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865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倾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靠背的角度调整的倾斜(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具有这样的机构的倾斜装置,该机构相对基板可回转地重叠棘轮板,在其回转中心轴上配置操作轴,在棘轮板与基板间具有可将两者的相对回转位置调整为所期望的角度的机构。
背景技术
作为该倾斜装置,例如具有图1~图3所示那样的构成的装置。在这些图中,基板1固定于车座缓冲垫侧的下臂,棘轮板5固定于椅背侧的上臂。
棘轮板5可相对基板1回转地重叠,在其回转中心轴上由基板1和棘轮板5可回转地支承操作轴3。在棘轮板5的与基板1的相向面形成以操作轴3为中心的圆形凹部,而且在该凹部的内周壁面形成内齿7。
另外,在棘轮板5的上述凹部配置棘爪11,该棘爪11在前端面侧具有可从齿顶圆的径向与内齿7接合和脱离的外齿9。另一方面,在基板1设有朝径向对棘爪11进行滑动引导的导向突起13、13′。
另外,在操作轴3上,与操作轴一体回转地安装凸轮15。凸轮15配置于棘爪11的后端面侧的空间,推压棘爪11的背部,使棘爪11的外齿9啮合到棘轮板5的内齿。另外,在该凸轮15接合螺旋弹簧17的外端部,该螺旋弹簧17的内端部卡定于基板1。这样,凸轮15朝使棘爪11的外齿9啮合于棘轮板5的内齿7的方向(锁定方向)施力。
圆板状的释放板21与凸轮15一起,插通操作轴3的椭圆形截面部分。另外,释放板21接触于凸轮15、棘爪11、导向突起13、13′的单面地重叠。在凸轮15形成可与释放板21的孔21a嵌合的凸部15a,释放板21与凸轮15一体地回转。
在棘爪11的棘轮板5侧的面形成突起11a,该突起11a与形成于释放板21的凸轮槽21b接合。该凸轮槽21b的形状设定为这样的形状,该形状使得当释放板在图1中朝逆时针方向回转时,朝棘爪11的外齿9从棘轮板5的内齿7离开的方向使棘爪11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另一倾斜装置中,还具有图4所示那样机构,该机构在使棘爪的外齿从棘轮板的内齿离开时不使用释放板。在该图中,棘爪33也配置于基板41与棘轮板37之间。该棘爪33由形成于基板41的导向突起45、45′朝径向进行引导,使棘爪33的外齿35与棘轮板37的内齿39啮合,或相反地离开。
在该已有装置中,将槽部33a形成于棘爪33的背部,在凸轮31形成可与棘爪33的槽部33a接合的臂部31a。当解除锁定时,在图4中使凸轮31朝逆时针方向回转。这样,使棘爪33的外齿35朝从棘轮板37的内齿39离开的方向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70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8706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0563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115231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34695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180478号公报发明内容图1~图3所示倾斜装置、图4所示倾斜装置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
(1)图1~图3所示倾斜装置从棘轮板5的内齿7通过两者的啮合部位K(参照图2)作用在棘爪11的外齿9的力作用到棘爪11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分。相对于此,从释放板21的凸轮槽21b的侧壁面通过两者的接触部位S(参照图2)作用在棘爪11的突起11a的力作用到从棘爪11的表面朝板厚方向(操作轴3的轴向)偏移的位置。
因此,在使释放板21回转、进行棘爪11的外齿9从棘轮板5的内齿7离开的锁定解除操作的场合,发生使棘爪11朝板厚方向倾斜的方向M(参照图2)的力矩,锁定解除操作感不好。
(2)图4所示倾斜装置从凸轮31的臂部31a作用于棘爪33的槽部33a的力作用于棘爪33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分,所以,不产生上述的方向M的力矩。
可是,这种倾斜装置的导向突起45、45′不仅对棘爪33进行滑动引导,而且,当发生车辆冲撞等而将回转负荷施加于棘轮板时,还是不解除棘爪33的外齿35与棘轮板37的内齿39的啮合地牢固保持棘爪33的部位。因此,导向突起45、45′要求预定的强度。
然而,在图4所示构成中,导向突起45、45′中的导向突起45′为了防止与凸轮31的臂部31a的干涉,比导向突起45小,难以确保导向突起45′的预定强度。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锁定解除操作感良好、导向突起的强度也可确保的倾斜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倾斜装置,该倾斜装置具有基板,可相对该基板回转地重叠的棘轮板,可回转地配置于该棘轮板的回转中心轴上的操作轴,在上述棘轮板的与上述基板的相向面以上述操作轴为中心形成为圆形的凹部,形成于该凹部的内周壁面的内齿,配置于上述凹部并且在前端面侧形成从齿顶圆的径向相对上述内齿接合和脱离的外齿的棘爪,设于上述基板、沿上述径向对上述棘爪进行滑动引导的导向突起,配置于上述棘爪后端面侧的空间、与上述操作轴一起回转而可对上述棘爪的后端面进行推压的凸轮,朝使上述棘爪的外齿啮合到上述棘轮板的内齿的方向对上述凸轮施力的施力机构,至少朝上述棘轮板侧开口地形成于上述棘爪的凸轮槽,以及在上述棘爪和上述凸轮与上述棘轮板之间与上述凸轮一起回转地配置的释放板;该释放板在其回转端部设有与上述凸轮槽接合的突起,当反抗上述施力机构的力使上述操作轴回转时,由上述凸轮槽与该突起的相互作用,强制地使上述棘爪朝上述凸轮的回转中心侧移动,使上述棘爪的外齿从上述棘轮板的内齿脱离。
在本发明中,从释放板的突起在棘爪的凸轮槽通过两者的接触部位作用的力作用到棘爪板厚方向中央部。为此,在使释放板回转、进行使棘爪的外齿从棘轮板的内齿离开的锁定解除操作的场合,不发生使棘爪朝板厚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力矩。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沿宽度方向配置于上述棘爪的外齿中,配置于中央部的外齿由这样的齿形构成,该齿形相比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的齿形进行了负转位(転位)。
在本发明中,配置于棘爪的宽度方向(节圆方向)中央部的外齿由相比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的齿形进行了负转位的齿形构成,所以,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的节圆上的、配置于中央部的外齿的齿厚变薄,配置于棘爪中央部的外齿可不与棘轮板的内齿干涉地啮合。这样,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可在锁定时与棘轮板的内齿较深地啮合,在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与内齿间不产生间隙。这样,在两端部牢固地啮合的锁定状态下,即使从棘轮板侧通过其内齿在棘爪作用负荷,也可减小棘爪的倾斜,不会使啮合量减少很多。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为了提高导向突起的强度,在基板上的导向突起的背面侧未形成凹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凸轮设有倾斜凸轮面和支承面;该倾斜凸轮面当上述凸轮回转时,推压上述棘爪的后端面,使上述棘爪的外齿啮合到上述棘轮板的内齿;该支承面位于该倾斜凸轮面的、由上述施力机构使上述凸轮回转的方向的前侧和后侧的至少任一方,而且,当上述棘爪的外齿与上述棘轮板的内齿啮合时与上述棘爪的后端面端部相向,当从上述棘轮板将回转方向的负荷施加于上述棘爪时支承上述棘爪的后端面端部;上述支承面由朝与上述倾斜凸轮面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和朝与上述倾斜凸轮面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构成,在上述棘爪的后端面端部设有可与上述第1倾斜面接触的第1突部和可与上述第2倾斜面接触的第2突部。
