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1169发布日期:2018-12-22 09:29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钢筋骨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钢筋骨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叠合梁、叠合板、墙板、楼梯板、阳台板等构件内部均由钢筋骨架构成。装配式构件内部的钢筋骨架的拉结固定方法,同许多其它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一样,是等同现浇结构的设计原则,在许多重要规范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里没有指出,只在设计图集《12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里进行了说明。

按照上述图集里的方法绑扎钢筋骨架,预制墙板、楼梯板、阳台板的双层网片之间用拉钩连接固定,上下两层网片之间易发生相对滑移,不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叠合梁腰筋之间用拉钩连接,整体钢筋骨架易发生相对移动,不能保证钢筋骨架的整体稳定。根据构件生产工艺,为了简化操作,有的情况需要事先在模具外面绑扎钢筋骨架,构件周边模具支设好之后,再将钢筋骨架放入模具内。钢筋骨架容易因为触碰或者吊运过程中钢筋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现象。即使是在模具里面绑扎钢筋骨架,也不是好的固定措施,在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振捣容易引起钢筋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对于叠合梁、阳台板,工人通常在钢筋骨架里面加两道立体交叉的斜向钢筋作为支撑固定架体,类似于在建房屋外脚手架的斜撑;对于墙板、楼梯板,工人常用民间做法马凳固定;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的规范的方法。

而且,以前房屋里的梁体钢筋骨架里配置有斜向弯起钢筋,既可以节省钢筋,又能起支撑钢筋骨架控制上层钢筋与下层钢筋之间斜向相对运动的抗震作用,梁底部的纵筋在支座边受力小的区域弯起,对于梁体钢筋骨架的抗相对平移的整体稳定起很大的作用。而现在为加快设计和施工速度,梁底部纵筋不弯起,通长配置,又没有增加弥补措施,给钢筋骨架的整体稳定和抗震留下隐患。

如果现浇结构的梁体无斜向弯起钢筋,装配式的叠合梁、叠合板类构件没有立体交叉的斜向钢筋、马凳支撑,不仅钢筋骨架绑扎存在困难,绑扎好后也容易触碰或者吊运时钢筋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即使钢筋骨架勉强入模,浇筑振捣混凝土时钢筋骨架也容易相对运动,即使勉强浇筑完混凝土,让混凝土来承担斜向钢筋和马凳的支撑与抗振作用吗?不能。混凝土的抗拉抗压能力都很小,对于这种斜向的力,如地震产生的斜向力,混凝土只能先被破坏,然后钢筋屈曲,最终导致梁、板的破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其固定简便牢靠,骨架稳定,无相对运动,提高构件成品的质量、抗振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其固定简便牢靠,骨架稳定,无相对运动,提高构件成品的质量、抗振性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易于加工制作,经济适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其特点是,所述钢筋骨架固定结构还包括钢筋骨架连接件,所述钢筋骨架的梁腰筋之间或两层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采用所述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

较佳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第一u形箍、第二u形箍、第一上纵向钢筋、第一下纵向钢筋、第二上纵向钢筋和第二下纵向钢筋;

所述第一u形箍和所述第二u形箍均横向设置,所述第一u形箍和所述第二u形箍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u形箍包括第一竖臂、第一横臂和第二竖臂,所述第一竖臂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横臂的一端,所述第一横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臂的下端,所述第二u形箍包括第三竖臂、第二横臂和第四竖臂,所述第三竖臂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横臂的一端,所述第二横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臂的下端,所述第一竖臂和所述第三竖臂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臂和所述第二横臂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竖臂和所述第四竖臂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和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沿横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的第一横臂的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一竖臂的下端形成第一交叉点,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还位于所述的第二横臂的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三竖臂的下端形成第二交叉点,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的第一横臂的另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二竖臂的下端形成第三交叉点,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还位于所述的第二横臂的另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四竖臂的下端形成第四交叉点,所述第一上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的正上方,所述第一上纵向钢筋接触所述第一竖臂的中部形成第五交叉点,所述第一上纵向钢筋还接触所述第三竖臂的中部形成第六交叉点,所述第二上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上纵向钢筋接触所述第二竖臂的中部形成第七交叉点,所述第二上纵向钢筋还接触所述第四竖臂的中部形成第八交叉点;

