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用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1069发布日期:2018-08-04 13:2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市政排水装置领域,尤其涉及路面排水地漏;具体的说,是一种市政用的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



背景技术:

市政排水系统的排水沟多隐蔽在路面以下,通过在排水沟沿线设置开口来收集地面污水,并在这些开口处安装地漏来防护。现有的地漏装置多为平板状条形格栅,材质有铸铁、高分子材料、石材等多种,这种雨篦子能够起到排水和安全防护的效果,但这种地漏装置的镂空开口尺寸较大,仅能阻挡尺寸较大的、块状的杂物,对于尺寸稍小的、柔性的、或者条形的杂物则不能起到滤渣的作用,排水沟中堆积杂物过多会造成堵塞、排水不畅的问题;若将地漏的镂空开口尺寸减小,出于承重和安全考虑,地漏的肋梁的尺寸并不能减小,因此镂空开口尺寸减小、肋梁尺寸不变,虽然滤渣效果提高,但水的可通过面积减小,容易造成路面排水不畅、路面积水。并且现有的地漏在未进行排水时依然与外界联通,在晴天时不能隔绝排水沟中的臭气,还给老鼠、蚊蝇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用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市政用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包括立管和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所述立管和所述格栅顶盖之间设置有盆状的滤渣器和浮力池,所述滤渣器底部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中部向上凸起的过滤装置,所述滤渣器下表面与所述浮力池上口密闭连接,所述立管固定在所述浮力池底部并联通,所述立管底部设置有用于封闭的撑板,所述浮力池下表面固定有带扭簧的轴座,所述撑板安装在所述轴座上并接触所述立管。

发明人在所述格栅顶盖和所述立管之间设置滤渣器和浮力池,即所述滤渣器、浮力池、立管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所述滤渣器、浮力池、立管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所述格栅顶盖盖设在所述滤渣器上方,所述滤渣器内的过滤装置优选为向上凸起,便于污水中的杂物向四周沉淀,所述过滤装置四周形成沉淀杂物的沉渣池,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内。所述浮力池与所述立管的联通口处设置扭簧连接的撑板,不需排水时,所述撑板在扭簧作用下堵住所述联通口;当所述浮力池内积水时,所述撑板受力向下转动,打开所述联通口;排水结束后,所述撑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联通口,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一种市政用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包括立管和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所述立管和所述格栅顶盖之间设置有盆状的滤渣器和浮力池,所述滤渣器底部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滤渣器下表面与所述浮力池上口密闭连接,所述立管固定在所述浮力池底部并联通,所述立管与所述浮力池的联通口处放置有直径大于管口的浮球,所述浮球上设置有防脱出装置。

发明人在所述格栅顶盖和所述立管之间设置滤渣器和浮力池,即所述滤渣器、浮力池、立管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所述格栅顶盖盖设在所述滤渣器上方,所述滤渣器内的过滤装置向上凸起,便于污水中的杂物向四周沉淀,所述过滤装置四周形成沉淀杂物的沉渣池,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内。所述浮力池与所述立管的联通口处设置带防脱装置的浮球,不需排水时,所述浮球在重力作用下堵住所述联通口,当需要排水时,所述浮球在浮力作用下上浮,打开所述联通口,排水结束后,所述浮球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联通口,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通过设置所述滤渣器,可以过滤较小的杂物,防止堵塞排水沟,定期揭开所述格栅顶盖,清理所述滤渣器的沉渣池即可保证排水通畅,起到了良好的滤渣效果,且节省了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通过设置所述浮力池和浮球,起到了自动排水和隔绝臭气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浮力池与所述滤渣器合为一体呈等深的盆状,所述过滤装置为固定在盆状结构底部的网罩,所述网罩包围范围内为浮力池、外部为滤渣器。

优选的,所述浮力池与所述滤渣器合为一体呈等深的盆状,所述过滤装置为设置在所述盆状结构内的滤渣篮。需要清理时,打开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取出所述滤渣篮倒出沉积的杂物垃圾即可。