在本发明中,受到施力机构的力的凸轮朝棘爪的外齿接合于棘轮板的内齿的方向回转。这样,凸轮的倾斜凸轮面推压棘爪的后端面,棘爪朝使其外齿啮合于棘轮板的内齿的径向移动。当该棘爪移动时,作为棘爪一部分的第1突部也朝相同方向移动,从凸轮的回转中心离开,但当从棘爪的第1突部观看凸轮的第1倾斜面时,凸轮的第1倾斜面相应于凸轮的回转追赶棘爪的第1突部。为此,可避免棘爪的第1突部与凸轮的第1倾斜面的间隙过度增大。
在棘爪的外齿与棘轮板的内齿啮合的锁定时,如车辆的冲撞等从棘轮板在棘爪施加负荷,则棘爪倾斜一些,其第1突部接触于凸轮的第1倾斜面,其第2突部接触于凸轮的第2倾斜面。因此,由凸轮的倾斜凸轮面和第1、第2倾斜面的共3点对棘爪进行支承。
在从棘轮板将负荷施加于棘爪的场合,在凸轮的第1倾斜面与棘爪的第1突部的接触面,将接触压力作用于在该接触面的共同法线方向。因此,通过设置朝与倾斜凸轮面相同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从而将要朝解除锁定方向推回凸轮的分力也作用于凸轮。
另一方面,在凸轮设置朝与倾斜凸轮面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在凸轮的第2倾斜面与棘爪的第2突部的接触面,将使凸轮朝锁定方向回转的分力作用于凸轮。因此,通过设置第1倾斜面而产生的、要朝锁定解除方向推回凸轮的力由因为第2倾斜面的存在而产生的相反方向的力消除或减少,达不到锁定解除。
虽然锁定时第2倾斜面与第2突部也可能不接触,但在该场合即使凸轮反转,当棘爪的第2突部与凸轮的第2倾斜面接触时,凸轮也停止。这是因为,当棘爪的第2突部与凸轮的第2倾斜面接触时,由于第2倾斜面的存在,发生使凸轮朝锁定方向回转的分力。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选择上述凸轮的倾斜凸轮面的形状和第1倾斜面的形状,使得上述凸轮的第1倾斜面与上述棘爪的第1突部的间隙在上述棘爪的外齿与上述棘轮板的内齿的啮合位置的前后统一(一定)。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如使上述棘爪的外齿从上述棘轮板的内齿脱离地使上述凸轮回转,则收回到上述凸轮的回转中心侧的上述棘爪的棘爪限位面接触于上述凸轮的凸轮限位面,禁止上述凸轮进一步回转。
在本发明中,通常由施力机构的力使凸轮回转,推压棘爪的后端面,使棘爪的外齿啮合于棘轮板的内齿,成为禁止基板与棘轮板的相对回转的锁定状态。
在这里,如反抗施力机构的力使操作轴回转,使凸轮和释放板回转,则释放板强制地使棘爪朝凸轮的回转中心侧移动,棘爪的外齿从棘轮板的内齿脱离,解除倾斜装置的锁定。
当凸轮进一步回转时,凸轮的凸轮限位面接触于棘爪的棘爪限位面,禁止进一步的凸轮的回转,即操作轴的回转。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设有与上述操作轴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的平面;在上述凸轮设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存有间隙地插入上述操作轴,并在内周面形成与上述凸轮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在上述凸轮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存有间隙地插于上述贯通孔的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间配置弹性力发生构件,该弹性力发生构件压接于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和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使上述凸轮的贯通孔的第1平面与上述操作轴的第1′的平面接触。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弹性力发生构件由保持部和弹性力发生部构成;该保持部安装于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的、与上述凸轮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相向的部分以外的部位;该弹性力发生部连设于该保持部,压接于上述凸轮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
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的倾斜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凸轮的贯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在内周面形成上述第1平面和与该第1平面平行的第2平面的椭圆形,上述操作轴的截面形状为在外周面形成上述第1′平面和与该第1′平面平行的第2′平面的椭圆形;另外,在上述凸轮的上述第1平面形成沿上述凸轮的回转中心轴的第1槽,在上述第2平面形成沿上述凸轮的回转中心轴的第2槽;另外,上述弹性力发生构件的保持部由基部、第1压接部、及第2压接部构成;该基部面对上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与第2′平面间的周面相向;该第1压接部连设于该基部的一方端部,压接于上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该第2压接部连设于上述基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压接于上述操作轴的第2′平面;另外,在上述第1压接部设有第1导向突起部,该第1导向突起部插入上述第1槽,具有使在上述第1槽宽度方向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在上述第2压接部设有第2导向突起部和弹性部;该第2导向突起部在压接于上述操作轴的第2′平面的状态下插入上述第2槽,具有使在上述第2槽宽度方向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该弹性部插入上述第2槽,压接于上述第2槽的底面,与上述第2导向突起部协同动作,使上述凸轮的贯通孔的第1平面与上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接触。
发明的效果按照技术方案1的发明,当进行锁定解除操作时,不发生在板厚方向使棘爪倾斜的方向的力矩,锁定解除操作感良好。另外,由于凸轮与导向突起不干涉,所以,不需要减小导向突起,还可确保导向突起的强度。
按照技术方案2的发明,配置于棘爪中央部的外齿可不与棘轮板的内齿干涉地啮合,结果,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在锁定时可与棘轮板的内齿较深地啮合,在两者间不产生间隙。因此,在该锁定状态下,两端部牢固地啮合,即使从棘轮板侧通过该内齿在棘爪施加负荷,也可减小棘爪的倾斜,啮合量不会大幅度减少,可稳定地获得高锁定强度。
按照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基板上的导向突起的背面侧未形成凹部,所以,导向突起的强度高,结果,没有导向突起的变形等,所以,棘爪的倾斜小,可稳定地获得高锁定强度。
按照技术方案4的发明,当棘爪朝锁定方向移动时,作为棘爪一部分的第1突部也朝相同方向移动,从凸轮的回转中心离开,但当从棘爪的第1突部观看凸轮的第1倾斜面时,凸轮的第1倾斜面相应于凸轮的回转追赶棘爪的第1突部地接近,所以,可避免棘爪的第1突部与凸轮的第1倾斜面的间隙过度变大。因此,锁定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可稳定地获得高锁定强度。
另外,在从棘轮板将负荷施加于棘爪的场合,将凸轮朝锁定解除方向推回的分力也作用于凸轮,但在凸轮也设有朝与倾斜凸轮面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这样,使凸轮朝锁定方向回转的分力也作用于凸轮。因此,通过设置第1倾斜面而产生的、要将凸轮朝锁定解除方向推回的力由因为第2倾斜面的存在而产生的相反方向的力消除或减少,达不到锁定解除,从这一点也可获得高锁定强度。
按照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棘爪的外齿与棘轮板的内齿的啮合位置的前后,由于凸轮的第1倾斜面与棘爪的第1突部的间隙统一,所以,即使部件公差使啮合位置从正规的目标位置偏移,锁定强度也不会产生大的变动。
