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及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6964发布日期:2018-11-07 11:09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及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单车停放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及停车库。

背景技术

电单车等非机动车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无尽的便利,在现代都市汽车较多、道路拥挤的大背景下,它们“小快灵”的优势尽显无疑,同时也符合“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但在许多小区,它们却正在遭遇停车难的问题,令车主头疼不已。

现实生活中,电单车没有合理的停车场所,居民随意停放,浪费空间,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合理利用空间,便于电单车的停放,电单车停放整齐,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车库,空间利用率高,便于大量电单车的停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包括载车板、支撑组件、下压板、弹性件、连接组件及夹持组件;

所述载车板开设有缺口,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载车板连接,所述下压板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缺口内,所述下压板与所述支撑组件可滑动的连接,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下压板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下压板和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支撑所述下压板;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组,所述两个连接组分别位于电单车的前进方向的两侧,所述连接组分别与所述下压板和所述支撑组件铰接,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个夹持板,所述两个夹持板与所述两个连接组一一对应,所述两个夹持板位于所述下压板的两侧,所述夹持板与所述连接组铰接且所述夹持板与所述支撑组件可滑动的连接,所述连接组相对于所述支撑组件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夹持板沿垂直于电单车行的进方向的方向朝向另外一个所述夹持板移动,以使两个所述夹持板夹紧位于所述两个夹持板之间的电单车。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与所述下压板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之间,所述第二连杆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支撑组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夹持板铰接。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压板包括板体、两个第一导向杆及连接座,所述两个第一导向杆沿电单车的行进方向位于所述板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导向杆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位于所述板体的远离所述夹持板的一侧,所述支撑组件开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一导向杆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导向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板体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板体的远离所述夹持板的一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板体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与所述连接座铰接。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两个第二支撑板,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沿电单车的前进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形成u字形结构,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围成容纳区,所述下压板位于所述容纳区内,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连接座及所述第一连杆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杆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拱起。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u字形槽,所述第三连杆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u字形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为l字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载车板通过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为l字形结构,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载车板通过螺栓连接。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连接形成l字形结构,所述第一板沿电单车的行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沿垂直于所述下压板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第一板的端部且所述第二板用于限制电单车的移动,所述第一板设置有两个第二导向杆,所述两个第二导向杆沿电单车的行进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板的两端,所述第二导向杆位于所述第一板的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开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二导向杆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向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杆上套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导向杆可滑动的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停车库,包括本体和多个上述的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所述本体包括多个停车单元,所述多个停车单元与所述多个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便于电单车的停放,合理利用空间,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该停车库,空间利用率高,便于大量电单车的停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下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连接组的机构示意图;

图5为电单车与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的配合图。

图标:100-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载车板;11-缺口;2-支撑组件;21-第一支撑板;211-第一通孔;212-凹槽;22-第二支撑板;221-u字形槽;222-第二通孔;23-容纳区;24-第一固定件;25-第二固定件;3-下压板;31-板体;32-第一导向杆;33-连接座;4-弹性件;5-连接组件;51-连接组;511-第一连杆;512-第二连杆;513-第三连杆;6-夹持组件;61-夹持板;611-第一板;612-第二板;613-第二导向杆;62-限位块;7-电单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包括载车板1、支撑组件2、下压板3、弹性件4、连接组件5及夹持组件6。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载车板1开设有缺口11,支撑组件2与载车板1连接,下压板3可活动的设置于缺口11内,下压板3与支撑组件2可滑动的连接,下压板3能够沿垂直于载车板1的方向相对于载车板1移动;弹性件4位于下压板3与支撑组件2之间,弹性件4分别与下压板3和支撑组件2连接,弹性件4用于支撑下压板3。连接组件5包括两个连接组51,两个连接组51分别位于电单车7的前进方向的两侧,连接组51分别与下压板3和支撑组件2铰接;夹持组件6包括两个夹持板61,两个夹持板61与两个连接组51一一对应,两个夹持板61位于下压板3的两侧,夹持板61与连接组51铰接,并且夹持板61与支撑组件2可滑动的连接。当电单车7行走至下压板3并对下压板3施加压力时,下压板3相对于支撑组件2下移,下压板3带动连接组51相对于支撑组件2转动,连接组51带动夹持板61相对于支撑组件2移动,两个夹持板61朝向下压板3的中心移动,以使两个夹持板61夹紧位于两个夹持板61之间的电单车7。该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应用于停车库及其他停放电单车7的场所,便于电单车7的停放,合理利用空间。