优选的,所述滤渣篮对应所述立管设置一体成型的管状凸起,优选所述管状凸起的直径与所述浮球的直径相适应,所述浮球可不在下方设置防脱出装置,所述浮球受浮力沿所述管状凸起垂直上浮,排水完毕沿所述管状凸起垂直下降,减少了所述浮球的加工步骤,减少了成本。

优选的,所述防脱出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浮球下方的细绳,及固定在所述细绳下端的回位坠,所述浮球受浮力作用向上浮起时,所述细绳和所述回位坠始终缒于所述立管内,排水结束时,所述浮球受到的浮力逐渐减小,所述浮球在所述回位坠拉动下,逐渐下落,堵住所述联通口。或者,所述防脱出装置包括所述浮球下方一体成型的空心竖杆,所述空心竖杆底部固定有回位坠,所述浮球受浮力作用向上浮起时,所述空心竖杆始终位于所述立管内,限制所述浮球任意漂浮,使所述浮球竖直向上浮起,当排水结束时,所述浮球竖直下落即可回位,堵住所述联通口。

优选的,所述格栅顶盖还设有自动阀,所述自动阀包括固定在所述格栅顶盖下方的双层环形立壁和设置在所述格栅顶盖空挡处的阀片,所述阀片两端带有圆柱状安装杆,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杆相适应的通孔,所述安装杆穿过所述通孔并在末端设置有摇臂,所述摇臂自由端铰接有伸缩柱,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下端封闭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容纳有固定在所述伸缩柱的伸缩杆件上的浮力装置,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部设有位于所述阀片上方的开口,所述空腔底部还开设有泄水孔。通过在所述格栅顶盖下方固定设置带空腔的双层环形立壁,所述双层环形立壁包括外圈的第一立壁和内圈的第二立壁,并在所述格栅顶盖的空挡处设置可以翻转的阀片,所述阀片铰接在所述第二立壁上,在所述第二立壁上设置用于进水的开口、所述空腔的底部设置泄水孔,使所述空腔进水快、出水慢,又在所述空腔底部固定设置伸缩柱,将所述伸缩柱上部的伸缩杆件与所述浮力装置固定连接,当所述空腔内充满水时,所述浮力装置上浮并带动所述伸缩柱伸长,所述伸缩柱驱动所述摇臂转动,利用所述摇臂驱动所述阀片的两端的安装杆转动,从而使所述阀片偏转,打开所述格栅顶盖的排水口。在无污水时,所述阀片闭合,可以起到隔绝臭气和鼠类的作用;在有污水时,所述空腔内水位上升,所述阀片偏转,打开排水口,起到排水的作用,在不影响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并且不影响清理所述沉渣池内的杂物。

优选的,所述安装杆上固定有扭簧,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开设的通孔内壁上;或者,所述摇臂中部与所述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摇臂一端与所述伸缩柱铰接、另一端固定有连接所述格栅顶盖下表面的回位弹簧。通过设置所述扭簧,在排水完成后,所述阀片可以迅速自动闭合,所述回位弹簧的设置同理。

优选的,所述网罩包括竖直的围壁,所述围壁上设置有滤网,所述围壁上方设置有过滤网盖,所述过滤网盖整体倾斜,或者中间高、四周低。

优选的,所述围壁上端设置有卡槽,所述过滤网盖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插扣。通过将所述过滤网盖插接在所述围壁上,可以方便取开、安装所述过滤网盖,便于对所述浮力池进行维护。

