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71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头枕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头枕支承结构,具备:支承部件,其以对从头枕突出的突出部件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托架,其以被设置于座椅靠背上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具有对所述支承部件以在与所述头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能够倾倒的方式而进行收纳的收纳室;弹簧,其被设置于所述收纳室内,并且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托架而向前后方向的倾倒从而进行挠曲变形;凸部,其从相互对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以及所述托架的内侧面中的一方起向前后方向突出。凸部在与前后方向以及所述头枕的宽度方向的双方均正交的规定方向上被设置在与所述弹簧不同的位置上。
【专利说明】头枕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使头枕弹性支承在座椅靠背上的头枕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为了实现车辆的燃料消費量降低的目的,从而推进了发动机的空转时的发动机旋转速度的低速化。其结果为,空转时的发动机振动的频率区域将包含车辆用座椅的共振频率,从而导致了驾驶性能的下降。因此,近年来推进了如下的座椅的开发,该座椅通过在励振力被传递至座椅时使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而在前后方向上相对性地摇摆,从而使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衰减。
[0003]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使头枕弹性支承在座椅靠背上的头枕支承结构的一个示例。该支承结构具备设置于座椅靠背上的筒状的托架、与对从头枕突出的头枕支柱的顶端部分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以能够向前后方向倾倒的状态被收纳于托架的收纳室内。此外,在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与托架的内侧面之间,于头枕支柱的延伸的规定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两个位置上分别设置有弹簧。并且,当励振力被传递至座椅时,头枕以在上述规定方向上被设定在两弹簧之间的支点为中心而相对于座椅靠背相对性地进行摆动,以使座椅的振动被衰减。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7335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015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上述的支承结构中,成为头枕的摆动中心的支点在上述规定方向上的位置会由于上述的一对弹簧的特性的个体差异、以及各弹簧的安装误差等而发生位移。因此,在座椅的振动的衰减特性上容易产生偏差。
[0009]作为这种课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述,列举出了在支承部件上设置向车辆宽度方向突出的支轴、并将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对该支轴进行支承的支承部设置于托架上的方法。在此情况下,通过以支轴被支承部支承的方式而将支承部件安装于托架上,从而使头枕以支轴为支点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其结果为,能够使支点的上述规定方向上的位置的偏差被抑制,并能够对座椅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偏差进行抑制。然而,产生了由于设置了支轴以及支承部从而使支承部件以及托架的结构变得复杂化的这种新的课题。
[0010]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枕支承结构,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对座椅所产生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偏差进行抑制。
[0011 ]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2]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头枕支承结构具备:支承部件,其以对从头枕突出的突出部件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托架,其以被设置于座椅靠背上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具有对所述支承部件以在与所述头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能够倾倒的方式而进行收纳的收纳室;弹簧,其被设置于所述收纳室内,并且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托架而向前后方向的倾倒从而进行挠曲变形;凸部,其从相互对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以及所述托架的内侧面中的一方起向前后方向突出,并且在与前后方向以及所述头枕的宽度方向的双方均正交的规定方向上被设置在与所述弹簧不同的位置上。
[0013]在上述结构中,无论弹簧的个体差别与弹簧的安装误差如何,经由突出部件而对头枕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均以凸部为支点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倾倒。因此,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而相对性地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时的头枕的摆动中心的位置偏差将变得难以生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对座椅上所产生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偏差进行抑制。
[0014]另外,虽然也可以将凸部设置在相对于弹簧而在规定方向上距头枕较远的位置上,但优选为将其设置在相对于弹簧而在规定方向上与头枕接近的位置上。通过采用该结构,与将凸部设置在相对于弹簧而于规定方向上距头枕较远的位置上的结构相比,与作为头枕的摆动中心的凸部向头枕接近相对应地,相对于头枕向前后方向的摆动而言其向前后方向的位移量增大。由此,与将凸部设置在相对于弹簧而距头枕较远的位置上的结构相比,即使所容许的支承部件向前后方向的位移量变为较小,头枕向前后方向的摆动范围也难以变得狭窄。其结果为,能够对振动的衰减特性的下降进行抑制。
