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改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7899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改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改进技术背景目前公知的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将海绵和布固 定在座位和靠背的表面,托住海绵软垫的受力面是一块硬板,另一种就是直接用木方条、木 板、竹条作靠背和座位的受力面,这些木方条、木板、竹条总是与靠背的上下或左右框条, 座位的前后或左右框条榫卯连接,通常情况下,座位与靠背的受力面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处 于同一平面,其之间几乎没有高低差,有个别款的实木椅其靠背的最上面一条框条与受力面 比有些许微不足道的高低差,有的竹座椅其靠背受力面和座位受力面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比 也有些许的微不足道的高低差,为了因应人体力学,大部分的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 座位表面会形成弯曲,其受力面也会和弯曲的框条处于同一水平面弯曲;另有一种座椅是在 座位和靠背的表面放上很厚的软垫,但其软垫后面和下面的受力面要么是一整块平板,要么 是四围框架之间有条状物,后者的框架与条状物之间是没有高低差的。还有一种座椅其靠背 与座位的受力条的左右是无框条的,这种座椅不在叙述范围内;第一种的不足之处是布和海 绵被固定在座椅的靠背和座位表面,弄脏和损坏后,拆洗和更换都不可能,后几种的受力面 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冬季将软垫放在靠背和座位的受力面之上,受力面起托住软垫的作用; 其二是季节变换不再使用软垫时,受力面将被直接使用并与人体接触,因其这样的思路,所 以受力面总是尽量被制作成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处于同一平面。这样就能在考虑牢固度的同 时尽可能使用薄的框条以控制成本,但其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座感太硬。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实木和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 季皆座感舒适、软垫换面、拆洗,更换均非常方便的靠背与座位的受力面。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靠背和座位的受力面制作在靠背框架内的中后部,座位框架内的中下部或底部,让靠 背和座位受力面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之间形成较深的凹槽来容纳软垫,软垫是冬夏两用型, 在座椅的使用中,座椅的靠背和座位的受力面将不再与人体接触,其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托 住冬夏两用型的软垫。本实用新型的靠背与座位的受力面可由软绳、胶绳、薄的、长条形的竹片、金属片、塑 胶片以及别的材料制作,靠背与座位的受力面的结构即可相同也可不同,在使用软绳或胶绳 制作靠背或座位的受力面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双框的形式,既将软绳或胶绳在一 个厚度比座位和靠背框架薄的小框架上制作成受力面后,再将这个小框架固定在靠背和座位 框架内的中后部和中下部。在使用薄的长条形物制作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情况下也是双框的形式,结构有两种,一 种是受力面制作好后,组成受力面的条形物是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活动的。其具体结构是: 在座位框架的前后或左右方条的内侧底部铣倒L型的口子,再做一个内径与座位框架内径一 致的小框架,在这个小框架的相对的两个方条上打孔,孔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可以贯穿或不 贯穿方条,再将圆柱状tf.打入孔中,外面露出一截,在薄的、长条形物的两端打贯穿孔,孔 的直径要大于圆柱状物的直径,将薄的、长条形物两端的贯穿孔对准小框架两边的圆柱状物, 让圆柱状物穿过贯穿孔,再将这个小框架的有圆柱状物的这一面与座位框架的底部对齐内径 后牢固连接,完成后,倒L型口子底下因有了小框架的方条,就变成了一个横卧的凹形槽, 此时,薄的、长条形物的两端就被锁住在凹形槽内了,这一结构也适合于制作靠背受力面。另一种结构就是受力面制作好后,组成受力面的条状物或其它材料是不可活动的,其具 体结构是将L型的口子铣在座位框架底下这个小框架的向上的这一面,再将薄的、长条形 物的两端放在口子内,再与座位框架的底部连接,此时长条形薄片的两端处于两个框架之间 被紧紧压住,所以长条形薄片是不可活动的,这一结构也适合于制作靠背受力面。还有一种结构就是加大座位框架与靠背框架的厚度,直接在将与受力面连接的座位框架 的前后或左右方条内侧的中下部铣出横卧的凹型槽,在将与受力面结合的靠背框架的后部内 侧铣出L型的口子,再将软绳、胶绳、薄的、长条形物或其它材料的两端固定在L型口子内与横卧的凹形槽内,就成了受力面。本实用新型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总是处于与其直接结合的靠背框架内的中后部,座位框 架内的中下部或底部,因此,在靠背受力面之前,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之间,在座位受力面 之上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之间就会形成较深的容纳软垫的凹槽,有的靠背框架和座位框架的 框条都是平直的,其内的受力面与框架之间形成的凹槽就是一个等深的、规则的、扁平的立 方体,有的靠背框条和座位框条为了因应人体力学,被做成了弯曲状,其内的受力面形成的 弯曲曲线与框条表面形成的弯曲曲线是平行的,所以其之间形成的凹槽也是等深的,靠背和 座位的凹槽深度取决于冬夏两用型的软垫的厚度,冬夏两用型的软垫的其中一面是由清凉材 料制成,软垫一年四季都卡在靠背凹槽内和座位凹槽内,并且靠背和座位的软垫都是不用借 助于任何器械随时用手就可以从凹槽中取出放入的,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凹槽内的受力面将不 再与人体直接接触。这样'的结构能非常方便的将软垫换面、拆洗与更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座感舒适、冬夏两宜,软垫换面、拆洗,更换均非常方便的靠背与座位的受力面。

