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0740发布日期:2018-11-28 00:0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车库,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汽车也慢慢走进了普通家庭,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当前普遍存在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停车需求与停车位不足之间的矛盾,即停车空间扩展与城市用地不足之间的矛盾,在一些大中城市的老旧小区,其早期规划的停车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以致出现了乱停、堵路、停放绿地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的美化;在写字楼、商业大厦及住宅楼密集的区域,由于汽车保有量非常大,即使设置了较多的停车位,仍不能满足停车的需求,使城市空间越来越显得狭小,特别是现在城市中泊车方式大多为车辆静止停放在地面上或者地下车库,由于单车占用空间面积相当大,所能利用的地面空间更是显得尤为紧张。

停车设备是一种能解决上述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的设备,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汽车制造业。立体车库作为目前停车设备的一种,又称之为“机械式停车设备”,它是利用机械和电气系统组成的、用来存取车辆的设备,最早的立体车库随着欧洲汽车工业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在第二次汽车工业变革之后出现在西方欧美国家,对照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变革,立体车库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也开始普遍使用。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立体车库的使用也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停车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目前的立体车库类型主要有垂直升降型、平面移动型、巷道堆垛型、垂直循环型、水平循环型和多层循环型,六种类型的立体车库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解决停车空间紧张的问题,但它们也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之处:平面移动型类似于地下车库的模式,设计灵活,可随意设置在建筑物的底层、中层或顶层,但土地利用率较低;垂直升降型和巷道堆垛型车库土地利用率较高,可停放多台车辆,但垂直升降型需要依附于建筑物或单独制作防护塔;巷道堆垛型使用的堆垛机需要在巷道内运行,这两种类型的车库对安装和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垂直循环型、水平循环型和多层循环型设置灵活,可适用于多种环境,但他们存在着相同的缺陷,即当需要存取其中的一辆汽车时,其它的车辆需要全部随之移动,所需能耗大,且存取车辆繁琐。

