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935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管桩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



背景技术:

钢管桩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在上部结构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在钢管桩之间来回移动。为了实现施工人员在钢管桩之间来回移动的目的,传统的做法是:采用起重设备吊起施工人员来回移动。传统起吊的方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解决了传统技术手段存在安全隐患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包括一端倾斜固定在钢管桩侧面的斜撑、搁置在所述斜撑顶部的搁置梁及设置在所述搁置梁上方的便桥,所述搁置梁的另一端固定在钢管桩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便桥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搁置梁两侧上的纵梁、设置在两侧纵梁之间上方的横向钢筋及铺设在所述横向钢筋上的钢板网,所述横向钢筋的一端固定在一侧纵梁上,所述横向钢筋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侧纵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便桥还包括连接两侧纵梁的平联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两侧纵梁之间的外侧面且靠近所述搁置梁处的下方设置有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两侧纵梁顶部的边缘均设置有栏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施工人员通过本实用新型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在钢管桩之间来回移动,避免了起吊作业的安全风险,增加了施工效率;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图3为图1中便桥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视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

斜撑1、搁置梁2、便桥3、钢管桩4、纵梁5、平联钢管6、挡板7、横向钢筋8、钢板网9、栏杆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包括斜撑1、搁置梁2和便桥3。斜撑1的一端倾斜固定在钢管桩4侧面,斜撑1的顶部支撑着搁置梁2的一端,搁置梁2的另一端水平固定在钢管桩4的侧面,搁置梁2的上方设置便桥3。

结合图3、图4所示,便桥3包括纵梁5,纵梁5对称设置在搁置梁2上的两侧,便桥3还包括连接两侧纵梁5的平联钢管6、设置在两侧纵梁5之间上方的横向钢筋8及铺设在横向钢筋8上的钢板网9,横向钢筋8的一端固定在一侧纵梁5上,横向钢筋8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侧纵梁5上,并且两侧纵梁5之间的外侧面且靠近搁置梁2处的下方设置有挡板7、两侧纵梁5顶部的边缘均设置有栏杆10。

本实用新型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使用过程如下:

首先将便桥3制作完成,并在相邻两根钢管桩4的侧面焊接斜撑1和搁置梁2。然后采用起重设备将便桥3吊起,搁置在相邻两根钢管桩4侧面的搁置梁2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设置在钢管桩4的侧面,不仅施工人员可来回移动,而且还不占用钢管桩顶部的空间,从而不妨碍钢管桩顶部的上部结构施工;另外,便桥一次吊装就位后,就可以使用,避免施工人员被多次重复地吊起移动。

本实用新型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使用完毕后,可以轻松地进行拆除;便桥整体成型,可以重复应用,提高了材料的重复使用率。因此,本实用新型设置于钢管桩侧面的便桥总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