[0015]另外,在上述的头枕支承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弹簧相对于突出部件而被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侧,凸部相对于突出部件而被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第二侧。特别优选为,弹簧被配置于突出部件的后侧,并且凸部被配置于突出部件的前侧。
[0016]并且优选为,在相对于突出部件而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侧,在相互对置的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与托架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中设置填充体。填充体在规定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凸部相同的位置处、更优选为隔着凸部而被配置于弹簧的相反侧。由此,与填充体位于规定方向上的凸部与弹簧之间的情况相比,支承部件以凸部为中心向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侧倾倒时的弹簧的挠曲变形难以通过填充体而被限制,其结果为,头枕的摆动范围变得更宽。因此,能够使因被传递的励振力而导致的座椅振动的衰减效率升高。
[0017]并且优选为,在相对于突出部件而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二侧,将第二填充体设置于相互对置的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与托架的内侧面之间。第二填充体被配置于,在规定方向上相对于凸部而距弹簧较近的位置处。由此,对于从前后方向上的第二侧朝向该头枕的冲击而目,能够提闻头枕的支承刚性。
[0018]另外优选为,第二填充体在规定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弹簧相同的位置上。
[0019]在此,为了将座椅的共振频率设定得较低,优选为不仅将头枕的支承刚性设定得较低,还将可进行位移的头枕的重量相对于能够视为刚体的座椅靠背而设定得较重。因此,为了使头枕的重量较重,也可以采用在缓冲材料内埋设有与该缓冲材料相比而较硬质的重物的头枕。如此能够通过在降低头枕的支承刚性的同时使头枕较重,从而将座椅的共振频率设定得较低。
[0020]另外,在上述的头枕支承结构中,优选为将弹簧以能够对头枕向后方施力的方式而进行配置。根据该结构,即使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头部从前方而碰撞到头枕,也会由于弹簧不会进一步挠曲变形,因而能够对该乘员的头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摇摆进行抑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表示头枕支承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2为表示图1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0023]图3为表示头枕向前方进行了位移时的图2的头枕支承结构剖视图。图4为表示头枕的位移与该位移所需的载荷的关系的图像。
[0024]图4为表示头枕的位移与该位移所需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0025]图5中的(a)为模式化地表不车辆的座椅的侧视图,(b)为表不相对于座椅向前后方向的振动的、弹簧-质量模型的模式图。
[0026]图6为表示第三比较例的头枕支承结构的模式图。
[0027]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模式图。
[0028]图8为表示头枕支承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9]图9为表示头枕向前方进行了位移时的图8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0030]图10中的(a)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模式图,(b)为表示第四比较例的头枕支承结构的模式图。
[0031]图11中的(a)以及(b)分别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支承件的立体图。
[0032]图12中的(a)以及(b)分别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枕支承结构的模式图。
[0033]图13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0034]图14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0035]图15中的(a)以及(b)分别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0036]图16中的(a)以及(b)分别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0037]图17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38]图18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依据图1?图7来对搭载于车辆上的座椅中所应用的头枕支承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落座于座椅上的人的头部相对于头枕所处的一侧设为“前侧”,并将其相反侧设为“后侧”。此外,座椅的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为相同,并将作为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以及车辆的前后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的规定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0040]如图1所示,座椅11具有对乘员的后背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2,并且该座椅靠背12以可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的状态而对头枕13进行弹性支承。该头枕13具备吸收冲击用的缓冲材料14,在该缓冲材料14内,埋设有由与缓冲材料14相比而较硬质的材料(例如铁等的金属)所形成的重物15。此外,在头枕13中,设置有作为突出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一对头枕支柱16。该头枕支柱16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并排设置,并具有从头枕13朝向座椅靠背12而突出的顶端部分161。