按照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上述凸轮和上述棘爪形成凸轮限位面和棘爪限位面,该凸轮限位面与棘爪限位面在上述棘爪的外齿从上述棘轮板的内齿脱离时接触,禁止上述凸轮进一步回转,这样,锁定解除动作通过凸轮的凸轮限位面接触于棘爪的棘爪限位面而结束。锁定解除的操作力从操作轴传递到凸轮。因此,锁定解除时的操作轴的回转的偏差原因仅成为操作轴与凸轮的间隙,相比已有的倾斜装置,锁定解除时使操作轴回转的角度即锁定解除时的操作行程减小。
另外,设有凸轮、棘爪、对棘爪进行引导的导向突起的基板设定为高强度,使得倾斜装置在锁定状态下具有足够的锁定强度。锁定解除动作通过凸轮的凸轮限位面接触于棘爪的棘爪限位面而结束。因此,即使为大的锁定解除操作力,由于高强度的凸轮与棘爪接触,所以,也不需要高强度的释放机构,成本低。
按照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凸轮的贯通孔形成第1平面,在操作轴形成第1′平面,而且,设置使两平面接触的弹性力发生构件,所以,可使操作轴的回转中心轴与凸轮的回转中心轴一致,提高倾斜装置的操作时的感受。
按照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上述弹性力发生构件设置保持部,该保持部安装于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的、与上述凸轮的贯通孔内周面相向的部分以外的部位,这样,当组装弹性力发生构件时,最初将保持部临时保持于操作轴,然后,使弹性力发生构件沿操作轴的回转中心轴移动,从而可容易地将弹性力发生部插入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上述操作轴的外周面间。
按照技术方案9的发明,最初将弹性力发生构件的保持部临时保持于操作轴,然后,当使弹性力发生构件沿操作轴移动时,第1压接部的第1导向部插入到第1槽,第2压接部的第2导向部插入到第2槽。第1导向部、第2导向部为使在第1槽、第2槽的宽度方向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所以,当第1导向部、第2导向部在第1槽、第2槽的侧壁面滑动接触时,在弹性力发生构件作用使保持部的基部朝操作轴的外周面方向移动的力。
通过保持部的基部接触于操作轴的外周面,从而在与凸轮的回转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成为平行于上述第1平面的方向的、上述凸轮与操作轴的定位。
在本发明中,在与凸轮的回转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成为平行于上述第1平面的方向的、上述凸轮与操作轴的定位。即,可使操作轴的回转中心轴与凸轮的回转中心轴一致,进一步提高倾斜装置的操作时的感受。


图1为已有倾斜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2为图1的切断线II-II的截面图。
图3为图2的切断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4为示出另一已有例的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1形式例的外观的图。
图6为图5的切断线VI-VI的截面图。
图7为图5的背面图。
图8为图5的切断线VIII-VIII的截面图。
图9为图6的切断线IX-IX的截面图。
图10为图9的去掉释放板的图。
图11为图10中的要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的棘爪的详细图。
图13为导向突起的截面图。
图14为本发明第2形式例的操作轴周边构造的原理图。
图15为示出本发明第2形式例的操作轴周边的分解透视图。
图16为示出本发明第2形式例的外观的图。
图17为图6的切断线XVII-XVII的截面图。
图18为图16的背面图。
图19为图16的切断线XIX-XIX的截面图。
图20为图17的切断线XX-XX的截面图。
图21为图20的去掉释放板的图。
图22为说明释放板的图,(A)为正面图,(B)为左侧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上面图。
符号说明100 基板120 操作轴130 棘轮板133 内齿140、150 棘爪
141、151 外齿144、154 凸轮槽180 释放板183、184 突起具体实施方式
第1形式例下面参照图5~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例。首先,如图6所示那样,在本形式例的倾斜装置中,将基板100安装于车座缓冲垫侧的下臂201,在椅背侧的上臂202安装棘轮板130。
如图5~图8所示那样,相对圆板状的基板100嵌合圆板状的棘轮板130,从而可相对回转地重叠两者。筒状的安装配件205从外侧包入基板100和棘轮板130,禁止棘轮板130从基板100离开。具体地说,安装配件205的一端卡定于基板100的外周部分,另一端侧的棘轮板保持部205a从回转中心轴方向推压棘轮板130。
在基板100和棘轮板130的回转中心轴上的位置形成孔101、孔131,将操作轴120插通到这些孔101、孔131。在棘轮板130的与基板100的相向面,如图6和图8所示那样,形成以操作轴120为中心的圆形的凹部132,而且在该凹部132的内周壁刻设内齿133。
在基板100上的、与棘轮板130的凹部132的相向面,也如图6和图8所示那样,形成凹部104,如图9所示那样,在该凹部104的底面朝棘轮板130突设一对导向突起105、106和一对导向突起107、108。
本形式例的基板100通过锻造形成。如不使用锻造,而是使用通常的冲压成形从板材制造基板100,则如图13(A)所示那样,在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的背侧残留由冲压模(阳模)产生的凹部100H,在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产生薄壁部分SL,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的强度下降。
在本形式例中,使用锻造制造基板100,此时,如图13(B)所示那样,不在基板100上的导向突起105、106、及108的背面侧形成凹部,换言之,将导向突起105、106、及108形成为实心状,而且使其周边部分的壁厚足够大,从而提高导向突起105、106、及108的强度。
在基板100的、与棘轮板130侧相反侧的面,按相等间隔将用于安装到车座缓冲垫侧的下臂201的多个接合用突起100a配置到以孔10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棘轮板130的与基板100侧相反侧的面,也按相等间隔将用于安装到椅背侧的上臂202的多个接合用突起130a配置在以孔13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棘爪140在前端面侧具有可从齿顶圆的径向相对棘轮板130的内齿133接合和脱离的外齿141,如图9所示那样,夹于导向突起105、106的导向面105a、106a,朝与棘轮板130的回转中心轴直交的方向即内齿133的齿顶圆径向受到滑动引导。
棘爪150也形成与棘爪140完全相同的形状,夹于导向突起107、108的导向面107a、108a,朝内齿133的齿顶圆径向受到滑动引导,前端面侧的外齿151可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地构成。
在这里,以外齿151为例说明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如图12所示那样,在棘爪150,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Lc的外齿151(151A)由相比配置于两端部Ls1、Ls2的外齿151(151B、151C)的齿形进行了负转位的齿形构成。为此,比较外齿151B、151C的节圆上的外齿151B、151C的齿厚与外齿151A的齿厚可知,配置于中央部Lc的外齿151A的齿厚较薄,该外齿151A可不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干涉地啮合。通过减小外齿151A的齿厚,从而使得配置于两端部Ls1、Ls2的外齿151B、151C在锁定时可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较深地啮合,不在外齿151B、151C与内齿133间产生间隙。