所述钢筋骨架连接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三杆件和第四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形成第一角部,所述第三杆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杆件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角部,所述第四杆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杆件的另一端形成第三角部,所述第三杆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杆件的另一端形成第四角部,所述第四角部与所述第一角部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所在的平面,所述第四角部位于所述第一角部的下方;

所述第一角部连接所述第七交叉点,所述第二角部连接所述第五交叉点,所述第三角部连接所述第八交叉点,所述第四角部连接所述第三交叉点;或者,所述第一角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点,所述第二角部连接所述第四交叉点,所述第三角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点,所述第四角部连接所述第六交叉点;或者,所述第一角部连接所述第五交叉点,所述第二角部连接所述第七交叉点,所述第三角部连接所述第六交叉点,所述第四角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点;或者,所述第一角部连接所述第四交叉点,所述第二角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点,所述第三角部连接所述第三交叉点,所述第四角部连接所述第八交叉点。

较佳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第一u形箍、第二u形箍、第一上纵向钢筋、第一下纵向钢筋、第二上纵向钢筋和第二下纵向钢筋;

所述第一u形箍和所述第二u形箍均横向设置,所述第一u形箍和所述第二u形箍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u形箍包括第一竖臂、第一横臂和第二竖臂,所述第一竖臂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横臂的一端,所述第一横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臂的下端,所述第二u形箍包括第三竖臂、第二横臂和第四竖臂,所述第三竖臂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横臂的一端,所述第二横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竖臂的下端,所述第一竖臂和所述第三竖臂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臂和所述第二横臂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竖臂和所述第四竖臂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和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沿横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的第一横臂的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一竖臂的下端形成第一交叉点,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还位于所述的第二横臂的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三竖臂的下端形成第二交叉点,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的第一横臂的另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二竖臂的下端形成第三交叉点,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还位于所述的第二横臂的另一端上并接触所述的第四竖臂的下端形成第四交叉点,所述第一上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第一下纵向钢筋的正上方,所述第一上纵向钢筋接触所述第一竖臂的中部形成第五交叉点,所述第一上纵向钢筋还接触所述第三竖臂的中部形成第六交叉点,所述第二上纵向钢筋位于所述第二下纵向钢筋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上纵向钢筋接触所述第二竖臂的中部形成第七交叉点,所述第二上纵向钢筋还接触所述第四竖臂的中部形成第八交叉点;

所述钢筋骨架连接件包括第五杆件、第六杆件和第七杆件,所述第五杆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杆件的一端形成第五角部,所述第六杆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七杆件的一端形成第六角部,所述第七杆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杆件的另一端形成第七角部;

所述第五角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点,所述第六角部连接所述第四交叉点,所述第七角部连接所述第六交叉点;或者,所述第五角部连接所述第五交叉点,所述第六角部连接所述第八交叉点,所述第七角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点;或者,所述第五角部连接所述第三交叉点,所述第六角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点,所述第七角部连接所述第八交叉点;或者,所述第五角部连接所述第七交叉点,所述第六角部连接所述第六交叉点,所述第七角部连接所述第四交叉点。

较佳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上钢筋网片和下钢筋网片,所述上钢筋网片包括上纵向钢筋和上横向钢筋,所述上纵向钢筋和所述上横向钢筋纵横交错形成上交错点,所述下钢筋网片包括下纵向钢筋和下横向钢筋,所述下纵向钢筋和所述下横向钢筋纵横交错形成下交错点,所述上横向钢筋和所述下横向钢筋沿竖向间隔设置,所述上纵向钢筋和所述下纵向钢筋沿竖向间隔设置;

