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509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尤指一种控制百叶窗帘轨座内的调整轮座上方的调整轮转动的调转装置,而该调转装置由两侧套盖、一蜗轮和一转控结构所组成。通过此调整装置来改变叶片的倾斜角度,或将叶片全部呈遮蔽状态,来调整日光照射于屋内的明暗度,且在控制调转装置时,达到操作简易省力、结合稳固的效益。
传统的百叶窗帘的结构,如图1、2、2A所示在百叶窗帘A的轨座B内安装有数个调整轮座C,并于每一调整轮座C上方再架设有一调整轮D,而每一调整轮D的中心处设置有一轴孔D1,以配合一轴杆E穿设联动,而于轴杆E的一端衔接有调转装置F,而每一个调整轮座C的底端枢设有导滑轮,以该导滑轮提供绳索G穿设,并且利用调整轮D所设的呈对称的夹紧片,而将提带D2结合固定,使能够利用绳索G及提带D2,而将所有叶片H贯穿、叠合;而该调转装置F是由两侧套盖F1、一蜗轮F2、一转控结构F3所组成,该两侧套盖F1是以其盖缘的数个定位嵌体F11(图中未示)及定位孔F12互相嵌合定位,其中,该两侧套盖F1的内侧上端设有一圆槽F13,该圆槽F13底部设置一穿孔F131,且圆槽F13垂直接通一矩形槽F14,该矩形槽F14的中段由两侧向槽内凸设两挡块F15;该转控结构F3是由一转杆接头F31为主体,再于其前端凸设一蜗杆F32,进而将转控结构F3的蜗杆F32置放入两侧套盖F1的矩形槽F14内,与置放于圆槽F13内的蜗轮F2垂直啮合传动,而轴杆E一端贯穿套过两侧盖F1内侧的圆槽F13内的穿孔F131及蜗轮F2的轴孔F21;再于转杆接头F31下端的钩扣扣接一转杆F33,由转杆F33来作为控制转杆接头F31转动,进而以蜗杆F32及蜗轮F2来转动轴杆E,并驱使调整轮D偏转一适当角度,由调整轮D所结固的提带D2来改变叶片H的倾斜角度或全部呈遮蔽态,故能够调整日光照射于屋内的明暗度。
上述的调整装置F结构中,该转杆接头F31与蜗杆F32容置于两侧套盖F1的矩形槽F14中,由于该矩形槽F14开设于两侧套盖的边缘,又因要求蜗杆F32与蜗轮F2紧密啮合,所以蜗杆F32靠接于两侧套盖的边缘,另外由于蜗杆F32为立式设计,且以矩形槽F14的中段由两侧向槽内凸设的两挡块F15作为支撑来抵挡蜗杆下落,加以蜗杆F32的轮齿为螺旋形,故造成转动转杆F33使该蜗杆F32转动时有向外撑张的作用,易使两侧套盖F1的边缘破裂;进而在转动时也因摩擦而使蜗杆F32转动不顺畅,连带产生摩擦的声响;而转杆F33是以手指左右转动来控制转动轴杆E,以此转动方式不仅较为费力且转动的速度亦较慢,由以上的论述可见,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转装置F于使用上确实存在若干缺失及不便性,而有待加以改进。
因此,有鉴于上述百叶窗帘仍有不合现代经济效益的缺点所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尤指提供一种控制百叶窗轨座内的调整轮座上方的调整轮转动的调转装置,用来解决传统装置结构不牢固,调转费力且速度慢的缺点,使整体结构稳固、转动顺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尤指控制百叶窗帘轨座内的调整轮座上方的调整轮转动的调转装置;该调转装置由两侧套盖、一蜗轮和一转控结构所组成,该转控结构的蜗杆与蜗轮垂直啮合传动;其特别在于该调转装置的两侧套盖外侧面开设有一矩形缺口,与该矩形缺口相邻的框缘也形成等宽的缺口,于底侧框缘设有一缺槽,而其内侧面向内凸设有嵌掣槽的两定位块;该转控结构包含两侧端凸设有挡缘的中空转轮,且其一端形成封闭面,在封闭面中心处凸设一蜗杆,该中空转轮中段处设有两穿孔,进而将蜗杆轴两端嵌掣定位于两侧盖的两定位块的嵌掣槽内,中空转轮凸出于矩形缺口外;将两绳索的一端分别由两侧盖的底侧框缘的缺槽穿入,缠绕并固结于中空转轮的两穿孔,由拉动绳索的另一端来控制中空转轮转动,以带转轴杆,并驱使调整轮偏转一适当角度,再由调整轮所结固的提带来改变叶片的倾斜角度,或将叶片全部呈遮蔽状态,来调整日光照射于屋内的明暗度,在控制调转装置时,达到操作简易省力、结合稳固的效益。
综上所述,由于该中空转轮是以绳索拉扯来控制其转动,故只须下拉一段适当距离,便可达到所欲调整叶片的倾斜角度,可以最省力且最快速地调整叶片;并且,当中空转轮受绳索拉动时,其所受向下拉力由两侧盖的底侧框缘承受,且中空转轮的封闭面中心凸设的蜗杆所受的向下拉力由固定块所承担,以两者所受的拉力传至百叶窗帘的轨座,且该蜗杆由固定块所架空,有于转动时不会与两侧套盖内侧面摩擦,而有转动顺畅的效果;由整体结构设计观之,可达到整组调转装置于使用时有结合稳固、增长使用寿命的效果。
现举一具体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暨操作等项,以配合
的方式,详列记述于后图1为传统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的实施例图。
