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浮式防撞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7982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自浮式防撞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浮式防撞圈,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中空,所述外壳内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内均排列设置若干空心管,所述各空心管的中心轴线与外壳的周向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缓冲部内的各空心管内均设有填充物。该自浮式防撞圈,在护舷内部设置两个缓冲部,并在缓冲部内设置空心管,不仅增加了护舷的防撞减压能力,还能使得该护舷实现自浮,减小制作成本。
【专利说明】自浮式防撞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浮式防撞护舷,特别涉及一种自浮式防撞圈。

【背景技术】
[0002]防撞装置主要是用来对一些航道两侧的桥墩进行保护,防止因为船的撞击力过大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0003]现有的防撞装置一般都是结构比较单一简单的箱套,此种箱套一般是钢结构的,时间一长,特别是在腐蚀性较强的海水中,很容易生锈,使得整个箱套结构不牢固,无法起到保护桥墩的作用;一般钢结构的箱套重量都比较大,而且为了增大保护范围,防止因为水面的升降而出现保护空缺,箱套往往做得会比较大,以适应水面高度的变化,这样就更加增大了箱套的整体重量,给桥墩本身造成了一定的重压,且箱套本体耗费的制作材料也比较多,成本也比较大。
[0004]现有技术中,也有一部分采用一些轻质材料来取代钢结构,但是由于内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使得整个护舷很不经撞,在被船体撞击后,本体很容易损坏,对桥墩的保护也不理想,报废率也相当的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护舷本体重量大,不耐腐蚀,制作成本高且防护效果不理想的不足,提供一种整体重量小,耐腐蚀,制作成本低且防护效果好的自浮式防撞圈。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浮式防撞圈,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中空,所述外壳内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内均排列设置若干空心管,所述各空心管的中心轴线与外壳的周向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缓冲部内的各空心管内均设有填充物。
[0007]所述外壳为空心环状体,且环状体的截面为圆形,即该环状体是由圆形行走一周所形成的立体图形,该圆形的行走路线不限于圆形,可以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封闭图形。
[0008]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缓冲部或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半径与外壳的截面半径匹配,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上下对称设置。
[0009]为了增加护舷的整体消能能力,所述填充物为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和PMI泡沫、Balsa木、泡桐木、杉木或强芯毡中的一种。
[0010]为了增加护舷的防撞能力,所述空心管为复合材料管。
[0011]所述外壳为复合材料,或者为复合材料层结构与钢材层结构的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可以是两层结构,外层为复合材料层,内层为钢材层结构;也可以是三层结构,最外层为复合材料层,中间层为钢材层结构,最内层为复合材料层。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自浮式防撞圈,在护舷内部设置两个缓冲部,并在缓冲部内设置空心管,不仅增加了护舷的防撞减压能力,还能使得该护舷实现自浮,减小制作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浮式防撞圈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0016]图中:1.外壳,2.空心管,3.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0018]如图2所不,一种自浮式防撞圈,包括复合材料的外壳I,所述外壳I内部中空,所述外壳I内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内均排列设置若干空心管2,所述第一缓冲部内的各空心管2内均设有填充物3,填充物3为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和PMI泡沫、Balsa木、泡桐木、杉木或强芯毡中的一种。空心管2为复合材料管并且本实施例中,中空管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中空管并不限于圆形,还可以是六边形、八边形等形状。外壳I还可以是复合结构,例如两层结构,外层为复合材料层,内层为钢材层结构;三层结构,最外层为复合材料层,中间层为钢材层结构,最内层为复合材料层。
[0019]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I为空心环状体,且环状体的截面为圆形,即该环状体是由圆形行走一周所形成的立体图形,该圆形的行走路线不限于圆形,可以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封闭图形,本实施例中,该圆形的行走路线为矩形。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内的各空心管2的中心轴线与外壳I的周向轴线平行,即缓冲层和配重层中的各中空管2的轴线与环状体外壳I的圆形截面的行走路线平行。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缓冲部或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半径与外壳I的截面半径匹配,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上下对称设置。
[0020]事实上,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均为空心管2组成的半圆形截面,该半圆形截面的直径与外壳I的内径相等,当外部撞击力作用在外壳I上,然后再递延进入到外壳I内部,这个力的传递过程相当于经历了三段过程,首先是外壳I对撞击力的一个抵消,然后进入到外壳I内,传递到第一缓冲部内,因为第一缓冲部内的各空心管2内均填充有聚氨酯或其他填充材料,所以相当于该管为实心管,实心管因为整体结构比较紧密,所以相较之空心管的抗压能力会更强一点,又因为管与管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所以当管子受外力冲击而产生变形时,管子的形变能够对外力冲击带来一定的缓冲效果,将一部分动能转换为势能。第二缓冲部内的空心管2能视桥墩实际水位的需求在空心管2内注水,以此来调节护舷的入水深度,在实现自浮的同时,能够调整护舷分别位于水上和水下的距离,无需为了抵消水面的升降而去增大护舷的保护面积,即增大护舷的体积,节省了制作材料。
[0021]相较之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防腐蚀能力会更加的强,且整体质量也较轻,在增加防腐能力的前提下,减小防护体的承重压力。
[0022]与现有即使相比,该自浮式防撞圈,在护舷内部设置两个缓冲部,并在缓冲部内设置空心管2,不仅增加了护舷的防撞减压能力,还能使得该护舷实现自浮,减小制作成本。
[0023]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浮式防撞圈,包括外壳(I),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内部中空,所述外壳(I)内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内均排列设置若干空心管(2),所述各空心管(2)的中心轴线与外壳(I)的周向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缓冲部内的各空心管(2)内均设有填充物(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浮式防撞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为空心环状体,且环状体的截面为圆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浮式防撞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缓冲部或第二缓冲部的截面半径与外壳(I)的截面半径匹配,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上下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浮式防撞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3)为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和PMI泡沫、Balsa木、泡桐木、杉木或强芯毡中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浮式防撞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2)为复合材料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浮式防撞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为复合材料,或者为复合材料层结构与钢材层结构的复合结构。
【文档编号】E01D19/02GK204139127SQ201420584442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0日
【发明者】蒋超 申请人:江苏宏远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