图1是厚度小于座位框架与靠背框架的小框架,图2是在小框架上打孔后用软绳、胶绳 制作成的受力面,图3是薄的、长条形物,两端有贯彻孔,图4也是薄的、长条形物,图5 是小框架固定在靠背框架内的后侧视图,图6是圆柱状物,图7是小框架与薄的、条状物以 及圆柱状物结合在一起后的侧视图,图8是小框架与座位框架的底部连接后的侧视图,图9 是一种座椅的靠背和座位的侧视图其底部的受力面与框架之间形成的凹槽是一个等深的、规 则的、扁平的立方体,图IO是靠垫与座垫的侧视图,靠垫与座垫的其中一面是清凉材料,图 ll是一种座椅的靠背和座位侧视图,其靠背的左右和座位的左右框条被做成了弯曲状,其中 后部或中下部、底部的受力面形成的弯曲曲线与框条表面形成的弯曲曲线是平行的,所以其 之间形成的凹槽也是等深的。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的周边打孔,编上胶绳、软绳就成了图2,将图2固定在靠背框架内的中后部、 座位框架内的中下部就成了受力面,图5是小框架固定在靠背框架内的后侧视图,将图4的 两端固定在图5的小框架上,就成了受力面,但这种组成受力面的条状物是不能活动的,图 7的小框架上有孔,将图6打入图7的孔中,外面露出一截,图3的两端的有孔,孔径大于 图6的直径,将图3两端的孔套入图6就成了图7的侧视图,再将图7与座位框架的底部连 接就成了图8,图8中的组成受力面的条状物是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活动的,将图10的靠 垫和座垫卡入图9的靠背和座位凹槽中就成了能使用的座椅,图10的靠垫和座垫也可卡入图 11的两个凹槽中。
权利要求1一种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改进,其特征是靠背与座位都是双框架,即在靠背框架内有一个厚度小于靠背框架厚度的小框架,座位框架的中下部或底部有一个独立的小框架,制作受力面的材料是软绳、胶绳、薄的、长条形的竹、木、金属和塑胶,在使用软绳或胶绳作靠背或座位的受力面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双框的形式,既将软绳或胶绳在一个厚度比座位和靠背框架薄的小框架上制作成受力面后,再将这个小框架固定在靠背和座位框架内的中后部和中下部;在使用薄的长条形物制作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情况下也是双框的形式,但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受力面制作好后,组成受力面的条形物是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活动的,其具体结构是在座位框架的前后或左右方条的内侧底部铣倒L型的口子,再做一个内径与座位框架内径一致的小框架,在这个小框架的相对的两个方条上打孔,孔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可以贯穿或不贯穿方条,再将圆柱状物打入孔中,外面露出一截,在薄的、长条形物的两端打贯穿孔,孔的直径要大于圆柱状物的直径,将薄的、长条形物两端的贯穿孔对准小框架两边的圆柱状物,让圆柱状物穿过贯穿孔,再将这个小框架的有圆柱状物的这一面与座位框架的底部对齐内径后牢固连接,完成后,倒L型口子底下因有了小框架的方条,就变成了一个横卧的凹形槽,此时薄的、长条形物的两端就被锁住在凹形槽内了,这一结构也适合于制作靠背受力面;另一种结构就是受力面制作好后,组成受力面的条状物或其它材料是不可活动的,其具体结构是将L型的口子铣在座位框架底下这个小框架的向上的这一面,再将薄的、长条形物的两端放在口子内,再与座位框架的底部连接,此时长条形薄片的两端处于两个框架之间被紧紧压住,所以长条形薄片是不可活动的,这一结构也适合于制作靠背受力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改进,其特征 是加大座位框架与靠背框架的厚度,直接在将与受力面连接的座位框架的前后或左右方条 内侧的中下部铣出横卧的凹型槽,在将与受力面结合的靠背框架的后部内侧铣出L型的口子, 再将软绳、胶绳、薄的、长条形物或其它材料的两端固定在L型口子内与横卧的凹形槽内, 就成了受力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木、贴竹、竹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的改进,其特征 是所述的靠背和座位受力面总是处于与其直接结合的靠背框架内的中后部,座位框架内的 中下部或底部,因此,在靠背受力面之前,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之间,在座位受力面之上与 其周边紧邻的框条之间就会形成较深的容纳软垫的凹槽,有的靠背框架和座位框架的框条都 是平直的,其内的受力面与框架之间形成的凹槽形状就是一个等深的、规则的、扁平的立方 体,有的靠背框条和座位框条为了因应人体力学,被做成了弯曲状,其内的受力面形成的弯 曲曲线与框条表面形成的弯曲曲线是平行的,所以其之间形成的凹槽也是等深的,靠背和座 位的凹槽深度取决于冬夏两用型的软垫的厚度,冬夏两用型的软垫的其中一面是用清凉材料 制成,软垫一年四季都卡在靠背凹槽内和座位凹槽内,并且靠背和座位的软垫都是不用借助 于任何器械随时用手就可以从凹槽中取出放入的,座椅的靠背和座位凹槽内的受力面将不再 与人体直接接触。
专利摘要将靠背和座位的受力面制作在靠背框架内的中后部,座位框架内的中下部或底部,让靠背和座位受力面与其周边紧邻的框条之间形成较深的凹槽来容纳软垫,软垫是冬夏两用型,在座椅的使用中,座椅的靠背和座位的受力面将不再与人体接触,其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托住冬夏两用型的软垫。本实用新型的靠背与座位的受力面可由软绳、胶绳、薄的、长条形的竹片、金属片、塑胶片以及别的材料制作,靠背与座位的受力面的结构既可相同也可不同,在使用软绳或胶绳制作靠背或座位的受力面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双框的形式,既将软绳或胶绳在一个厚度比座位和靠背框架薄的小框架上制作成受力面后,再将这个小框架固定在靠背和座位框架内的中后部和中下部。
文档编号A47C7/40GK201216350SQ200820111968
公开日2009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4日
发明者毛桂勇 申请人:毛桂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