所述钢筋骨架连接件包括第一竖杆、第一水平杆件和第二水平杆件,所述第一水平杆件和所述第二水平杆件沿竖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杆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连接形成第一上连接点,所述第二水平杆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连接形成第一下连接点;

所述第一上连接点连接所述上交错点,所述第一水平杆件连接所述上横向钢筋,所述第一下连接点连接所述下交错点,所述第二水平杆件连接所述下横向钢筋;或者,所述第一上连接点连接所述上交错点,所述第一水平杆件连接所述上纵向钢筋,所述第一下连接点连接所述下交错点,所述第二水平杆件连接所述下纵向钢筋。

较佳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上钢筋网片和下钢筋网片,所述上钢筋网片包括上纵向钢筋和上横向钢筋,所述上纵向钢筋和所述上横向钢筋纵横交错形成上交错点,所述下钢筋网片包括下纵向钢筋和下横向钢筋,所述下纵向钢筋和所述下横向钢筋纵横交错形成下交错点,所述上横向钢筋和所述下横向钢筋沿竖向间隔设置,所述上纵向钢筋和所述下纵向钢筋沿竖向间隔设置;

所述钢筋骨架连接件包括第二竖杆、第一纵杆和第一横杆,所述第一纵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上端连接形成第二上连接点,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下端连接形成第二下连接点;

所述第二上连接点连接所述上交错点,所述第一纵杆连接所述上纵向钢筋,所述第二下连接点连接所述下交错点,所述第一横杆连接所述下横向钢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钢筋骨架的梁腰筋之间或两层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钢筋骨架连接件通过相互连接的若干杆件构成,形成多个角部,以连接钢筋骨架的u形箍与纵向钢筋的多个交叉点,或者形成上下连接点,以连接钢筋骨架的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的上下交错点,从而防止钢筋骨架的钢筋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其固定简便牢靠,骨架稳定,无相对运动,提高构件成品的质量、抗振性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钢筋骨架的梁腰筋之间或两层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钢筋骨架连接件通过相互连接的若干杆件构成,形成多个角部,以连接钢筋骨架的u形箍与纵向钢筋的多个交叉点,或者形成上下连接点,以连接钢筋骨架的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的上下交错点,从而防止钢筋骨架的钢筋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易于加工制作,经济适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一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单个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单个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单个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第一u形箍;11第一竖臂;12第一横臂;13第二竖臂;14第一杆件;15第二杆件;16第三杆件;17第四杆件;18第五杆件;19第六杆件;20第七杆件;2第二u形箍;21第三竖臂;22第二横臂;23第四竖臂;24第一竖杆;25第一水平杆件;26第二水平杆件;27第二竖杆;28第一纵杆;29第一横杆;3第一上纵向钢筋;4第一下纵向钢筋;5第二上纵向钢筋;6第二下纵向钢筋;7上钢筋网片;71上纵向钢筋;72上横向钢筋;8下钢筋网片;81下纵向钢筋;82下横向钢筋;101第一单元;102第二单元;103第三单元;104第四单元;106第六单元;107第七单元;108第八单元;109第九单元;201第一连接件;202第二连接件;203第三连接件;204第四连接件;206第六连接件;207第七连接件;208第八连接件;209第九连接件;210第十连接件;212第十二连接件;213第十三连接件;9叠合梁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其中x为纵轴,y为横轴,z为竖轴。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钢筋骨架的梁腰筋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

具体地,钢筋骨架包括第一u形箍1、第二u形箍2、第一上纵向钢筋3、第一下纵向钢筋4、第二上纵向钢筋5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

第一u形箍1和第二u形箍2均横向设置,第一u形箍1和第二u形箍2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u形箍1包括第一竖臂11、第一横臂12和第二竖臂13,第一竖臂11的下端连接第一横臂12的一端,第一横臂1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竖臂13的下端,第二u形箍2包括第三竖臂21、第二横臂22和第四竖臂23,第三竖臂21的下端连接第二横臂22的一端,第二横臂2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竖臂23的下端,第一竖臂11和第三竖臂21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横臂12和第二横臂22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二竖臂13和第四竖臂23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

