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4543发布日期:2020-09-04 15:2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椅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家居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椅架。



背景技术:

椅具的结构设计普遍地重视人体工学及舒适性,但常见的椅具大多着重于椅背部支撑的结构设计,对于头颈部支撑的结构设计,则较为忽略。

一般具有头枕的椅具,其靠背都是可向后倾仰的,但该类椅子上的靠背一般都是利用一支架以将头枕固定在椅背上,供使用者在乘坐时能让其头颈部向后躺靠以放松肩、颈部的肌肉;如公开号为cn209694604u的中国专利文献所涉及的一种座椅,包括:下支撑部,用于支撑人体臀部;角码,一端与下支撑部连接;背支撑部,设置于下支撑部的上方,并与角码的另一端连接,背支撑部是以其与角码的连接位置为旋转点进行转动,背支撑部用于支撑人体背部;反作用力部,与角码及背支撑部连接,当背支撑部转动时,反作用力部相对于背支撑部的转动方向提供一反作用力;腰枕部,设置于下支撑部的上方,并与背支撑部连接,腰枕部通过背支撑部带动而转动,腰枕部用于支撑人体腰部;以及头枕部,设置于背支撑部的上方,并与角码的另一端连接,头枕部用于支撑人体头部。本发明的座椅的背支撑部可绕着旋转点转动,使人倾仰的时候,背支撑部能够很好的贴合人体背部,增加舒适感。

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使用者对于头枕的需求会随着倾仰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当靠背未向后倾仰时,使用者的头颈部由于有背部的支撑所以对头枕的需求较小,这时只需要头枕稍稍相对于靠背凸出即可,但随着靠背向后倾仰角度的增加,使用者对头枕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当靠背的倾仰角度达到最大时,使用者需要头枕相对于靠背凸出足够大,但很遗憾现有的头枕设计完全未考虑到这一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椅架,包括椅座架、下椅背架和上椅背架,下椅背架可相对于椅座架向后倾仰,并且在倾仰过程中与上椅背架联动,使得上椅背架可相对于下椅背架自动抬升,进而带给使用者更舒适的感受。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椅架,包括椅座架、椅背架和头枕架,椅背架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上进而使得椅背架可相对于椅座架前后倾仰,头枕架安装在椅背架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椅背架包括下椅背架和上椅背架,下椅背架与椅座架铰接,下椅背架和上椅背架铰接;头枕架安装在上椅背架上方,

还设有左右两个连杆装置,所述连杆装置安装在椅座架、下椅背架和上椅背架上,所述连杆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连杆,第一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椅座架的一侧,下椅背架与第一固定板的后部铰接,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的前部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上椅背架铰接,第一连杆、第一固定板、第二连杆、下椅背架和上椅背架形成一五连杆机构,进而使得当下椅背架向后倾仰时,连杆装置带动上椅背架向前转动。

作为优选,下椅背架从初始位置向后转动至最大可转动位置的过程中,下椅背架向后转动的角度大于第一连杆向后转动的角度。

作为优选,下椅背架从初始位置向后转动至最大可转动的过程中,下椅背架向后转动的角度大于上椅背架向后转动的角度。

作为优选,还设有左右两个第一限位件和左右两个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与上椅背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二限位件与下椅背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与下椅背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二限位件与上椅背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配合进而限制上椅背架向后转动。

作为优选,第一限位件为与上椅背架一体成型的柱状结构,第二限位件为下椅背架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块状结构,当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相抵时,上椅背架与下椅背架之间的夹角为100-180度。

作为优选,第一连杆包括呈直线状的并一体成型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第一段与第一固定板铰接,第三段与第二连杆铰接,第二段与用于连接第一段和第三段并使得第三段的底部更靠近下椅背架。

作为优选,下椅背架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上椅背架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定位孔,当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同轴线分布时,上椅背架与下椅背架之间的夹角为100-180度。

作为优选,还设有气杆,所述气杆的一端与下椅背架铰接并且其另一端与椅座架铰接;

