在立柱103上的侧梁105,两条侧梁105与位于框架边缘的两条桥架104组成框架的四条边。

在本实施例中,载车板101用于承载普通大客车、中型以上载货汽车、挖掘机等大型汽车,在其他实施例中,载车板也可以承载轿车、吉普车、微型车、轻型客车、轻型载货汽车等小型汽车,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桥架104有三个,立柱103有四个,侧梁105有2个,固定在立柱103上的框架为框架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柱103的数量可以大于4个,桥架104的数量可以为2个、4个、5个甚至更多,侧梁105的数量也可以大于2个,因此,固定在立柱103上的框架也可以为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不同形状,只需固定在立柱103上的框架能够用于承载载车板101,并使载车板101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103、桥架104以及侧梁105组成的车库进入口支架可使用钢制材料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在立柱103、桥架104以及侧梁105三者的连接处通过螺栓、铆钉以及嵌合的方式连接。只需立柱103、桥架104以及侧梁105组成的车库进入口支架能够承载载车板和车辆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桥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对本申请的桥架做详细说明。

桥架104面向载车板101的一面设有沿载车板101平移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凹槽107,在凹槽107内设有承重滚轮106,承重滚轮106与载车板101接触,并用于承载载车板101。在承重滚轮106两侧设有立板108,立板108位于凹槽107内,且立板108两侧垂直固定在凹槽107的内壁上。其中,贯穿承重滚轮106的承重转轴109垂直于凹槽107侧壁,并贯穿凹槽107的侧壁,承重滚轮106通过承重转轴109固定在桥架104上,并围绕承重转轴109转动。桥架104上的承重滚轮106依次排列并填充桥架104上的凹槽107。

为了使车库进入口支架上的载车板101能够沿平行于桥架104方向移动,且不脱离车库进入口支架,在与立柱103连接的桥架104上还设有用于将载车板101限制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的环形凸起110,其中,环形凸起位110于位于承重滚轮106上,且位于承重滚轮106相互远离的一侧,环形凸起110与承重滚轮106同轴连接,且承重转轴109贯穿环形凸起110,载车板101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平移时,载车板101位于环形凸起110远离凹槽107侧壁的一侧,从而通过环形凸起110对载车板101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凸起110位于承重滚轮106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凸起110也可以设置在承重转轴上或桥架104的凹槽107侧壁内侧甚至桥架104凹槽外侧等位置,只需环形凸起110能够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的载车板101在沿平行于桥架104方向移动时,能够对位于车库进入口支架上的载车板101进行限位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贯穿承重滚轮106的承重转轴109可与承重滚轮106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承重滚轮106与承重转轴109分开设置,二者之间通过轴承(未图示)连接,承重转轴109可直接以焊接或螺接的方式直接固定在桥架104上,也可以使承重转轴109与桥架104之间通过轴承或其他器件以滑动的方式连接,只需承重滚轮106能够在桥架104上的凹槽107内转动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使载车板101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平移,以及在载车板101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后能够使载车板101处于自锁状态。在桥架104上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未图示),压力传感器位于载车板101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时最后与载车板101接触的承重滚轮106的承重转轴109与桥架104之间,压力传感器用于在感知到承受的压力超过预定压力后向驱动装置发出第一指令,其中,该预定压力根据载车板101施加给承重转轴109的压力进行设定,在此不做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还可位于桥架104的其他位置如:桥架104上依次排列的其他的承重转轴109与桥架104之间,当压力传感器感知到承受的压力超过预定值一段时间(即确定载车板101完全登上车库进入口支架)后发出第一指令。压力传感器也可位于承重滚轮106内部或其他可以承载载车板压力的位置,只需压力传感器能够在载车板101完全登上车库进入口支架时发出第一指令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于判断载车板101是否完全登上车库进入口支架的传感器除了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是其他激光、红外光传感器等不通过承受的压力判断载车板101是否完全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的位置也可自由设定,只需能够根据该传感器判断载车板101是否完全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并发出第一指令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带动组件和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1对本申请载车板移动系统做进一步说明。

