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0961发布日期:2018-06-19 22:1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清淤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清理蓄水系统以延长蓄水系统使用年限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搅拌淤泥以利淤泥被清除的清淤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种以往的清淤搅拌装置11,适用于一个蓄水系统12。所述蓄水系统12包括一个围绕界定出一蓄水空间121的坝体122,以及一个埋设于所述坝体122中的防砂流道123。所述蓄水空间121储存有能供民生工商业使用的水源13,以及淤积于所述蓄水空间121中的淤泥14。所述防砂流道123具有两个入水口124,并具有连通低处的排水口(图未示),而能供水源13、淤泥14及其混合物进入所述防砂流道123后被排放至河川中。所述清淤搅拌装置11包括一个漂浮于水面上的驱动单元111,以及一个沉降至所述蓄水空间121底部的扇叶单元112。

所述蓄水系统12不论是于满水位或低水位,均能通过以水夹带淤泥14自所述防砂流道123中排出的方式清除所述淤泥14。所述清淤搅拌装置11的所述扇叶单元112能搅拌所述蓄水空间121中的所述水源13与所述淤泥14,以提高清除淤泥14的效果,只是所述驱动单元111需要另外提供动力源,以驱动所述扇叶单元112转动,无法充分利用水位压差所形成的水力自发清淤。此外,所述防砂流道123无法于水中自由游走,故清淤效率也有待更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清淤搅拌装置。

本实用新型清淤搅拌装置,适用于搭配内侧容纳有水源与淤泥的蓄水系统使用,所述蓄水系统具有位于内侧且能供流体进入的入水口,所述清淤搅拌装置包含:管件单元,以及搅拌单元,所述管件单元包括连通所述入水口的软管件,以及连通所述软管件的硬管件,所述硬管件供流体流入后流经所述软管件并流入所述入水口,所述搅拌单元包括与所述硬管件沿同一轴向方向延伸地穿设于所述硬管件中且与所述硬管件内外间隔的轴杆件、将所述轴杆件支撑于所述硬管件中的支撑组、设置于所述轴杆件上且能被流体推动以带动所述轴杆件转动的传动扇叶组,以及设置于所述轴杆件上且能被所述轴杆件带动而转动并能搅拌淤泥的搅拌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轴杆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硬管件中的内杆部、相反于所述内杆部且位于所述硬管件外的外杆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内杆部与所述外杆部间的中杆部,所述传动扇叶组设置于所述中杆部并位于所述硬管件外,所述搅拌件设置于所述外杆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搅拌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杆部并位于所述传动扇叶组与所述硬管件间且能被流体推动而转动以推进所述轴杆件与所述硬管件的推进扇叶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推进扇叶组具有数个彼此等角度间隔设置的推进件,所述推进件的每一个具有由所述中杆部径向延伸并突出所述硬管件的突件部、由所述突件部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至所述硬管件外的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延伸部并相反于所述突件部的扇叶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每一扇叶部呈鳍状,或呈沿所述硬管件的轴向方向倾斜弯曲的雪橇片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管件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管件单元外侧利于所述管件单元移动的移动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搅拌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轴杆件的内杆部且能被流体推动以带动所述轴杆件转动的辅助扇叶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支撑组具有数个沿所述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硬管件中的支架,以及数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上并供所述轴杆件穿设的轴承,所述支架的每一个呈幅状延伸地连接于各自的轴承与所述硬管件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轴杆件具有穿设于所述硬管件中的内杆部、相反于所述内杆部且位于前方地位在所述硬管件外的外杆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内杆部与所述外杆部间的中杆部,所述搅拌件为设置于所述外杆部上的螺旋叶片,所述外杆部前端形成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清淤搅拌装置,所述硬管件具有上管部,以及内部空间大于所述上管部的下管部。

所述清淤搅拌装置的功效在于:在所述蓄水系统利用水位压差排除淤泥时,流体流动所产生的流力能推动所述轴杆件,使本实用新型能被带动而能自发运作且能自由游走地搅拌淤泥,在更进一步提高清淤效率的同时,兼具节省清淤能源消耗的环保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剖视图,说明一个以往的清淤搅拌装置;

图2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清淤搅拌装置的一个第一实施例;

图3是一个等高线地形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搭配使用的一个蓄水系统;

