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2766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功能路面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作为道路直接与行车发生关系的“界面”,在整个路面结构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沥青路面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其结构处要经历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一些微小开裂和局部损伤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如不能及时控制这些微损伤,这些微裂纹便会在外边荷载的作用下扩展开裂,进而会影响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重则会破坏整个道路的结构。所以,如何能够及时有效的修复路面中出现的裂纹和损伤成为了道路工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沥青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愈合能力,但与所处的温度、修复的时间密切相关,实际应用中很少出现长时间高温阶段供其发生自愈合。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新技术,对沥青路面内部出现的裂纹和损伤能够及时感知并主动修复,提升其自愈合能力,以延长路面服务寿命。

传统的自修复是将修复剂填充在中空纤维或者微胶囊中,是以物质补给方式进行的自修复手段。在基质材料产生微裂纹时,释放修复剂,修复微裂纹,改善裂纹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缺点是修复效率低,且只能进行单次修复。第二代自修复材料采用类人体血管形式的仿生方式,当聚合物内部某处出现裂纹时,会将周围的空心纤维切断,预先灌注在空心纤维中的液体修复剂在毛细作用下流出并汇集在裂纹处,液体修复剂固化后将裂纹修补好。相比于第一代自修复聚合物材料,它的优点是:当裂纹较大,周围空心纤维中修复剂不足时,远处的修复剂会借助于相互贯通的孔道补充到裂纹处;当修补好的裂纹处再次出现裂纹时,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相比于第一代自修复高分子复合材料,该类材料的自修复速率较高,且能实现同一部位的多次修复,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目前,这技术在沥青路面上应用的还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寿命长、性能优异的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所述沥青路面包括厚度为3~20cm的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沥青混合料层内埋植有人体血管分支结构状的空心纤维;所述空心纤维内含沥青再生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所述沥青混合料层中的沥青为石油沥青、煤焦油沥青或改性沥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所述空心纤维由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或碳纤维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所述沥青与空心纤维的质量比为100:(1-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所述沥青混合料层能作为路面上、中、下面层中的一层或几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在铺筑路面服役过程中,出现微裂纹时,中空纤维受微裂纹刺激破裂,释放出事先灌入的沥青再生剂,再生剂对微裂纹进行及时修复,改善微裂纹性能;此外,由于空心纤维采用了类血管支化仿生构型,可对同一微裂纹进行多次修复,提高修复效率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沥青路面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心纤维示意图。沥青混合料层-1、空心纤维-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包括厚度为6cm的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沥青混合料层内埋植有人体血管分支结构状(或树状结构)的空心纤维;所述空心纤维内含沥青再生剂。所述沥青混合料层中的沥青为90#基质石油沥青,AC-20级配。所述空心纤维由聚丙烯腈纤维制成。所述沥青与空心纤维的质量比为100:1。所述沥青混合料层能作为路面下面层。

实施例2

一种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包括厚度为20cm的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沥青混合料层内埋植有人体血管分支结构状的空心纤维;所述空心纤维内含沥青再生剂。所述沥青混合料层中的沥青为SBS改性石油沥青,AC-25I级配。所述空心纤维由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或碳纤维制成。所述沥青与空心纤维的质量比为100:5。所述沥青混合料层能作为路面上、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多次自修复功能的沥青路面在铺筑路面服役过程中,出现微裂纹时,中空纤维受微裂纹刺激破裂,释放出事先灌入的沥青再生剂,再生剂对微裂纹进行及时修复,改善微裂纹性能;此外,由于空心纤维采用了类血管支化仿生构型,可对同一微裂纹进行多次修复,提高修复效率及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