用于驱动载车板101在车库进入口支架上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上设有驱动组件(未标示)和带动组件(未标示),其中,带动组件包括卡合/勾连部111、上升电机112,驱动组件包括平移电机113。

卡合/勾连部111用于在需要移动载车板101时与载车板101上的连接点102连接,并卡合/勾连住载车板101,从而带动载车板10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卡合/勾连住载车板101的卡合/勾连部111位于上升电机112上方。卡合/勾连部111由一横杆(未标示)和两个立板(未标示)组成,其中横杆垂直固定在立板上,立板为三角形结构,彼此平行且垂直固定在带动组件上,横杆位于立板中间且与立板的顶端连接。为了卡合/勾连住载车板101,与卡合/勾连部111连接的连接点102对应设计为倒v形结构,其顶端与载车板连接,当与卡合/勾连部111与连接点102连接时,横杆位于连接点的v形凹槽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点102也可以为凹槽或通孔结构,相应的卡合/勾连部111为柱状或勾状结构,或者连接点102与卡合/勾连部111为其他可以卡合/勾连的结构,只需卡合/勾连部111能够与连接点102连接,进而带动载车板101移动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因带动组件的卡合/勾连部111位于载车板101下方,在移动载车板时需要提升卡合/勾连部111的高度才能使其与连接点102连接。为实现这一点,在带动组件上还设置有上升电机112,由上升电机112驱动卡合/勾连部111上升、下降,在卡合/勾连部111上升后卡住/勾住载车板101上的连接点102,在卡合/勾连部111下降后释放载车板101。

为了使卡合/勾连部111稳定上升、下降,带动组件上还设置有固定座114与第二齿条(未标示),卡合/勾连部111设置在固定座114的上端,上升电机112固定在固定座114上,第二齿条位于固定座114的侧面,且第二齿条与靠近固定座的侧面与固定座114的垂直滑轨活动连接。在第二齿条朝向上升电机112的侧面上设有传动齿,第二齿条上的传动齿与上升电机112输出轴上的齿轮(未标示)啮合,且卡合/勾连部111固定在第二齿条的顶端。当上升电机112获取驱动卡合/勾连部111上升/下降的指令后,驱动与上升电机112连接的输出轴转动,进而带动与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上升/下降,从而使卡合/勾连部111上升/下降。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驱动卡合/勾连部111上升或下降的上升电机112还可以是气缸、液压机、内燃机等其他动力组件,与卡合/勾连部111连接的第二齿条还可以为液压杆、牵引绳等其他可以带动卡合/勾连部111上升/下降的传动器件,只需能够使卡合/勾连部111能够上升或下降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为了使载车板101在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并完全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后,能够保持载车板101处于自锁状态。在上升电机112上还设有控制电路(未图示)。该控制电路与桥架104上的压力传感器连接,当载车板101与桥架104上所有的承重滚轮106接触后,位于承重转轴109与桥架104之间的压力传感器感知到承受的压力超过预定值,压力传感器发出第一指令。与该压力传感器连接的控制电路接收该指令,并控制上升电机112保持当前状态,以使卡合/勾连部111保持卡住/勾住载车板101的状态,从而使在载车板101处于锁定状态。其中,控制电路与桥架104上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是有线连接的方式传递第一指令,也可以是蓝牙连接、wifi连接等无线连接的方式传输第一指令,只需控制电路能够获取压力传感器传输的第一指令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使载车板101在桥架104上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时,不冲出框架,压力传感器还可与平移电机113的控制器(未图示)连接,在压力传感器感知到超过预定值的压力后,将第一指令分别发给上升电机112的控制电路和平移电机113的控制器,平移电机113的控制器接收第一指令后,控制平移电机113停止工作,从而使载车板101停止工作,进而防止载车板101冲出框架。