或者,还设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与下椅背架铰接并且其另一端与椅座架铰接。

作为优选,还设有左右两块第三固定板,左右两个滑槽件和左右两个卡扣件,第三固定板与椅座架焊接固定,卡扣件和滑槽件均固定安装在第三固定板上,第一固定板插设安装在滑槽件内并与卡扣件配合形成卡扣结构;如此设置可以稳固的将第一固定板安装在椅座架上;

滑槽件上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槽,两个滑槽从上到下逐渐靠近,所述第三固定板为与两个滑槽相配合的形状。

作为优选,滑槽件上插设在卡扣件内,卡扣件向上延伸形成一v字形的延伸部,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第三定位孔,延伸部的底部伸入第三定位孔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技术方案可使得下椅背架在向后倾仰的过程中还可带动上椅背架向前转动,即当下椅背架未倾仰时,上椅背架与下椅背架齐平或稍稍凸出于下椅背架,当下椅背架倾仰到最大角度时,上椅背架便相对于下椅背架向前转动了一定的角度,而头枕架固定安装在上椅背架的上部便会放大头枕架凸出于下椅背架的距离,进而满足了使用者对于下椅背架处于不同的倾仰角度时对头枕架的不同需求,带给使用者更舒适的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椅架的结构示意图1(下椅背架未倾仰);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椅架的结构示意图1(下椅背架倾仰至最大角度);

图4为图2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椅架的结构示意图1(下椅背架未倾仰);

图6为图3的侧视图;

图7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椅架的结构示意图1(下椅背架倾仰至最大角度);

图8为图4的侧视图;

图9是图1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搁脚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搁脚板组件已完全伸开);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联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连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一固定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椅脚架;5、连杆装置;2、椅座架;3、下椅背架;33、第二固定板;4、上椅背架;11、气杆;50、第一连杆;51、第一固定板;52、第二连杆;41、第一限位件;31、第二限位件;12、第三限位件;501、第一段;502、第二段;503、第三段;32、第一定位孔;42、第二定位孔;53、第三固定板;54、卡扣件;55、滑槽件;541、延伸部;510、第三定位孔;12、第一电动推杆;6、搁脚板组件;13、第二电动推杆;62、第六连杆;63、第一搁脚板;64、第二搁脚板;14、第二转动轴;65、第八连杆;66、第九连杆;15、第一转动轴;16、第三转动轴;67、第一球体;68、第二球体;69、连接杆;70、联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椅架,包括椅脚架1、椅座支撑杆、椅座架2、椅背架和头枕架,其中椅脚架1用于接触地面并支撑整个椅架,椅座支撑杆安装在椅脚架1上,椅座架2安装在椅座支撑杆上,椅背架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上进而使得椅背架可相对于椅座架2前后倾仰,头枕架安装在椅背架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椅背架包括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下椅背架3与椅座架2铰接,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铰接;头枕架安装在上椅背架4上方,

还设有气杆11和左右两个连杆装置5,气杆11的一端与椅座架2铰接且另一端与下椅背架3铰接,所述连杆装置5安装在椅座架2、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上,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铰接,连杆装置5、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形成一五连杆机构,进而使得当下椅背架3向后倾仰时,连杆装置5带动上椅背架4向前转动。

如此设置,下椅背架3通过连杆装置5以及气杆11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上,并且通过与气杆11的配合使得下椅背架3的倾仰过程平滑,并且由于连杆装置5、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形成一五连杆机构,在下椅背架3向后倾仰的初始过程中,上椅背架4便会在连杆装置5的带动下向前转动,并且与下椅背架3同时转动至可转动的最大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连杆装置5包括第一连杆50、第一固定板51和第二连杆52,第一固定板51固定安装在椅座架2的一侧,下椅背架3与第一固定板51的后半部分铰接,第一连杆5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51的前半部分铰接,第一连杆5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与上椅背架4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下椅背架3从初始位置向后转动至最大可转动位置的过程中,下椅背架3向后转动的角度大于第一连杆50向后转动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下椅背架3从初始位置向后转动至最大可转动的过程中,下椅背架3向后转动的角度大于上椅背架4向后转动的角度;即当第一连杆50与第一固定板51的铰接点、第一连杆50与第二连杆52的铰接点以及第二连杆52与上椅背架4的铰接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第二连杆52与上椅背架4的铰接点向后平移的距离小于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的铰接点向后平移的距离;如此设置是因为当下椅背架3移动至最大可转动位置时,上椅背架4依旧是可以转动的,但上椅背架4向后转动至第一连杆50与第一固定板51的铰接点、第一连杆50与第二连杆52的铰接点以及第二连杆52与上椅背架4的铰接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连杆装置5、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便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四连杆机构,并且此时下椅背架3和第一固定板51均处于固定状态,即四连杆机构中有两个杆固定,那么整个四连杆机构便均处于固定状态,并且此时第二连杆52与上椅背架4的铰接点向后平移的距离小于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的铰接点向后平移的距离,即相当于上椅背架4升起。

