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适用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08455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微型适用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型适用两层立交桥,以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根据车流量的大小合理设计车道的宽度。而在地势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各车道有车辆分离出去的通道时,会有别的车道的车辆合并进来的通道;充分考虑了十字形交叉中主干道与支干道的区别对各车道宽度的要求。该立交桥体积小,全向立体交叉,形式灵活多变,能因地制宜;在占地面积很小的地方就能建造,是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最有效的可行方案。
【专利说明】
微型适用立交桥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交通道路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十字形交叉道路实现两层全向立体交通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出现了多种立体交通方法,但是总的来说,要不就是层数太多,因此桥体太高,占地面积较大,要不就是层数虽少,但是占地面积不够小;或者就是同一立交桥中,有的车道显得比较拥挤,而有的又显的比较空闲;或者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多种特殊情况的要求,而在相互关联的交通结构中,不能彻底解决根本问题。在现代的城市交通结构中,许多地方无法达到其建造对实际占地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提供一种体积很小形式灵活的立交桥,使城市道路完全立体交叉变为现实。以十字形交叉结构或Y字形交叉结构为基础,通过凹形曲折面、一般路平面和凸形曲折面相让,并结合周边条件在交叉中心范围外灵活布置凹形曲折面或是凸形曲折面实现车道的立交。
[0004]把十字形交叉路的全方向立体交通需要的多层立体交叉分解建造为多处两层立体交叉,整座立交桥中,凸形曲折面上无凸形曲折面,凹形曲折面下无凹形曲折面,从而达到降低整个立交桥的高度。对于车流量较大的直行车道,一律可以行驶在两车道宽的地方,以使一些车辆较少的右转向或左转向部分车道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时间上的复用;在整座立交桥的某部分,上层路平面中车辆的行驶方向与下层路平面中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同,或者说在凸形曲折面的下方也许有别的平行车道,在凹形曲折面的上方也许有别的平行车道,实现空间上的复用。或者,在凹形曲折面或凸形曲折面里斜面行驶的过程中,当行驶到一定高度或低度没有达到可以相让的距离前,其行驶方向相同的一般有两车道可以共用一个路面段,结合了各行驶方向车道车流量的不大而对比较空闲行驶车道的利用。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通过调整弯度和宽度以充分使空中横跨或地下横穿时有更多的宽度,让更多较大型的车辆也能安全快速通过,达到安全可行的目的。调头车道既可以在一般路平面进行,也可以把调头车道所需要的曲折面与其相近的车道可以连接在一起的部分相连。而由于地势的影响,特别是有高架桥或有地铁的地方,上述中的“把十字形交叉路的全方向立体交通需要的多层立体交叉分解建造为多处两层立体交叉”中,在交叉中心与交叉中心范围外的一至四条路段里的两层立体交叉之间有一段一般路平面的连接,也就是说,把某部分分散建造在离原交叉中心比较远的地段。
[0005]—座立交桥之中,可根据车流量及地势的影响不建其中某部分车道,而通过别的立交桥到达目的地。两座相邻立交桥之间,可以共用某路段里的两层立体交叉部分。对构成十字形交叉的两条道路中,车流量少的一条支路段里的立交桥中的一车道上可以行驶两方向来的车辆。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是:面向示意图,对一处由纵横两条路构成的十字形交叉,其原交叉处为中,左为西路段,右为东路段,上为北路段,下为南路段。把四条路段分别分成四条大车道,当某路段有车辆分离出去的通道时,或许会有另一车道的车辆可以合并进来的通道。把凹形曲折面和凸形曲折面称为曲折面,根据地势,在四路段上分别建造曲折面实现相让,当有地铁或高架桥等原因的限制时,某路段上的曲折面与原交叉中心或许有一段一般路平面的连接。本立交桥中,在所有的行驶过程中,把基本平行于一般路平面的路段或一般路平面称为平面段,一般地,车辆在变向时所处的路段为平面段;把向上或向下的行驶称为斜行;一般地,斜行过程中没有方向的改变;一般地,所有右转向车道与其方向相同时的左边相邻车道为同一行驶路面;一般地,并行转向的车辆中,体型较小的车辆行驶在体型较大的车辆的内侧,即转向半径小的一侧。
[0007]以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由原十字形交叉中心的两层立体交叉及其四路段里的两层立体交叉构成。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北往北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东往东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南往东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南往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南往西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南往南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西往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东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西往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西往西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
[0008]或者,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北往北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东往东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南往东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南往西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南往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南往南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西往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西往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西往东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西往西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
