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637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它包括设于船舶舱壁上的门框和安装在门框上的门体,其特征在于: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该门体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上门体,第一动力机构与上门体之间设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经第一传动机构驱动上门体上下滑动。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滑动的上门体控制打开或者关闭由门框限定的进出口,其结构新颖、操作轻便且通用性强,利用传动机构对上门体实施开闭非常省力,可根据实际项目需要,调整为单滑动门,也可根据需要调整门体的尺寸,通用性强。
【专利说明】—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风雨密门是设置于干舷甲板以上封闭上层建筑、甲板室、机舱棚及货物口的出入口的关闭装置,风雨密门质量好坏是船舶安全的关键。常规的风雨密门都是单门板,通过铰链与门框连接,通过手推门形成扇形开关门动作,依靠门杆锁门。该类型的风雨密门全靠手工开关门和锁门,很费力,只适用标定尺寸的门框,且仅适用于常规的进出人和搬运货物通道的门。当风雨密门用于门内有穿过输送带,并保证非工作状态的风雨密要求时,就需要进行特殊设计。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操作轻便且通用性强的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
[0004]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包括设于船舶舱壁上的门框和安装在门框上的门体,其特征在于: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该门体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上门体,第一动力机构与上门体之间设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经第一传动机构驱动上门体上下滑动。
[0006]以上技术方案可通过以下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0007]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该门体还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下门体,上门体与下门体呈上下对开式布置,第二动力机构与下门体之间设置第二传动机构,第二动力机构经第二传动机构驱动下门体上下滑动。
[0008]该门体还包括一固定的中间门体,中间门体位于上门体与下门体之间,中间门体将该门框限定的进出口划分为上进出口和下进出口,上门体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上进出口,下门体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下进出口。
[0009]以输送带搬运货物的通道穿过该进出口,该输送带的出货层穿过上进出口,输送带的返回层穿过下进出口。
[0010]该中间门体的上沿设有上密封层,上门体的下沿与上密封层配合而实现对上进出口的风雨密封;中间门体的下沿设有下密封层,下门体的上沿与下密封层配合而实现下进出口的风雨密封。
[0011 ] 该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机、第一传动轴、第二减速机、第二传动轴、两轴承座、两齿轮以及两齿条,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一减速机的输入端联接,第一减速机的输出端与第二减速机的输入端通过第一传动轴联接,两个轴承座布置在上门体的两侧,第二传动轴穿过两轴承座,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二减速机的输出端联接,两齿条都固定在上门体上,两齿条平行间隔布置且各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上门体的滑动方向,两齿轮固定在第二传动轴上,每个齿轮与其中一齿条啮合传动;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减速机、第三传动轴、第四减速机、第四传动轴以及两个第五减速机,第二动力机构与第三减速机的输入端联接,第三减速机的输出端与第四减速机的输入端通过第三传动轴联接,两个第五减速机间隔布置,两第五减速机的输入端是串接的且其中一第五减速机的输入端与第四减速机的输出端通过第四传动轴联接,两第五减速机均具有一上下直线运动的输出轴,各第五减速机的输出轴的端部通过铰链与下门体连接。
[0012]该第一减速机和第三减速机均为蜗轮蜗杆减速机。
[0013]该第一动力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舱壁两侧的第一内手轮和第一外手轮,第一内手轮和第一外手轮均与第一减速机的输入端联接;第二动力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舱壁两侧的第二内手轮和第二外手轮,第二内手轮和第二外手轮均与第三减速机的输入端联接。
[0014]该第二减速机位于第一减速机的上方,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是垂直的,第二传动轴包括中间轴和齿轮轴,齿轮轴穿过两轴承座,两齿轮安装在齿轮轴上,中间轴的一端与第二减速机的输出端联接,中间轴的另一端与齿轮轴的一端联接;第四减速机位于第三减速机的下方,第三传动轴与第四传动轴是垂直的。