配置于两端部Ls1、Ls2的外齿151B、151C的数量例如为3齿左右,配置于中央部Lc的外齿151A的数量例如为19齿左右。两端部Ls1、Ls2和中央部Lc的外齿接合部分平缓连接齿底地形成。另外,图12中的O1为外齿151B、151C的节圆的中心。
在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侧的空间配置可与操作轴120一起回转的凸轮170。即,在操作轴120的中间部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椭圆形截面部分123,该椭圆形截面部分123配合于凸轮170的椭圆孔171。这样,操作轴120与凸轮170嵌合成不能相对回转的状态,凸轮170与操作轴120一起回转。
棘爪140、150及凸轮170形成为相同的板厚,而且,配置在基板100的相同平面上。在凸轮170设有倾斜凸轮面174b、175b,该倾斜凸轮面174b、175b用于在凸轮170的回转时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使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啮合到棘轮板130的内齿133。为了发挥该功能,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倾斜方向设定为这样的方向,即,在凸轮170朝锁定时回转方向回转的场合,使倾斜凸轮面174b、175b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接触点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O离开,例如,当关于图11的倾斜凸轮面175b示出时,成为朝右上升的曲线或直线。
另外,在凸轮170设有突部174g、175g,该突部174g、175g处于该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图10的逆时针方向)的前侧,并形成在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时隔着间隙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的前侧部分)相向的支承面174a、175a。在从棘轮板130将图10的逆时针方向的负荷施加于棘爪140、150时,该支承面174a、175a接触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对其进行支承,禁止进一步的棘爪140、150的倾斜。
另外,在凸轮170设有支承面174c、175c,该支承面174c、175c处于该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的后侧,并形成在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时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的后侧部分)相向的支承面174c、175c。该支承面174c、175c在从棘轮板130将图10的顺时针方向的负荷施加于棘爪140、150时,接触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对其进行支承,禁止棘爪140、150的进一步的倾斜。
参照图11以支承面175a为例说明支承面174a、174c、175a、175c及其周边的详细构造。支承面175a由朝与倾斜凸轮面175b相同的方向倾斜的长度L1的第1倾斜面175e和朝与倾斜凸轮面175b相反的方向倾斜的长度L2的第2倾斜面175f构成,在棘爪150的后端面156的端部设有可接触于第1倾斜面175e的第1突部150e和可接触于第2倾斜面175f的第2突部150f。
下面,说明第1倾斜面175e和第2倾斜面175f的具体例。第1倾斜面175e使得越是锁定时回转方向的部位则该部位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的距离越变小地形成其外周面。相反,第2倾斜面175f形成使得越是锁定时回转方向的部位则该部位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的距离越变大地形成其外周面。
因此,在使用通过第1倾斜面175e和第2倾斜面175f的边界点N的、半径R的圆弧CT的一部分形成第1倾斜面175e和第2倾斜面175f的例中,边界点N上侧的第1倾斜面175e成为以边界点N为中心使圆弧CT朝逆时针方向倾斜的状态(折曲状态)的倾斜面,边界点N下侧的第2倾斜面175f成为以边界点N为中心使圆弧朝顺时针方向倾斜的状态(折曲状态)的倾斜面。支承面175a以外的支承面174a、174c及175c也按同样的配置设置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
在凸轮170的突部174g、175g的倾斜凸轮面174b、175b侧的侧部形成凸轮限位面174h、175h。另一方面,在突部145、155形成凸轮170的倾斜凸轮面174b、175b推压的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在突部145、155的侧部形成可与凸轮限位面174h、175h接触的棘爪限位面145a、155a。
这些凸轮限位面174h、175h、棘爪限位面145a、155a在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脱离时接触。当凸轮限位面174h、175h与棘爪限位面145a、155a接触时,禁止凸轮170的进一步的回转。
在棘爪140、150的棘轮板130侧的面形成凸轮槽144、154(在本形式例中,凸轮槽144、154成为贯通到基板100侧的面的孔)。另外,构成释放机构的释放板180的一方的面与棘爪140、150和凸轮170重叠,另一方的面滑动接触于棘轮板130地配置。在释放板180的中央部穿设用于插通操作轴120的孔181。
如图9和图10所示那样,在凸轮170形成突出到棘轮板130侧的突起176、177,该突起176、177嵌合到形成于释放板180的孔181的边缘部、朝径向延伸的小长孔182、183。为此,凸轮170与释放板180连动地回转。
另外,如图6和图9所示那样,在释放板180的回转端部通过冲压成形等形成接合到凸轮槽144、154的突起183、184。凸轮槽144、154的形状使得当释放板180朝图9的顺时针方向回转时,由凸轮槽144、154与突起183、184的相互作用强制地使棘爪140、150朝凸轮170的回转中心侧移动。
如图9和图10所示那样,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191、195的内端挂到基板100的钩111、112受到固定,外端挂到凸轮170的台阶部178、179受到固定,所以,凸轮170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地对凸轮170进行回转施力。
下面说明上述构成的倾斜装置的作动。在锁定状态下,由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使凸轮170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使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处于啮合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状态,禁止棘轮板(椅背)130的回转。
下面说明向该锁定状态转移时的动作。受到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的凸轮170先朝使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啮合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方向回转。这样,凸轮170的倾斜凸轮面174b、175b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棘爪140、150朝其外齿141、151啮合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径向移动。
以凸轮170的支承面175a周边为例说明此时的动作。棘爪150移动时,作为棘爪150的一部分的第1突部150e也朝相同方向移动,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O离开,但当从棘爪150的第1突部150e观看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175e时,相应于凸轮170的回转,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175e追赶棘爪150的第1突部150e地接近。
