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复合纱窗,具体涉及一种阻挡PM2.5的窗纱装置。
背景技术:
高浓度PM2.5污染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每个人每天平均大约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近年来,PM2.5高污染事件频发,有时高达800-900μg/m3,比国家规定的标准75μg/m3的标准高出10多倍。
随着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居住面积的增大带来了门窗面积的增大,各种落地门窗进入千家万户,纱窗成为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据推算,每天从普通纱窗进入到室内的颗粒物占室内总颗粒物量的80%。在灰霾发生期间,大量居民在室外都戴上了口罩,但是在室内却不能一直戴口罩。由于通风换气的需要,大量的PM2.5又通过窗户进入到居民的室内环境,造成室外的大雾霾和室内的小雾霾。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普通纱窗一般只能对蚊虫起到屏蔽作用,对于细微颗粒物起不到过滤作用。普通的防尘纱窗要不是从纱窗的物理结构上通过增大纱窗的网格目数,要不就贴上一层吸附材料来提高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但是对于细微颗粒物的过滤效率都不好,不能有效解决室外雾霾天气下室内的PM2.5浓度问题。负离子粉所释放的负离子的带电量是有限的,如果将其直接涂布在普通窗纱上,作为防霾屏障,其弱小的电场力很难完全扑捉通过窗纱的雾霾颗粒,而窗纱的大孔洞也很难阻挡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达不到防霾的效果。
为有效推进PM2.5防护纱窗的发展创新,达到防止空气污染,特别是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损害,所以亟需一种阻挡PM2.5的窗纱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阻挡PM2.5的窗纱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阻挡PM2.5的窗纱装置,包括外层纱窗和内层纱窗,所述外层纱窗和内层纱窗均通过塑料窗框固定,还包括负离子发生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塑料窗框的顶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包括负离子产生电路和用于对外喷射负离子的碳刷头,所述负离子产生电路安装在塑料窗框里,所述用于对外喷射负离子的碳刷头间隔排列在窗框顶部,方向朝下;打开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由上往下,形成负离子帘,将空气中的颗粒物凝并,最终将颗粒沉积在窗户的底部。
作为优化:所述外层纱窗为玻璃纤维材质,网孔尺寸为0.167cm*0.167cm。
作为优化:所述内层纱窗为玻璃纤维材质,网孔尺寸为0.167cm*0.167c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空气中的烟尘、粉尘、飘尘等带正电荷的颗粒物吸附于产生的负离子,这些负离子使得这些尘粒凝并,成为大粒子沉降下来,从而净化了空气,有效阻挡PM2.5进入室内,尤其对粒径小至0.01微米的微粒和难以去除的飘尘凝并效果更明显。因此,本实用新型对进入室内中的空气进行消除雾霾的作用是不可质疑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阻挡PM2.5的窗纱装置,包括外层纱窗1和内层纱窗2,所述外层纱窗1和内层纱窗2均通过塑料窗框固定,所述外层纱窗1和内层纱窗2均为玻璃纤维材质,网孔尺寸均为0.167cm*0.167cm。
还包括负离子发生器3,所述负离子发生器3安装在塑料窗框的顶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3包括负离子产生电路和用于对外喷射负离子的碳刷头,所述负离子产生电路安装在塑料窗框里,所述用于对外喷射负离子的碳刷头间隔排列在窗框顶部,方向朝下;打开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由上往下,形成负离子帘,将空气中的颗粒物凝并,最终将颗粒沉积在窗户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将空气中的烟尘、粉尘、飘尘等带正电荷的颗粒物吸附于产生的负离子,这些负离子使得这些尘粒凝并,成为大粒子沉降下来,从而净化了空气,有效阻挡PM2.5进入室内,尤其对粒径小至0.01微米的微粒和难以去除的飘尘凝并效果更明显。因此,本实用新型对进入室内中的空气进行消除雾霾的作用是不可质疑的。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