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底托装置及其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6738发布日期:2020-03-24 13:5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底托装置及其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移动底托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移动底托装置及其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柜体,例如低压开关柜等,在生产装配过程中将待装配的柜体放置于底托上,装配工人围绕该底托进行装配。该底托通常为木质,放置于地面上不能移动。另外,根据柜体的尺寸的不同,底托的尺寸也有多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可移动底托装置及其支撑组件,其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拆卸/组装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底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支撑组件,包括:

一支撑板,其包括:

一第一板状部,

一第二板状部,其平行于第一板状部;和

一凹槽部,其连接与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之间;

一第一支撑轮组,其固定于第一板状部;和

一第二支撑轮组,其固定于第二板状部;

其中,第一支撑轮组位于第一板状部靠近凹槽部的一侧,第二支撑轮组位于第二板状部靠近凹槽部的一侧。该支撑组件结构简单、移动方便、与底托拆卸/组装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底托。

在支撑组件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1中,第一板状部与凹槽部的底部的距离大于第二板状部与凹槽部的底部的距离,第一支撑轮组包括一个第一万向轮,第二支撑轮组包括两个第二万向轮;第一万向轮的直径大于第二万向轮的直径。该支撑板具有高度不同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第一万向轮的直径大于第二万向轮的直径,便于设置于底托的边缘,大直径万向轮便于移动。

在支撑组件的另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2中,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支撑轮组包括两个第三万向轮,第二支撑轮组包括两个第四万向轮;第三万向轮与第四万向轮的直径相同。该支撑板具有高度相同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第一万向轮的直径等于第二万向轮的直径,便于设置于底托的底部中间。

在支撑组件的再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加强筋,其固定于第一板状部与凹槽部的连接处;和

至少一第二加强筋,其固定于第二板状部与凹槽部的连接处。这样,该支撑组件的机械强度大大加强,能够支撑重量大的柜体。

在支撑组件的又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还包括一固定支架,和一螺钉;固定支架固定于凹槽部的一端,固定支架的自由端部向凹槽部的内侧延伸,固定支架能够通过螺丝与一底托固定。这样,支撑组件就能够和底托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可移动底托装置,包括:

一底托,其包括:

一底板,

复数个第一横梁,平行固定于底板的一第一侧面,复数个第一横梁相互平行;

复数对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为根据实施方式1的支撑组件,每一第一横梁设置于一对第一支撑组件的凹槽部中。这样,不论底板的尺寸多大,都能够在底板下组装复数对第一支撑组件。该可移动底托装置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拆卸/组装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底托。

在可移动底托装置的一种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底托还包括一第二横梁,平行固定于第一侧面;可移动底托装置还包括一对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为根据实施方式2的支撑组件,第二横梁设置于一对第二支撑组件的凹槽部中。这样,在底板的底部中间设置第二横梁和与之固定的第二支撑组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移动底托装置的载重能力。

附图说明

下文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通过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并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底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支撑组件

10a第一支撑组件

10b第二支撑组件

11支撑板

111第一板状部

112第二板状部

113凹槽部

1130凹槽部的底部

12第一支撑轮组

121第一万向轮

122第三万向轮

13第二支撑轮组

131第二万向轮

132第四万向轮

14第一加强筋

15第二加强筋

16固定支架

17螺钉

20底托

21底板

211第一侧面

22第一横梁

23第二横梁

h1第一板状部与凹槽部的底部的距离

h2第二板状部与凹槽部的底部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下面讨论的各图以及被用来描述在该专利文档中的本公开的原理的各种实施例仅以说明的方式并且无论如何不应该被解释成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可以在任何适当布置的设备中实施本公开的原理。将参考示例性非限制实施例来描述本申请的各种创新教导。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支撑组件10包括:

一支撑板11,其包括:

一第一板状部111,

一第二板状部112,其平行于第一板状部111;和

一凹槽部113,其连接与第一板状部111和第二板状部112之间;

一第一支撑轮组12,其固定于第一板状部111;和

一第二支撑轮组13,其固定于第二板状部112;

其中,第一支撑轮组12位于第一板状部111靠近凹槽部113的一侧,第二支撑轮组13位于第二板状部112靠近凹槽部113的一侧。

具体而言,支撑板11由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图1中凹槽部113向下弯折,前后贯通。这样,组装时底托的横梁被放置于该凹槽部113。第一支撑轮组12位于第一板状部111的下方,第二支撑轮组13位于第二板状部112的下方。第一支撑轮组12和第二支撑轮组13分别位于凹槽部113的两侧。该支撑组件结构简单、移动方便、与底托拆卸/组装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底托。

