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包括车辆底盘和水泵,所述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还包括吸水管提升机构,所述吸水管提升机构包括: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吸水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吸水管处于吸水状态时,所述吸水管的第一端插入水面且所述吸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水泵的泵吸入口;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并用于使所述吸水管在所述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之间切换。吸水管提升机构安装在车辆底盘的尾部,通过吸水管提升机构的动作可以使得吸水管在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之间切换,从而方便地将吸水管连接到水泵上使用,不需要单独配置一辆车来运输水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成本。
【专利说明】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灌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城市、工矿企业和农田抗洪防汛抢险排涝时大多应用固定水泵站来排水, 但是,在应急特殊的条件下会经常出现出乎意料的积水险情。每当这种险情来临,就会急需 一种自带动力的防汛抢险排灌泵车来排出积水解除险情。排水车作为一种移动式水泵站, 符合了上述应急特殊的条件下的作业要求。为适应各种特殊任务,排水车必须携带全套的 排水设施,包括吸、排水管及接头等。然而,传统排水车由于车辆底盘的空间有限,没有空间 放置排、吸水管,通常是单独再配置一辆车单独运输排、吸水管、接头等配套工具,劳动强度 大、工作效率低,并且大大提高了成本。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进行 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有效地提高了工作 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包括车辆底 盘和水泵,所述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还包括吸水管提升机构,所述吸水管提升机构包 括:
[0005] 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
[0006] 吸水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吸水管处于吸水状态时,所述吸水管的第一 端插入水面且所述吸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水泵的泵吸入口;
[0007] 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并用于使所述吸水管在所述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 之间切换。
[0008] 进一步地,前述固定部为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板状体的吊架,前述驱动部的至少 一部分位于两块前述板状体之间。
[0009] 进一步地,前述驱动部包括驱动单元和吊杆,前述吊杆的中部枢接在前述吊架上, 前述吊杆的第一端连接至前述驱动单元的动力输出端,前述吊杆的第二端与前述吸水管连 接。
[0010] 进一步地,前述驱动单元为液压油缸,前述液压油缸包括缸体和能够相对于前述 缸体伸缩的推杆,前述缸体固定设置在两块前述板状体之间,前述推杆的伸出端为前述驱 动单元的动力输出端。
[0011] 进一步地,前述吸水管为弯管,前述吸水管的第二端的中心轴线在前述吸水状态 时沿水平方向延伸。
[0012] 进一步地,前述驱动部包括吊杆横轴,前述吸水管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前述吊杆横 轴两端。
[0013] 进一步地,前述吊杆横轴的中部与前述吊杆的第二端枢接,前述吊杆横轴的两端 各套接一个吊环,前述吊环通过吊环锁帽与相应的吸水管连接。
[0014] 进一步地,前述吊杆横轴的中部与前述吊杆的第二端枢接,前述吊杆横轴的两端 各套接一个吊环,前述吊环通过吊环锁帽与相应的吸水管上的吊环底座滑动连接。
[0015] 进一步地,前述吊环与前述吊环锁帽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0016] 进一步地,前述吸水管的下侧管面上设置有滑轮。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吸水管提升机构安装在车辆底盘的尾部,通过 吸水管提升机构的动作可以使得吸水管在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之间切换,从而方便地将 吸水管连接到水泵上使用,不再需要单独配置一辆车来运输水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 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 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 定。在附图中: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水管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水管提升机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水管提升机构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明确限定或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中 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3] 为了解决现有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以及成本较 高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包括车辆底盘和水泵,所述移 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还包括吸水管提升机构,所述吸水管提升机构包括:
[0024] 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
[0025] 吸水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吸水管处于吸水状态时,所述吸水管的第一 端插入水面且所述吸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水泵的泵吸入口;
[0026] 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并用于使所述吸水管在所述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 之间切换。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水管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 施例的吸水管提升机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水管 提升机构的后视图。
[0028] 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至图3中,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防洪排涝、 消防车中的吸水管提升机构,该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中的车辆底盘,以及设置在所述车 辆底盘上的水泵,属于现有技术中已有的设备,此处不再赘述。
[0029]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水管提升机构包括吊架10、油缸轴20,液压油 缸30、吊杆40、吊杆轴41、吊杆横轴50、吊环60、吊环锁帽61、吊环底座62和吸水管70。
[0030] 其中,吊架10包括两块相互平行的板状体。在这两块板状体之间,也可以通过横 板将它们相互连接,由此构成了架状结构,有利于提高吊架10的整体结构强度。吊架10固 定设置在车辆底盘的尾部。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吊架10和车辆底盘 的尾部。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