第一下纵向钢筋4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沿横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下纵向钢筋4位于第一横臂12的一端上并接触第一竖臂11的下端形成第一交叉点,第一下纵向钢筋4还位于第二横臂22的一端上并接触第三竖臂21的下端形成第二交叉点,第二下纵向钢筋6位于第一横臂12的另一端上并接触第二竖臂13的下端形成第三交叉点,第二下纵向钢筋6还位于第二横臂22的另一端上并接触第四竖臂23的下端形成第四交叉点,第一上纵向钢筋3位于第一下纵向钢筋4的正上方,第一上纵向钢筋3接触第一竖臂11的中部形成第五交叉点,第一上纵向钢筋3还接触第三竖臂21的中部形成第六交叉点,第二上纵向钢筋5位于第二下纵向钢筋6的正上方,第二上纵向钢筋5接触第二竖臂13的中部形成第七交叉点,第二上纵向钢筋5还接触第四竖臂23的中部形成第八交叉点;

上述第一u形箍1、第二u形箍2、第一上纵向钢筋3、第一下纵向钢筋4、第二上纵向钢筋5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形成的钢筋骨架单元有4个,只是第一上纵向钢筋3、第一下纵向钢筋4、第二上纵向钢筋5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共用,4个钢筋骨架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101、第二单元102、第三单元103、第四单元104,钢筋骨架连接件也有4个,4个钢筋骨架连接件分别为第一连接件201、第二连接件202、第三连接件203、第四连接件204,一一对应连接。

第一连接件201、第二连接件202、第三连接件203和第四连接件204结构均相同,第一连接件201包括第一杆件14、第二杆件15、第三杆件16和第四杆件17,第一杆件14和第二杆件15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杆件14的一端连接第二杆件15的一端形成第一角部,第三杆件16的一端连接第一杆件14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角部,第四杆件17的一端连接第二杆件15的另一端形成第三角部,第三杆件16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杆件17的另一端形成第四角部,第四角部与第一角部的连线垂直于第一杆件14和第二杆件15所在的平面,第四角部位于第一角部的下方;在第一单元101中,第一角部连接第七交叉点形成a2节点,第二角部连接第五交叉点形成a1节点,第三角部连接第八交叉点形成a3节点,第四角部连接第三交叉点形成a4节点,第一交叉点形成a18节点。

第四连接件204为第一连接件201纵向翻转180度而成,在第四单元104中,第一角部连接第四交叉点形成a6节点,第二角部连接第二交叉点形成a7节点,第三角部连接第三交叉点形成a5节点,第四角部连接第八交叉点形成a8节点,第六交叉点形成a9节点。

第二连接件202为第一连接件201沿xy方向斜向翻转180度而成;在第二单元102中,第一角部连接第二交叉点形成a15节点,第二角部连接第四交叉点形成a14节点,第三角部连接第一交叉点形成a16节点,第四角部连接第六交叉点形成a17节点。

第三连接件203为第二连接件202纵向翻转180度而成,在第三单元103中,第一角部连接第五交叉点形成a11节点,第二角部连接第七交叉点形成a12节点,第三角部连接第六交叉点形成a10节点,第四角部连接第一交叉点形成a13节点。

选取图1所示a1节点、a2节点、a4节点、a18节点及a9节点、a8节点、a6节点、a7节点所形成的长方体单元集合体,为一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进行几何组成稳定性分析。因为整个钢筋骨架是由这样的几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组成的,因此若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几何组成不变稳定,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内部钢筋与钢筋之间不会有相对运动,则整个钢筋骨架几何不变稳定。