[0015]该门框包括左边框和右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均设有导向滑槽,上门体的两侧边沿和下门体两侧边沿均嵌入导向滑槽内,中间门体横跨在左边框和右边框之间。
[0016]该上密封层和下密封层均由橡胶材料制成。
[00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8](I)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包括设于船舶舱壁上的门框和安装在门框上的门体,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该门体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上门体,第一动力机构与上门体之间设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经第一传动机构驱动上门体上下滑动,采用上下滑动的上门体控制打开或者关闭由门框限定的进出口,其结构新颖、操作轻便且通用性强,利用传动机构对上门体实施开闭非常省力,可根据实际项目需要,调整为单滑动门,也可根据需要调整门体的尺寸,通用性强;
[0019](2)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该门体还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下门体,上门体与下门体呈上下对开式布置,第二动力机构与下门体之间设置第二传动机构,第二动力机构经第二传动机构驱动下门体上下滑动,上门体与下门体呈上下对开式布置其结构新颖、操作轻便且通用性强,利用传动机构对上门体和下门体实施开闭非常省力;
[0020]( 3 )该门体还包括一固定的中间门体,中间门体位于上门体与下门体之间,中间门体将该门框限定的进出口划分为上进出口和下进出口,上门体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上进出口,下门体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下进出口 ;以输送带搬运货物的通道穿过该进出口,该输送带的出货层穿过上进出口,输送带的返回层穿过下进出口 ;依据输送带系统的工作特性,通过合理选型设计实现风雨密封功能,结构简单合理,实施简单方便;
[0021](4)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通过多级减速机、传动轴实现动力的传递以打开或者关闭上门体或者下门体,其操作轻便,省力;
[0022](5)该第一减速机和第三减速机均为蜗轮蜗杆减速机,利用蜗轮蜗杆传动可以使上门体或者下门体在任意位置都可以自锁而不能自行落下,可实现上门体或者下门体的开启任意位置固定,适用性强;
[0023](6)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均采用手轮驱动,手轮的高转速都是通过减速 机来传递扭力开门,所以开门力矩小,非常省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26]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0027]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
[0028]图5为图1的D-D剖视图。
[0029]附图标记:1主甲板、2第一减速机、3第二减速机、4轴承座、5齿轮轴、6齿条、7上门体、71上门体的下沿、81第一内手轮、82第一外手轮、83第二内手轮、84第二外手轮、9第三减速机、10第四减速机、11第五减速机、111输出轴、12铰链、13下门体、131下门体的上沿、14中间门体、141中间门体的上沿、142中间门体的下沿、15门框、151左边框、152右边框、153导向滑槽、16输送带的出货层、17输送带的返回层、18上密封层、19隔舱填料函、20隔舱填料函、21舱壁、22上进出口、23下进出口、24下密封层、25第一传动轴、26齿轮、27第三传动轴、28第四传动轴、29中间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包括:门框15,设于船舶的舱壁21上,舱壁21可以位于主甲板I的上方,门框15限定一进出口 ;门体,安装在门框15上,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进出口,门体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上门体7和下门体13,上门体7与下门体13呈上下对开式布置;
[0032]第一动力机构,其与上门体7之间设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经第一传动机构驱动上门体7上下滑动;
[0033]第二动力机构,其与下门体13之间设置第二传动机构,第二动力机构经第二传动机构驱动下门体13上下滑动。
[0034]门体还包括一固定的中间门体14,中间门体14位于上门体7与下门体13之间,中间门体14将该门框限定的进出口划分为上进出口 22和下进出口 23,上门体7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上进出口 22,下门体13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下进出口 23。
[0035]以输送带搬运货物的通道穿过该进出口,该输送带的出货层16 (即载物层)穿过上进出口 22,输送带的返回层17 (即空载层)穿过下进出口 23。
[0036]中间门体的上沿141设有上密封层18,上门体的下沿71与上密封层18配合而实现对上进出口 22的风雨密封;中间门体的下沿142设有下密封层24,下门体的上沿131与下密封层24配合而实现下进出口 23的风雨密封。