[0041]在座椅靠背12内设置有座椅靠背框架17,在该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两个支承托架18。各支承托架18分别通过金属而被形成为四角筒状,并通过焊接等而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7上。支承托架18在上下方向上延伸。SP,支承托架18的轴线在上下方向(规定方向)上延伸。
[0042]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支承托架18的内部空间形成了向与头枕13对置的一侧及其相反侧(即,上下两侧)开口的收纳室181。在收纳室181中,从上部插入有作为支承部件的头枕支承件19。头枕支承件19例如通过合成树脂而被形成。通过将头枕支柱16的顶端部分161插入到头枕支承件19之内从而使头枕13被弹性支承在座椅靠背框架17上。
[0043]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部分以顶端渐细的方式而被形成。此外,头枕支承件19中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支柱孔191,在该支柱孔191中,从其上部开口插入有头枕支柱16的顶端部分1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头枕支柱16的顶端部分161贯穿了支柱孔191。
[0044]在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的上部前侧,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山形的凸部193。S卩,凸部193从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朝向与该外侧面192对置的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突出。并且,凸部193的顶端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抵接。
[0045]此外,在头枕支承件19的下部前侧,设置有作为第二填充体的第一突条21,其对互相对置的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以及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该第一突条21例如通过与头枕支承件19相同的合成树脂而被形成,并具有与凸部193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另外,可将这种第一突条21与头枕支承件19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在将其分体形成后通过粘合等而固定于头枕支承件19上。
[0046]此外,在头枕支柱16的后方且与凸部193相比而成为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作为第一填充体的第二突条22,其对互相对置的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以及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充。这种第二突条22例如与第一突条21同样地通过与头枕支承件19相同的合成树脂而被形成。另外,既可以将这种第二突条22与头枕支承件19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在将其分体地形成后通过粘合等而固定于头枕支承件19上。
[0047]此外,在头枕支柱16的下部后侧,设置有被支承在头枕支承件19上的金属制的板簧23。S卩,板簧23在上下方向上隔着凸部193而被配置于第二突条22的相反侧且与第一突条21相同的位置上。这种板簧23为下端被设为固定端并且上端被设为自由端的悬臂弹簧。该板簧23以发挥使头枕13相对于座椅靠背12而向后方倾倒的施力的方式来对头枕支承件19附加施力。由此,凸部193的顶端被压贴在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上。
[0048]在头枕支承件19的后侧的外侧面192上,位于板簧23的下侧的部位作为可与支承托架18的后侧的内侧面182抵接的挡块部194而发挥功能。
[0049]如图2以及图3所示,这种头枕支承件19能够将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S而相对于支承托架18向前后方向倾倒。在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头枕支承件19倾倒时,会产生由板簧23的挠曲而产生的反力。这种头枕支承件19的倾倒范围为,从设置于头枕支承件19的前侧下部的第一凸块21与支承托架18的前侧的内侧面182抵接的位置起、至设置于头枕支承件19的后侧下部的挡块部194与支承托架18的后侧的内侧面182相抵接的位置为止的范围。
[0050]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1]当头枕13向前方进行位移时,插入有头枕支柱16的顶端部分161的头枕支承件19将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S而相对于支承托架18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倾倒。当发生该倾倒时,板簧23通过被压贴在支承托架18的后侧的内侧面182上而进行挠曲,从而产生相对于头枕13的位移的抗力。
[0052]当朝向头枕13的前方的位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挡块部194抵接于支承托架18的后侧的内侧面182,从而使抵接之后的头枕支承件19的倾倒被阻挡。因此,进一步的朝向头枕13的前方的位移将通过头枕支柱16等的弹性形变而被实施。
[0053]在此,对将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凸部193与板簧23之间的位置上的第一比较例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在该第一比较例中,当头枕支承件19伴随着头枕13的向前方的位移而进行倾倒时,该倾倒会由于第二突条22而被限制。其结果为,头枕支承件19的倾倒范围变得狭窄,即,在头枕支承件19的下部后侧的挡块部194抵接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之前,头枕支承件19的进一步的倾倒就被限制。
[005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条22被配置于与凸部193相比靠上侧的位置,从而因为所述第二突条22不存在于与凸部193相比靠下侧的位置上,因此头枕支承件19将不会被第二突条22限制而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倾倒。即,头枕支承件19被容许倾倒至挡块部194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抵接的位置。因此,头枕13的摆动范围与第一比较例的情况相比而被扩大。
[0055]另一方面,在头枕I向后方进行位移时,通过向支承托架18的前侧的内侧面182的与第一突条21的抵接,头枕支承件19相对于支承托架18的倾倒从最初便被限制。因此,头枕13的向后方的位移从最初起便通过头枕支柱16等的弹性形变而被实施。
