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压桌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51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耐压桌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桌体,特别是涉及一种耐压桌体。
背景技术
由于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地震发生频繁,因此防灾教育地震发生时应实时躲入桌子下方,以避免头部被落体击中受伤。然而,如


图1所示,显示一种常见的现有四脚木桌的桌体结构外观,所述木桌桌体10主要具有一桌板11,所述桌板11底面设有四桌脚12,当有落体落下时,所述桌板11与所述四桌脚12相接的四支撑区域111,由于所述桌脚12的撑持,而具有较强的支撑力量。反之,位于所述桌板11中央区域112则由于下方不具有任何支撑结构,成为所述桌体10整体结构中强度最弱之处。当地震发生而躲入如现有桌体10下方时,若如天花板等重物落下击中桌体10时,极有可能轻易将木制的桌板11压垮,使得遮蔽躲藏于桌体10下方空间的人员安全堪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压桌体,能增加桌板中央区域承受落体重力的强度,从而改善桌体结构强度分配不均的情况,并能提升桌体的耐压力及遮蔽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压桌体包括一桌体,具有一桌板,所述桌板底面设有四桌脚及二杆件,所述二杆件呈平行设置于所述桌板底面。一缓冲件,具有二限位杆,所述二限位杆靠设于所述二杆件,所述二限位杆各开设有一纵向孔,令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桌板底面,所述二限位杆与所述杆件平行,且所述二限位杆与所述杆件、所述桌板底面共同界定一缓冲空间。一架体,由四支撑杆、一顶框及一底框组成,令所述架体设于所述桌体下方,所述顶框容置于所述缓冲空间,并于对应所述二纵向孔处分别设有一限位件贯穿所述纵向孔,所述顶框与所述杆件之间具有一第一缓冲距离,所述顶框与所述限位杆之间具有一第二缓冲距离,所述纵向孔的纵向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限位件直径与所述第一缓冲距离的总和。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缓冲件具有二组接杆,所述二限位杆的两端与所述二组接杆组接结合,令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桌板底面,所述二组接杆与所述二杆件呈井字排列设置, 所述二限位杆靠设于所述杆件,且所述二组接杆、所述二限位杆与所述杆件与所述桌板底面共同界定所述缓冲空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缓冲件的二组接杆各开设有二穿孔,令四锁结件穿设所述二组接杆的二穿孔并与所述桌体的杆件锁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架体的顶框于相对所述纵向孔二侧设有二贯孔,所述限位件具有一头部及一身部,令所述限位件的身部穿设所述纵向孔及所述贯孔后,一螺帽与所述限位件的身部末端锁固,且所述限位件的头部与所述纵向孔卡掣固定。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桌体的四桌脚之间另设有四框件。[0009]本实用新型耐压桌体受力下沉时,具有的架体能增加耐压桌体的中央区域承受落体重力的强度;透过第一缓冲距离以及纵向孔的纵向孔径与限位件的缓冲配合,能提供为桌板受一垂直力量形变下沉时提供一缓冲,藉以减少桌板瞬间形变的幅度及其直接施予架体的力量;第二缓冲距离则为架体提供一水平形变空间从而分散架体的承受力量,能提升耐压桌体桌体的耐压力及遮蔽安全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桌体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耐压桌体的立体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耐压桌体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如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图4b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fe是本实用新型图如的剖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恥是本实用新型图fe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a是本实用新型耐压桌体的迫紧组合结构示意图一;图6b是本实用新型耐压桌体的迫紧组合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以及图3至恥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耐压桌体的较佳实施例, 包括一桌体20、一缓冲件30、一架体40及二限位件50。其中所述桌体20,为木制结构,具有一桌板21,所述桌板21底面设有四桌脚22及二杆件23。所述二杆件23平行设置于所述桌板21底面。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桌体20的四桌脚 22之间另具有四框件M组接,各所述框件M底面为具有弧度的弧面结构。所述缓冲件30,呈H形结构,具有二组接杆31及二限位杆32。所述二限位杆32 的两端与所述二组接杆31组接结合,且所述二限位杆32各开设有一纵向孔321,所述纵向孔321与所述桌体20设置地面概呈垂直而呈纵向延伸的条孔结构。令所述缓冲件30设于所述桌板21底面,所述二组接杆31与所述二杆件23呈井字排列组合,且所述二限位杆32 靠设于所述杆件23。