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吸尘器内部的消音结构。
背景技术:
吸尘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此噪音会对安静度要求较高的环境(例如,医院、学校、小区等)产生不良影响。
吸尘器工作时产生噪音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其一是电机本身的工作声音,即由电机自身高速运转时的气体碰撞、碳刷换向、轴承摩擦所产生的声音;其二是风噪,即由电机工作形成的气流经过摩擦、碰撞所产生的声音;其三是振动传播的声音,即由电机高速运转产生振动所导致的壳体共振所产生的声音。人们所听到的噪音主要由这三大类的声音综合形成。
上述产生的三大类声音中,电机本身的工作声音和风噪有相当大的一部部分经吸尘器壳体内的风道后,从出风口传播到外界。因此,如能在吸尘器的壳体内部对声音进行消音处理,将能有效地降低吸尘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吸尘器,旨在降低吸尘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吸尘器,包括壳体、吸力电机以及挡圈,所述壳体内部具有容纳腔,壳体的下壁有连通容纳腔的吸风口;所述吸力电机装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吸风口相对;所述挡圈围于吸力电机外侧,挡圈内壁与吸力电机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挡圈外壁与壳体内侧壁形成第二风道,挡圈开有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出气口,所述壳体的侧壁有连通第二风道的出风口;所述挡圈的内壁和外壁设有软性吸音材料层,吸力电机将外界空气从位于其下方的吸风口处吸入后进入第一风道,接着从出气口进入第二风道,最后从出风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挡圈的内壁和/或外壁设有软性吸音材料层,吸音材料层具有良好的吸音作用。吸尘器工作过程中,吸力电机将外界空气从位于其下方的吸风口处吸入,然后从吸力电机的上方排出,进入第一风道;接着,从第一风道的出气口进入第二风道;最后从出风口排出。而随气流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依次流动的电机本身的工作声音和风噪则被吸音材料层部分吸收,从而降低从出风口处传播到外界的声音强度,进而有效地降低吸尘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垂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吸尘器
如图1、图2所示,该吸尘器,包括壳体1、吸力电机2以及挡圈3。
其中,所述壳体1内部具有容纳腔,壳体1的下壁有连通容纳腔的吸风口11;所述吸力电机2装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吸风口11相对;所述挡圈3围于吸力电机2外侧,将壳体1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其中,挡圈3内壁与吸力电机2之间形成第一风道12,挡圈3外壁与壳体1内侧壁形成第二风道13,挡圈3开有连通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3的出气口31,所述壳体1的侧壁有连通第二风道13的出风口(图中未表示);所述挡圈3的内壁和/或外壁设有软性吸音材料层4,吸尘器工作过程中,吸力电机2将外界空气从位于其下方的吸风口11处吸入,然后从吸力电机2的上方排出,进入第一风道12;接着,从出气口31进入第二风道13;最后从出风口排出。而随气流在第一风道12和第二风道13中依次流动的电机本身的工作声音和风噪则被吸音材料层4部分吸收,从而降低从出风口处传播到外界的声音强度,进而有效地降低吸尘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壳体1的内壁同样设有软性吸音材料层5,以增加壳体1内部的吸音面积,从而提高吸音效果,进而能更好地降低吸尘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具体地,所述软性吸音材料层4、5可分别通过弹性夹子6可拆卸连接于壳体1内壁以及挡圈3的内壁和外壁上,此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除了通过弹性夹子6连接外,还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将性吸音材料层4、5连于壳体1内壁以及挡圈3的内壁和外壁上,粘接的方式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挡圈3的侧壁开设垂向缺口形成所述出气口31,设于挡圈3内壁的软性吸音材料层4的两侧有向外伸出挡圈3的延伸部41,从而在出气口31处形成软通道,消除第一风道12的气流从出气口31处流入第二风道13时所产生的啸声。可选地,所述延伸部41呈弧形,并且两个延伸部41之间的间距从其根部至端部逐渐增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软性吸音材料层4、5可由多种吸音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针刺吸音棉、玻璃纤维吸音棉、聚酯纤维吸音棉或者海绵制成,具有质轻、价廉以及吸声性能好等特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力电机2的顶部套设电机压盖7,电机压盖7的侧壁呈流线型向下倾斜延伸。外界空气从吸风口被吸力电机2向上吸入后,从吸力电机2的上方流出至电机压盖7内部,并在电机压盖7的流线型侧壁的导向下,平稳地进入第一风道12,避免空气从吸力电机2的上方流出后,出现乱窜现象。从而减少气流紊乱产生的风噪,最终降低吸尘器工作过程产生的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压盖7的顶部通过第一橡胶垫圈14与壳体1内部的顶壁弹性相抵,吸力电机2的底部则通过第二橡胶垫圈15与壳体1内部的底壁弹性相抵,第一橡胶垫圈14和第二橡胶垫圈15从上、下两端实现对吸力电机2的支撑定位的同时,还具有减震作用,可有效减轻因吸力电机2振动所导致的壳体1共振的强度,进而降低因壳体1和吸力电机2共振所产生的声音。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1内部的顶壁开有凹槽,凹槽内嵌装所述第一橡胶垫圈14,电机压盖7顶部有向上的环形延伸部71,环形延伸部71的顶部与第一橡胶垫圈14弹性相抵并密封;第二橡胶垫圈15的下端与壳体1底壁对应吸风口11外围的区域密封相抵,上端与吸力电机2的底部密封相抵,使空气从吸风口11进入后,可直接经第二橡胶垫圈15进入吸力电机2,然后再经过电机压盖7进入第一风道12,避气流直接从吸风口11进入第一风道12而导致气流紊乱。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风口(图中未表示)开设在壳体1背向出气口31的位置,壳体1内部位于出风口的位置设有导向块8,该导向块8两侧的内凹弧面可将两侧流动过来的气流从出风口导出,使气流平稳地流出壳体1,以进一步降低气流在出风口处所产生的噪音,从而进一步降低吸尘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由上盖16和底座17组成,上盖16和底座17之间通过螺钉或者卡扣结构连接,以实现上盖16和底座17之间的可靠固连,同时,便于上盖16和底座17之间的拆装。挡圈3则由设于上盖16的上圈和设于底座17的下圈对接而形成。可选地,所述的上圈和下圈分别与上盖16和底座17一体成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