综上所述,现亟待一种兼顾现在立体车库优点,减少其缺点的新型车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地利用率高,适用性广,存取车辆方便的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包括用于放置车辆的多层载车板,还包括钢结构框架,所述钢结构框架包括多根立柱、两根横梁和多根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顶部,所述钢结构框架的顶部还设有顶层提升装置,所述钢结构框架中部设有与横梁相互平行的两根中间梁,两根中间梁之间设有中层横移装置,所述钢结构框架下方相互垂直交叉设有横移轨道和纵移轨道,所述纵移轨道向外延展至钢结构框架外部,所述横移轨道上方设有多个可沿横移轨道滑动的横移模块,所述纵移轨道向钢结构框架外延展部分上方设有多个可沿纵移轨道滑动的纵移模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顶层提升装置包括顶层驱动组件和顶层提升组件,所述顶层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顶层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纵梁上,所述顶层驱动组件带动顶层提升组件运行,可实现顶层车辆的存取功能。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顶层驱动组件包括用于提供动力的第一电机和顶层提升轴,所述顶层提升轴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相连,顶层提升轴的两端分别套装一第一齿轮,第一电机驱动顶层提升轴运转,通过顶层提升轴两端的第一齿轮进一步完成传导,实现顶层提升装置同步运行。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顶层提升组件包括第一链条、自由链条和顶层载车板,所述第一链条与第一齿轮配装水平设置于顶层载车板的上方,所述自由链条的一端与第一链条的松边或紧边相连;自由链条的另一端搭绕过设置在纵梁上的定向轮后形成竖直悬置段,竖直悬置段的底端通过一连接杆与顶层载车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带动第一链条往复传动,所述第一链条上设置的自由链条通过连接杆连接顶层载车板,从而实现顶层载车板的升起和落下,实现顶层车辆的升降。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中层横移装置包括中层载车板、用于带动中层载车板横向移动的横移轴和用于驱动横移轴转动的第三电机,所述横移轴两端设置嵌装在中间梁上的驱动轮,设置在中间梁上的横移轴在第三电机的驱动下带动中层载车板实现横向移动,在顶层或底层需要存取车辆时为其下降或上升至中层预留空间。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框架形结构的横移模块包括用于提升第一底层载车板的第一底层提升装置和带动第一底层载车板沿横移轨道横向移动的底层横移装置,所述底层横移装置设置在横移模块的下部,所述第一底层提升装置设置在横移模块的上部,第一底层提升装置通过第二链条固定连接第一底层载车板,第一底层载车板下方设有底层横移装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底层提升装置包括第一底层驱动组件和第一底层提升组件,所述第一底层驱动组件包括用于提供动力的第二电机以及由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的穿装架设在两个第二齿轮之间的第一底层提升轴,所述第一底层提升轴平行于第一底层载车板固定设置在横移模块的上部,所述第一底层提升组件包括设置在横移模块上部的第二齿轮和竖向设置顶端与第二齿轮相配装的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底层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二链条的底端连接一固定于第一底层载车板上的第一支撑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框架形结构的纵移模块包括用于提升第二底层载车板的第二底层提升装置和带动第二底层载车板沿纵移轨道纵向移动的底层纵移装置,所述底层纵移装置设置在纵移模块的下部,所述第二底层提升装置设置在纵移模块的上部,第二底层提升装置通过第三链条固定连接第二底层载车板,第二底层载车板下方设有底层纵移装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底层提升装置包括第二底层驱动组件和第二底层提升组件,所述第二底层驱动组件包括用于提供动力的第四电机以及由所述第四电机驱动的穿装架设在两个第三齿轮之间的第二底层提升轴,所述第二底层提升轴平行于第二底层载车板固定设置在纵移模块的上部,所述第二底层提升组件包括设置在纵移模块上部的第三齿轮和竖向设置顶端与第三齿轮相配装的第三链条,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底层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三链条的底端连接一固定于第二底层载车板上的第二支撑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纵梁上设有防止顶层车辆坠落的第一防坠器,所述横移模块和纵移模块上设有防止底层车辆坠落的第二防坠器,在出现故障时,所述第一防坠器可防止顶层载车板发生坠落,第二防坠器可防止底层载车板发生坠落。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在合理利用地面停车位的同时,结合上层和地坑两种形式,可使车库存车空间增加;本实用新型无需制作相应的辅助设备,如防护塔,无需限定特定环境,如巷道等,适用性广;本实用新型在提取车辆时,对于停放在中层载车板上的车辆,可直接存取;对于顶层和底层的车辆存取,只需将中层载车板横移,预留车辆下降或提升的位置即可,无需移动所有车辆,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结构框架、横移轨道以及纵移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移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纵移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顶层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横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防坠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防坠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载车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钢结构框架,11、立柱,12、横梁,13、纵梁,21、横移轨道,22、纵移轨道,31、第一电机,32、顶层提升轴,33、顶层驱动链条,34、第一齿轮,35、第一链条,351、自由链条,36、连接杆,37、定向轮,4、横移模块,41、第二电机,42、第一底层提升轴,43、第一底层驱动链条,44、第二齿轮,45、第二链条,46、第一支撑架,5、载车板, 51、浪板,52、前阻车器,53、后阻车器,54、前梁,55、后梁,56、侧梁,57、顶层载车板,58、中层载车板,59、第一底层载车板,510、第二底层载车板,6、纵移模块,61、第四电机,62、第二底层提升轴,63、第二底层驱动链条,64、第三齿轮,65、第三链条,66、第二支撑架,71、第三电机,72、横移轴,73、驱动轮;8、第一防坠器,81、防坠挂钩,82、防坠环,9、第二防坠器,91、防坠块,92、防坠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一种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结构主要参阅图1至图5所示,包括钢结构框架1和设置在钢结构框架1上的多层载车板5。