[0037]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机2、第一传动轴25、第二减速机3、第二传动轴、两轴承座4、两齿轮26以及两齿条6,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一减速机2的输入端联接,第一减速机2的输出端与第二减速机3的输入端通过第一传动轴联接,两个轴承座4布置在上门体7的两侧,第二传动轴穿过两轴承座4,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二减速机3的输出端联接,两齿条6都固定在上门体7上,两齿条6平行间隔布置且各齿条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上门体7的滑动方向,两齿轮26固定在第二传动轴上,每个齿轮26与其中一齿条6哨合传动;
[0038]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减速机9、第三传动轴27、第四减速机10、第四传动轴28以及两个第五减速机11,第二动力机构与第三减速机9的输入端联接,第三减速机9的输出端与第四减速机10的输入端通过第三传动轴27联接,两个第五减速机11间隔布置,两第五减速机11的输入端是串接的且其中一第五减速机I的输入端与第四减速机1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传动轴28联接,两第五减速机11均具有一上下直线运动的输出轴111,各第五减速机的输出轴111的端部通过铰链12与下门体13连接。
[0039]第一减速机2和第三减速机9均为蜗轮蜗杆减速机。第二减速机3、第四减速机10以及第五减速机11可以是齿轮减速机。
[0040]第一动力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舱壁21两侧的第一内手轮81和第一外手轮82,第一内手轮81和第一外手轮82均与第一减速机2的输入端联接;
[0041]第二动力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舱壁21两侧的第二内手轮83和第二外手轮84,第二内手轮83和第二外手轮84均与第三减速机9的输入端联接。
[0042]第二减速机3位于第一减速机2的上方,第一传动轴25与第二传动轴是垂直的,第二传动轴包括中间轴29和齿轮轴5,齿轮轴5穿过两轴承座4,两齿轮26安装在齿轮轴5上,中间轴29的一端与第二减速机3的输出端联接,中间轴29的另一端与齿轮轴5的一端联接;第四减速机10位于第三减速机9的下方,第三传动轴27与第四传动轴28是垂直的。
[0043]门框15包括左边框151和右边框152,左边框151和右边框152均设有导向滑槽153,上门体7的两侧边沿和下门体13两侧边沿均嵌入导向滑槽153内,中间门体14横跨在左边框151和右边框152之间。
[0044]上密封层18和下密封层24均由橡胶材料制成。
[0045]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雨密门领域,研究风雨密门的结构和开闭门的传动机构。
[0046]本实用新型吸取了常规风雨密门和水密门的基本特点,再结合实际工程的需要。为输送带进出专门设计的特殊结构的风雨密门,开闭门装置采用了一种大手轮传动(即第一内手轮81、第一外手轮82、第二内手轮83和第二外手轮84),通过蜗轮蜗杆减速机进行方向转变和自锁传动,再通过齿轮减速机带动上门体和下门体,实现上、下门体的垂直上下关闭运动。
[0047]当前船上使用的风雨密门都是用于常规的单门开关功能。当有输送带从风雨密门穿过,并要实现输送带不拆卸的情况下,风雨密门能在装卸完成后关闭,在装卸货时打开。根据这个特殊需求,本实用新型所设计风雨密门,中间是固定的中间门体,上下是两个垂直上下对开形式的滑动门(即上门体和下门体)。为保证开关门的灵活轻便,开闭门装置采用大手轮带动蜗轮蜗杆减速机,实现上门体和下门体开启任意位置固定,采用齿轮减速机进行传动,实现操作的轻便。
[0048]该风雨密门结构采用机械传动的上下对开式结构。输送带出货层16在上门体7和中间门体14之间运动,输送带返回层17在下门体13和中间门体14之间运动。
[0049]输送带需要工作时,通过第一内手轮或者第一外手轮以及第二内手轮或者第二外手轮转动实现对上门体7的垂直向上开启以及对下门体13垂直向下开启,提供输送带工作的空间。输送带工作完毕后,通过第一内手轮或者第一外手轮以及第二内手轮或者第二外手轮转动实现上门体7垂直向下关闭以及对下门体13垂直向上开启,通过上门体的下沿与中间门体的上沿、输送带出货层16及上密封层18的拥压密闭,实现进出口的风雨密。下门体13垂直向上关闭,通过下门体的上沿与中间门体的下沿、输送带返回层17及下密封层24的拥压密闭,实现下进出口的风雨密。门框与上、下门体之间通过尺寸配合并加密封胶条的方式实现风雨密。
[0050]在舱壁内外设有第一内手轮和第一外手轮以及第二内手轮和第二外手轮,
[0051]通过隔舱填料函19和20分别进行风雨密,可以方便的实现在门内和门外的操作。第一内手轮和第一外手轮以及第二内手轮和第二外手轮均是由钢质材料制成的。
[0052]上门体的第一内手轮直接通过键连接蜗轮蜗杆减速机2,上门体的第一外手轮的轴通过隔舱填料函19传动蜗轮蜗杆减速机2,蜗轮减速机2经过第一传动轴传动到第二减速机3,第二减速机3经过减速再由中间轴传递给依靠轴承座4支撑的齿轮轴5,齿轮轴5上的齿轮通过与上门体7上安装的两根齿条6啮合,实现上门体的垂向上下滑动开闭。
[0053]下门的第二内手轮直接通过键连接蜗轮蜗杆减速机9,上门的第二外手轮的轴通过隔舱填料函20传动蜗轮蜗杆减速机9,蜗轮蜗杆减速机9经过第三传动轴第四减速机10,第四减速机10经过减速再由第四传动轴两个第五减速机11,第五减速机11的输出轴通过铰链12与下门体13连接,通过两个第五减速机11 (第五减速机11也可以是蜗轮传动齿轮箱)的输出轴同步上下运动实现下门体的垂向上下滑动开闭。下门体13较短,在门框中滑动易卡滞,导致开启阻力大。采用蜗轮传动齿轮箱11通过铰链12与下门体13连接,允许蜗轮传动齿轮箱11的输出轴与下门体13有微小的偏差角,所以下门体在开闭时在门框中的自动定中效果好,开闭灵便。