[0009]或者,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东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到上层;从北往北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南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东往东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一般路平面;从南往东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南往西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南往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西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到上层;从南往南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东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北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西往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西的调头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一般路平面。
[0010]或者,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南往东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南往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南往西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西往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东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
[0011]或者,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东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到上层;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北到中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上层到下层;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南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东到中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从下层到上层;从南往东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南往北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东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南往西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南到中到西,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上层;从西往南的右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东的直行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南到东,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从西往北的左转向车道经过的方位为从西到中到北,经过的行驶路面为下层。
[0012]本立交桥中,各行驶车道可以以不同的颜色在路面上标出,更好的引导车辆的行驶。而对于大型车辆的通行可以制定时间段的限制。条件允许时,在横穿或横跨的地方扩宽成类似于占地面积比较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转盘路段。而对于原交叉面积条件实在不允许时,可以少建某车道,另外,T字形交叉是Y字形交叉的一种特殊情况,其建造方法与Y字形的相同。
有益效果
[0013]本方案中的立交桥最大的特点就是桥体不尚、占地不宽、可以灵活建造,能解决在同一立交桥中因各车道车流量的大小不一时,对部分闲置车道的充分利用的问题,提高所有车道的通行率。在现有的城市十字交叉路口大小不一并且建有地铁或轻轨的情况下,处处都能建造立交桥与地铁或轻轨的功能形成互补就能让整座城市完全畅通起来。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在十字形交叉路中,直行在交叉中心立体交叉经过,在交叉中心范围外布置曲折面实现右转、左转、调头的立体交叉示意图。其中的左转是先经过原交叉中心再进行一个转向过程完成。
[0015]图2为在十字形交叉路中,直行在交叉中心立体交叉经过,在交叉中心范围外布置曲折面实现右转、左转、调头的另一种立体交叉示意图。其中的左转是先进行一个转向过程再经过原交叉中心完成。
[0016]图3为在十字形交叉路中,左转在交叉中心立体交叉经过,在交叉中心范围外布置曲折面实现右转、直行、调头的立体交叉示意图。其中,直行经过中心立体交叉。
[0017]图4为图1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让更多的较大型车辆通过。
[0018]图5是图1的一种形式,其主干道为8条小车道宽组成,支干道为4条小车道宽组成。
[0019]图6是图1的一种形式,其主干道为6条小车道宽组成,支干道为4条小车道宽组成。
[0020]图7为一种两层立交桥,其中的四条直行车道比别的车道较宽,使直行比右转向或左转向车辆多的情况下,路面利用率更高。
[0021]图8为一种两层立交桥,在十字形交叉路中的两条路段及原交叉中心这三处建立两层立体交叉而得到全向互通。
[0022]图9为Y字形交叉的一种建造方案。
[0023]图10为一种十字形交叉结构中,主干道与支干道交叉即有两直行车辆特别多的情况的建造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图中,把基本平行于一般路平面的路段或一般路平面称为平面段,一般地,车辆在变向时所处的路段为平面段;把向上或向下的行驶称为斜行;一般地,斜行过程中没有方向的改变;一般地,并行的车辆中,需要转向的车辆行驶在不再转向的左侧。实线与虚线相交的地方,虚线部分表示为凸形曲折面与凹形曲折面相让、凸形曲折面与一般路平面相让、凹形曲折面与一般路平面相让三种方式之中的一种里相对低的地方,为凹形曲折面或一般路平面。而实线部分则表示以上三种相让方式中的一种里的相对高的地方,为凸形曲折面或一般路平面。以下的说明是一般方式进行说明的。