优选的,所述立管与所述浮力池联通但上部不超出所述浮力池底面,所述浮力池底面呈锥形斜面,所述立管上端粘接有与所述浮球相适应的弹性高分子环。相较于所述立管高出所述浮力池底部的设置,立管上口低可以减少所述浮力池内的积水,避免滋生臭气和蚊蝇,所述浮力池的锥形斜面设置也更利于排水和所述浮球回位。所述弹性高分子环可以受力变形,能更好的与所述浮球表面贴合,起到更好的封闭效果。所述弹性高分子材料有多种,例如橡胶,也可以根据污水的主要成分采用其他不与污水反应的弹性高分子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所述滤渣器,可以过滤较小的杂物,防止堵塞排水系统,定期清理所述滤渣器的沉渣池即可保证排水通畅,起到了良好的滤渣效果,且节省了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通过设置所述浮力池和撑板,起到了自动排水和隔绝臭气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2)通过设置所述滤渣器,可以过滤较小的杂物,防止堵塞排水沟,定期清理所述滤渣器的沉渣池即可保证排水通畅,起到了良好的滤渣效果,且节省了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通过设置所述浮力池和浮球,起到了自动排水和隔绝臭气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3)通过设置所述细绳和回位坠,起到防止所述浮球浮起后脱出、无法回位的效果,所述空心竖杆和回位坠的设置同理。

(4)通过在所述格栅顶盖上设置自动阀,在无污水时,所述阀片33闭合,可以起到隔绝臭气和鼠类的作用;在有污水时,所述空腔内水位上升,所述阀片33偏转,打开排水口,起到排水的作用,在不影响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并且不影响清理所述沉渣池内的杂物。

(5)通过设置所述扭簧,在排水完成后,所述阀片可以迅速自动闭合,所述回位弹簧的设置同理。

(6)通过将所述过滤网盖插接在所述围壁上,可以方便取开、安装所述过滤网盖,便于对所述浮力池进行维护。

(7)通过设置所述弹性高分子环,所述浮球下落时,所述弹性高分子环受力变形,能更好的与所述浮球表面贴合,起到更好的封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图1的仰视图;

图5为实施例2中图1的主视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图1的左视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图1中a-a剖面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图1中b-b剖面图;

图9为实施例10中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采用撑板时图1的b-b剖面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采用浮球时图1的b-b剖面图;

图12为实施例4中采用撑板时图1的b-b剖面图;

图13为实施例4中采用浮球时图1的b-b剖面图;

其中0-撑板;1-滤渣器;11-滤渣篮;12-沉渣池;13-围壁;14-卡槽;15-过滤网盖;2-浮力池;3-自动阀;31-第一立壁;32-第二立壁;33-阀片;34-安装杆;35-摇臂;36-回位弹簧;37-伸缩柱;4-格栅顶盖;5-立管;51-弹性高分子环;6-回位坠;7-细绳;8-浮球;9-浮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3所示,一种市政用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包括立管5和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4,所述立管5和所述格栅顶盖4之间设置有盆状的滤渣器1和浮力池2,所述滤渣器1底部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中部向上凸起的过滤装置,所述滤渣器1下表面与所述浮力池2上口密闭连接,所述立管5固定在所述浮力池2底部并联通,所述立管5底部设置有用于封闭的撑板0,所述浮力池2下表面固定有带扭簧的轴座,所述撑板0安装在所述轴座上。

实施原理:

将本发明整体安装在排水管上方,排水管与所述立管5连接,或者排水管固定在本发明底部、所述立管5位于排水管内部。

所述滤渣器1、浮力池2、立管5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所述格栅顶盖4盖设在所述滤渣器1上方,所述滤渣器1内的过滤装置优选为向上凸起,便于污水中的杂物向四周沉淀,所述过滤装置四周形成沉淀杂物的沉渣池12,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1内。所述浮力池2与所述立管5的联通口处设置扭簧连接的撑板0,不需排水时,所述撑板0在扭簧作用下堵住所述联通口;当所述浮力池2内积水时,所述撑板0受力向下转动,打开所述联通口;排水结束后,所述撑板0在扭簧的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联通口,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

整个排污过程如下:

1)污水流经所述格栅顶盖4,尺寸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

2)经第一次滤渣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滤渣器1并通过向上凸起的所述过滤装置,污水中的杂物沉淀在所述沉渣池12内;

3)经第二次滤渣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浮力池2,所述撑板0受压,所述扭簧受力弹性变形,所述撑板0翻转打开所述联通口,污水排出;