这样,图1中,a1节点、a2节点、a4节点、a18节点所形成的平面体系是超静定的,因为a1节点、a2节点、a4节点、a18节点之间钢筋为u形开口箍,是一个几何不变体系,a1节点、a2节点、a4节点为绑扎点,相当于铰接,第一连接件201相当于一个刚片,为多余约束,故a1节点、a2节点、a4节点、a18节点所形成的平面体系是为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滑移;同理a9节点、a8节点、a6节点、a7节点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滑移。a2节点、a4节点、a6节点、a8节点所形成的平面,存在两根斜杆,分别位于a3节点和a4节点之间以及a5节点和a8节点之间,a3节点、a4节点、a5节点、a8节点均为铰接点,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斜杆的超静定不变体系;同理a1节点、a18节点、a7节点、a9节点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斜杆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滑移。对于a18节点、a4节点、a6节点、a7节点所形成的平面,a18节点、a4节点、a6节点、a7节点构成的长方形,a6节点、a15节点相当于固结点,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运动;而a1节点、a2节点、a8节点、a9节点所形成的平面,虽然y方向无骨架连杆,但a2节点、a11节点相当于固结点,所形成的平面仍为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运动。因此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几何组成不变稳定,则整个钢筋骨架几何不变稳定。

实施例2

请参见图3~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钢筋骨架的梁腰筋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

具体地,钢筋骨架同实施例1所述,包括第一u形箍1、第二u形箍2、第一上纵向钢筋3、第一下纵向钢筋4、第二上纵向钢筋5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

第一u形箍1和第二u形箍2均横向设置,第一u形箍1和第二u形箍2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u形箍1包括第一竖臂11、第一横臂12和第二竖臂13,第一竖臂11的下端连接第一横臂12的一端,第一横臂1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竖臂13的下端,第二u形箍2包括第三竖臂21、第二横臂22和第四竖臂23,第三竖臂21的下端连接第二横臂22的一端,第二横臂2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竖臂23的下端,第一竖臂11和第三竖臂21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横臂12和第二横臂22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二竖臂13和第四竖臂23沿纵向相互间隔设置;

第一下纵向钢筋4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沿横向相互间隔设置,第一下纵向钢筋4位于第一横臂12的一端上并接触第一竖臂11的下端形成第一交叉点,第一下纵向钢筋4还位于第二横臂22的一端上并接触第三竖臂21的下端形成第二交叉点,第二下纵向钢筋6位于第一横臂12的另一端上并接触第二竖臂13的下端形成第三交叉点,第二下纵向钢筋6还位于第二横臂22的另一端上并接触第四竖臂23的下端形成第四交叉点,第一上纵向钢筋3位于第一下纵向钢筋4的正上方,第一上纵向钢筋3接触第一竖臂11的中部形成第五交叉点,第一上纵向钢筋3还接触第三竖臂21的中部形成第六交叉点,第二上纵向钢筋5位于第二下纵向钢筋6的正上方,第二上纵向钢筋5接触第二竖臂13的中部形成第七交叉点,第二上纵向钢筋5还接触第四竖臂23的中部形成第八交叉点;

上述第一u形箍1、第二u形箍2、第一上纵向钢筋3、第一下纵向钢筋4、第二上纵向钢筋5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形成的钢筋骨架单元有4个,只是第一上纵向钢筋3、第一下纵向钢筋4、第二上纵向钢筋5和第二下纵向钢筋6共用,4个钢筋骨架单元分别为第六单元106、第七单元107、第八单元108、第九单元109,钢筋骨架连接件也有4个,4个钢筋骨架连接件分别为第六连接件206、第七连接件207、第八连接件208、第九连接件209,一一对应连接。

第六连接件206、第七连接件207、第八连接件208和第九连接件209结构均相同,第六连接件206包括第五杆件18、第六杆件19和第七杆件20,第五杆件18的一端连接第六杆件19的一端形成第五角部,第六杆件19的另一端连接第七杆件20的一端形成第六角部,第七杆件20的另一端连接第五杆件18的另一端形成第七角部;在第六单元106中,第五角部连接第一交叉点形成a24节点,第六角部连接第四交叉点形成a25节点,第七角部连接第六交叉点形成a26节点,第五交叉点形成a27节点,第七交叉点形成a28节点,第三交叉点形成a29节点。