[0025]在图1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AB⑶EF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C为平面段,从C逐渐向下斜行到D,从D到E到F为一般路平面。
[0026](2)、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GHIJKLMN中,从G到H到I为一般路平面,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J,从J到K为平面段(也可为凸形曲面段),从K到L到M为平面段,从M逐渐向下斜行到N进入一般路平面。
[0027](3)、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GHIJKL0PQRS中,从G到L的行驶过程与(2)里的相同,从L到O到P为平面段,从P逐渐向下斜行到Q,从Q到R到S为一般路平面。
[0028](4)、从北到北的调头车道ABTUV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昭IjT到U为平面段,从U逐渐向下斜行到V进入一般路平面。
[0029](5)、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abcdef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到c为平面段,从c逐渐向上斜行到d,从d到e到f为一般路平面。
[0030](6)、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ghijklmn中,从g到h到i为一般路平面,从i逐渐向下斜行到j,从j到k为平面段(也可为凹形曲面段),从k到I到m为平面段,从m逐渐向上斜行到η进入一般路平面。
[0031 ] (7)、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ghti jklopqrs中,从gSJl与(6)里的相同,从I至Ijo到p为平面段,从P逐渐向上斜行到q,从q到r到s为一般路平面。
[0032](8)、从东到东的调头车道abtuv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到t到u为平面段,从u逐渐向上斜行到V进入一般路平面。
[0033]其余车道的一般行驶过程同理可推。
[0034]在图2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AB⑶EF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到C到D至IjE为平面段,从E逐渐向上斜行到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35](2)、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AB⑶GHIJKLM中,从A到D与(I)里面的相同,从D到G到H到I到J为平面段,从J逐渐向上斜行到K,从K到L到M为一般路平面。
[0036](3)、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N0PQRST中,从N逐渐向上斜行到O,从O到P到Q到R为平面段,从R逐渐向下斜行到S,从S到T为一般路平面。
[0037](4)、从北到北的调头车道NOgef,从N逐渐向上斜行到0,从O到g到e为平面段,从e逐渐向下斜行到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38](5)、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abcdef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至Ijc到d至Ije为平面段,从e逐渐向下斜行到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39](6)、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abcdgPQRST中,从a到d与(5)里的相同,从d到g到P为平面段,从P到T与⑶里的相同。
[0040](7)、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hi jklm中,从h逐渐向下斜行到i,从i到j到k为平面段,从k逐渐向上斜行到I,从I到m为一般路平面。
[0041](8)、从西到西的调头车道noGEF中,从η逐渐向下斜行到O,从0到6到E为平面段,从E逐渐向上斜行到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42]其余车道的一般行驶过程同理可推。
[0043]另外,图2中的左转向过程相当于图1中左转向的逆过程,因此图1可变的各种形式,图2同样可以做到相应的变化。
[0044]在图3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AB⑶EF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到C为平面段,从C逐渐向上斜行到D,从D到E为平面段,从E逐渐向下斜行到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45](2)、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GHIJKLM中,从G到H到I为一般路平面,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J,从J到K为平面段(也可为凸形曲面段),从K逐渐向下斜行到L,从L到M为一般路平面。
[0046](3)、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GHIJKLN0PQRS中,从G到L与(2)里的相同,从L到N为平面段,从N逐渐向下斜行到0,从O到P为平面段(也可为凹形曲面段),从P逐渐向上斜行到QJAQ至IjR到S为一般路平面。
[0047](4)、从北到北的调头车道ABdT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到d为平面段,从d逐渐向上斜行到T进入一般路平面。
[0048](5)、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abcdT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到c到d为平面段,从d逐渐向上斜行到T进入一般路平面。
[0049](6)、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abefghi jEF中,从a逐渐向下斜行到b,从b至Ije到f至Ijg到h至IJi为平面段,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j,从j到E为平面段,从E逐渐向下斜行到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50](7)、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kNOPQRS中,从k到N为一般路平面,从N渐向下斜行到0,从O到P为平面段(也可为凹形曲面段),从P逐渐向上斜行到Q,从Q到R到S为一般路平面。[0051 ] (8)、从东到东的调头车道kNLM中,从k到N到L到M为一般路平面。
[0052]其余车道的一般行驶过程同理可推。