为此,可避免棘爪150的第1突部150e与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175e的间隙在锁定时变得过大。因此,锁定强度不会下降很多,可稳定地获得高锁定强度。
在棘爪150的外齿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的锁定状态下,如车辆的冲撞等使得从棘轮板130在棘爪150施加负荷,则棘爪150倾斜一些,其第1突部150e接触于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175e,其第2突部150f接触于凸轮170的第2倾斜面175f。因此,由凸轮170的倾斜凸轮面175b和第1、第2倾斜面175e、175f共3点支承棘爪150。
在从棘轮板130将负荷施加于棘爪150的场合,在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175e与棘爪150的第1突部150e的接触面,接触压力作用于该接触面的共同法线方向。因此,通过设置朝与倾斜凸轮面175b相同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175e,从而将要朝锁定解除方向推回凸轮170的分力F1(产生图11的顺时针方向的转矩的力)也作用于凸轮170。
另一方面,在凸轮170设有朝与倾斜凸轮面175b相反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175f,在凸轮170的第2倾斜面175f与棘爪150的第2突部150f的接触面,将要使凸轮170朝锁定方向回转的分力F2(产生图11的逆时针方向的转矩的力)也作用于凸轮170。因此,通过设置第1倾斜面175e而产生的、朝锁定解除方向推回凸轮170的分力F1由因为第2倾斜面175f的存在而产生的相反方向的力F2消除或减少,不达到锁定解除,从这一点也可获得高的锁定强度。
锁定时,也可能存在凸轮170的第2倾斜面175f与棘爪150的第2突部150f不接触的场合,但在该场合,即使凸轮170反转,在棘爪150的第2突部150f与凸轮170的第2倾斜面175f接触的时刻,凸轮170停止。这是因为,在棘爪150的第2突部150f与凸轮170的第2倾斜面175f接触的时刻,由于第2倾斜面175f的存在,产生使凸轮170朝锁定方向回转的分力F2。
在锁定状态下,如反抗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使操作轴120在图10中朝顺时针方向回转,凸轮170也朝顺时针方向回转,则解除凸轮170的棘爪140、150在后端面146、156的推压,而且,释放板180的突起183、184滑动接触于棘爪140、150的凸轮槽144、154的倾斜壁面,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离开的方向后退,解除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啮合,棘轮板(椅背)130成为可倾动的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该锁定解除动作通过凸轮限位面174h、175h与棘爪限位面145a、155a接触而结束。
如使椅背倾动到所期望的角度,解除在操作轴120的操作力,则由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使凸轮170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再次啮合到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禁止棘轮板(椅背)130的回转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形式例,可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1)在本形式例中,从释放板的突起在棘爪的凸轮槽通过两者的接触部位作用的力作用于棘爪的板厚方向中央部。为此,在使释放板回转、进行使棘爪的外齿从棘轮板的内齿离开的锁定解除操作之际,不产生使棘爪朝板厚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力矩。因此,不发生使棘爪140、150从棘轮板130浮起的方向的力,所以,锁定解除操作感良好。另外,由于凸轮与导向突起不发生干涉,所以,不需要减小导向突起,导向突起的强度也可得到确保。
(2)在本形式例中,由于将作为在凸轮槽144、154的接合部的突起183、184一体形成于释放板180,所以,可使该部分的构成简单,而且,可由冲压成形廉价地成形释放板,所以,可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
(3)配置于棘爪140、150的中央部的外齿141、151可不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干涉地啮合,结果,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141、151在锁定时可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较深地啮合,在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141、151与内齿133间不产生间隙。在这样牢固地啮合两端部的锁定状态下,即使从棘轮板130侧通过其内齿133将负荷作用于棘爪140、150,棘爪140、150也难以倾斜,可减小其倾斜,不大幅度减少啮合量,可稳定地获得高锁定强度。
(4)由于不在基板100上的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的背面侧形成凹部,换言之,将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形成为实心状,所以,可提高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的强度,结果,不产生导向突起105、106、107及108的变形、破损,棘爪140、150也难以倾斜,可提高锁定强度。
(5)在本形式例中,可避免棘爪140、150的第1突部与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的间隙变得过大。因此,锁定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可稳定地获得高锁定强度。另外,在从棘轮板130将负荷施加于棘爪140、150的场合,虽然朝锁定解除方向推回凸轮170的分力也作用于凸轮170,但在凸轮170也设有朝与倾斜凸轮面相反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这样,朝锁定方向使凸轮170回转的分力也作用于凸轮170。因此,通过设置第1倾斜面而产生的、朝锁定方向推回凸轮170的力由因为第2倾斜面的存在而产生的相反方向的力消除或减少,不达到锁定解除,从这一点也可获得高锁定强度。
(6)特别是在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啮合位置的前后,使凸轮170的第1倾斜面175e与棘爪140、150的第1凸部的间隙统一地设定凸轮170的支承面(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174a、174c、175a、175c、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形状,则即使部件公差使啮合位置从正规的目标位置偏移,锁定强度也不会产生大的变动。
(7)在本形式例中,锁定解除动作通过凸轮限位面174h、175h与棘爪限位面145a、155a接触而结束。锁定解除的操作力从操作轴120传递到凸轮170。因此,在本形式例中,锁定解除时的操作轴120的回转的偏差原因仅为操作轴120与凸轮170的间隙,相比已有的倾斜装置,锁定解除时操作轴120回转的角度即锁定解除时的操作行程变小。