[0056]因此,头枕13的前后方向的位移量与该位移所需的载荷的关系如图4所示。即,对从位移量为“0(零)”的初期位置、即从没有受到外力时的头枕13的初期位置起的前方,设定了头枕13的支承刚性较小的区域。然而,对于超过一定量的朝向前方的位移、以及从初期位置起而向后方的位移,头枕13的支承刚性成为较大。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1中,容许头枕13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17的微小的摆动(振动)。因此,在励振力被从车身而向座椅11传递,并在座椅11产生起因于该励振力的向前后方向的振动时,通过头枕13将凸部193的前端作为支点S而相对于座椅靠背12向前后方向摆动,从而使座椅11的振动被衰减。
[0057]但是,因为对于向头枕13的后方的位移,头枕支承结构表现出较高的支承刚性,因此在车辆发生追尾等时,乘员的头部会通过头枕13而被可靠地挡住。
[0058]在此,使用图5(b)所示的双自由度弹簧-质量模型来对图5 (a)所示的座椅11的向前后方向的振动进行说明。在图5(a)以及图5(b)中,“Ml”表示由扶手以及座椅靠背框架17所形成的座椅框架的等价质量,“M2”表示头枕13的等价质量。此外,“kl”表示座椅框架的等价刚性,“k2”表示头枕支承结构的等价刚性。
[0059]如果头枕13相对于座椅框架的支承刚性十分小,则头枕13作为座椅11的动力减震器的质量系统而发挥功能,从而座椅11的共振频率将降低。此时的共振频率的降低效果随着使头枕13的等价质量M2增加或使头枕支承结构的等价刚性k2降低而变得较大。
[0060]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3之内内置有重物15。由此,头枕13的重量变得较大,从而能够使头枕13的等价质量M2增加。其结果为,座椅11的共振频率降低。
[0061]此外,在板簧23被配置于上部并且凸部193被配置于下部的第二比较例的支承结构中,凸部193被配置于从头枕13分离的位置上。在此情况下,当使将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S的、头枕13向前后方向摆动的摆动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与第二比较例中为相同时,第二比较例的设置于头枕支承件19的下部后侧的挡块部194的向前后方向的位移的容许宽度变得较窄。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与第二比较例的情况相比,挡块部194的向前后方向的位移的容许宽度变得较大。
[0062]接下来,参照图6以及图7来对将头枕13安装于座椅靠背12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图6为第3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的模式图,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结构的模式图。
[0063]如图6所示,第3比较例的支承结构为设置了第一弹簧51来代替凸部193、并设置了第二弹簧52来代替板簧23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头枕支承件19将以设定在上下方向上的两弹簧51、52之间的支点SI为中心而进行倾倒。
[0064]在此,头枕支承结构被设为,容许头枕13距图6以及图7中的实线所表示的基准位置以位移容许量AM的量而位于前方。在此情况下,设计上的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摆动宽度成为位移容许量ΛΜ。然而,由于各零件的公差等的关系,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实际的摆动宽度与位移容许量AM相比较窄。为了对由头枕支承结构所造成的振动的衰减性能的下降进行抑制,优选为尽量拓宽头枕13的摆动宽度。
[0065]在第3比较例中,从支点SI起到头枕13的上端为止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被设为第一距离LI I,从支点SI起到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为止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被设为第二距离L12。在此情况下,当头枕13从基准位置起而以位移容许量AM向前方进行位移时,则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从图6中的实线所表示的基准位置起以第一位移量ΛΜ11而向后方进行位移。第一位移量ΛΜ11通过以下所示的关系式(式I)而被表示。
[0066]ΛMll = ΔΜΧ (L12/L11)…(式 I)
[0067]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支点S起至头枕13的上端为止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被设为与上述第一距离LI I相比而较短的第一距离L21,从支点S起至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为止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被设为与上述第二距离L12相比而较长的第二距离L22。在此情况下,当头枕13从基准位置起以位移許容量AM而向前方进行位移时,则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从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基准位置起以第二位移量ΛΜ12而向后方进行位移。第二位移量ΛΜ12通过以下所示的关系式(式2)而被表示。
[0068]ΛΜ12 = ΛΜΧ (L22/L21)...(式 2)
[0069]构成头枕支承结构的头枕支承件19以及支承托架18上存在制造上的公差。因此,当将头枕支承件19的外径设为与设计值相比而较大、或将支承托架18的内径设为与设计值相比而较小时,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之间的间隙将变得较窄。在此情况下,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向后方的位移通过头枕支承件19与支承托架18的公差而被限制。
[0070]例如,使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向后方的位移被限制为仅规定量ΛΜ3( < ΛΜ11、ΔΜ12)。在此情况下,在第3比较例中,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向后方的实际的第一位移量为,从使用关系式(式I)所计算出的第一位移量ΛΜ11中减去规定量ΛΜ3而得到的值。此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向后方的实际的第二位移量为,从使用关系式(式2)所计算出的第二位移量ΛΜ12中减去规定量ΛΜ3而得到的值,并与实际的第一位移量相比为较大的值。