4)污水排出后,所述扭簧回复,所述撑板0堵住所述联通口。

通过设置所述滤渣器1,可以过滤较小的杂物,防止堵塞排水系统,定期清理所述滤渣器1的沉渣池12即可保证排水通畅,起到了良好的滤渣效果,且节省了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通过设置所述浮力池2和撑板0,起到了自动排水和隔绝臭气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实施例2:

结合附图1、4-8所示,一种市政用高效防臭带自动滤渣的大型地漏,包括立管5和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4,所述立管5和所述格栅顶盖4之间设置有盆状的滤渣器1和浮力池2,所述滤渣器1底部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滤渣器1下表面与所述浮力池2上口密闭连接,所述立管5固定在所述浮力池2底部并联通,所述立管5与所述浮力池2的联通口处放置有直径大于管口的浮球8,所述浮球8上设置有防脱出装置。

实施原理:

将本发明整体安装在排水管上方,排水管与所述立管5连接,或者排水管固定在本发明底部、所述立管5位于排水管内部。

如附图8所示,所述格栅顶盖4和所述立管5之间设置滤渣器1和浮力池2,即所述滤渣器1、浮力池2、立管5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所述格栅顶盖4盖设在所述滤渣器1上方。所述滤渣器1内的过滤装置优选为向上凸起,便于污水中的杂物向四周沉淀,所述过滤装置四周形成沉淀杂物的沉渣池12,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1内。所述浮力池2与所述立管5的联通口处设置带防脱装置的浮球8,不需排水时,所述浮球8在重力作用下堵住所述联通口,当需要排水时,所述浮球8在浮力作用下上浮,打开所述联通口,排水结束后,所述浮球8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联通口,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

整个排污过程如下:

1)污水流经所述格栅顶盖4,尺寸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

2)经第一次滤渣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滤渣器1并通过向上凸起的所述过滤装置,污水中的杂物沉淀在所述沉渣池12内;

3)经第二次滤渣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浮力池2,所述浮球8受到浮力离开所述联通口,污水排出;

4)污水排出后,所述浮球8下降堵住所述联通口。

通过设置所述滤渣器1,可以过滤较小的杂物,防止堵塞排水沟,定期揭开所述格栅顶盖4,清理所述滤渣器1的沉渣池即可保证排水通畅,起到了良好的滤渣效果,且节省了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通过设置所述浮力池2和浮球8,起到了自动排水和隔绝臭气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地漏滤渣效果欠佳且不能防臭的问题。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结合附图10和11所示,所述浮力池2与所述滤渣器1合为一体呈等深的盆状,所述过滤装置为固定在盆状结构底部的网罩,所述网罩包围范围内为浮力池2、外部为滤渣器1。

实施原理:

如附图10所示,所述滤渣器1和浮力池2合为一体呈盆状,所述滤渣器1内的网罩向上凸起,所述网罩外部四周形成沉淀杂物的沉渣池12,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1的沉渣池12内,所述立管5处设置扭簧连接的撑板0,不需排水时,所述撑板0在扭簧作用下堵住所述立管5;当所述浮力池2内积水时,所述撑板0受力向下转动,打开所述立管5;排水结束后,所述撑板0在扭簧的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所述立管5,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

或者如附图11所示,所述滤渣器1和浮力池2合为一体呈盆状,所述滤渣器1内的网罩向上凸起,所述网罩外部四周形成沉淀杂物的沉渣池12,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1的沉渣池12内,所述立管5的联通口处设置带防脱装置的浮球8,不需排水时,所述浮球8在重力作用下堵住所述立管5,当需要排水时,所述浮球8在浮力作用下上浮,打开所述所述立管5,排水结束后,所述浮球8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立管5,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采用撑板0和浮球8的两种情形中,共同点是:由于浮力池2只起排水作用,其体积可以相对较小。本实施例中,取所述浮力池2体积为整个盆状结构的1/3,所述滤渣器1体积为整个盆状结构的2/3。

为加强过滤效果,避免因废渣过多而堵塞所述网罩,所述网罩的高度尽可能增高,本实施例中,取所述网罩高度为所述盆状结构高度的7/10。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结合附图12和13所示,所述浮力池2与所述滤渣器1合为一体呈等深的盆状,所述过滤装置为设置在所述盆状结构内的滤渣篮11。