[0053]在图4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AB⑶EFGHI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A,从A到B到C到D到E到F到G到H到I为上层路平面,从I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54](2)、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JKLMN0PQR中,从一般路平面到J,(或者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J),从J到K到L到M为下层路平面,从M逐渐向上斜行到N,从N到O到P到Q到R为上层路平面,从R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55](3 )、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JKLMNOPQSTUVWXYZ中,从J到Q与(2)里的相同,从Q到S至IjT到U到V到W到X到Y到Z为上层路平面,从Z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56](4)、从北往北的调头车道ABKhw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A,从A到B到K至IJh到¥到《为上层路平面,从W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57](5)、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abcdef ghi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到a,从a到b到(:到(1到e到f到g到h到i为下层路平面,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58](6)、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jklmnNEop中,从一般路平面到j,(或者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j),从j到k到I到m为上层路平面,从m逐渐向下斜行到n,从η到N到E到0到P为下层路平面,从P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59](7)、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jklmnNEoGqrsPStu中,从」到0与(6)里的相同,从0到6至IJq到r到S到P到S到t到u为下层路平面,从u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60](8)、从东往东的调头车道abkYZ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到a,从a到b到I^lJY到Z为下层路平面,从Z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61 ]其余车道的一般行驶过程同理可推。
[0062]在图4中,比较粗的黑实线表示凸形曲折面上的两临停车站的交界处,比较粗的黑虚线行表示凹形曲折面上的两临停车站的交界处,驶车辆不可逾越。同理,图2也可以按图1改成图4类似的方式改变,即在未进入原十字形交叉中心之前,将要直行的车道在将要右转车道的左侧,而经过了原十字形交叉中心之后,直行来的车道在右转向来的车道的右侧。
[0063]在图5中,构成十字形交叉的东西路段为主干道,有8条小车道以上宽;南北路段为支干道,有4条小车道宽。其行驶过程与图1说明过程相同。
[0064]在图6中,构成十字形交叉的东西路段为主干道,有6条小车道以上宽;南北路段为支干道,有4条小车道宽。其行驶过程与图1说明过程相同。
[0065]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根据十字形交叉处的地势、周边邻近立交桥的情况以及车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设计出构成十字形交叉的东西路段4至8条小车道以上宽,与南北路段4至8条小车道以上宽组成的立交桥,且一般以直行的车道可以较宽为优先。比如还可以设计出构成十字形交叉的东西路段和南北路段都为4或6条小车道以上宽的立交桥,或东西路段与南北路段分别为6与8条小车道以上宽的立交桥。
[0066]在图7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A,从A到B为上层路平面,从B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67](2)、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A,从A到C到D到E为上层路平面,从E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68](3)、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F,从F到G为上层路平面,从G逐渐向下斜行到H,从H到I进入一般路平面。
[0069](4)、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到J,从J到K为下层路平面,从K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70](5)、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到J,从J到L到M到N为下层路平面,从N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71 ] (6)、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到O,从O到P为下层路平面,从P逐渐向上斜行到Q,从Q到R进入一般路平面。
[0072]其余车道的一般行驶过程同理可推。
[0073]在图8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逐渐向下斜行到C,从C进入一般路平面。
[0074](2)、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D为上层路平面,从D逐渐向下斜行到E,从E到G为下层路平面,从G逐渐向下斜行到H,从H到I为下层路平面,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J,从J到K为上层路平面,从K逐渐向下斜行进入一般路平面。
[0075](3)、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D为上层路平面,从D逐渐向下斜行到E,从E到F为下层路平面,从F进入一般路平面。
[0076](4)、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L到X,从X逐渐向下斜行到M,从M到N进入一般路平面。
[0077](5)、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中,从O到G为下层路平面,从G逐渐向下斜行到H,从H到I为下层路平面,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J,从J到P到Q到R到S为上层路平面,从S逐渐向下斜行到C进入一般路平面。
