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179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油机,具体为一种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用的收油机主要包括外壳、液压马达、隔膜泵、毛刷式收油棍、集油槽和控制器,所述液压马达和隔膜泵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毛刷式收油棍和集油槽分别安装在外壳内,所述液压马达与毛刷式收油棍连接驱动毛刷式收油棍动作进行收油。该种采用液压作为动力驱动的收油机,具有如下不足:1、其设备体积大,重量重,使用极其不方便,难以达到快速防污反应的要求;2、对机器保养要求高,使用中也容易有液压油泄漏而造成污染;3、功能单一,用户需要配备多种类型的设备来应付各种不同溢油环境,防污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环保、易于保养及使用成本低的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包括外壳、马达、隔膜泵、毛刷式收油棍、集油槽和控制器,所述马达和隔膜泵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外壳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或者安装在陆上使用支架上,所述外壳内设有毛刷式收油棍和集油槽,所述集油槽位于毛刷式收油棍的一侧,所述马达为气动马达,所述气动马达通过联轴器与毛刷式收油棍连接,所述隔膜泵为气动隔膜泵,所述气动隔膜泵出口通过油管与集油槽外侧下部连接。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当将外壳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时,其可形成一台水面刷式收油机,适用于对水上溢油环境进行收油,当将外壳安装在陆上使用支架上时,其可形成一台陆地刷式收油机,针对陆上溢油环境进行收油,其通过水上浮体和陆上使用支架的设置,使用户可以在不同环境下选择将外壳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或是陆上使用支架上而进行使用,其相对于传统的收油机,用户可以通过快速更换配件实现多种功能,以适应各种不同溢油环境,实现一机多用,有效减少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选择气动马达作为动力驱动,其相对于液压马达,其体积小、重量轻,有效缩小设备体积,减轻设备重量,而且环保,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由于设备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能够达到快速防污反应的要求,设备保养要求低,更易保养。

作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的优选方案之一的水上浮体,所述水上浮体包括至少两组分别分布在外壳前后两侧的浮箱组,每组浮箱组至少包括两个分布在外壳左右侧的左浮箱和右浮箱,同组相邻浮箱之间通过浮条连接,前后两侧的浮箱分别通过浮绳连接在外壳的底部四角位置,所述外壳底部四角位置分别设有用于供浮绳穿过的绳孔,所述浮绳在绳孔处与外壳打活结连接,以便于拆卸和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浮箱为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的空心箱体,所述空心箱体内填充有聚氨酯泡沫,其浮力效果好,且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有效确保对水上溢油环境进行快速收油。

作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的优选方案之二的陆上使用支架,所述陆上使用支架包括带有脚轮的架体,所述外壳安装在架体上,所述架体的一端上部设有扶手,带有脚轮架体的设置,便于设备移动,进行全面收油。

作为上述两优选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毛刷式收油棍包括筒式棍体,所述筒式棍体内设有用于将筒式棍体安装在外壳上的棍体架,所述筒式棍体的外部设有若干向外伸出的毛刷。

进一步地,所述棍体架包括两相对设置在筒式棍体前后端的第一U型槽架和第二U型槽架,所述第一U型槽架和第二U型槽架的两槽底板之间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外壳的一侧,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联轴器与气动马达连接,所述气动马达驱动转轴旋转,转轴进而通过第一U型槽架和第二U型槽架带动筒式棍体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集油槽包括储油部和刮油部,所述储油部位于刮油部的下方,所述储油部内侧上部设有倾斜设置的进油导向板。

进一步地,所述储油部的外侧下部通过油管与气动隔膜泵连接,所述储油部的内侧轮廓位于刮油部内,所述刮油部的内侧轮廓与毛刷有一部分重叠区域。

作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的优选方案之三的集油槽,此时,所述集油槽为漏斗状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的槽底通过油管与气动隔膜泵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位于漏斗状集油槽的上方,本优选方案中漏斗状集油槽的设置,将气动隔膜泵安装在漏斗状集油槽的上方,然后通过油管将气动隔膜泵与集油槽连接,则形成一台堰式收油机。

进一步地,所述气动隔膜泵上装有过滤器,此时,气动隔膜泵可作为小型卸载泵使用。

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功能多,适用多种不同溢油环境,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当将外壳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时,其可形成一台水面刷式收油机,适用于对水上溢油环境进行收油,当将外壳安装在陆上使用支架上时,其可形成一台陆地刷式收油机,针对陆上溢油环境进行收油,其通过水上浮体和陆上使用支架的设置,使用户可以在不同环境下选择将外壳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或是陆上使用支架上而进行使用,其相对于传统的收油机,用户可以通过快速更换配件实现多种功能,以适应各种不同溢油环境,实现一机多用;