实施原理:

如附图12所示,所述浮力池2与所述滤渣器1合为一体呈等深的盆状,所述过滤装置优选为设置在所述盆状结构内的滤渣篮11,所述滤渣篮11内形成沉渣池12,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1的沉渣池12内,所述立管5处设置扭簧连接的撑板0,不需排水时,所述撑板0在扭簧作用下堵住所述立管5;当所述浮力池2内积水时,所述撑板0受力向下转动,打开所述立管5;排水结束后,所述撑板0在扭簧的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所述立管5,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需要清理时,打开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4,取出所述滤渣篮11倒出沉积的杂物垃圾即可。所述滤渣篮11对应所述立管5处优选设置为向上的管状凸起,防止杂物堆积在滤渣篮11底部,致使污水无法下漏。

或者如附图13所示,如附图12所示,所述浮力池2与所述滤渣器1合为一体呈等深的盆状,所述过滤装置优选为设置在所述盆状结构内的滤渣篮11,所述滤渣篮11内形成沉渣池12,通过设置两级滤渣装置,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较小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滤渣器1的沉渣池12内。不需排水时,所述浮球8在重力作用下堵住所述立管5,当需要排水时,所述浮球8在浮力作用下上浮,打开所述所述立管5,排水结束后,所述浮球8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堵住所述立管5,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需要清理时,打开盖设在上方的格栅顶盖4,取出所述滤渣篮11倒出沉积的杂物垃圾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滤渣篮11对应所述立管5处优选设置为向上的管状凸起,优选所述管状凸起的直径与所述浮球8的直径相适应,所述浮球8可不在下方设置防脱出装置,所述浮球8受浮力沿所述管状凸起垂直上浮,排水完毕沿所述管状凸起垂直下降,减少了所述浮球8的加工步骤,减少了成本,又能避免杂物堆积在滤渣篮11底部致使污水无法下漏。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结合附图8所示,所述防脱出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浮球8下方的细绳7,及固定在所述细绳7下端的回位坠6。

实施原理:

所述浮球8受浮力作用向上浮起时,所述细绳7和所述回位坠6始终缒于所述立管5内,排水结束时,所述浮球8受到的浮力逐渐减小,所述浮球8在所述回位坠6拉动下,逐渐下落,堵住所述联通口。

或者,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结合附图9所示,所述防脱出装置包括所述浮球8下方一体成型的空心竖杆,所述空心竖杆底部固定有回位坠6。

实施原理:

所述浮球8受浮力作用向上浮起时,所述空心竖杆始终位于所述立管5内,限制所述浮球8任意漂浮,使所述浮球8竖直向上浮起,当排水结束时,所述浮球8竖直下落即可回位,堵住所述联通口。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5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附图3、7、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格栅顶盖4还设有自动阀3,所述自动阀3包括固定在所述格栅顶盖4下方的双层环形立壁和设置在所述格栅顶盖4空挡处的阀片33,所述阀片33两端带有圆柱状安装杆34,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杆34相适应的通孔,所述安装杆34穿过所述通孔并在末端设置有摇臂35,所述摇臂35自由端铰接有伸缩柱37,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下端封闭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容纳有固定在所述伸缩柱37的伸缩杆件上的浮力装置9,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部设有位于所述阀片33上方的开口,所述空腔底部开设有泄水孔。

实施原理:

所述格栅顶盖4下方固定设置带空腔的双层环形立壁,所述双层环形立壁包括外圈的第一立壁31和内圈的第二立壁32,并在所述格栅顶盖4的空挡处设置可以翻转的阀片33,所述阀片33铰接在所述第二立壁32上,在所述第二立壁32上设置用于进水的开口、所述空腔的底部设置泄水孔,使所述空腔进水快、出水慢,又在所述空腔底部固定设置伸缩柱37,将所述伸缩柱37上部的伸缩杆件与所述浮力装置9固定连接。