所述载车板5的结构参阅图9所示,包括矩形框架、浪板51、前阻车器52和后阻车器53,矩形框架由前梁54、后梁55和两条平行设置的侧梁56组成;浪板51的上端面为带凸起的滚压成型结构,凸起部位的断面为三角形结构,使结构更加牢固,多个浪板51相互平行并排固定在矩形框架内,浪板51两端分别与两条侧梁56相连,相邻浪板51间分别固定连接,浪板51靠近后梁55一侧设有前阻车器52,前阻车器52为两个横断面为三角形的凸起结构,前阻车器52通过螺栓固定在浪板51上;后阻车器53为圆柱形结构,后阻车器53两端通过侧梁56上设置的限位孔垂直固定于侧梁56,后阻车器53设置在后梁55和前阻车器52之间,当车辆在载车板5上停放时,车辆后轮通过前阻车器52,车辆后轮卡在前阻车器52和后阻车器53之间,确保车辆在载车板5上的相对位置,使车辆停放在载车板5上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中载车板5分为顶层载车板57、中层载车板58、第一底层载车板59和第二底层载车板510,顶层载车板57在载车板5的结构基础上在边梁56上增设与第一防坠器12的防坠吊钩81对应设置的防坠环82;中层载车板58与所述载车板5的结构相同;第一底层载车板59在载车板5的结构基础上在其下方增设第一支撑架46;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在载车板5的结构基础上在其下方增设第二支撑架66。

所述钢结构框架1包括多根立柱11、两根横梁12和多根纵梁13固定,钢结构框架1结构稳固,防止车辆进出车库时发生位移,横梁12和纵梁13设置在钢结构框架1顶部,钢结构框架1顶部还设有用于提升顶层载车板57的顶层提升装置,顶层提升装置带动载有车辆的顶层载车板57升降,用于顶层的车辆存取,钢结构框架1的中部设有与横梁12相互平行的两根中间梁14,两根中间梁14之间设有中层载车板58,中层载车板58上带有中层横移装置,通过中层横移装置带动载有车辆的中层载车板58横向移动,为顶层和底层的车辆升降提供空位,存取时顶层和底层的车辆可升降至横移装置预留的空位,完成快速存取车辆,钢结构框架1的下方设有相互垂直交叉的横移轨道21和纵移轨道22,纵移轨道22向外延展至钢结构框架1外部,横移轨道21上方设有N个可沿横移轨道21滑动的横移模块4,纵移轨道22向钢结构框架1外延展部分上方设有N+1个可沿纵移轨道22滑动的纵移模块6,在钢结构框架1下部设置的横移模块4可在横移轨道21上沿横向移动,钢结构框架1外部设置在纵移轨道22上的纵移模块6可沿纵移轨道22纵向移动,为了避免横移轨道21阻挡纵移模块6移动,或者纵移轨道22阻挡横移轨道4移动,横移轨道21和纵移轨道22交叉处预留一定的间隙,此间隙不能太大,以避免用于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的滚轮卡在间隙内无法移动,此间隙应大于用于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的滚轮的翼缘厚度,横移模块4包括第一底层载车板59和第一底层提升装置,纵移模块6包括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和第二底层提升装置,车辆需要在横移轨道21上的横移模块4存取时,通过第一底层提升装置升降完成,纵移模块6先通过纵移轨道22移动至钢结构框架1下部的横移轨道21上,通过第二底层提升装置升降完成。

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地面停车位的同时,结合上层和地坑两种形式,可使车库存车空间增加,在停车场地允许的条件下,可增加上层停车位的层数,将地坑扩展至多个停车空间,使停车占地的有效使用率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无需制作相应的辅助设备,如防护塔,无需限定特定环境,如巷道等,适用性广;本实用新型在提取车辆时,无需所有车辆均移动,对于顶层和底层的车辆存取,只需将中层载车板58横移,预留车辆下降或提升的位置即可,而对于停放在中层载车板58上的车辆,则可直接存取,方便快捷。

所述顶层提升装置的结构参阅图1和图5所示,顶层提升装置通过提升组件和驱动组件带动载有车辆的顶层载车板57升降完成存取车辆。顶层提升装置包括顶层驱动组件和顶层提升组件,所述顶层提升组件设置在纵梁13上,用于提升顶层载车板57,所述顶层驱动组件设置在横梁12上,用于驱动顶层提升装置的运转。

所述顶层驱动组件的结构参阅图5所示,包括第一电机31、顶层驱动链条33和顶层提升轴32。所述第一电机31用于为顶层驱动组件提供动力,第一电机31的驱动端设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通过顶层驱动链条33连接顶层提升轴32。所述顶层提升轴32平行顶层载车板57横向设置在横梁12上,同时顶层提升轴32与第一电机31的输出端相连接。在顶层提升轴32的两端分别套装一个第一齿轮34。第一电机31通过顶层驱动链条33驱动顶层提升轴32,从而带动顶层提升轴32两端的第一齿轮34转动。

