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道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6033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海绵道路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海绵道路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普通道路大多数是通过沥青、混凝土、花砖等进行路面硬化铺装,一般是边施工边养护机械作业,耗费人力、物力等遇到恶劣天气施工便会滞后;并且存在道路损坏更换繁琐等不便利的问题。同时由于路面不具有透水性,导致雨水很难下渗,造成雨水白白流走,形成内涝的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雨水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系统,该道路系统能够收集、重复利用水资源,避免道路积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系统,包括:透水路面,该透水路面的两侧设置有路缘石,并且包括人行路面和车行路面;导水沟,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人行路面和所述车行路面之间的具有防渗结构的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所述第一导水沟和所述第二导水沟之间设置有透水路缘石,该透水路缘石的侧壁开设有排水孔,所述第一导水沟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排水孔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蓄水池,该蓄水池的侧壁和底板为防渗结构,并且内部包括多个水井以及填充于所述多个水井周围的碎石层,所述第一导水沟通过第一导水管连通到所述碎石层;雨水花园,设置于所述车行道路的一侧,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层、碎石层,且所述种植土层和所述碎石层内设置有集水井,所述第二导水沟通过第二导水管连通到所述集水井。

可选地,所述人行路面的铺装结构包括安装有海绵砖的多个海绵砖框架和多个人行桩基,所述多个人行桩基呈矩阵式排列,每一排人行桩基中相邻两个人行桩基之间以及每一列人行桩基中相邻两个人行桩基之间均连接有龙骨梁,所述龙骨梁围成多个矩形单元,每个海绵砖框架铺装到一个矩形单元上。

可选地,所述人行路面的铺装结构还包括多个立柱,该多个立柱与所述多个龙骨梁一一对应,每个立柱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上端支撑在所述龙骨梁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车行路面的铺装结构包括多个海绵预制砖和多个车行桩基,该多个车行桩基成排的间隔布设于所述第二导水沟和所述雨水花园之间以形成多排铺装空间,所述多个海绵预制砖顺次拼接到每排铺装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海绵预制砖内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第二导水沟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集水管连通的第二进水口。

可选地,所述车行路面铺砖结构还包括多个支撑梁,该支撑梁下端嵌入到地面,上端用于支撑所述海绵预制砖。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水沟和所述第二导水沟上分别覆盖有滤水盖板,所述第一导水沟与所述人行路面平齐,所述第二导水沟与所述车行路面平齐,所述透水路缘石的排水孔高于所述车行路面。

可选地,所述多个水井呈蜂窝状结构且由滤水墙围筑而成,并且包括两个出水井以及位于该两个出水井之间的多个储水井,所述出水井两侧填充有所述碎石层并且内部设置有抽水泵。

可选地,所述出水井延伸至地面,并覆盖有硅砂井盖,所述储水井位于所述蓄水池内部,并覆盖有混凝土盖板。

可选地,所述蓄水池的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该钢筋混凝土板上铺设有防渗透气砖,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包覆有防渗透气膜。

可选地,所述雨水花园的底壁和侧壁设置有防渗透气砂层。

可选地,所述雨水花园内部还设置有多个砂棒,所述砂棒一端位于所述种植土层,一端位于所述碎石层。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雨水经过透水路面,一方面会保存到透水路面内,另一方面会分别进入到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内,第一导水沟经过第一道水管的导流将雨水存储到蓄水井内,以便重复利用;第二导水沟内的水则会通过第二导水管导流到雨水花园内,用于植物的吸收和利用。这样,整个道路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存储和重复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有效保证道路的干爽和透气,有利于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海绵道路系统结构图。