(8)凸轮170、棘爪140、150、设有对棘爪140、150进行引导的导向突起105、106、107、108的基板100设定为较高的强度,使得倾斜装置在锁定状态下具有足够的锁定强度。锁定解除动作通过凸轮170的凸轮限位面174h、175h接触于棘爪140、150的棘爪限位面145a、155a而结束。因此,即使为大的锁定解除操作力,也由于强度高的凸轮170与棘爪140、150接触,所以,不需要高强度的释放板(释放机构)180,成本低。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形式例。例如凸轮170的支承面(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174a、174c、175a、175c、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式例。例如,在其形状中,倾斜凸轮面和第1倾斜面只要这样形成外周面的形状即可,即,使得越是锁定时回转方向的部位,该部位与凸轮的回转中心的距离越小,相反,第2倾斜面只要这样形成外周面即可,即,使得越是锁定时回转方向的部位,该部位与凸轮的回转中心的距离越大。这是因为,如为这样的形状,则即使部位公差使得棘爪的外齿与棘轮板的内齿的啮合位置从正规的目标位置偏移,也可防止两者的间隙变得过大,而且,可避免凸轮170的反转。
另外,也可不如上述形式例那样由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构成凸轮170的各支承面174a、174c、175a、175c,而是仅由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构成一部分(例如支承面174a、175a),由与已有技术同样形状的支承面构成其它支承面(例如支承174c、175c)。
另外,也可不设置第1、第2倾斜面,而是将周缘形状为圆弧的面用作支承面174a、174c、175a、175c,该圆弧以凸轮170的回转中心。在该场合,棘爪140、150侧的凸部对应于支承面174a、174c、175a、175c有一个即可。
另外,作为将本形式例安装到车座的方法,也可在车座缓冲垫侧安装棘轮板130,在椅背侧安装基板100。
在将棘轮板130、基板100安装于上臂、下臂之际,将棘轮板130的接合用突起130a、基板100的接合用突起100a嵌合于上臂、下臂的贯通孔,焊接该嵌合部的几个。在该场合,为了增加焊接强度,增加了接合用突起130a、接合用突起100a的数量,在多个嵌合部进行焊接。然而,在增加接合用突起130a、接合用突起100a的场合,有时焊接的热应变对装置功能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棘轮板130、基板100上的不与接合用突起130a、接合用突起100a干涉的位置形成前端平坦的焊接用凸部,将该焊接用凸部接触于上臂、下臂,在该部分进行激光焊接即可。
另外,棘爪140、150的数量可为1个,也可为3个以上,凸轮170的施力不限于利用上述螺旋弹簧191、195的方法。
第2形式例首先,图14示出相对第1形式例的特征部分的原理图。在凸轮501形成具有与凸轮501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503的贯通孔505。另一方面,在操作轴511的外周面形成与操作轴511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513。
当弹性力发生构件521压接凸轮501的贯通孔505的内周面与操作轴511的外周面时,凸轮501的贯通孔505的第1平面503与操作轴511的第1′平面513接触。
在该构成中,如弹性力发生构件521压接凸轮501的贯通孔505的内周面与操作轴511的外周面,则凸轮501的贯通孔505的第1平面503与操作轴511的第1′平面513接触,从而可在与凸轮501的回转平面(纸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与第1平面503直交的方向(在图14中为箭头X方向)的、凸轮501与操作轴511的定位。
由于在与凸轮501的回转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与第1平面503直交的方向的、凸轮501与操作轴511的定位,所以,倾斜装置操作时的感觉变得良好。作为弹性力发生构件,例如为用金属、树脂构成的板簧、螺旋弹簧、板等,但不限于此。
下面根据图15~图22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第2形式例。在这些图中,在与第1形式例对应的部分采用相同符号。首先如图17所示那样,在本形式例的倾斜装置中,将基板100安装于椅背侧的下臂201,在椅背侧的上臂202安装棘轮板130。
如图16~图19所示那样,通过相对圆板状的基板100嵌合圆板状的棘轮板130,从而使得两者可相对回转地重叠。筒状的安装配件205从外侧包入基板100和棘轮板130,禁止棘轮板130从基板100离开。具体地说,安装配件205的一端卡定于基板100的外周部分,另一端侧的棘轮板保持部205a从回转中心轴方向压住棘轮板130。
在基板100和棘轮板130的回转中心轴上的位置,形成孔101、孔131,将操作轴120插通到这些孔101、孔131。在棘轮板130的与基板100的相向面,如图17和图19所示那样,形成以操作轴120为中心的圆形凹部132,而且,在该凹部132的内周壁面刻设内齿133。
在基板100上的、与棘轮板130的凹部132的相向面,也如图17和图19所示那样形成凹部104,如图20所示那样,在该凹部104的底面朝棘轮板130突设一对导向突起105、106和一对导向突起107、108。
在基板100的与棘轮板130侧相反侧的面,按相等间隔将用于安装于椅背侧的下臂201的多个接合用突起100a配置于以孔10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棘轮板130的与基板100侧的相反侧的面,也按相等间隔将用于安装到椅背侧的上臂202的多个接合用突起130a配置于以孔13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棘爪140在前端面侧具有可从齿顶圆的径向相对棘轮板130的内齿133接合和脱离的外齿141,如图20所示那样,由导向突起105、106的导向面105a、106a夹住,朝以棘轮板130的回转中心轴直交的方向即内齿133的齿顶圆径向进行滑动导向。
棘爪150也同样,由导向突起107、108的导向面107a、108a夹住,朝内齿133的齿顶圆径向进行滑动引导,前端面侧的外齿151可啮合到棘轮板130的内齿133。
在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侧的空间,配置可与操作轴120一起回转的凸轮170。
在这里,使用图15、图22说明操作轴120和凸轮170的安装构造。在凸轮170形成用于存有间隙地插入操作轴120的、椭圆截面形状的孔(贯通孔)171。在椭圆孔171的内周面形成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171a和与第1平面171a平行的第2平面171b。另外,在凸轮170的第1平面171a形成沿凸轮170的回转中心轴的第1槽171c,在第2平面171b形成沿凸轮170的回转中心轴的第2槽171d。
另一方面,操作轴120的中间部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在外周面形成与操作轴120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120a和与第1′平面120a平行的第2′平面120b。另外,在操作轴120的从基板100的孔101突起到外部的部分,形成比基板100的孔101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凸缘部120c,构成操作轴120从基板100朝棘轮板130方向的防脱部。
在操作轴120的中间部,设有作为弹性力发生构件的弹簧板301。在该弹簧板301中,大体分成保持部303和弹性力发生部305;该保持部303安装在操作轴120的外周面的、与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内周面相向的部分以外的部位;该弹性力发生部305连设于保持部303,压接于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内周面与操作轴120的外周面。
保持部303由基部311、第1压接部313、及第2压接部315构成;该基部311与操作轴120的第1′平面120a和第2′平面120b间的周面120d相向;该第1压接部313连设于基部311的一方端部,压接于操作轴120的第1′平面120a;该第2压接部315连设于基部311的另一方端部,压接于操作轴120的第2′平面120b。