[0071]其结果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结构中,恒定状态下的头枕13的前后方向位置与第3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相比而位于后方。即,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实际的摆动宽度与第3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相比而变得更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结构中,与第3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相比,其实际的摆动宽度不易变得狭窄,振动的衰减效率不易下降。
[0072]另外,对于这一点,将上述的第二比较例与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也能够得到同样结论。即,通过将凸部193配置在与头枕13较近的位置,从而使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实际的摆动宽度变得较宽,且使振动的衰减效率变得较高。
[0073]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取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0074](I)无论弹簧的个体差别与弹簧的安装误差如何,经由头枕支柱16而对头枕13进行支承的头枕支承件19均以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S而向前后方向进行倾倒。因此,头枕13相对于座椅靠背12而相对性地向前后方向进行摆动时的、头枕13的摆动中心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变得难以产生。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对座椅11上所产生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误差进行抑制。
[0075](2)通过将配置于与头枕13较近的位置上的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而使头枕13向前后方向摆动,从而能够使从摆动的中心起至头枕支承件19的下端为止的距离与第3比较例、第二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的情况相比而较长。其结果,与第3比较例、第二比较例相比,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实际的摆动宽度难以变得狭窄,从而能够提高振动的衰减效率。
[0076]此外,为了确保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摆动宽度为一定程度以上,也可以使所要求的头枕支承件19以及支承托架18的公差与第二比较例、第3比较例的情况相比而较大。因此,能够使头枕支承件19以及支承托架18易于制造。
[0077]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部193设置于头枕支承件19的上部前侧,并将板簧23设置于头枕支承件19的下部后侧。在这种结构中,头枕支承件19相对于支承托架18的倾倒的中心(支点)S不易摇摆,从而易于对头枕13的振动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头枕13的减振特性进行设定。
[0078](3)通过使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隔着凸部193而配置于板簧23的相反侧,从而与上述第一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的情况相比,在头枕支承件19以凸部193的顶端为支点S而向前方进行倾倒时,板簧23的挠曲变得难以由于第二突条22而被限制。其结果为,能够使头枕13的向前后方向的摆动范围扩大。因此,能够在励振力被传递至座椅11的情况下,提高因励振力而产生的座椅11的振动的衰减效率。
[0079](4)此外,通过将第一突条21设置于收纳室181的下部前侧、并将第二突条22设置于与凸部193相比靠上侧的位置,从而使头枕13向后方的位移被限制。因此,在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1的车辆受到追尾时等,能够通过头枕13而可靠地承接住乘员的头部。
[0080](5)通过将重物15内置于头枕13之内,从而能够使头枕13较重。由此,能够使座椅11的共振频率更低,从而能够提高座椅11的振动衰减效果。
[0081](6)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23以对头枕13向后方施力的方式而被配置。在从其前方对头枕13施加有冲击时,板簧23不会进一步以挠曲的方式而变形,从而头枕13向后方的位移被限制。因此,在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1的车辆受到追尾碰撞等时,能够通过头枕13而可靠地承接住乘员的头部。
[0082]并且,在从其后方对头枕13施加有冲击时,头枕13通过克服来自板簧23的施力而向前方进行位移,从而能够使该冲击缓和。
[0083]接下来参照图8?图10,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而对头枕支承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84]如图8以及图9所示,头枕支承件19在其下端部具有对该下端部进行填充的底部。板簧23以沿水平方向而延伸的下端区域被埋设于头枕支承件19的底部的状态而被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凸部193相同的位置。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
[0085]图10(a)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结构的模式图,图10(b)为第四比较例的支承结构的模式图。第四比较例相当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凸部193以及板簧23的配置进行了交换。
[0086]在图10 (a)以及图10 (b)中,头枕13可通过头枕支承件19相对于支承托架18的摆动而从实线所示的基准位置移动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挡块部194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相抵接的位置)。该头枕13的位移量的容许上限值被表示为“A”。
[0087]如图10(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要将头枕13的位移量抑制在“A”以下,需要以下式3的方式来对挡块部194的位移量Xl进行设定。另外,下式中的“Ls”表示从头枕支承件19的倾倒的中心S(凸部193的顶端)起至挡块部194为止的距离,“Lh”表示从头枕13的上部起到上述中心S为止的距离。
[0088]Xl 彡 AXLs/Lh...(式 3)
[0089]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交换了凸部193的位置与板簧23的位置的第四比较例的结构中,要将头枕13的位移量抑制在“A”以下,需要以下式4的方式来对挡块部194的位移量X2进行设定。另外在第四比较例中,挡块部194在头枕支承件19的前侧而被配置在与板簧23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另外,下式4中的“Ls’”表示从挡块部194起至头枕支承件19的倾倒的中心S (凸部193的前端)为止的距离,“Lh’ ”表示从头枕13的上部起至挡块部194为止的距离。