图4是一个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搭配所述蓄水系统使用的使用状态;

图5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清淤搅拌装置的一个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或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2至4,本实用新型清淤搅拌装置的一个第一实施例,所述清淤搅拌装置包含一个管件单元2,以及一个搅拌单元3。

所述管件单元2包括彼此连通套接在一起的一个硬管件21与一个软管件22、一个设置于所述硬管件21与所述软管件22底部外侧的移动组23,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软管件22顶部的浮子组24。

所述硬管件21沿一轴向方向长向延伸,且所述硬管件21的剖面呈圆环状。所述软管件22套接于所述硬管件21的后端管部,而与所述硬管件21连通。所述移动组23包括数个设置于所述硬管件21与所述软管件22下的辅助轮230。

所述搅拌单元3包括一根沿所述轴向方向延伸并穿设于所述硬管件21中而与所述硬管件21内外间隔的轴杆件31、一个将所述轴杆件31支撑于所述硬管件21中的支撑组32、一个位于所述硬管件21外地设置于所述轴杆件31上且能被流体推动以带动所述轴杆件31转动的传动扇叶组33、一个设置于所述轴杆件31上并位于所述硬管件21中的辅助扇叶组34、一个设置于所述轴杆件31位于所述传动扇叶组33与所述硬管件21间的部位的推进扇叶组35,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轴杆件31上且能被所述轴杆件31带动而转动的搅拌件36。

所述轴杆件31包括一个穿设于所述硬管件21中的内杆部311、一个相反于所述内杆部311且位于所述硬管件21外的外杆部312,以及一个连接于所述内杆部311与所述外杆部312间的中杆部313。所述外杆部312的前端呈尖锥状。

所述支撑组32包括两个沿所述轴向方向前后间隔设置于所述轴杆件31上并位于硬管件21中的支架321,以及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321上且环绕所述硬管件21的轴心的轴承322(因空间关系,编号仅编其中一个支架321与其中一个轴承322)。所述支架321的每一个呈幅状延伸地连接于各自的轴承322与所述硬管件21间,且其所具有的每一支杆的横剖面呈能降低水阻的流线造型。所述轴承322相配合供所述轴杆件31的所述内杆部311穿设,并供所述轴杆件31以自身轴线为轴心转动。

所述传动扇叶组33设置于所述中杆部313,能被流体推动而带动所述轴杆件31转动。所述辅助扇叶组34设置于所述内杆部311,构造与所述传动扇叶组33的相同,但尺寸较小,因此能辅助所述传动扇叶组33,增加所能提供的动力,以利带动所述轴杆件31转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扇叶组34的构造也能与所述传动扇叶组33的构造类似,并不以相同为必要,只要能同样能增加所能提供的动力即可。

所述推进扇叶组35具有数个沿弧向彼此等角度间隔设置的推进件351。所述推进件351的每一个具有一个由所述中杆部313沿径向延伸突出所述硬管件21的突件部352、一个由所述突件部352沿所述轴向方向往后延伸至所述硬管件21外侧的延伸部353,以及一个连接所述延伸部353并相反于所述突件部352的扇叶部354。每一扇叶部354的造型与所述传动扇叶组33的扇叶的造型相同,但在实施上也能类似。所述推进件351能相配合被流体推动而推进所述轴杆件31与所述硬管件21。

所述搅拌件36为设置于所述轴杆件31的所述外杆部312上的螺旋叶片,且径向叶宽由前往后逐渐扩大。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件36也能为扬沙叶片。

本第一实施例适用于通过一组接所述软管件22的组接管61搭配一个蓄水系统4使用。在以下的说明中,是以所述蓄水系统4为水库作为说明,但本第一实施例也能用于水埤、水塘一类的蓄水系统4。由于以所述组接管61组接本第一实施例与所述蓄水系统4的技术为公知常识,故在此省略说明。所述蓄水系统4包括一个搭建于山坡的坝体41,以及数个埋设于所述坝体41底部且沿能山坡的梯度方向延伸的防砂流道42。所述坝体41围绕界定出一个内侧容纳有水源51与沉积有淤泥52的蓄水空间411。