在其他实施例中,平移电机113的控制器也可以不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当载车板101与桥架104上所有的承重滚轮106接触后,平移电机113控制器接收其他装置发出的指令控制平移电机113停止工作。平移电机113的控制器还可以自行判断载车板101是否完全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并控制平移电机113停止工作以防止载车板101冲出框架,只需载车板101在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时,不会冲出框架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在载车板101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时,位于带动组件上的卡合/勾连部111能够与载车板上的连接点102接触,并卡住/勾住载车板102,驱动组件还设有第一传感器(未图示),其中,在载车板101移入车库进入口支架时,第一传感器获取载车板101以及载车板101的连接点102的位置,并向平移电机113发出包含载车板101以及载车板101的连接点102的位置的第二指令,控制器接收第一传感器发出的第二指令,并控制平移电机113驱动带动组件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平移到带动组件的卡合/勾连部111能够与连接点102接触,并卡住/勾住载车板101的位置。当卡合/勾连部111移动到能够卡住/勾住载车板101的位置时,位于上升电机112上的控制电路控制上升电机112驱动卡合/勾连部111上升并卡住/勾住载车板107。

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器与第一传感器可以是有线连接的方式传递第二指令,也可以是以蓝牙连接、wifi连接等无线连接的方式传输第二指令,只需控制器能够获取第一传感器传输的第二指令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连接带动组件与驱动组件,并使驱动组件传递动力给带动组件,从而使带动组件平移,在驱动组件和带动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传动件(未标示),其中,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齿条115和转轴(未标示)。

第一传动齿条115为长条结构,其水平放置,且朝上一侧设有齿条结构,第一传动齿条115的一端固定在带动组件上的固定座114上,另一端与驱动组件的转轴上的第一齿轮116啮合,转轴贯穿第一齿轮116,且第一齿轮116以转轴为中心旋转。

为了使平移电机113能够带动第一传动齿条115平移,驱动组件转轴一端还设有第二齿轮(未标示),第二齿轮与平移电机113的输出轴(未标示)啮合或通过其他传动装置间接传动连接。当平移电机113获取平移指令后,平移电机113带动与其连接的输出轴转动,从而使第一传动齿条115平移运动,进而带动与第一传动齿条115连接的带动组件平移。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驱动带动组件做平移运动的上升电机109还可以是气缸、液压机、内燃机等其他动力组件,与带动组件连接的第一传动齿条115还可以为液压杆、牵引绳等其他可以带动带动组件平移的传动器件,只需能够使带动组件做平移运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固定并承载带动组件与驱动组件,以及为第一传动齿条115提供移动轨道,本申请的载车板移动系统还包括支撑架(未标示)和轨道117。

支撑架位于框架的下方,其中,支撑架包括第二立柱118与第二侧梁119,第二侧梁119的两端固定在第二立柱118的顶端,轨道117的两端固定在第二侧梁119的中部,且轨道117与位于框架的桥架104平行设置。带动组件设置在轨道117上,且其可以在传动组件的带动下沿轨道117平移。

在本实施例中,轨道117由两个平行侧壁(未标示)组成,第一传动齿条115与轨道117平行,且第一传动齿条115部分置入轨道117的两个平行侧壁之间,第一传动齿条115设有齿条结构的一面凸出轨道117。

为了承担第一传动齿条115,并保持第一传动齿条115处于水平状态,在第一传动齿条115上与齿条结构的一面相邻的两个侧面(第一传动齿条115上的两个相背的外侧)设有第二滚轮120,第一传动齿条115通过第二滚轮120搭在轨道117的两个侧壁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齿条115可完全置入轨道117的两个侧壁形成的空间内,也可以位于该空间上方,第二滚轮120相应的可以位于第一传动齿条115下方,用于承载第一传动齿条115,也可以与第一传动齿条115是一体结构,第二滚轮120位于轨道117的侧壁顶端,第一传动齿条115通过第二滚轮120在轨道117上移动,第二滚轮120的数量也可以自由设定,只需第一传动齿条115能够在轨道117上移动并保持水平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使平移电机113在驱动带动组件时保持固定,并将动力传输给第一传动齿条115,在轨道117上还设置有两个轴承座121,轴承座121位于轨道117的侧壁,且高出侧壁,位于轨道117的两个侧壁上的轴承座121彼此相对。与第一传动齿条115啮合的第一齿轮116所在的转轴两端置入轴承座121。在平移电机113转动时,带动与平移电机113输出轴啮合的第二齿轮转动,因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116都设置在置入轴承座121的转轴上,因此,第一齿轮116也相应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齿条115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平移电机113可以通过轴承座121固定在支撑架上,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撑架上或通过其他装置固定在框架下方,只需平移电机113在带动带动组件移动时能够保持固定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轨道115、带动组件、驱动组件为一组结构,该组结构设置在支撑架上,并以垂直于侧梁105的方向间隔排列,组与组之间置于轴承座121上的转轴之间通过连接轴122连接,以使不同组上的传动齿条111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移动,转轴与连接轴122之间的连接固定处位于支撑架的连接座(未标示)上。其中,每个组的驱动组件至少设置有一个平移电机113,且轨道117、带动组件、驱动组件形成的组数量至少为两个。