下面对该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载车板1为长方形的板状结构,用于承载电单车7,便于电单车7的停放。载车板1开设有缺口11,下压板3可活动的设置于缺口11内。支撑组件2与载车板1连接,下压板3与支撑组件2可滑动的连接,下压板3与支撑组件2之间设置弹性件4,弹性件4分别与下压板3和支撑组件2连接,弹性件4用于支撑下压板3。连接组件5包括两个连接组51,两个连接组51分别位于电单车7的前进方向的两侧,连接组51分别与下压板3和支撑组件2铰接,夹持组件6包括两个夹持板61,两个夹持板61与两个连接组51一一对应。当下压板3相对于支撑组件2移动时,连接组51能够相对于支撑组件2移动,连接组件5带动夹持板61相对于支撑组件2滑动,使得两个夹持板61相互靠近,夹持板61朝向下压板3的中心靠近,以使位于两个夹持板61之间的电单车7夹紧。

初始状态时,载车板1水平放置;当下压板3上放置电单车7后,下压板3受力后朝下移动,下压板3远离缺口11。

需要指出的是,载车板1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电单车7的行进方向为载车板1的长度方向(图中x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下压板3包括板体31、两个第一导向杆32及连接座33,板体31与载车板1平行设置,两个导向杆沿电单车7的行进方向位于板体31的两端,第一导向杆32与板体31连接,第一导向杆32位于板体31的底部(板体31的远离缺口11的一侧),支撑组件2开设有两个与第一导向杆32配合的第一通孔211,第一导向杆32可滑动的穿设于第一通孔211内。弹性件4位于板体31与支撑组件2之间,弹性件4的一端与板体31连接,弹性件4的另一端与支撑组件2连接,弹性件4用于支撑板体31,并使板体31的表面接近载车板1的表面(下压板3的表面与载车板1的表面齐平,或下压板3的表面略低于载车板1的表面,便于电单车7移动至下压板3)。连接座33位于板体31的远离夹持板61的一侧(远离缺口11的一侧),连接座33与板体31连接,并且两个连接组51分别与连接座33铰接。

当下压板3受力下压时,下压板3挤压弹性件4,此时,弹性件4的回复力小于下压板3向下的作用力;当下压板3上的作用力减小或消失时,下压板3在弹性件4的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缺口11移动,使得下压板3的表面接近载车板1的表面。需要指出的是,弹性件4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回复力的弹性结构,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作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式,弹性件4为弹簧。

支撑组件2包括第一支撑板21和两个第二支撑板22,两个第二支撑板22沿电单车7的前进方向分布于第一支撑板21的两侧,两个第二支撑板22与第一支撑板21连接形成u字形结构,两个第二支撑板22与第一支撑板21围成容纳区23,下压板3位于容纳区23内。第一支撑板21与载车板1平行设置,第一通孔211位于第一支撑板21的两端,第二支撑板22垂直于载车板1设置,第一支撑板21开设有凹槽212,凹槽212沿第一支撑板21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支撑板21,连接座33可活动的设置于凹槽212内。凹槽212的设置,防止连接座33沿垂直于载车板1的方向移动时,连接座33与第一支撑板21干涉。