所述二组接杆31、所述二限位杆32与所述杆件23与所述桌板21底面中央处共同界定一缓冲空间30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30的二组接杆31各开设有二穿孔311。令四锁结件 312穿设所述二组接杆31的二穿孔311并与所述桌体20的杆件23锁固。所述架体40,具有四支撑杆41与一顶框42及一底框43组成。令所述架体40设于所述桌体20下方,所述顶框42容置于所述缓冲空间301,且所述顶框42于对应所述纵向孔321的二侧各设有一贯孔421。二限位件50,具有一头部51及一身部52。令所述限位件50的身部52穿设所述纵向孔321及所述贯孔421后,一螺帽53与所述限位件50的身部52末端锁固,且所述限位件50的头部51与所述纵向孔321卡掣。所述架体40的顶框42与所述桌体20的杆件23之间具有一第一缓冲距离D1,所述顶框42与所述缓冲件30的限位杆32之间具有一第二缓冲距离D2,且所述纵向孔321的纵向孔径H大于或等于所述限位件50直径与所述第一缓冲距离D1的加总。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构件及其组态说明,至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升桌体结构耐压力的操作方法及其功效,参阅图2至恥所示,做以下说明。如图fe所示,一垂直力量F施于所述桌体20桌板21中央区域时,所述桌板21会形变下沉而施力于所述架体40,本实用新型透过所述第一缓冲距离D1,形成所述桌板21形变下沉而使所述杆件23压制于所述架体40顶框42的缓冲距离;所述桌板21同时会带动所述缓冲件30下沉,而改变所述限位件50与所述纵向孔321的相对位置,使所述限位件50 自所述纵向孔321下端向其上端移动;当所述杆件23压制于所述顶框42后,即由所述限位件50与所述纵向孔321提供另一缓冲,达到降低桌板21受力瞬间形变的幅度以及直接施予所述架体40的力量。如图4b、图fe所示,所述第二缓冲距离&是提供所述架体40为所述桌板21压制后,具有形变空间以分散其承受力量,达到提升所述桌体20的耐压力及遮蔽安全性。如图6a、图6b所示,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耐压桌体的迫紧结合结构;由于本实用新型桌体20为木制结构,所述桌体20的桌脚22与所述框件M之间是以所述迫紧结合结构组成,其是于所述框件M的两端各设有一凸块对1,所述凸块241前端开设有二 V形槽对2,各所述V形槽M2内设有一略大于所述V形槽242的V形迫紧块M3 ;所述桌脚22与所述框件M结合处则凹设有一凹槽221,令所述框件M的凸块241容置于所述桌脚22的凹槽221,则所述迫紧块243对应容置于所述V形槽M2,使所述框件M凸块241前端略为撑持扩张而与所述桌脚22的凹槽221迫紧结合。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耐压桌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桌体,具有一桌板,所述桌板底面设有四桌脚及二杆件,所述二杆件呈平行设置于所述桌板底面;一缓冲件,具有二限位杆,所述二限位杆靠设于所述二杆件,所述二限位杆各开设有一纵向孔,令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桌板底面,所述二限位杆与所述杆件平行,且所述二限位杆与所述杆件、所述桌板底面共同界定一缓冲空间;一架体,由四支撑杆、一顶框及一底框组成,令所述架体设于所述桌体下方,所述顶框容置于所述缓冲空间,并于对应所述二纵向孔处分别设有一限位件贯穿所述纵向孔,所述顶框与所述杆件之间具有一第一缓冲距离,所述顶框与所述限位杆之间具有一第二缓冲距离,所述纵向孔的纵向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限位件直径与所述第一缓冲距离的总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具有二组接杆,所述二限位杆的两端与所述二组接杆组接结合,令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桌板底面,所述二组接杆与所述二杆件呈井字排列设置,所述二限位杆靠设于所述杆件,且所述二组接杆、所述二限位杆与所述杆件与所述桌板底面共同界定所述缓冲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压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的二组接杆各开设有二穿孔,令四锁结件穿设所述二组接杆的二穿孔并与所述桌体的杆件锁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的顶框于相对所述纵向孔二侧设有二贯孔,所述限位件具有一头部及一身部,令所述限位件的身部穿设所述纵向孔及所述贯孔后,一螺帽与所述限位件的身部末端锁固,且所述限位件的头部与所述纵向孔卡掣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桌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桌体的四桌脚之间另设有四框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压桌体,是于桌体的桌板下方依序设置二平行杆件、具有二限位杆的缓冲件及一架体。二限位杆各开设有一纵向孔并与二杆件及桌板底面共同界定一缓冲空间。令架体顶框容置于缓冲空间,且于对应二纵向孔处各设一限位件贯穿纵向孔,使顶框与杆件之间具有一第一缓冲距离;顶框与限位杆之间具有一第二缓冲距离;纵向孔的纵向孔径大于或等于限位件直径与第一缓冲距离的总和。本实用新型能增加桌板中央区域承受落体重力的强度,以改善桌体结构强度分配不均,达到提升桌体的耐压力及遮蔽安全性的目的。
文档编号A47B13/00GK202233810SQ201120347970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6日
发明者彭坤富 申请人:彭坤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