[0090]X2 彡 AXLs,/(Lh,+Ls,)...(式 4)
[0091]如果头枕支柱16与头枕支承件19等的尺寸相同,则距离Ls与距离Ls’、以及距离Lh与距离Lh’各自大致相等。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对凸部193以及板簧23来进行配置,可使从基准位置起至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抵接为止的、挡块部194的位移量增大(位移量Xl的容许最大值>位移量X2的容许最大值)。
[0092]在此,如果对头枕13设定相同的支承特性,则从基准位置起至与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抵接为止的挡块部194的位移量越大,则为了取得该支承特性而所需的板簧23的弹簧常数越小。另一方面,当由于支承托架18的内径、挡块部194中的头枕支承件19的外径偏差、基于焊接变形等的支承托架18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各部件的热膨胀等的原因,从而基准位置处的板簧23的挠曲量发生偏差时,头枕13的支承特性会产生变化。但是,如果基准位置处的板簧23的挠曲量的偏差大小相同,那么板簧23的弹簧常数越小,则基于该偏差的头枕13的支承特性的变化越被抑制。因此,与第四比较例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对头枕13的减震特性的偏差进行抑制。
[0093]接下来,参照图11以及图12而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对头枕支承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94]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头枕支承件19具有构成其下端区域的金属部132与构成其以外的部分的树脂部131。金属部132通过嵌件成型而与树脂部131被一体化。在树脂部131上设置有凸部193以及突条21、22。
[0095]金属部132被形成为下端具有底部的筒状。在金属部132的后侧的外侧面上有与之形成为一体的板簧23。板簧23为将其下端作为固定端、将其上端作为自由端的悬臂弹簧。
[0096]如图12(a)所示,这种头枕支承件19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支承托架18而以被板簧23弹性支承的状态进行倾倒。头枕支承件19的朝向使头枕13向前方位移的方向的倾倒如图12(b)所示,被容许至如下位置为止,所述位置为,作为挡块部194而发挥功能的金属部132的下端部与支承托架18的后侧的内侧面182抵接的位置。
[0097]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0098].也可以不在头枕13的缓冲材料14内埋设重物15。
[0099]?也可以将第一突条21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板簧23相比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如果为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凸部193而与板簧23较近的位置,那么也可以将第一突条21设置于与板簧23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0100].也可以使第一突条21的高度与凸部193的高度相比而较低。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头枕13的摆动范围扩大。
[0101]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第一突条21的高度与凸部193的高度相比而较高。
[0102]?如果为与板簧23相比而刚性较高的材料,则也可以通过与形成头枕支承件19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来形成第一突条21。
[0103].如果第二突条22被配置于与凸部193相比靠上侧的位置,则也可以省略第一突条21。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通过第二突条22来对头枕13的向后方的位移进行限制。
[0104].也可以将板簧23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下部前侧,并将第一突条21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下部后侧。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凸部193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上部后侧,并将第二突条22配置于上部前侧。
[0105]?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板簧23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上部前侧,并将凸部193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下部后侧。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第一突条21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上部后侧,并将第二突条22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下部前侧。在该情况下还优选为,将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凸部193相比靠下方的位置。
[0106]?如图14所示,凸部193也可以被构成为,在互相对置的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以及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之中,从内侧面182朝向外侧面192突出。在此情况下,头枕支承件19也会将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S而向前后方向进行倾倒。
[0107].此外,同样如图14所示,弹簧也可以为通过使头枕支承件19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而构成的拱状的弹黃23A。该弹黃23A为,两端为固定端的双向固定弹黃。
[0108]?如图15(a)所示,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将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凸部193相同的位置上。此外,也可以将不在头枕支承件19上形成而为被个别形成的凸部193固定于头枕支承件19。