当所述空腔内充满水时,所述浮力装置9上浮并带动所述伸缩柱37伸长,所述伸缩柱37驱动所述摇臂35转动,利用所述摇臂35驱动所述阀片33的两端的安装杆34转动,从而使所述阀片33偏转,打开所述格栅顶盖4的排水口。在无污水时,所述阀片33闭合,可以起到隔绝臭气和鼠类的作用;在有污水时,所述空腔内水位上升,所述阀片33偏转,打开排水口,起到排水的作用,在不影响排水的基础上,进一步起到隔绝臭气的作用,并且不影响清理所述沉渣池12内的杂物。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浮力装置9为密度小于水的材料制成,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部的开口处设置有过滤网。

整个排污过程如下:

1)污水流向所述格栅顶盖4,由于所述阀片33处于关闭状态,污水只能从所述双层环形立壁的开口处进入所述空腔,所述浮力装置9带动所述伸缩柱37伸长,依次驱动所述摇臂35、所述安装杆34,所述阀片33偏转,所述格栅顶盖4的排水口打开,污水流入所述滤渣器1,尺寸较大的杂物截留在所述格栅顶盖4上;

2)经第一次滤渣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滤渣器1并通过向上凸起的所述过滤装置,污水中的杂物沉淀在所述沉渣池12内;

3)经第二次滤渣后的污水进入所述浮力池2,所述撑板0或所述浮球8受力离开所述联通口,污水排出;

4)污水排出后,所述撑板0或所述浮球8回位,堵住所述联通口。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结合附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杆34上固定有扭簧,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双层环形立壁上开设的通孔内壁上;或者,所述摇臂35中部与所述安装杆34固定连接,所述摇臂35一端与所述伸缩柱37铰接、另一端固定有连接所述格栅顶盖4下表面的回位弹簧36。

实施原理:

增设所述扭簧后,所述安装杆34转动使所述扭簧变形,所述扭簧所具有的回复力可以增大所述安装杆34的回转力,协助所述阀片33闭合。

或者增设所述回位弹簧36,所述摇臂35构成以所述安装杆34为支点的杠杆,所述浮力装置9上浮,所述伸缩柱37伸长,所述摇臂35与所述回位弹簧36的连接端下降,所述回位弹簧36受到拉伸,所述回位弹簧36所具有的回复力可以增大所述安装杆34的回转力,协助所述阀片33闭合。

实施例8: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结合附图10、1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网罩包括竖直的围壁13和上方的过滤网盖15,所述过滤网盖15整体倾斜,或者中间高、四周低。

实施原理:

所述围壁13可以与所述滤渣器1的壁合围,且所述围壁13上端口的截面呈楔形,即自与所述滤渣器1的壁的连接处起、向所述沉渣池12方向,所述围壁13高度逐渐降低,所述过滤网盖15与所述围壁13上端口的截面重合。

或者所述围壁13独立呈上端口截面整齐且等高的筒状,上方的过滤网盖15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圆锥体网。

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杂物会沉积在所述沉渣池12内,不容易堆积在所述过滤网盖15上。

实施例9:

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结合附图10、1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围壁13上端设置有卡槽14,所述过滤网盖15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卡槽14配合的插扣。

实施原理:

一般情况下,所述过滤网盖15插接在所述围壁13上;当需要维护、清理所述浮力池2时,取开插接的所述过滤网盖15,完毕后将所述过滤网盖15插回即可。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2或3的基础上,结合附图9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立管5与所述浮力池2联通但上部不超出所述浮力池2底面,所述浮力池2底面呈锥形斜面,所述立管5上端粘接有与所述浮球8相适应的弹性高分子环51。

实施原理:

相较于所述立管5高出所述浮力池底部的设置,所述立管5上口较低可以减少所述浮力池2内的积水,避免滋生臭气和蚊蝇,所述浮力池2的锥形斜面设置也更利于排水和所述浮球8回位。所述弹性高分子环51可以受力变形,能更好的与所述浮球8表面贴合,起到更好的封闭效果。所述弹性高分子材料有多种,例如橡胶,也可以根据污水的主要成分采用其他不与污水反应的弹性高分子材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