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路面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624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路面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公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公路路面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道路建设越来越完善,但是公路的积水问题却日益的凸出,公路两侧的积水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常常会引起车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现有的公路排水系统当水大时,容易导致排水不畅,使水溢满路面,妨碍行车,影响人们出行,流到路面的树木跟前还会危害树木,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依赖传统的水渠已经不能完全的完成公路积水的排放,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较为强劲的排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公路路面排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公路路面排水装置,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顶端设置有入口,且蓄水池内部的隔离室中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进水口上安装有水管B,水管B的末端安装有过滤头,且过滤头设置在水渠中,所述水渠设置在公路的两侧,且水渠上端拦水带的一面上设置有孔洞,所述公路的中设置有水管A,且水管A的顶端安装有井盖,水管A的末端与水渠连接,所述井盖由上盖和下盖组成,且上盖与下盖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上盖与下盖上均设置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设置在水渠的外侧,且蓄水池与水渠之间通过水管B连接,水管B上安装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的内部安装有人梯,且隔离室设置在蓄水池的左上角。

优选的,所述上盖上的通孔与下盖上的通孔交错排布。

优选的,所述公路上设置有两排井盖。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公路两侧的水渠通过水管B与蓄水池连接,可将水渠中的水转存在蓄水池中,降低水渠排水的压力,便于快速排水,转存的水也可用于它用,后续也可将蓄水池的水排出,且在公路上也设置有井盖,井盖的上盖与下盖上均设置有交错排布的通孔,可通过调节通孔的排列控制路面的排水速度,适合用于不同程度的路面积水,在路面两侧的拦水带上也设置有通孔,可便于集水快速的流入水渠中,防止路面形成积水,本装置设计合理,在蓄水池的上端还设置有入口,便于对蓄水池内部的维护和清理。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蓄水池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1、入口;2、蓄水池;3、拦水带;4、水渠;5、公路;6、水管A;7、井盖;8、孔洞;9、过滤头;10、水管B;11、电磁阀;12、隔离室;13、循环水泵;14、人梯;15、上盖;16、通孔;17、转轴;18、下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公路路面排水装置,包括蓄水池2和公路5,蓄水池2的顶端设置有入口1,且蓄水池2内部的隔离室12中安装有循环水泵13,用于将水渠4中的水抽到蓄水池2中,循环水泵13进水口上安装有水管B10,水管B10的末端安装有过滤头9,防止循环水泵13堵塞,且过滤头9设置在水渠4中,水渠4设置在公路5的两侧,且水渠4上端拦水带3的一面上设置有通孔8,加快积水排放,公路5中设置有水管A6,且水管A6的顶端安装有井盖7,水管A6的末端与水渠4连接,井盖7由上盖15和下盖18组成,且上盖15与下盖18之间通过转轴17转动连接,方便调节,上盖15与下盖18上均设置有通孔16,蓄水池2设置在水渠4的外侧,且蓄水池2与水渠4之间通过水管B10连接,水管B10上安装有电磁阀11,蓄水池2的内部安装有人梯14,且隔离室12设置在蓄水池2的左上角,上盖15上的通孔16与下盖18上的通孔16交错排布,可调节积水排放的速度,公路5上设置有两排井盖7,加快积水排放。

工作原理:在路面积水严重的时候可将井盖7上盖15与下盖18上的通孔16调节成交错的形式,加快积水的排放,同时积水也可通过拦水带3上的孔洞8进入水渠4中,如果落入水渠4中的水流过多,则隔离室12中的循环水泵13开始工作,将水渠4中的水抽入蓄水池2中,降低水渠4的排水压力,且转存的水也可用于它用,后续也可将蓄水池2的水排出,通过打开电磁阀11,通过水管B10将积水排入水渠4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