[0109]?如图15(b)所示,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凸部193相同的位置上。此外,也可以将与头枕支承件19分体形成的凸部193固定于头枕支承件19上。
[0110].如图16(a)以及图16(b)分别所示,在上述图15(a)以及图15(b)的结构中,也可以通过使支承托架18的周壁向内侧凹陷来形成凸部193。凸部193的顶端与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抵接,并且头枕支承件19能够以该凸部193的顶端作为支点而进行倾倒。另夕卜,在该结构中,当然也可以使第二突条22在上下方向上隔着凸部193而被配置于弹簧23的相反侧。
[0111].也可以将第二突条22如上述那样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凸部193相同的位置、或者设置于上下方向上的凸部193与板簧23之间。
[0112]?只要为与板簧23相比而刚性较高的材料,则也可以通过与形成头枕支承件19不同的材料来形成第二突条22。
[0113]?只要设置有第一突条21,则也可以省略第二突条22。通过该结构,也能够通过第一突条21而对头枕13的向后方的位移进行限制。
[0114]?弹簧也可以为螺旋弹簧。并且,也可以不将弹簧支承并安装于头枕支承件19上,而将其支承并安装于支承托架18上。
[0115]?在使用拉簧来作为弹簧时,可以将弹簧以及凸部193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前侧,也可以将弹簧以及凸部193配置于头枕支柱16的后侧。
[0116]?凸部193能够被形成为山形之外的例如圆锥形状等各种形状。总之,只要为具有与支承托架18的内侧面182或头枕支承件19的外侧面192进行线接触、或点接触的顶端的凸部193即可。
[0117].如图17所示,头枕支承件19A也可以呈长方体形状。在此情况下,在头枕支承件19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供头枕支柱16的顶端部分161插入的支柱孔191。即,两个头枕支柱16将通过一个头枕支承件19A而被支承。在此情况下,该头枕支承件19A相当于“支承部件”。
[0118]此外,在采用了这种头枕支承件19A的支承结构中,优选为采用具有可对该头枕支承件19A进行收纳的较大的收纳室181A的一个支承托架18A。
[0119]此外,如图18所示,从头枕13突出的突出部件也可以为朝向座椅靠背12突出的一张板材16A。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头枕支承件19B上设置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开口的插入孔60,并优选为,从该上部开口使板材16A插入该插入孔60内。在此情况下,头枕支承件19B相当于“支承部件”。
[0120]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因一对头枕支柱16的制造误差等而引起的支承结构中的共振频率的降低效果的变动进行抑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头枕支承结构,具备: 支承部件,其以对从头枕突出的突出部件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 托架,其以被设置于座椅靠背上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具有对所述支承部件以在与所述头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能够倾倒的方式而进行收纳的收纳室; 弹簧,其被设置于所述收纳室内,并且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托架而向前后方向的倾倒从而进行挠曲变形; 凸部,其从相互对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以及所述托架的内侧面中的一方起向前后方向突出,并且在与前后方向以及所述头枕的宽度方向的双方均正交的规定方向上被设置在与所述弹簧不同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凸部从相互对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以及所述托架的内侧面中的一方突出而与另一方抵接,并且所述支承部件能够将与另一方抵接的所述凸部的顶端作为支点而相对于所述托架进行倾倒。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凸部被设置于,相对于所述弹簧而在所述规定方向上与所述头枕靠近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弹簧相对于所述突出部件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一侧,所述凸部相对于所述突出部件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二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弹簧被配置于所述突出部件的后侧,所述凸部被配置于所述突出部件的前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在相对于所述突出部件而在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侧,于相互对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与所述托架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填充体,该填充体在所述规定方向上被配置于与所述凸部相同的位置处、或隔着所述凸部而被配置在所述弹簧的相反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填充体为第一填充体, 在相对于所述突出部件而在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第二侧,于相互对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与所述托架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第二填充体,该第二填充体在所述规定方向上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凸部而与所述弹簧靠近的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填充体在所述规定方向上被配置于与所述弹簧相同的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在所述头枕的缓冲材料内,埋设有与该缓冲材料相比而较硬质的重物。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枕支承结构,其中, 所述弹簧以使所述头枕向后方施力的方式而被配置。
【文档编号】A47C7/38GK104427913SQ201380035506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日
【发明者】高桥玄, 加藤英之, 小林英树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