两个连接组51分别位于下压板3的两侧,使得在沿垂直于载车板1的方向移动过程中,下压板3移动平稳。连接组51沿垂直于载车板1的方向设置,连接组51包括第一连杆511、第二连杆512及第三连杆513,第一连杆511分别与下压板3(连接座33)和第二连杆512铰接,第二连杆512位于第一连杆511和第三连杆513之间,第二连杆512的远离第一连杆511的一端与第三连杆513铰接,第二连杆512与支撑组件2铰接,第三连杆513的远离第二连杆512的一端与夹持板61铰接。相当于,第二连杆512与支撑组件2的第二支撑板22铰接形成杠杆,第二支撑板22与第二连杆512的铰接点位于第二连杆512的与第一连杆511和第三连杆513的铰接点之间,当下压板3带动第一连杆511移动时,第一连杆511带动第二连杆512相对于第二支撑板22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杆513移动,第三连杆513带动夹持板61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511为弧形结构,第一连杆511朝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1的方向拱起,弧形结构的设计,使得第一连杆511在移动过程中,不会与第一支撑板21发生干涉。

具体的,第二支撑板22开设有u字形槽221,第三连杆513可活动的设置于u字形槽221内;第二支撑板2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24,第一固定件24为l字形结构,第一固定件24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2连接,第一固定件24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12铰接,第一固定件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件24分布于第二连杆512的两侧,两个第一固定件24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杆512与第二支撑板22的连接稳定。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板22与载车板1通过第二固定件25连接,第二固定件25与第一固定件24的结构相同,第二固定件25也为l字形结构,第二固定件25分别与第二支撑板22和载车板1通过螺栓连接,便于第二支撑板22与载车板1的连接与更换,提高了第二支撑板22与载车板1的连接稳定性。

夹持板61包括第一板611和第二板612,第一板611与第二板612连接形成l字形结构,第一板611沿电单车7的行进方向延伸,第二板612沿垂直于下压板3的方向设置,第二板612位于第一板611的端部(第一板611的远离电单车7行进方向的一端),并且第二板612用于限制电单车7的移动。第一板611设置有两个第二导向杆613,两个第二导向杆613沿电单车7的行进方向分布于第一板611的两端,第二导向杆613位于第一板611的靠近第二支撑板22的一侧,第二支撑板22开设有两个与第二导向杆613配合的第二通孔222,第二导向杆613可滑动的穿设于第二通孔222内。第二导向杆613的设置,便于夹持板61相对于第二支撑板22滑动,起到导向定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二导向杆613上套设有限位块62,限位块62位于第一板611与第二支撑板22之间,限位块62与第二导向杆613可滑动的连接。限位块62的设置,使得夹持板61在相对于第二支撑板22滑动时,夹持板61与第二支撑板22之间保持间距,防止夹持板61与第三连杆513或者第二支撑板22干涉。

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当电单车7放置于在载车板1上时,通过电单车7自身重力,配合杠杆原理,电单车7的车轮放置于下压板3上,下压板3在电单车7的重力作用下朝下移动,下压板3带动第一连杆511移动,第一连杆511相对于第二连杆512转动并带动第二连杆512移动,第二连杆512相对于第二支撑板22转动,第二连杆512带动第三连杆513移动,第三连杆513带动夹持板61朝向下压板3的中心移动,两个夹持板61相互靠近,从而夹持位于两个夹持板61之间的电单车7(如图5所示),从而实现电单车7的夹持定位。当需要取出电单车7时,只需用力拖动电单车7使电单车7脱离下压板3,下压板3在弹性件4的回复力的作用下朝上移动,夹持板61在连接组51的作用下回复初始位置。该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合理利用空间,电单车7停放整齐,实现了电单车7的夹持功能,使得电单车7停放牢靠、存取稳定便利。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停车库,包括本体和多个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包括多个停车单元,多个停车单元为多个独立的空间,每个停车单元可以放置一辆电单车7,多个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与多个停车单元一一对应。每个停车单元内设置有一个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便于电单车7的停放,实现了电单车7的有序放置及管理;同时,多个停车单元的设计,合理利用停车库的空间,实现多辆电单车7的停放。该停车库应用电单车自重夹持机构100,能够实现电单车7的有序管理,便于居民停放电单车7,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