第九连接件209为第六连接件206横向翻转180度形成,在第九单元109中,第五角部连接第七交叉点形成a30节点,第六角部连接第六交叉点形成a31节点,第七角部连接第四交叉点形成a32节点,第二交叉点形成a33节点,第八交叉点形成a34节点。

第七连接件207为第六连接件206沿xy方向斜向翻转180度而成,在第七单元107中,第六角部连接第八交叉点形成a38节点,第五角部连接第五交叉点形成a39节点,第七角部连接第二交叉点形成a40节点。

第八连接件208为第七连接件207横向翻转180度形成;在第八单元108中,第六角部连接第二交叉点形成a35节点,第五角部连接第三交叉点形成a36节点,第七角部连接第八交叉点形成a37节点。

与实施例一同理,选取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图3所示a27节点、a28节点、a29节点、a24节点及a31节点、a34节点、a32节点、a33节点所形成的长方体单元集合体,为一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几何组成不变稳定,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内部钢筋与钢筋之间不会有相对运动,则整个钢筋骨架几何不变稳定。

具体地,图3中,a27节点、a28节点、a29节点、a24节点之间钢筋为u形开口箍,视为一个刚片,所形成的平面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a31节点、a34节点、a32节点、a33节点之间钢筋为u形开口箍,平面为几何不变体系,a31节点、a32节点为绑扎点,相当于铰接,第九连接件209形成一个刚片,为多余约束,故a31节点、a34节点、a32节点、a33节点所形成的平面为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滑移。a28节点、a29节点、a32节点、a34节点所形成的平面,a30节点和a32节点之间以及a36节点和a37节点之间存在两根斜杆,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斜杆的不变体系;同理a27节点、a24节点、a33节点、a31节点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斜杆的几何不变体系,节点之间无相对滑移。对于a24节点、a29节点、a32节点、a33节点所形成的平面,a24节点、a29节点、a32节点、a33节点构成的长方形,a24节点和a25节点之间以及a36节点和a35节点之间存在两根斜杆,所形成的平面是有多余斜杆的不变体系;而a27节点、a28节点、a34节点、a31节点所形成的平面,y方向无连杆,仅a38节点和a39节点之间以及a30节点和a31节点之间存在两根斜杆,是可变体系,缺少一个约束,但因为相邻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提供斜杆,使得a27节点、a28节点、a34节点、a31节点所形成的平面成为有多余斜杆的不变体系。因此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乃至整个钢筋骨架几何不变稳定。

实施例3

请参见图5~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钢筋骨架的两层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

具体地,钢筋骨架包括上钢筋网片7和下钢筋网片8,上钢筋网片7包括上纵向钢筋71和上横向钢筋72,上纵向钢筋71和上横向钢筋72纵横交错形成上交错点,下钢筋网片8包括下纵向钢筋81和下横向钢筋82,下纵向钢筋81和下横向钢筋82纵横交错形成下交错点,上横向钢筋72和下横向钢筋82沿竖向间隔设置,上纵向钢筋71和下纵向钢筋81沿竖向间隔设置;

上述上交错点和下交错点形成的钢筋骨架单元有多个,只是有些钢筋骨架单元中上纵向钢筋71和下纵向钢筋81共用,有些钢筋骨架单元中上横向钢筋72和下横向钢筋82共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为第十连接件210,第十连接件210和绕z轴旋转90度的第十连接件沿纵向以及横向均交替布置。