在第1压接部313设有第1导向部321,该第1导向部321插入到第1槽171c,具有使在第1槽171c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在第2压接部315设有第2导向部323和弹性部325;该导向部323按压接于操作轴120的第2′平面120b的状态插入到第2槽171d,具有使在第2槽171d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该弹簧部325将第2导向部323的基端部侧折回成180度,插入到第2槽171d,压接于第2槽171d的底面,与第2导向部323协同动作,使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第1平面171a与操作轴120的第1′平面120a接触。即,由第2导向部323和弹簧部325构成弹性力发生部305。
下面,说明本形式例的操作轴120与凸轮170的组装方法。最初,存有间隙地将操作轴120插入到凸轮170的椭圆孔171中。接着,将弹簧板301的保持部303安装于操作轴120的外周面的、与凸轮170的椭圆孔171内周面相向的部分以外的部位,临时进行保持。然后,沿操作轴120移动弹簧板301,将第1导向部321插入到凸轮170的第1槽171c,将第2导向部323、弹簧部325(弹性力发生部305)插入到凸轮170的第2槽171d。
当插入时,由于第1槽171c、第2槽171d是在宽度方向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所以,当第1导向部321、第2导向部323滑动接触于第1槽171c、第2槽171d的侧壁面时,第1导向部321、第2导向部323在弹簧板301作用使保持部303的基部311朝操作轴120的外周面方向移动的力。
通过保持部303的基部311接触于操作轴120的外周面,从而在与凸轮170的回转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与第1平面171a平行的方向的、凸轮170和操作轴120的定位。
另外,弹性力发生部305的第2导向部323压接操作轴120的第2′平面120b(操作轴120的外周面),弹簧部325压接凸轮170的第2槽171d的底面(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内周面)。这样,通过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第1平面171a与操作轴120的第1′平面120a接触,从而在与凸轮170的回转平面(纸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与第1平面171a直交的方向(在图15中的箭头X方向)的、凸轮170与操作轴120的定位。
这样,操作轴120与凸轮170嵌合成不能相对回转的状态,凸轮170与操作轴120一起回转。
棘爪140、150和凸轮170形成为同一板厚,而且,配置在基板100的同一平面上。在凸轮170设有倾斜凸轮面174b、175b,该倾斜凸轮面174b、175b用于在凸轮170回转时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使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为了发挥该功能,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倾斜方向设定为当凸轮170朝锁定回转方向回转时倾斜凸轮面174b、175b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接触点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O远离的方向。
另外,在凸轮170设有支承面174a、175a,该支承面174a、175a位于该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图21的逆时针方向)的前侧,而且,当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时,隔着间隙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的前侧部分)相向。该支承面174a、175a在从棘轮板130将图21的逆时针方向的负荷施加于棘爪140、150时,接触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对其进行支承,禁止棘爪140、150的进一步的倾斜。
另外,在凸轮170设有支承面174c、175c,该支承面174c、175c处于该倾斜凸轮面174b、175b的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的后侧,并在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啮合时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凸轮170锁定时回转方向的后侧部分)相向。该支承面174c、175c在从棘轮板130将图21的顺时针方向的负荷施加于棘爪140、150时,接触于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的端部,对其进行支承,禁止进一步的棘爪140、150的倾斜。
在棘爪140、150的棘轮板130侧的面形成凸轮槽144、154(在本形式例中,凸轮槽144、154成为贯通到基板100侧的面的孔)。另外,构成释放机构的释放板180的一方的面与棘爪140、150和凸轮170重叠,另一方的面滑动接触于棘轮板130地配置。在释放板180的中央部穿设用于插通操作轴120的孔181。
如图20和图21所示那样,在凸轮170形成突出到棘轮板130侧的突起176、177,该突起176、177嵌合到形成于释放板180的孔181的边缘部、朝径向延伸的小长孔182、183。为此,凸轮170与释放板180连动地回转。
另外,如图17和图20所示那样,在释放板180的回转端部通过冲压成形等形成接合到凸轮槽144、154的突起183、184。凸轮槽144、154的形状使得当释放板180朝图20的顺时针方向回转时,由凸轮槽144、154与突起183、184的相互作用强制地使棘爪140、150朝凸轮170的回转中心侧移动。
如图20和图21所示那样,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191、195的内端挂到基板100的钩11、112受到固定,外端挂到凸轮170的台阶部178、179受到固定,凸轮170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地对凸轮170进行回转施力。
下面说明上述构成的倾斜装置的作动。在锁定状态下,由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使凸轮170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使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处于啮合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状态,禁止棘轮板(椅背)130的回转。
在锁定状态下,如反抗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使操作轴120在图21中朝顺时针方向回转,凸轮170也朝顺时针方向回转,则解除凸轮170的棘爪140、150在后端面146、156的推压,而且,释放板180的突起183、184滑动接触于棘爪140、150的凸轮槽144、154的倾斜壁面,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朝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离开的方向后退,解除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与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的啮合,棘轮板(椅背)130成为可倾动状态(锁定解除状态)。