所述顶层提升组件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链条35、连接杆36和自由链条351,所述第一链条35分别齿接在第一齿轮34和固定在纵梁13上的从动齿轮上,水平设置在顶层载车板57的上方,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所述自由链条35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链条35的松边或紧边上,自由链条351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在纵梁13上的定向轮37将自由链条351由水平方向转换成竖直方向,形成竖直悬置段,将自由链条351竖直悬置段的低端通过连接杆36固定在顶层载车板57上。第一电机31驱动顶层转动轴32往复转动,从而实现第一链条35在第一齿轮34和从动齿轮之间来回往复传动,由此自由链条351的竖直悬置段完成竖直升降,完成顶层载车板57的升降。为保证升降平稳,可以在第一链条35的松边和紧边上均设置自由链条351连接至顶层载车板57。

所述中层横移装置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中层,其结构参阅图6所示,包括中层载车板58、设置在中层载车板58下方的用于驱动中层载车板57横向移动的第三电机71和用于带动中层载车板57发生横向移动的横移轴72。所述横移轴72通过两端设置的驱动轮73设置在中间梁14上,驱动轮73嵌装设置在中间梁14内侧固定的工字型钢的凹槽内,两根中间梁14上设置的工字型钢之间的距离小于横移轴72两端驱动轮73之间的距离,保证带有横移装置的中层载车板58不会发生脱落,驱动轮73卡装在工字型钢的凹槽内。第三电机71驱动横移轴72带动驱动轮73在工字型钢的凹槽内转动,从而带动中层载车板58发生横向移动。

所述横移模块的结构图3所示,横移模块为框架形结构,横移模块包括用于提升第一底层载车板59的第一底层提升装置和带动第一底层载车板59沿横移轨道21横向移动的底层横移装置,所述底层横移装置设置在横移模块4的下部,所述第一底层提升装置设置在横移模块4的上部。

所述第一底层提升装置的结构和图3所示,包括用于第一底层提升装置运转的第一底层驱动组件和用于提升第一底层载车板59的第一底层提升组件。第一底层提升装置通过第一底层提升组件和第一底层驱动组件带动载有车辆的第一底层载车板59升降完成存取车辆。

所述第一底层提升组件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第二齿轮44、第二链条45和第一支撑架46。所述第二齿轮44设置在横移模块4的上部,同时第二齿轮44与第一底层驱动组件相连接,通过第一底层驱动组件的驱动进行旋转。所述第二链条45竖向设置,第二链条45的顶端与第二齿轮44相配装;第二链条45的底端连接在第一支撑架46上。所述第一支撑架46固定设置在底层的载车板5上,第一支撑架46靠近第二链条45的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一提升轮,第二链条45的底端固定于第一提升轮上。第二齿轮44发生旋转时,通过拉力使第二链条45保持张紧状态。

所述第一底层驱动组件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第二电机41以及第一底层提升轴42。所述第二电机41的驱动端设有第一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轮通过底层第一驱动链条43连接第一底层提升轴42,所述第一底层提升轴42平行于第一底层载车板59固定设置在横移模块4上,所述第二齿轮44套装在第一底层提升轴42的两端。第二电机41驱动第一底层提升轴42,从而带动第一底层提升轴42两端的第二齿轮44转动。当需要底层车辆存取时,第二电机41通过第一底层转动轴42带动第二齿轮44往复转动,第二链条45通过第一提升轮带动第一支撑架46往复升降,实现第一底层载车板59的升降,完成底层车辆的存取。

如图3所示,底层横移装置的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横移模块4下方一侧的底层横移电机和由底层横移电机驱动的底层横移轴,底层横移轴两端设置有底层横移轮,底层横移轮滚动设置在横移轨道21内,底层横移轮设置在底层横移电机固定设置在框架形横移模块4下方一侧的梁上,底层横移电机的驱动端通过底层横移链条连接底层横移轴,底层横移电机驱动底层横移轴转动,从而带动底层横移轮在横移轨道21内滚动,完成横移模块4在横移轨道21上的横向移动。