图2是道路系统中的人行路面的系统装配图。

图3是海绵砖框架的结构图。

图4是人行路面的铺装结构图。

图5是道路系统中的车行路面的系统装配图。

图6是蓄水池的结构图。

图7是雨水花园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路缘石 11台阶面 21海绵砖

211过滤膜 22人行桩基 23龙骨梁

24海绵砖框架 241海绵砖安装槽 25立柱

31海绵预制砖 32车行桩基 321桩体

322凸台 311集水管 33支撑梁

4导水沟 41第一导水沟 42第二导水沟

411第一进水口 421第二进水口 5透水路缘石

51排水孔 6蓄水池 61碎石储水层

62水井 621出水井 622储水井

6211硅砂井盖 6221混凝土盖板 63防渗透气砖

64防渗透气膜 7雨水花园 71种植土层

72碎石层 73集水井 731滤水井盖

74砂棒 75防渗透气砂层 8第一导水管

9第二导水管 10滤水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系统,其中,包括:透水路面,该透水路面的两侧设置有路缘石1,并且包括人行路面和车行路面;和导水沟4,该导水沟4包括依次设置在人行路面和车行路面之间的具有防渗结构的第一导水沟41和第二导水沟42,第一导水沟41和第二导水沟42之间设置有透水路缘石5,该透水路缘石5的侧壁开设有排水孔51,第一导水沟41的侧壁开设有与排水孔51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411,第二导水沟42的侧壁开设有与车行路面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421;还包括蓄水池6,该蓄水池6的侧壁和底板为防渗结构,并且内部包括多个水井62以及填充于多个水井62周围的碎石储水层61,第一导水沟41通过第一导水管8连通到碎石储水层61;以及雨水花园7,设置于车行道路2的一侧,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层71、碎石层72,且种植土层71和碎石层72内设置有集水井73,第二导水沟42通过第二导水管9连通到集水井73。

当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人行路面和车行路面的大部分积水会分别流入到第一导水沟41和第二导水沟42内。其中,第一导水沟41内的水会通过第一导水管8导流到蓄水池6的碎石储水层61内,由碎石储水层61不断的将水输送到多个水井62内进行存储和过滤,用于道路冲洗和景观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而第二导水沟42内的水则会通过第二导水管9流入到雨水花园7的集水井73内,进行存储,以供种植土层71的植被利用和吸收,同时雨水花园7本身的碎石层72也具有保水的功能,也可以为植被提供水分进行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路缘石1可以为立柱式的长方形也可以为L形,对此并不做限制。

另外,当第二导水沟42内的存储量已满,车行路面的积水还可以先后通过排水孔51和第一进水口411,进入到第一导水沟41内,将积水一并排到蓄水井6内进行储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防止车行路面的积水会流入到人行路面内,人行路面的高度可以高于车行路面,避免积水溅到行人身上。

为了实现海绵道路的快速铺装,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面,人行路面的铺装结构包括安装有海绵砖21的多个海绵砖框架24和多个人行桩基22。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多个人行桩基22呈矩阵式排列,每一排人行桩基22中相邻两个人行桩基22之间以及每一列人行桩基22中相邻两个人行桩基22之间均连接有龙骨梁23,龙骨梁23围成多个矩形单元,每个海绵砖框架24铺装到一个矩形单元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海绵砖框架24内形成有多个海绵砖安装槽241,海绵砖安装槽241使各个海绵砖21相互隔开,可以对海绵砖21形成一定的保护,将海绵砖21放置到各个海绵砖安装槽241中,由于海绵砖21具有吸水和保水的功能,使之形成一个海绵单元。使得铺装海绵砖21的单体面积变大,便于海绵砖21的铺装,并且海绵砖21依托于海绵砖框架24。这样,在需要修补某一部分时,只需要修补单独的海绵砖框架,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海绵砖安装槽241为上下贯通的槽或孔,安装海绵砖21后整个海绵单元可以实现透气透水。并且海绵砖21上面还铺设有过滤膜211,可以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

另外,人行路面的铺装结构还包括多个立柱25,该多个立柱25与多个龙骨梁23一一对应,每个立柱25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上端支撑在龙骨梁23的中部,以此支撑龙骨梁23,保证龙骨梁23与人行桩基22构成的矩形单元的支撑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个龙骨梁23的下方可以设置多个立柱25。

另一方面,车行路面的铺装结构包括多个海绵预制砖31和多个车行桩基32,该多个车行桩基32成排的间隔布设于第二导水沟42和雨水花园7之间的空间以形成多排铺装空间,多个海绵预制砖31顺次拼接到每排铺装空间内。

具体地,如图1和图5所示,接近车行路面的路缘石1可以为L形结构,该L形结构形成有台阶面11,车行桩基32可以具有桩体321和形成在该桩体321上端面中心的凸台322,海绵预制砖31一侧搭接到台阶面11,另一侧搭接到每排桩基中相邻的桩体321的上端面。或者在路缘石1和第二导水沟42之间具有多排间隔布置的车行桩基32,海绵预制砖31的两侧还可以分别均搭接到两排之间相邻的桩体321的上端面。