[0078](6)、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O到G为下层路平面,从G逐渐向下斜行到H,从H至IjI为下层路平面,从I逐渐向上斜行到J,从J到P到K为上层路平面,从K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79](7)、从南往东的右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T,从T到U到W到V为上层路平面,从V逐渐向下斜行一般路平面。
[0080](8)、从南往北的直行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T,从T到U到W到X为上层路平面,从X逐渐向下斜行到M,从M到N进入一般路平面。
[0081 ] (9)、从南往西的左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Y,从Y到R到S为上层路平面,从S逐渐向下斜行到C进入一般路平面。
[0082](10),从西往南的右转向车道中,从Z逐渐向下斜行到a,从a到c到b为下层路平面,从b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83](11)、从西往东的直行车道中,从Z逐渐向下斜行到a,从a到c到d到e到f到g为下层路平面,从g逐渐向上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84](12)、从西往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Z逐渐向下斜行到a,从a到M为下层路平面,从M逐渐向上斜行到N进入一般路平面。
[0085 ]在图9中,(I)、从南往东北的右转向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C到D为上层路平面,从D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86](2)、从南往西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C到E到F到G到H为上层路平面,从H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87](3)、从东北往西北右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F,从F到G到H为上层路平面,从H逐渐向下斜行到一般路平面。
[0088](4)、从东北往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下斜行到I,从I到J到K为下层路平面,从K逐渐向上斜行到L,从L到M进入一般路平面。
[0089](5)、从西北往南的右转向车道中,从N逐渐向下斜行到K,从K逐渐向上斜行到L,从L到M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0](6)、从西北往东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O到P到Q到R到S为下层路平面,(通常为一般路平面)。
[0091 ]在图10中,(I)、从北往西的右转向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C为平面段,从C逐渐向下斜行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2](2)、从北往南的直行车道中,从A逐渐向上斜行到B,从B到D到E到F为上层路平面,从F逐渐向下斜行到G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3](3)、从北往东的左转向车道中,从H逐渐向上斜行到I,从I到J为上层路平面,从J逐渐向下斜行到K,从K到L为下层路平面,从L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4](4)、从东往北的右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逐渐向上斜行到M,从M到N为上层路平面,从N逐渐向下斜行到O,从O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5](5)、从东往西的直行车道中,一般路平面到P,从P到Q为下层路平面,从Q到R为一般路平面,从R到S为下层路平面,从S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6](6)、从东往南的左转向车道中,从一般路平面入进T,从T到U为下层路平面,从U逐渐向下斜行到V,从V到W为下层路平面,从W逐渐向上斜行到X,从X进入一般路平面。
[0097]其余车道的一般行驶过程同理可推。
[0098]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上从图1到图10示意图的一般说明过程中,根据特殊性的要求,其中的三种相让方式可以因地势的特殊要求进行互换。可根据车流量的大小及地势的影响,某座立交桥不建其中的一些车道,而通过别的立交桥实现到达目的地。在相邻两立交桥之间,把调头车道当作另一立交桥的左转或直行所需的车道。一般地,虚线阴影部分为在凹形曲折面上足够大的临停车站,而实线阴影部分为在凸形曲折面上足够大的临停车站;若上层为凸形曲折面,则其下层为一般路平面;若上层为一般路平面,则其下层为凹形曲折面,反之亦然。以上说明以右行规定道路为基础,对于以左行规定道路的城市,则从图纸的背面所得的影像为新的示意图,而相应的字母、数字及文字改为正面的以后,其实施过程便与以上相同。
【主权项】
1.一种立交桥,以十字形交叉结构为建造基础,由原十字形交叉中心的两层立体交叉及其四路段里的两层立体交叉构成,其特征是,所有右转向车道与其方向相同时的左边相邻车道为同一行驶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有且仅有两种未进入立交桥前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进入立交桥后在方向相同时共用同一行驶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组成十字形交叉结构的东、西路段双向行驶路面宽度与南、北路段双向行驶路面宽度的比例是8比8或8比6或8比4或6比6或6比4或4比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所有直行车辆都可以行驶在至少两车道宽的路平面,而在两车辆并行时,不需要转向的车辆行驶在需要转向车辆的右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在十字形交叉结构的两层立交桥中,在立交桥的东部分,中部分及南部分实现所有右转向、直行及左转向车道的立体交叉。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在同一立交桥中,所有右转向、左转向的行驶车辆都可以行驶在至少两车道宽的路平面。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在同一立交桥中,没有直行车辆通过的行驶路面至少有一车道宽。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在原十字形交叉中心的两层立体交叉与原十字形交叉中心范围外的一至四条路段里的两层立体交叉之间有一段一般路平面的连接。
【文档编号】E01C1/04GK105970754SQ201610488382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9日
【发明人】廖敢云
【申请人】廖敢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