第十连接件210包括第一竖杆24、第一水平杆件25和第二水平杆件26,第一水平杆件25和第二水平杆件26沿竖向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杆件25的一端与第一竖杆24的上端连接形成第一上连接点,第二水平杆件26的一端与第一竖杆24的下端连接形成第一下连接点;在其中一个钢筋骨架单元中,第一上连接点连接上交错点,第一水平杆件25连接上横向钢筋72,第一下连接点连接下交错点,第二水平杆件26连接下横向钢筋82;在相邻的钢筋骨架单元中,第一上连接点连接上交错点,第一水平杆件25连接上纵向钢筋71,第一下连接点连接下交错点,第二水平杆件26连接下纵向钢筋81。

对于板类构件,由于板内平面刚度大,可以不考虑垂直于板平面的相对变形(z方向的相对运动)。两个方向的第十连接件210,在板内沿x、y两个方向间隔梅花形布置,与实施例一、二同理,选取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包括x、y两个方向的第十连接件210构成的4×4共有16个第十连接件210的网架结构,图5所示4×4个单元形成为一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同理运用几何组成分析,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几何组成不变稳定,则整个钢筋骨架几何不变稳定。因此,该第十连接件210可有效防止上下两层钢筋网片沿x、y两个方向相对运动。

实施例4

请参见图7~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钢筋骨架的两层钢筋网片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代替设计图集里的拉钩。

具体地,钢筋骨架同实施例3所述,包括上钢筋网片7和下钢筋网片8,上钢筋网片7包括上纵向钢筋71和上横向钢筋72,上纵向钢筋71和上横向钢筋72纵横交错形成上交错点,下钢筋网片8包括下纵向钢筋81和下横向钢筋82,下纵向钢筋81和下横向钢筋82纵横交错形成下交错点,上横向钢筋72和下横向钢筋82沿竖向间隔设置,上纵向钢筋71和下纵向钢筋81沿竖向间隔设置;

上述上交错点和下交错点形成的钢筋骨架单元有多个,只是有些钢筋骨架单元中上纵向钢筋71和下纵向钢筋81共用,有些钢筋骨架单元中上横向钢筋72和下横向钢筋82共用,钢筋骨架连接件为第十二连接件212,在网架中沿纵横向间隔设置。

第十二连接件212包括第二竖杆27、第一纵杆28和第一横杆29,所述第一纵杆2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27的上端连接形成第二上连接点,所述第一横杆2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27的下端连接形成第二下连接点;在其中一个钢筋骨架单元中,第二上连接点连接上交错点,第一纵杆28连接上纵向钢筋71,第二下连接点连接下交错点,第一横杆29连接下横向钢筋82。

与实施例三类似,选取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单个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包括图7中x、y两个方向的第十二连接件212构成的2×2共有4个第十二连接件212的网架结构,同理运用几何组成分析,单个这样的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几何组成不变稳定,则整个钢筋骨架几何不变稳定。因此,该第十二连接件212可有效防止上下两层钢筋网片沿x、y两个方向相对运动。

类似地更简洁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请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包括钢筋骨架和钢筋骨架连接件即第十三连接件213,图示钢筋骨架含1个叠合梁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9,是整个叠合梁钢筋骨架的一部分,整个叠合梁钢筋骨架由若干个这样的单元集合体组成。叠合梁钢筋骨架单元集合体9又包括2个第十三连接件213,该固定结构的固定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发现了设计图集乃至规范中关于钢筋骨架成形的受力原理的疏忽之处,进而设计了新型钢筋骨架连接件,该钢筋骨架连接件可以是钢筋加工成的,也可以是定制的金属件,金属件表面需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便与骨架钢筋绑扎牢固,既起连接支撑作用,又起抗振作用。本发明的钢筋骨架连接件易于加工制作,使用方法简单、效率高,经济适用。同时起到好的连接支撑定位钢筋骨架的作用,从而提高构件成品的质量、精准度、抗震能力。本发明的基本思路同样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钢筋骨架成形绑扎。

综上,本发明的钢筋骨架固定结构固定简便牢靠,骨架稳定,无相对运动,提高构件成品的质量、抗振性能,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易于加工制作,经济适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发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