在以下的说明中,是以其中一个的所述防砂流道42为主进行说明。所述防砂流道42具有数个连通所述蓄水空间411底部且能供所述水源51、所述淤泥52或所述水源51与所述淤泥52混合而成的流体(也就是泥流)流入的入水口421,以及一个连通低处的排水口422(参图3)。所述防砂流道42的构造能参考中国台湾第M547570号专利案。

在所述蓄水系统4利用水位压差清淤时,流体会流入所述硬管件21与所述软管件22中,并经由所述防砂流道42排出,而流体流动时会推动所述传动扇叶组33与所述辅助扇叶组34,带动所述轴杆件31转动,并进而带动所述搅拌件36转动,从而搅拌所述淤泥52,使所述淤泥52与所述水源51能充分接触混合成为泥砂流体,进而能较佳地由所述防砂流道42排出。所述搅拌件36为螺旋叶片的设计,具有利于挖翻搅拌所述淤泥52的优点,且有较佳的扬沙效果。

泥流在推动所述传动扇叶组33与所述辅助扇叶组34的同时,也会推动所述推进扇叶组35,使所述推进扇叶组35旋转,并产生推进的动力,带动本第一实施例前进,利于所述搅拌件36往所述淤泥52的方向推进,持续地将所述淤泥52与所述水源51搅拌混合。所述移动组23的可移动性与所述浮子组24减轻本第一实施例重量的特性,利于本第一实施推进时易于移动。

所述支撑组32的所述支架321呈辐状延伸的设计,除了利于支撑所述轴承322而便于所述轴杆件31转动外,还具有不会阻碍泥流进入所述硬管件21的优点。所述支架321的每一个的支杆呈流线造型,具有降低流体阻力的优点。

本第一实施例能如图3所示地,组装于不同的所述防砂流道42,而在不同的地点清淤。从图3、4中能看到本第一实施例采用所述硬管件21搭配所述软管件22使用的优点,也就是所述硬管件21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性以支撑所述搅拌单元3,所述软管件22则能配合所述硬管件21的不同清淤路线,蜿蜒延伸。

本第一实施例虽然能利用所述蓄水系统4的内外水位压差所形成的水流/泥流动力而自发清淤,但如水位压差较小或泥砂淤积较严重时,也能加装沉水马达作为辅助动力,以驱动所述轴杆件31转动,增加所述搅拌件36搅拌所述淤泥52的动力。

本第一实施例使用时,能如图4所示地,以船承载数个延长管62,并于本第一实施例游走拉直延伸而长度不足时,放下所述延长管62,供本第一实施例组接以延长长度。此外,本第一实施例在使用时,也能在所述硬管件21不受所述推进扇叶组35阻碍的部位加装摄像装置,以利监控清淤情形。

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硬管件21的构造有所不同。

所述硬管件21具有一个径向剖面呈半圆弧状的上管部211,以及一个对接所述上管部211且概呈半圆弧状但往相反于所述上管部211的方向突出变形的下管部212。所述下管部212具有不平整的内表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能在所述硬管件21中加装如第M547570号专利案中所使用的耐磨阻砂单元。

所述轴杆件31的所述外杆部312前端形成有螺纹。所述移动组23具有数个能抵接于所述淤泥52并于所述淤泥52上滑行的滑板231。本第二实施例特别适用在位于下游且颗粒较为细小的所述淤泥52,因为所述滑板231不会陷入所述淤泥52中,利于本第二实施例于所述淤泥52上移动。

所述搅拌单元3还包括一个设置所述轴杆件31上并位于所述辅助扇叶组34后的另一个辅助扇叶组34。所述推进扇叶组35的所述推进件351的每一个的所述扇叶部354,呈倾斜弯曲延伸的雪橇状,且弯曲面沿轴向地朝向前后。

所述下管部212往往相反于所述上管部211的方向突出变形的设计,使得所述下管部212的内部空间大于所述上管部211,能允许泥流于所述硬管件21中流时,尺寸较大的泥砂于所述下管部212中移动,从而能避免较大的泥砂撞击所述辅助扇叶组34,造成所述辅助扇叶组34毁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清淤搅拌装置的功效在于:在所述蓄水系统4利用水位压差而排液时,流体流动所产生的流力能推动所述轴杆件31,使本实用新型能被带动而能自发运作且能自由游走地搅拌所述淤泥52,于提高清淤效率的同时,兼具大幅节省清淤能源消耗的环保优点。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