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左右两个第一限位件41和左右两个第二限位件31;

所述第一限位件41与上椅背架4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二限位件31与下椅背架3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41与下椅背架3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二限位件31与上椅背架4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限位件41与第二限位件31配合进而限制上椅背架4向后转动。

如图9所示,第一限位件41为与上椅背架4一体成型的柱状结构,第二限位件31为下椅背架3的上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块状结构,当第一限位件41与第二限位件31相抵时,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之间的夹角为100-180度;进一步优选,当第一限位件41与第二限位件31相抵时,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如图13所示,第一连杆50包括呈直线状的并一体成型的第一段501、第二段502和第三段503,其中第一段501与第一固定板51铰接,第三段503与第二连杆52铰接,第二段502与用于连接第一段501和第三段503并使得第三段503的底部更靠近下椅背架3。如此设置一是为了使得当第一连杆50与第一固定板51的铰接点、第一连杆50与第二连杆52的铰接点以及第二连杆52与上椅背架4的铰接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52不至于锁死,二是为了使得椅子椅背的厚度不至于过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501、第二段502和第三段503还可呈弧线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下椅背架3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32,上椅背架4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定位孔42,当第一定位孔32和第二定位孔42同轴线分布时,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之间的夹角为100-180度;进一步优选,当第一定位孔32和第二定位孔42同轴线分布时,上椅背架4与下椅背架3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如此设置,是因为当下椅背架3未向后转动时,下椅背架3与上椅背架4一般来说都是平行的,这时第一定位孔32和第二定位孔42也同轴线分布;那么通过定位销插设在第一定位孔32和第二定位孔42内便可使得下椅背架3与上椅背架4之间便不可转动,这时连杆装置5、下椅背架3和上椅背架4之间便形成一四连杆机构,下椅背架3依旧可相对于椅座架2向后转动,但可转动的范围较小,即此时的椅架适用于处于办公状态的使用者,当将定位销取出时,下椅背架3的可转动的范围便增加,可形成躺椅,即此时的椅架适用于处于休憩状态的使用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还设有左右两块第三固定板53,左右两个滑槽件55和左右两个卡扣件54,第三固定板53与椅座架2焊接固定,卡扣件54和滑槽件55均固定安装在第三固定板53上,第一固定板51插设安装在滑槽件55内并与卡扣件54配合形成卡扣结构;如此设置可以稳固的将第一固定板53安装在椅座架2上。

在本实施例中,滑槽件55上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槽,两个滑槽从上到下逐渐靠近,所述第三固定板53为与两个滑槽相配合的形状。如此设置,使得第三固定板53向下插设时,不至于穿出滑槽件55。

在本实施例中,滑槽件55上插设在卡扣件54内,卡扣件54向上延伸形成一v字形的延伸部541,第一固定板51上设有第三定位孔510,延伸部541的底部伸入第三定位孔510内。如此设置,当第一固定板51在滑槽件55上从上往下移动时,会先抵触到延伸部541的底部并将延伸部541的底部抬升,当第一固定板51移动到底时,延伸部541的底部也位于第三定位孔510处,进而伸入第三定位孔510内形成卡扣结构,可以稳固的将第一固定板53安装在椅座架2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椅架带有搁脚板,并且下椅背架3和椅座架2之间是通过电动推杆来完成转动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8所示,还设有第一电动推杆12、搁脚板组件6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电动推杆12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下椅背架3上并且其另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上,搁脚板组件6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上,第二驱动机构安装在椅座架2上,