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板状部111与凹槽部113的底部1130的距离h1大于第二板状部112与凹槽部113的底部1130的距离h2,第一支撑轮组12包括一个第一万向轮121,第二支撑轮组13包括两个第二万向轮131;第一万向轮121的直径大于第二万向轮的直径131。这样,保证第一万向轮121和第二万向轮131具有相同的水平切面(例如水平的地面)。该支撑板具有高度不同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第一万向轮的直径大于第二万向轮的直径,便于设置于底托的边缘,大直径万向轮便于移动。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万向轮121设置有刹车装置(图中未画出),便于停止不动。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10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加强筋14,其固定于第一板状部111与凹槽部113的连接处;和

至少一第二加强筋15,其固定于第二板状部112与凹槽部113的连接处。

这样,该支撑组件的机械强度大大加强,能够支撑重量大的柜体。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10还包括一固定支架16,和一螺钉17;固定支架16固定于凹槽部113的一端,固定支架16的自由端部向凹槽部113的内侧延伸,固定支架16能够通过螺丝17与一底托固定。这样,支撑组件就能够和底托固定连接。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支撑组件10包括:

一支撑板11,其包括:

一第一板状部111,

一第二板状部112,其平行于第一板状部111;和

一凹槽部113,其连接与第一板状部111和第二板状部112之间;

一第一支撑轮组12,其固定于第一板状部111;和

一第二支撑轮组13,其固定于第二板状部112;

其中,第一支撑轮组12位于第一板状部111靠近凹槽部113的一侧,第二支撑轮组13位于第二板状部112靠近凹槽部113的一侧。

具体而言,支撑板11由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图2中凹槽部113向下弯折,前后贯通。这样,组装时底托的横梁被放置于该凹槽部113。第一支撑轮组12位于第一板状部111的下方,第二支撑轮组13位于第二板状部112的下方。第一支撑轮组12和第二支撑轮组13分别位于凹槽部113的两侧。该支撑组件结构简单、移动方便、与底托拆卸/组装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底托。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板状部111和第二板状部112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支撑轮组12包括两个第三万向轮122,第二支撑轮组13包括两个第四万向轮132;第三万向轮122与第四万向轮132的直径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板状部111与凹槽部113的底部1130的距离h1等于第二板状部112与凹槽部113的底部1130的距离h2。这样,保证第一万向轮121和第二万向轮131具有相同的水平切面。该支撑板具有高度相同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第一万向轮的直径等于第二万向轮的直径,便于设置于底托的底部中间。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10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加强筋14,其固定于第一板状部111与凹槽部113的连接处;和

至少一第二加强筋15,其固定于第二板状部112与凹槽部113的连接处。

这样,该支撑组件的机械强度大大加强,能够支撑重量大的柜体。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10还包括一固定支架16,和一螺钉17;固定支架16固定于凹槽部113的一端,固定支架16的自由端部向凹槽部113的内侧延伸,固定支架16能够通过螺丝17与一底托固定。这样,支撑组件就能够和底托固定连接。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底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可移动底托装置包括:

一底托20,其包括:

一底板21,

复数个第一横梁22,平行固定于底板21的一第一侧面211,复数个第一横梁22相互平行;

复数对第一支撑组件10a,第一支撑组件10a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支撑组件,每一第一横梁22设置于一对第一支撑组件10a的凹槽部113中。

这样,不论底板的尺寸多大,都能够在底板下组装复数对第一支撑组件。该可移动底托装置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拆卸/组装方便、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底托。

如图3所示,该第一支撑组件10a的数量为2对,共4个,分别位于底板21的四个角。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方式中,底托20还包括一第二横梁23,平行固定于第一侧面211;可移动底托装置还包括一对第二支撑组件10b,第二支撑组件10b为图2所示的支撑组件,第二横梁23设置于一对第二支撑组件10b的凹槽部113中。这样,在底板的底部中间设置第二横梁和与之固定的第二支撑组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移动底托装置的载重能力。

第一支撑组件10a和第二支撑组件10b均通过固定支架和螺丝与底托的横梁固定安装。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