如使椅背倾动到所期望的角度,解除在操作轴120的操作力,则由螺旋弹簧191、195的弹性力使凸轮170推压棘爪140、150的后端面146、156,棘爪140、150的外齿141、151再次啮合到棘轮板130的内齿133,禁止棘轮板(椅背)130的回转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形式例,可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1)由弹簧板301的弹性力发生部(第2导向部323和弹簧部325)305使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第1平面171a与操作轴120的第1′平面120a接触,从而可在与凸轮170的回转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与第1平面171a直交的方向的、凸轮170与操作轴120的定位。
弹性力发生部305的第2导向部323接操作轴120的第2′平面120b(操作轴120的外周面),弹簧部325压接凸轮170的第2槽171d的底面(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内周面)。这样,凸轮170的椭圆孔171的第1平面171a与操作轴120的第1′平面120a接触,从而在与凸轮170的回转平面(纸面)平行的平面上进行与第1平面171a直交的方向(在图15中为箭头X方向)的、凸轮170与操作轴120的定位。
即,可使操作轴120的回转中心轴与凸轮170的回转中心轴一致,进一步改善倾斜装置的操作时的感觉。
(2)通过在弹簧板301设置保持部303,从而最初将弹簧板301的保持部303临时保持于操作轴120,然后,使弹簧板301沿操作轴移动,从而可容易地将第1导向部321插入到凸轮170的第1槽171c,将第2导向部323、弹簧部325(弹性力发生部305)容易地插入到凸轮170的第2槽171d。
在该第2形式例中,也可进行与第1形式例的场合同样的变型,本发明不限于第2形式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倾斜装置,具有基板,可相对该基板回转地重叠着的棘轮板,可回转地配置在该棘轮板的回转中心轴上的操作轴,在所述棘轮板的与所述基板的相向面以所述操作轴为中心形成为圆形的凹部,形成于该凹部的内周壁面的内齿,棘爪,所述棘爪配置于所述凹部并且在前端面侧形成有可从齿顶圆的径向相对所述内齿接合和脱离的外齿,设于所述基板、沿所述径向对所述棘爪进行滑动引导的导向突起,配置于所述棘爪后端面侧的空间、与所述操作轴一起回转而可对所述棘爪的后端面进行推压的凸轮,朝使所述棘爪的外齿啮合到所述棘轮板的内齿的方向对所述凸轮施力的施力机构,至少朝所述棘轮板侧开口地形成于所述棘爪的凸轮槽,以及在所述棘爪和所述凸轮与所述棘轮板之间与所述凸轮一起回转地配置的释放板;该释放板在其回转端部设有与所述凸轮槽接合的突起,当反抗所述施力机构施加的力使所述操作轴回转时,由所述凸轮槽与该突起的相互作用强制地使所述棘爪朝所述凸轮的回转中心侧移动,使所述棘爪的外齿从所述棘轮板的内齿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宽度方向配置于所述棘爪的外齿中,配置于中央部的外齿由这样的齿形构成,该齿形相比配置于两端部的外齿的齿形进行负转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导向突起的背面侧未形成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上设有倾斜凸轮面和支承面;该倾斜凸轮面当所述凸轮回转时推压所述棘爪的后端面,使所述棘爪的外齿啮合到所述棘轮板的内齿;该支承面位于该倾斜凸轮面的由所述施力机构使所述凸轮回转的方向上的前侧或后侧的至少任一方,而且,当所述棘爪的外齿与所述棘轮板的内齿啮合时与所述棘爪的后端面端部相向,当从所述棘轮板将回转方向的负荷施加于所述棘爪时支承所述棘爪的后端面端部;所述支承面由朝与所述倾斜凸轮面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和朝与所述倾斜凸轮面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构成,在所述棘爪的后端面端部设有可与所述第1倾斜面接触的第1突部和可与所述第2倾斜面接触的第2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选择所述凸轮的倾斜凸轮面的形状和第1倾斜面的形状,使得所述凸轮的第1倾斜面与所述棘爪的第1突部的间隙在所述棘爪的外齿与所述棘轮板的内齿的啮合位置的前后统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使所述棘爪的外齿从所述棘轮板的内齿脱离地使所述凸轮回转时,收回到所述凸轮的回转中心侧的所述棘爪的棘爪限位面接触于所述凸轮的凸轮限位面,禁止所述凸轮进一步回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轴的外周面设有与所述操作轴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在所述凸轮设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存有间隙地插入所述操作轴,并在内周面形成与所述凸轮的回转中心轴平行的第1平面;在所述凸轮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存有间隙地插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操作轴的外周面间配置有弹性力发生构件,该弹性力发生构件压接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和所述操作轴的外周面,使所述凸轮的贯通孔的第1平面与所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力发生构件由保持部和弹性力发生部构成;该保持部安装于所述操作轴的外周面的、与所述凸轮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相向的部分以外的部位;该弹性力发生部连设于该保持部,压接于所述凸轮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操作轴的外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的贯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在内周面形成有所述第1平面和与该第1平面平行的第2平面的椭圆形,所述操作轴的截面形状为在外周面形成有所述第1′平面和与该第1′平面平行的第2′平面的椭圆形;另外,在所述凸轮的所述第1平面形成沿所述凸轮的回转中心轴的第1槽,在所述第2平面形成沿所述凸轮的回转中心轴的第2槽;另外,所述弹性力发生构件的保持部由基部、第1压接部、及第2压接部构成;该基部与所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与第2′平面间的周面相向;该第1压接部连设于该基部的一方的端部,压接于所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该第2压接部连设于所述基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压接于所述操作轴的第2′平面;另外,在所述第1压接部设有第1导向突起部,该第1导向突起部插入所述第1槽,具有使在所述第1槽宽度方向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在所述第2压接部设有第2导向突起部和弹性部;该第2导向突起部在压接于所述操作轴的第2′平面的状态下插入所述第2槽,具有使在所述第2槽宽度方向的宽度朝前端逐渐变窄的形状;该弹性部插入所述第2槽,压接于所述第2槽的底面,与所述第2导向突起部协同动作,使所述凸轮的贯通孔的第1平面与所述操作轴的第1′平面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调整车辆座椅的靠背的角度调整的倾斜装置。可相对基板回转地重叠棘轮板,在其回转中心轴可回转地配置操作轴。在棘轮板的与基板的相向面形成以操作轴为中心的圆形凹部,而且在凹部的内周壁面形成内齿。另外,在该凹部配置在前端面侧具有可从齿顶圆的径向相对内齿接合和脱离的外齿的棘爪。另一方面,在基板设置沿径向对棘爪进行滑动引导的导向突起,在棘爪后端面侧的空间配置与操作轴一起回转的凸轮。在棘爪和凸轮与棘轮板之间与凸轮一起回转地配置释放板,在该释放板的回转端部设有与棘爪的凸轮槽接合的突起,可解除内齿与外齿的啮合。
文档编号A47C1/025GK101048091SQ200580036928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9日
发明者藤冈秀彦, 高柳浩史, 长野修, 铃木宏行 申请人: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