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钢圆筒底部的钢抱箍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008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钢圆筒底部的钢抱箍支撑体系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钢圆筒底部的钢抱箍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港珠澳大桥深水区段内的非通航孔桥设计采用埋置式预制墩台,预制墩台共有68个。墩台安装施工采用预制墩台干法安装施工工艺,振沉钢圆筒,对其进行抽水和挖泥作业,直至达到墩台安装设计标高。钢管支撑需支护68次。

预定方案中,通过浇筑600mm厚混凝土垫层将6根钢管复合桩连接成整体。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用钢管支撑支立在混凝土垫层侧面,将钢圆筒围堰与钢管复合桩联系起来。但由于考虑拌合船占用时间长,造成船舶使用紧张,船舶投入大,工效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钢抱箍支撑体系,大大增加施工工效,施工进度加快显著。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应用于钢圆筒底部的钢抱箍支撑体系,包括六个包裹在钢管复合桩外的钢抱箍、钢管支撑、钢撑梁和钢圆筒围堰,所述的钢抱箍分为2片,每片的两端安装有带有钻孔的扣板,扣板背部的钢抱箍外侧设置加固扣板的筋板,通过螺栓穿过扣板的钻孔,将2片钢抱箍锁紧,钢抱箍除去两端的其余部分均匀设置托板,钢抱箍内侧贴有橡胶垫,所述的钢撑梁主支架为钢圆筒围堰内接八边形支架,八边形支架上,顺次在每隔两条边的连接处和两条边的中间位置搭接隔断梁,八边形支架与隔断梁间错落搭接筋梁,钢抱箍与隔断梁和八边形支架间以钢管支撑顶紧。

所述的钢管支撑与钢抱箍接触端安装有C型托板。

所述的钢管支撑和钢撑梁为直径400mm,壁厚15mm的钢管。

所述的橡胶垫的厚度为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周转使用钢抱箍、钢管支撑和钢撑梁,提高其周转使用率,不因混凝土龄期而使工期延后,缓解了拌合船的施工压力,简化施工人员操作难度,实现装配化作业,同时钢构件整体稳定性较好,保证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钢抱箍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扣板;2-筋板;3-托板;4-钢抱箍;5-橡胶垫;6-隔断梁;7-钢管支撑;8-钢管复合桩;9-八边形支架;10-筋梁;11-C型托板;12-钢圆筒围堰。

具体实施方式

应用于钢圆筒底部的钢抱箍支撑体系,包括六个包裹在钢管复合桩8外的钢抱箍4、钢管支撑7、钢撑梁和钢圆筒围堰12,所述的钢抱箍4分为2片,每片钢抱箍4的两端安装有带有钻孔的扣板1,扣板1背部钢抱箍4外侧设置加固扣板1的筋板2,通过螺栓穿过扣板1的钻孔,将2片钢抱箍4锁紧,钢抱箍4除去两端的其余部分均匀设置托板3,钢抱箍4内侧贴有橡胶垫5,所述钢撑梁的主支架为钢圆筒围堰12内接的八边形支架9,八边形支架9上顺次在每隔两条边的连接处和两条边的中间位置搭接隔断梁6,八边形支架9与隔断梁6间错落搭接筋梁10,钢抱箍4与隔断梁6和八边形支架9间以钢管支撑7顶紧。

所述的钢管支撑7与钢抱箍4接触端安装有C型托板11。

所述的钢管支撑7和钢撑梁为直径400mm,壁厚15mm的钢管。

所述的橡胶垫5的厚度为5mm。

使用时,钢抱箍4加装在钢管复合桩8外,钢圆筒围堰12与钢抱箍4之间的钢管顶紧,达到稳固钢圆筒围堰12的目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