[0054]上门体厚重,下门体较短,通过合理的传动机构选型设计,实现了上下门开闭的轻便性。该装置通过了美国船级社的认可,并装于10000吨盐船上使用,效果良好。
[0055]本实用新型是依据输送带系统的工作特性,通过合理选型设计实现其功能。通过手轮的回转运动转化为上、下门体的上下开闭运动,操作轻便,效果良好。可根据实际项目需要,调整为单滑动门,例如只具有上门体7的单滑动门,也可以是只具有上门体7和下门体13的对开式双滑动门,也可根据需要调整门体的尺寸,通用性强。
【权利要求】
1.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包括设于船舶舱壁(21)上的门框(15)和安装在门框(15)上的门体,其特征在于: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该门体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上门体(7),第一动力机构与上门体(7)之间设置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经第一传动机构驱动上门体(7)上下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该门体还包括可上下滑动的下门体(13),上门体(7)与下门体(13)呈上下对开式布置,第二动力机构与下门体(13)之间设置第二传动机构,第二动力机构经第二传动机构驱动下门体(13)上下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门体还包括一固定的中间门体(14),中间门体(14)位于上门体(7)与下门体(13)之间,中间门体(14)将该门框限定的进出口划分为上进出口(22)和下进出口(23),上门体(7)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上进出口(22),下门体(13)用于打开或者关闭该下进出口(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以输送带搬运货物的通道穿过该进出口,该输送带的出货层(16)穿过上进出口(22),输送带的返回层(17)穿过下进出口(23)。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中间门体的上沿(141)设有上密封层(18),上门体的下沿(71)与上密封层(18)配合而实现对上进出口(22)的风雨密封;中间门`体的下沿(142)设有下密封层(24),下门体的上沿(131)与下密封层(24)配合而实现下进出口(23)的风雨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减速机(2)、第一传动轴(25)、第二减速机(3)、第二传动轴、两轴承座(4)、两齿轮(26)以及两齿条(6),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一减速机(2)的输入端联接,第一减速机(2)的输出端与第二减速机(3)的输入端通过第一传动轴联接,两个轴承座(4)布置在上门体(7)的两侧,第二传动轴穿过两轴承座(4),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二减速机(3)的输出端联接,两齿条(6)都固定在上门体(7)上,两齿条(6)平行间隔布置且各齿条(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上门体(7)的滑动方向,两齿轮(26)固定在第二传动轴上,每个齿轮(26)与其中一齿条(6)哨合传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三减速机(9)、第三传动轴(27)、第四减速机(10)、第四传动轴(28)以及两个第五减速机(11),第二动力机构与第三减速机(9)的输入端联接,第三减速机(9)的输出端与第四减速机(10)的输入端通过第三传动轴(27)联接,两个第五减速机(11)间隔布置,两第五减速机(11)的输入端是串接的且其中一第五减速机(11)的输入端与第四减速机(1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传动轴(28)联接,两第五减速机(11)均具有一上下直线运动的输出轴(111),各第五减速机的输出轴(111)的端部通过铰链(12 )与下门体(13 )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动力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舱壁(21)两侧的第一内手轮(81)和第一外手轮(82),第一内手轮(81)和第一外手轮(82)均与第一减速机(2)的输入端联接,第一减速机(2)为蜗轮蜗杆减速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动力机构包括分别位于舱壁(21)两侧的第二内手轮(83)和第二外手轮(84),第二内手轮(83)和第二外手轮(84)均与第三减速机(9)的输入端联接,第三减速机(9)为蜗轮蜗杆减速机。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船舶的风雨密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门框(15)包括左边框(151)和右边框(152),左边框(151)和右边框(152)均设有导向滑槽(153),上门体(7)的两侧边沿和下门体(13)两侧边沿均嵌入导向滑槽(153)内,中间门体(14 )横跨在左边框`(151)和右边框(152 )之间。
【文档编号】E05F11/36GK203626486SQ201320794184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4日
【发明者】陈朝俊, 宋建平, 余汉洲 申请人: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