所述纵移模块的结构图4所示,纵移模块为框架形结构,纵移模块包括用于提升第二底层载车板510的第二底层提升装置和带动第二底层载车板510沿纵移轨道21纵向移动的底层纵移装置,所述底层纵移装置设置在纵移模块6的下部,所述第二底层提升装置设置在纵移模块6的上部。

所述第二底层提升装置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用于第二底层提升装置运转的第二底层驱动组件和用于提升第二底层载车板510的第二底层提升组件。第二底层提升装置通过第二底层提升组件和第二底层驱动组件带动载有车辆的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升降完成存取车辆。

所述第二底层提升组件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第三齿轮64、第三链条65和第二支撑架66。所述第三齿轮66设置在纵移模块6的上部,同时第三齿轮64与第二底层驱动组件相连接,通过第二底层驱动组件的驱动进行旋转。所述第三链条65竖向设置,第三链条65的顶端与第三齿轮64相配装;第三链条65的底端连接在第二支撑架66上。所述第二支撑架66固定设置在第二底层载车板510上,第二支撑架66靠近第三链条65的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二提升轮,第三链条65的底端固定于第二提升轮上。第三齿轮64发生旋转时,通过拉力使第三链条65保持张紧状态。

所述第二底层驱动组件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第四电机61以及第二底层提升轴62。所述第四电机61的驱动端设有第二驱动齿轮,第二驱动齿轮通过底层第二驱动链条63连接第二底层提升轴62,所述第二底层提升轴62平行于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固定设置在纵移模块6上,所述第三齿轮64套装在第二底层提升轴62的两端。第四电机61驱动第二底层提升轴62,从而带动第二底层提升轴62两端的第三齿轮64转动。当需要底层车辆存取时,第四电机61通过第二底层转动轴62带动第三齿轮64往复转动,第三链条65通过第二提升轮带动第二支撑架66往复升降,实现第二底层载车板510的升降,完成底层车辆的存取。

如图4所示,底层纵移装置的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纵移模块6下方一侧的底层纵移电机和由底层纵移电机驱动的底层纵移轴,底层纵移轴两端设置有底层纵移轮,底层纵移轮滚动设置在纵移轨道22内,底层纵移轮设置在底层纵移电机固定设置在框架形纵移模块6下方一侧的梁上,底层纵移电机的驱动端通过底层纵移链条连接底层纵移轴,底层纵移电机驱动底层纵移轴转动,从而带动底层纵移轮在纵移轨道22内滚动,完成纵移模块6在纵移轨道22上的纵向移动。

在所述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的纵梁13上设有防止顶层载车板57坠落的第一防坠器8,所述第一防坠器8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设置在纵梁13上的防坠挂钩81和设置在顶层载车板57对应位置上的防坠环82。所述防坠挂钩81铰接于固定在纵梁13上的固定板上,当顶层载车板57上停放好车辆后,防坠挂钩81处于自然垂直状态时,防坠挂钩81的弯钩处于防坠环82内,防止载有车辆的相应顶层载车板57发生意外坠落;当顶层载车板57通过顶层提升装置升降时,防坠挂钩81脱离防坠环82,顶层载车板57可自由升降。

所述地坑复合式立体车库的横移模块4和纵移模块6上分别设有防止第一底层载车板59和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坠落的第二防坠器9,第二防坠器9的结构如图8所示,包括通过固定板设置在横移模块4和纵移模块6上的防坠块91和防坠压杆92。所述防坠压杆92可控制防坠块91在0~90°之间转动,通过防坠压杆92控制防坠块91在水平和垂直之间转换,当底层的载车板5上停放好车辆后,为防止载有车辆的相应第一底层载车板59和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发生意外坠落,通过防坠压杆92控制防坠块91,使其处于水平状态,一旦载有车辆的第一底层载车板59或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发生坠落时,设置在横移模块4和纵移模块6内的防坠块91可卡住相应的第一底层载车板59或第二底层载车板510,保证安全;当第一底层载车板59或第二底层载车板510通过底层提升装置升降时,通过防坠压杆92控制防坠块91,使其处于垂直状态,第一底层载车板59或第二底层载车板510可自由升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