第二、用户使用成本低,由于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可适用于水上溢油环境,也可通过更换配件适用于陆上溢油环境,对于水陆等多种溢油环境的用户,相对于传统收油机用户需分别配备多种类型的设备来应付各种溢油环境,用户只需配备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一台即可,有效减少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第三、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选择气动马达作为动力驱动,其相对于液压马达,其体积小、重量轻,有效缩小设备体积,减轻设备重量;

第四、更为环何,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选择气动马达作为动力驱动,不存在漏油等二次污染问题,更为环保;

第五、设备更易保养,由于设备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能够达到快速防污反应的要求,设备保养要求低,更易保养。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产品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包括外壳1、马达9、隔膜泵4、毛刷18式收油棍2、集油槽3和控制器,所述马达9和隔膜泵4分别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外壳1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所述水上浮体包括至少两组分别分布在外壳1前后两侧的浮箱组,每组浮箱组至少包括两个分布在外壳1左右侧的左浮箱14和右浮箱22,同组相邻浮箱之间通过浮条15连接,前后两侧的浮箱分别通过浮绳16连接在外壳1的底部四角位置,所述外壳1底部四角位置分别设有用于供浮绳16穿过的绳孔,所述浮绳16在绳孔处与外壳1打活结连接,以便于拆卸和更换,所述外壳1底部设有底座8。所述浮箱为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的空心箱体,所述空心箱体内填充有聚氨酯泡沫,其内填充聚氨酯泡沫浮力效果好,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制成的箱体,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有效确保对水上溢油环境进行快速收油。所述外壳1内设有毛刷18式收油棍2和集油槽3,所述集油槽3位于毛刷18式收油棍2的一侧,所述马达9为气动马达9,所述气动马达9通过联轴器10与毛刷18式收油棍2连接。具体地,所述毛刷18式收油棍2包括筒式棍体17,所述筒式棍体17内设有用于将筒式棍体17安装在外壳1上的棍体架,所述筒式棍体17的外部设有若干向外伸出的毛刷18,所述棍体架包括两相对设置在筒式棍体17前后端的第一U型槽架11和第二U型槽架13,所述第一U型槽架11和第二U型槽架13的两槽底板之间设有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外壳1的一侧,所述转轴12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联轴器10与气动马达9连接,所述气动马达9驱动转轴12旋转,转轴12进而通过第一U型槽架11和第二U型槽架13带动筒式棍体17旋转。所述集油槽3包括储油部5和刮油部7,所述储油部5位于刮油部7的下方,所述储油部5内侧上部设有倾斜设置的进油导向板6,所述储油部5的外侧下部通过油管与气动隔膜泵4连接,所述储油部5的内侧轮廓位于刮油部7内,所述刮油部7的内侧轮廓与毛刷18有一部分重叠区域。所述隔膜泵4为气动隔膜泵4,所述气动隔膜泵4出口通过油管与集油槽3外侧下部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4上装有过滤器,此时,气动隔膜泵4可作为小型卸载泵使用。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将外壳1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时,其可形成一台水面刷式收油机,适用于对水上溢油环境进行收油;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选择气动马达9作为动力驱动,其相对于液压马达9,其体积小、重量轻,有效缩小设备体积,减轻设备重量,而且环保,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由于设备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能够达到快速防污反应的要求,设备保养要求低,更易保养。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述外壳1不是安装在水上浮体上,所述外壳1是安装在陆上使用支架上,所述陆上使用支架包括带有脚轮20的架体23,所述外壳1安装在架体23上,所述架体23的一端上部设有扶手19,带有脚轮20架体23的设置,便于设备移动,使用时,通过控制扶手19控制设备的移动以进行全面收油。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将外壳1安装在陆上使用支架上时,其可形成一台陆地刷式收油机,针对陆上溢油环境进行收油。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述集油槽为漏斗状集油槽21,所述集油槽的槽底通过油管与气动隔膜泵4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4位于漏斗状集油槽3的上方,所述漏斗状集油槽3的设置,将气动隔膜泵4安装在漏斗状集油槽3的上方,然后通过油管将气动隔膜泵4与集油槽3连接,该种结构布置则形成一台堰式收油机。

如图1至图6所示,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气动水陆两用多功能收油机通过对设备中的配件水上浮体和陆上使用支架的更换,使收油机成为可适用气陆两用的多功能收油机,有效减少用户使用成本,而且有效缩小了设备体积,减轻了设备重量,同时解决了漏油等二次污染问题,使设备更易保养,也更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