即,路缘石1的台阶面11和桩体321的上端面形成了海绵预制砖31的搭接面,海绵预制砖31的四角分别搭接到两两相邻的搭接面上。换言之,每排相邻的桩体321的上端面和相邻的路缘石1的台阶面11的连线构成的矩形即为一个搭接单元,同样的,相邻的两排车行桩基32中两两相邻的车行桩基32连线构成的矩形也为一个搭接单元,每个海绵预制砖31均搭接到一个搭接单元内。这样,多个海绵预制砖31沿路缘石1和车行桩基32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多个搭接单元顺次安装,实现了多个海绵预制砖31的搭接,在需要修补某一部分时,只需要修补单独的海绵预制砖31,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中,海绵预制砖31为提前预制并且具有吸水、保水功能的砖体。

除此之外,海绵预制砖31内部还可以设置有集水管311,第二导水沟42的侧壁开设有与集水管311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421。即,渗入到海绵预制砖31的雨水会进入到集水管311内进行收集,集水管311可以通过第二进水口421导入到第二导水沟42内进行存储和再利用。其中,集水管311可以有多个,横纵布置在海绵预制砖31内,上面开设有进水孔,以实现雨水的收集。

另外,车行路面的铺装结构还包括多个支撑梁33,多个支撑梁33下端嵌入到地面内,上端用于支撑海绵预制砖31。海绵预制砖31在支撑梁33的支撑下,安装更加稳固,并且能够承载更大的车辆的重量,增强海绵预制砖31的强度。多个支撑梁33均匀间隔的布置在海绵预制砖31的下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人行路面和车行路面均采用模块化的铺装方式,简单、快捷,省时省力,并且便于修补和替换。同时道路均采用硅砂材料的透水砖,使得雨水的一部分会渗入到路面下进行存储,在干旱时可以有效蒸发,缓解热岛现象。这样,海绵道路的上层表面承载车辆和行人的通行,下层可以帮助道路雨水的收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有效保证道路的干爽和透气,有利于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为了实现对于雨水的初步过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水沟41和第二导水沟42上分别覆盖有滤水盖板10,第一导水沟41与人行路面平齐,第二导水沟42与车行路面平齐,透水路缘石5的排水孔51高于车行路面。这样,第一导水沟41和第二导水沟42的设置并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同时,车行路面内的多余积水可以快速、顺利地通过排水孔51流入到第一导水沟41内,避免车行路面的积水。

如图1和图6所示,蓄水池6的多个水井62呈蜂窝状结构且由滤水墙围筑而成,并且包括两个出水井621以及位于该两个出水井621之间的多个储水井622,出水井621两侧填充有碎石储水层61并且内部设置有抽水泵。出水井621内的水可以在必要时利用抽水泵将储存的水抽取使用,并且两端设置有碎石储水层61,可以保水储水,防治水井62内的水外漏。

并且,出水井621延伸至地面,并覆盖有硅砂井盖6211,储水井622位于蓄水池6内部,并覆盖有混凝土盖板6221。

为了保证蓄水池6内的水能够透气、防渗,在本实施方式中,蓄水池6的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该钢筋混凝土板上铺设有防渗透气砖63,蓄水池6的侧壁包覆有防渗透气膜64。蓄水池6的底板采用透气防渗与混凝土板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防渗透气砖63的透气防渗的性能能够解决水质变质的问题,同时钢筋混凝土板也增加了底板的刚性,使得蓄水池6底板不会发生沉降。除此之外,蓄水池6的侧壁包覆有防渗透气膜64以防止蓄水池6的水透过侧壁流失。

同样地,如图7所示,雨水花园7的底壁和侧壁设置有防渗透气砂层75。防渗透气砂层75能够在保证将雨水储存在雨水花园7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的同时,还可以让空气在雨水花园外部的土壤和雨水花园之间流通,可以防止植物腐烂,提升植物的存活率。并且,集水井73内的水通过抽水泵可以供给种植土层的植被吸收和利用,顶端还设置有滤水井盖731。

除此之外,雨水花园7内部还设置有多个砂棒74,砂棒74一端位于种植土层71,一端位于碎石层72。砂棒74能够吸收碎石层72内的水,供植物吸收,增加雨水花园的抗旱性,减少对雨水花园7的种植土层的植被的灌溉次数,节省了人力支出。

综上,本公开提供一种海绵道路系统,整个道路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存储和重复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有效保证道路的干爽和透气,有利于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并且道路采用模块化铺装,实现了道路的快速铺装,利于修补和更换。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