下面结合图1对本申请的载车板移动系统工作流程进行详细描述。

立体车库的搬运器驱动载车板101,使载车板101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载车板101的一侧登上车库进入口支架,第一传感器在载车板101的一侧登上车库进入口支架后,获取载车板101以及载车板101的连接点102的位置,并将包含载车板101以及载车板101上的连接点102位置的第二指令发送给与第一传感器连接的平移电机113的控制器,控制器接收第二指令后,控制平移电机113工作,平移电机113的输出端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齿轮转动,进而使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116转动。第一齿轮116带动第一传动齿条115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与第一传动齿条115固定连接的带动组件移动。当带动组件的卡合/勾连部111移动到载车板101的连接点102下方,即卡合/勾连部111处于上升后能够与载车板101上的连接点102连接,并卡合/勾连住载车板101的位置时,控制器控制平移电机113停止工作。上升电机112上的控制电路控制上升电机112工作,上升电机112的输出轴带动第二齿条工作,进而带动第二齿条顶端的卡合/勾连部111上升,当卡合/勾连部111上升到与载车板101上的连接点102接触,并卡住/勾住连接点102后,上升电机112停止工作,并使卡合/勾连部111保持当前状态。平移电机113开始工作,驱动第一传动齿条115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卡合/勾连部111以及载车板101沿平行于桥架104的方向移动。当载车板101与桥架104上的所有承重滚轮106接触后,平移电机113停止工作,位于载车板101最后接触的承重滚轮106的承重转轴与桥架104之间的压力传感器感知到超过预定压力值,向上升电机112的控制电路发出指令,控制电路接收压力传感器发出的第一指令后,控制上升电机112驱动的卡合/勾连部111不下降,从而使卡合/勾连部111维持卡住/勾住载车板101的状态,进而使载车板101维持自锁状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出一种载车板移动系统和车辆搬运系统。在载车板下方设置车库进入口支架,通过车库进入口支架桥架上的承重滚轮承载载车板,并在车库进入口支架的框架下方设置驱动装置,以带动组件卡住/勾住载车板,驱动组件驱动带动组件平移的方式使载车板沿桥架方向平移,并在桥架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到超过预定压力后处于卡住/勾住载车板的状态,从而使载车板处于自锁状态。本申请能够使驱动装置不直接承受载车板的重量,减小驱动装置的功率,从而缩减载车板移动系统的占用空间,使载车板移动到车库进入口支架上后保持载车板处于自锁状态,增加了载车板移动系统的移动稳定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搬运系统,其中,车辆搬运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载车板移动系统、载车板以及搬运器。

载车板设置在载车板移动系统的车库进入口支架上,其中,载车板包括承重架,承重架包括行车导向槽和行车板,行车导向槽设置在承重架承受车辆重力的一面;行车板设置在所述行车导向槽上。

搬运器用于将载车板和载车板上的车辆从车库搬运到载车板移动系统的车库进入口支架上或者将载车板和载车板上的车辆从车库进入口支架搬运到车库内。

通过载车板移动系统、载车板和搬运器的组合实现了车辆在停车库的寄存以及取出,提高了泊车速度,提升了用户体验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