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及铁路轨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2524阅读:882来源:国知局
钢轨及铁路轨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轨及铁路轨道。



背景技术:

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主要用于铁路上,并与转辙器合作,令火车无需转向便能行走。铁路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轨枕之下为路碴。由轨撑、扣件、压轨器、道夹板、弹条、铁路道钉等铁路配件紧固。铁路路轨以钢铁制成的路轨,可以比其它物料承受更大的重量。轨枕亦称枕木、灰枕,或路枕,功用是将钢轨的重量及钢轨所受压力分开散布和保持固定轨距,维持路轨的轨距。

轨道是一个整体性工程结构,经常处于列车运行的动力作用下,所以他的各组件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列车能按照规定的最高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能够直接承受车轮传来的巨大压力,并把它传给路基及桥隧建筑物,还能起着机车车辆运行的导向作用。

现在采用的焊接轨道对口、焊接对口时,难免焊缝和钢轨的密度、强度有所不一致,运行后有些高低不平,存在震动大、噪音大的问题,而且焊接轨道过长时,轨道的热胀冷缩有所限制,特别是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即为显著,且维修更换也不方便。当轨道缝打时,现在有时采用加塞,而两边夹板采用弓型夹板,但扭矩系数降低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轨及铁路轨道,解决了因伸缩缝而引起的震动大和噪音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轨,包括:至少两根钢轨本体,每根所述钢轨本体的一端至少设置一个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钢轨本体的轴线倾斜设置;

两根所述钢轨本体上的支撑面的拼接处设置有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定位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定位面形成“L”形端面,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度,缓解冲击力,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的两侧设置有定位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定位面形成“Z”形端面,使钢轨横向无缝隙,保证列车轮毂与钢轨的接触点始终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可化解阻力,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与所述钢轨本体的轴线形成的夹角设置在30°—6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轨道夹板和将所述轨道夹板固定于所述钢轨本体的固定螺钉。

进一步地,所述钢轨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多根所述钢轨本体通过支撑面拼接形成一根钢轨。

实用新型提供的铁路轨道,包括:承受车轮毂压力的钢轨、支乘钢轨的轨枕和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道床;

所述道床位于的轨枕底部,多个所述轨枕通过连接件扣紧在两根所述钢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轨枕与所述钢轨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轨的钢轨本体通过与钢轨本体的轴线倾斜设置的支撑面的设置,列车在经过轨道接头时,保证轮毂与钢轨的接触面始终在同一平面上,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平稳度,实现减少噪音和减震的目的,不仅能够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使乘车环境有所改善。

另外,通过端面呈“L”形的钢轨的设置,能够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度,缓解冲击力,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

另外,端面呈“Z”形的钢轨的设置,能够使钢轨横向无缝隙,保证列车轮毂与钢轨的接触点始终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可化解阻力,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铁路轨道通过钢轨的设置,所以其具有上述钢轨的所有优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平稳度,实现减少噪音和减震的目的,不仅能够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使乘车环境有所改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钢轨的俯视图;

图3为基于图1所述的钢轨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钢轨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钢轨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铁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钢轨本体;2-支撑面;3-钢轨;4-轨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钢轨的俯视图;图3为基于图1所述的钢轨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钢轨,包括:至少两根钢轨本体1,每根钢轨本体1的一端至少设置一个支撑面2,支撑面2与钢轨本体1的轴线倾斜设置;两根钢轨本体1上的支撑面2的拼接处设置有固定件。

该钢轨的钢轨本体1通过与钢轨本体1的轴线倾斜设置的支撑面2的设置,列车在经过轨道接头时,保证轮毂与钢轨的接触面始终在同一平面上,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平稳度,并减少阻力,实现减少噪音和减震的目的,不仅能够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和维修时间,还能够使乘车环境有所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钢轨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保证钢轨本体1的强度,提高轨道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支撑面2与钢轨本体1的轴线形成的夹角设置在30°—6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夹角设置为45°时为最佳角度,使列车运行的平稳度最佳。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固定件包括轨道夹板和将轨道夹板固定于钢轨本体1的固定螺钉。

需要说明的是,两根钢轨本体1上的支撑面2拼接处的的两侧设置有固定件,但固定的方式不仅限于上述的夹板和固定螺钉,只要能将两根钢轨本体1即可,在此就不一一说明。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多根钢轨本体1通过支撑面2拼接形成一根钢轨。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钢轨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钢轨,包括:至少两根钢轨本体1,每根钢轨本体1的一端至少设置一个支撑面2,支撑面2与钢轨本体1的轴线倾斜设置;两根钢轨本体1上的支撑面2的拼接处设置有固定件,保证轮毂始终横向在同一平面上,提高了列车的平稳度,达到减少噪音和减震的目的,并减少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仅能够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使乘车环境有所改善。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支撑面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面,支撑面2与定位面形成“L”形端面,能够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度,缓解冲击力,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钢轨在使用时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钢轨,包括:至少两根钢轨本体1,每根钢轨本体1的一端至少设置一个支撑面2,支撑面2与钢轨本体1的轴线倾斜设置;两根钢轨本体1上的支撑面2的拼接处设置有固定件,保证轮毂始终在同一平面上,提高了列车的平稳度,达到减少噪音和减震的目的,并减少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仅能够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使乘车环境有所改善。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支撑面2的两侧设置有定位面,支撑面2与定位面形成“Z”形端面,能够使钢轨横向无缝隙,保证列车轮毂与钢轨的接触点始终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可化解阻力,降低能耗。

本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铁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轨道,包括:承受车轮毂压力的钢轨3、支乘钢轨的轨枕4和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道床;

道床位于的轨枕4底部,多个轨枕4通过连接件扣紧在两根钢轨之间。

该铁路轨道通过钢轨的设置,所以其具有上述钢轨的所有优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提高了列车的平稳度,达到减少噪音和减震的目的,并减少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仅能够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还能够使乘车环境有所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轨枕4与钢轨3垂直设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道床直接铺在路基面上,道床采用碎石、卵石、矿渣等材料,用于承受轨枕4所传下的压力,并将此压力平均分布在路基上,以及排除轨枕4周围及下方雨水,防止路基的土壤因湿软变形。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轨枕4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内部设置多个用于放置预应力钢筋预留孔。

需要说明的是,轨枕4还包括包裹层,且包裹层包裹在预应力钢筋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轨枕4一般为横向铺设,用木质材料制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