图2为传统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A为传统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
首先,请配合参阅图3、4、5所示,本实用新型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是在百叶窗帘1的轨座2内安装有数个调整轮座3,并于每一调整轮座3上方再架设有一调整轮5,而每一调整轮5的中心处设有一轴孔51,以配合一轴杆6穿设联动,而于轴杆6的一端衔接有调转装置7,而每个调整轮座3的底端枢设有导滑轮31,以导滑轮31提供该绳索8穿设,并利用调整轮5所设的呈对称的夹紧片52,而将提带53结合固定,使能够利用绳索8及提带53,而将所有叶片11贯穿、叠合,而该调转装置7是由两侧套盖71、一蜗轮72和一转控结构73所组成,该两侧套盖71以数个定位嵌体711(图中未示)及定位孔712互相嵌合定位,而轴杆6一端穿套过两侧盖71上的穿孔及蜗轮72的轴孔721;其特征在于该调转装置7的两侧套盖71的外侧面开设有一矩形缺口713,与该矩形缺口713相邻的框缘714也形成等宽的缺口7141,于两侧套盖71的底侧框缘715上分别设有一缺槽7151,而其内侧面向内凸设有两固定块716,且固定块716上设有嵌掣槽7161;而该转控结构73由中空转轮731为本体,再于中空转轮731两侧端凸设有挡缘7311,且其一端形成封闭面7312,封闭面7312中心处凸设一蜗杆7313,该蜗杆7313与上述蜗轮72垂直啮合传动,该中空转轮731中段处的轮壁设有两穿孔7314,进而将蜗杆7313两端嵌掣定位于两侧套盖71的两定位块716的嵌掣槽7161内,而中空转轮定位于两侧套盖71的矩形缺口713所形成的框孔间;再请配合图5所示,由上述构件组装于窗户,以两绳索9的一端分别由两侧套盖71底侧框缘715的缺槽7151穿入,缠绕并固结于中空转轮731的两穿孔7314,由拉动绳索9的另一端来控制中空转轮731转动,进而通过蜗杆7313及蜗轮72来转动轴杆6,并驱使调整轮5偏转一适当角度,再由调整轮5所结固的提带53来改变叶片11的倾斜角度或全部呈遮蔽态,故能够调整日光照射于屋内的明暗度。
由于该中空转轮731是以绳索9的拉扯来控制转动,便可以最省力且最快速地调整叶片11的倾斜角度,当中空转轮731受绳索9拉动时其所受向下拉力由两侧盖的底侧框缘承受,且中空转轮731的封闭面中心突设的蜗杆7313由固定块716所承担,以两者所受的拉力传至百叶窗帘的轨座,由整体结构设计可达到稳固的效果,且该蜗杆7313由固定块716所架空,在转动时不会与两侧套盖71内侧面摩擦,而有转动顺畅的效果;可以达到整体结构操作简易、效果更加优良的效益。
并且,本实用新型已完成开发,并有实体样品制成,且经过多次的操作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的成果属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在制作实施及装置操作上,较传统装置更为经济且有更优越的性能显现。
权利要求一种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在百叶窗帘的轨座内安装有数个调整轮座,于各调整轮座上方的调整轮的轴孔内穿设一轴杆,于轴杆的一端衔接有调转装置,且其轨座底端枢设有导滑轮以供绳索穿设,利用调整轮所设的呈对称的夹紧片将提带结合固定,并利用绳索及提带将所有叶片贯穿、叠合;而该调转装置包含两侧套盖、一蜗轮和一转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调转装置的两侧套盖外侧面开设有一矩形缺口,与该矩形缺口相邻的框缘也形成等宽的缺口,于底侧框缘设有一缺槽,而其内侧面向内凸设有嵌掣槽的两定位块;该转控结构包括两侧端凸设有挡缘的中空转轮,且其一端形成封闭面,在封闭面中心处凸设一蜗杆,该蜗杆与蜗轮垂直啮合传动,该中空转轮中段处设有两穿孔,进而将蜗杆轴两端嵌掣定位于两侧盖的两定位块的嵌掣槽内,中空转轮凸出于矩形缺口外;将两绳索的一端分别由两侧盖的底侧框缘的缺槽穿入,缠绕并固结于中空转轮的两穿孔,由拉动绳索另一端来控制中空转轮转动,进而通过蜗杆、蜗轮带转轴杆,并驱使调整轮偏转一适当角度,来改变叶片的倾斜角度。
专利摘要一种百叶窗帘叶片角度调整装置,在百叶窗帘轨座内的调整轮座上的调整轮的轴孔内穿设一轴杆,此轴杆的一端穿过一调转装置的两侧套盖和一蜗轮,该调转装置还有一转控结构,其以一中空转轮为主体,两端凸设有挡缘,于其中一呈封闭面的挡缘中心向外凸设一蜗杆,将此转控结构枢接于两侧套盖内,使蜗轮与蜗杆垂直啮合传动,再经两绳索的一端分别缠绕并固定于中空转轮上,拉动绳索另一端使转轮转动,进而通过调整轮使叶片的倾角得到调整。
文档编号E06B9/28GK2187219SQ9420369
公开日1995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199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1994年2月17日
发明者粘木通 申请人:粘木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