所述第一电动推杆12用于驱动下椅背架3相对于椅座架2倾仰;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搁脚板组件6转动以使得搁脚板组件6抬起和放下,以及在搁脚板组件6在抬起的过程中使得搁脚板组件6伸长,在搁脚板组件6放下的过程中使得搁脚板组件6缩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动推杆13、第二联动杆、第三连杆机构、联动组件和左右两套第二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连接椅座架2和搁脚板组件6,第三连杆机构安装在搁脚板组件6上,联动组件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上并与第三连杆机构相连,第二联动杆与第二连杆机构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二电动推杆13的后端与椅座架2铰接,第二电动推杆13的前端与第二联动杆铰接,进而当第二电动推杆13伸长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使得搁脚板组件6抬起,并在搁脚板组件6抬起的过程中,通过联动组件同时带动第三连杆机构运作以使得搁脚板组件6伸长;当第二电动推杆13缩短时,通过第二连杆机构使得搁脚板组件6放下,并在搁脚板组件6放下的过程中,通过联动组件同时带动第三连杆机构运作以使得搁脚板组件6缩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62,第五连杆的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侧面,且第五连杆的一端与第六连杆62的一端铰接,第六连杆62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搁脚板组件6的侧面;第二联动杆的两端与左右两个第五连杆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进一步优选,还设有两块并列的竖直的第三安装板和两块并列的竖直的第四安装板,所述第二联动杆为方管,所述第三安装板底端与第二联动杆固定连接如焊接且顶端与第二电动推杆13前端铰接,所述第四安装板顶端与椅座架2固定连接如焊接且底端与第二电动推杆13后端铰接;进而通过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和第二电动推杆13的共同作用使得第三安装板安装在第二联动杆上以及第四安装板安装在椅座架2上。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搁脚板组件6包括第一搁脚板63和第二搁脚板64,所述第一搁脚板63可转动的安装在椅座架2上,所述第二搁脚板64可滑动的安装在第一搁脚板63上;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搁脚板63通过左右对称且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二转动轴14安装在椅座架2上,并以第二转动轴14为旋转中心轴转动,所述第二转动轴14与椅座架2固定连接;

作为更优选,所述第六连杆62上靠近搁脚板组件6的部分设有一下凹的弧形弯曲部;如此设置,一是为了加强第六连杆62的结构强度,二是为了防止第六连杆62在转动过程中触碰到第二转动轴14。

所述第三连杆机构包括第八连杆65和第九连杆66,所述第八连杆65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搁脚板63上,所述第八连杆65的后端与联动组件的另一端传动连接且第八连杆65的前端与第九连杆66的后端铰接,第九连杆66的前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搁脚板64上,进一步优选,第八连杆65前端与第八连杆65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八连杆65后端与第八连杆65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可放大第二搁脚板64的滑移行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还设有第一转动轴15和竖直的第三转动轴16,所述第一转动轴15与椅座架2固定连接且与水平面的夹角不超过30度,第八连杆65后端安装在第三转动轴16上,所述联动组件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转动轴15上且在转动过程中联动组件的一端始终位于第二转动轴14的后方;联动组件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三转动轴16上;如此设置,通过偏心转动所产生的距离差来拉动第八连杆65转动,进而通过第九连杆66使得第二搁脚板64向前滑移。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转动轴15和第二转动轴14平行并位于第二转动轴14的后方。

进一步优选,还设有第一球体67和第二球体68,其中,第一球体67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转动轴15上,第二球体68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三转动轴16上,联动组件的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一球体67的外表面上,联动组件的另一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球体68的外表面上;如此设置是为了缓解联动组件的一端与联动组件的另一端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差。

更进一步优选,所述联动组件包括连接杆69以及可转动的套设在连接杆69两端的两个联动件70,所述联动件70包括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的环体和圆柱体,圆柱体上设有以供连接杆69插设的连接孔,两个联动件70的环体分别可转动的套设在第一球体67和第二球体68上;如此设置是为了缓解两个联动件70绕连接杆69的轴心线转动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的角度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