[0031] 结合图1和图3,液压油缸30包括缸体和推杆31。推杆3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缸 体中,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缸体伸出或缩回,从而,推杆31的伸出端作为液压油缸30的动 力输出端。所述缸体设置在吊架10的两块板状体之间。所述缸体也可以通过油缸轴20固 定连接在前述两块板状体之间。
[0032] 参见图1,吊杆40的中部枢接在吊架10上。具体地,吊杆40的中部通过吊杆轴 41枢接在吊架10的两块板状体之间,从而吊杆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前述两块板状体之间。 吊杆40的第一端连接至推杆31的伸出端即末端,吊杆40的第二端与吊杆横轴50连接。当 推杆31在液压油缸30的缸体内伸缩滑动时,推杆31推动吊杆40绕着吊杆轴41转动,由 此,吊杆40起到了杠杆的作用。
[0033] 吊杆横轴50的中部与吊杆40的第二端枢接,吊杆横轴50的两端各套接一个吊环 60,每个吊环60通过吊环锁帽61与相应的吸水管70连接。
[0034] 吸水管7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其处于吸水状态时,吸水管70的第一端插入水 面,且吸水管70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水泵的泵吸入口。通常,水泵的泵吸入口从 车辆底盘的中部伸出,因此,泵吸入口可以先连接中间吸水管,该中间吸水管延伸到车辆底 盘的尾部。此时,吸水管70的第二端与该中间吸水管相连。吸水管70的第一端直接作为 吸水的水管口。
[0035] 该水管口的开口可以为斜切状,即开口面相对于吸水管70的第一端的中心轴线 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由此,斜切状的开口更便于吸水。优选地,吸水管70 为弯管,且在吸水状态时,该吸水管的第二端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该吸水管的第一 端的开口面与水平面平行。
[0036] 图1示出的结构包括两个吸水管70,可以适用于具有两个水泵的移动式防洪排 涝、消防车。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于两个的吸水管,此时,除了采用吊杆横轴来设置吸 水管之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在吊杆的第二端设置吸水管。
[0037] 此外,吊杆横轴50的中部与吊杆40的第二端枢接,吊杆横轴50的两端各套接一 个吊环60,每个吊环60还可以通过吊环锁帽61与相应的吸水管70上的吊环底座62滑动 连接。由此,吊环60与吊环底座62之间采用滑动连接,可以实现吸水管70的前后移动,可 以微调吸水管70的连接位置,有利于改善连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0038] 在前述结构中,吊环60与相应的吊环锁帽61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当调整好吸 水管70的位置后,旋转吊环锁帽61,实现锁紧。该结构可以避免吸水管的接口端与水泵接 口端之间的相互干扰。当然,也可以不采用吊环、吊环锁帽和/或吊环底座的结构,而是采 用其它连接方式将吸水管设置在吊杆横轴上。
[0039] 如图2和图3所示,吸水管70的下侧管面上设置有滑轮71,当水管与水泵连接后, 滑轮71落到地面,可以起到支撑水管的作用。
[0040] 使用时,该实施例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停靠在离水面较近的位置,吸水管提 升机构中的驱动部驱动吸水管放下并位于吸水状态,此时吸水管的第一端插入水面,且吸 水管的第二端通过人工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水泵的泵吸入口,启动水泵,开始 排水作业。
[0041] 当不需要进行排水作业时(例如排水车行驶时),吸水管提升机构中的驱动部驱 动吸水管上升并位于非吸水状态,此时吸水管的第一端离开水面,且吸水管的第二端保持 或断开与水泵的泵吸入口之间的连接均可。此时,与吸水状态相比,吸水管处于位置较高的 提升状态。
[0042]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吸水管提升机构安装在车辆底盘的尾部,通过吸水管提升 机构的动作可以使得吸水管在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之间切换,从而方便地将吸水管连接 到水泵上使用,不再需要单独配置一辆车来运输水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 强度,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0043] 前面根据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但该移动式防洪 排涝、消防车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和/或连接关系,例如,固定部并不限于实 施例中描述的吊架,只要能够将吸水管提升机构固定设置在车辆底盘的尾部的各种机构均 可;驱动部也不限于实施例中的油缸和吊杆等,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例如步进电机之类的 驱动单元,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驱动单元配合,只要能够使吸水管在吸水状态和非吸水 状态之间切换,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004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包括车辆底盘和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防洪 排涝、消防车还包括吸水管提升机构,所述吸水管提升机构包括: 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辆底盘的尾部; 吸水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所述吸水管处于吸水状态时,所述吸水管的第一端插 入水面且所述吸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水泵的泵吸入口; 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并用于使所述吸水管在所述吸水状态和非吸水状态之间 切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包括两 块相互平行的板状体的吊架,所述驱动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两块所述板状体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 单元和吊杆,所述吊杆的中部枢接在所述吊架上,所述吊杆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单元 的动力输出端,所述吊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吸水管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为液压 油缸,所述液压油缸包括缸体和能够相对于所述缸体伸缩的推杆,所述缸体固定设置在两 块所述板状体之间,所述推杆的伸出端为所述驱动单元的动力输出端。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管为弯管, 所述吸水管的第二端的中心轴线在所述吸水状态时沿水平方向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吊杆 横轴,所述吸水管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吊杆横轴两端。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横轴的中部 与所述吊杆的第二端枢接,所述吊杆横轴的两端各套接一个吊环,所述吊环通过吊环锁帽 与相应的吸水管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横轴的中部 与所述吊杆的第二端枢接,所述吊杆横轴的两端各套接一个吊环,所述吊环通过吊环锁帽 与相应的吸水管上的吊环底座滑动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与所述 吊环锁帽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防洪排涝、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 水管的下侧管面上设置有滑轮。
【文档编号】E02B11/00GK203878709SQ201420241362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2日
【发明者】李苗, 韩杰, 段广生 申请人:沈阳耐蚀合金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