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把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6769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握把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般握把结构有关,尤指一种可便利握持具抗震、吸震的握把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按吾人先前所知,具有吸震、抗震功效的握把结构如台湾专利申请号86207863、专利名称具吸震气囊的手本体握柄,其结构是由一握柄及一气囊套植构件套置组成...;其中握柄,是以胶软质材制成中空衬套状,其中空内壁恰与气囊套植构件呈对应形状,使能提供气囊套植构件由握柄底端的开孔埋入结合,并将气囊套植构件涵盖包覆,又握柄前端壁须依手本体末端插合部的成形以开设一对应插契的孔槽,使能配合手本体末端插合部的插契结合;气囊套植构件...;手工具...;利用上述构件,即可将气囊套植构件自握柄后端埋入于握柄的中空内壁,令握柄与手本体末端插合部的间是形成一中空的气囊夹层,使该夹层气囊可吸收握柄受撞击的震动反弹力道,以间接透过中空气囊夹层的传递,降低手本体握柄的麻震。
另一专利案台湾专利申请号89214612、专利名称握把结构改良,主要是于本体柄部套设有一握柄件所构成,其特征在于一握柄件,是为射出一体成型,于其内部形成有一套合槽,该套合槽的壁面凸设成型有预定数目的凸肋,而各凸肋间是相隔有一预定距离;于套合槽与本体柄部相套合时,该凸肋是与本体柄部相靠合,据此,于各凸肋间形成有中空的气室。
另一专利案台湾专利申请号90205578、专利名称本体握把(三),其结构主要是为一种工具握把(三),该握把是可套设结合于手本体的握柄,并于握把适处轴向设有至少一气道,且于握把外缘的两侧适处是横向对称设有数个连通于气道的气孔,俾使握把同时具有减震及防滑脱的功能。
上述三件专利案主要的优点乃在于握把于结构上具有气室或气囊,如此当手握手持于握把时整体即具有吸震及抗震的功效,但上述三件专利案于结构上仍具下述的缺失
手握持的处仍在于握把上,而在于握把内部形成气室或气囊,于整体上虽具有吸震及抗震的功效,但手握持握把时,握把并无法配合手的手形而做适当的改变于符合人体工学上仍较不足。
有鉴于上述三件专利案的结构,本发明人藉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终于有一实用性且能改善习用弊端的产品问世。
实用新型内容缘是,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握把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含一主体、一握把所组合而成,其中一主体于接头端位置设一旋动头;一握把于径向位置形成一贯穿孔以套合于主体上,且于握把内的气室充满空气。
藉此因于握把内的气室充满空气,如此套合于主体后,握把即可吸收主体受重击的震动反弹力道,降低操作时的麻震,更具舒适性更容易拿持。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有着更进一步了解与认同,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于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图3A是图3的局部C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榔头的实施例;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图6A是图6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6B是图6的局部A放大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剖视图;图7A是图7的A-A剖视图;图7B是图7的B-B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剖视图;
图9A是图9的A-A剖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
附图中10--主体11--肋部20--握把21--贯穿孔22--贯穿槽 23--肋槽24--花纹部 30--气管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握把结构改良,主要是包含一主体10、一握把20所组合而成,其中一主体10于接头端位置设一旋动头,旋动头是可螺锁各式螺合件,主体10可为精密起子或为螺丝起子,主体10是可容置于握把20的贯穿孔21内;一握把20于径向位置形成一贯穿孔21以套合于主体10上,且于握把20内的气室充满空气。
请参阅图2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侧视图,因于握把20内的气室充满空气,如此套合于主体10后,握把20即可吸收主体10受重击的震动反弹力道,以间接透过气室的传递,降低操作时的麻震,故当手握持握把20时更具舒适性更容易拿持,图3A是为图3的局部C放大图。
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榔头的实施例,是可将握把20套合于榔头主体10上,使的于操作时可吸收其震动,整体于实施上亦具相同的功效。
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是可将握把20外部增设有花纹部24如图所示即增设有数个具有直向及横向的磨擦力凸小圆点,使之更具有方便握持的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6、图6A、图6B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主体10上具肋部11,握把20相对于主体10的肋部11即成贯穿握把20的肋槽23,使握把20可套合于主体10上。
请继续参阅图7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是可于握把20内增设数个环状排列的贯穿槽22,贯穿槽22无贯通握把20,贯穿槽22内具有空气,使的握持更具便利性及舒适性的功效,图7A、图7B即为图7的A-A、B-B剖视图。
请继续参阅图8并辅以图9、图9A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是可于握把20内增设数个环状排列的贯穿槽22,贯穿槽22是贯通整体的握把20,如此贯穿槽22内即自然具有流通的空气,故于操作时,使握持更具便利性及舒适性的功效,图9A即为图9的A-A剖视图。
继续参阅图10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是可于握把20内增设数个环状排列的贯穿槽22,贯穿槽22是贯通整体的握把20,于贯穿槽22上固设气管30,气管30内具空气,如此亦具相同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主要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主体10,因握把20的气室可充塞空气,可吸收主体10受重击的震动反弹力道,以间接透过气室的传递,降低手的麻震,故当手握持握把20时更具舒适性更容易拿持。
2、握把20可为软性的材质所构成,于内充满空气,故当手在握持时,握把20可配合手的手形而为任意的形状,亦即握持时手握持握把20即类似直接握持于一气囊上,整体于握持时更具便利性,且更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
3、因握把20为软性的材质,故当手在握持时,握把20可为任一的形状,故当手指握持于握把上时,会将握把20的外层软性材质压缩,而握触到较硬材质的主体10,故能更有效施力,整体于时施时更具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兼具新颖及实用的功效,并能改进习用的缺点,确为一极佳的实用新型,诚能符合新型专利的要件,爰依法提起申请,尚祈贵审查委员详核细审,并早日赐准专利为祷!
权利要求1.一种握把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含一主体、一握把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主体于接头端位置设一旋动头;一握把于径向位置形成一贯穿孔以套合于主体上,且于握把内的气室充满空气。
2.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握把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是可将握把外部增设有纹路。
3.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握把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主体上具肋部,握把相对于主体的肋部即成贯穿主体的肋槽,使握把可套合于主体上。
4.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握把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握把内增设数个环状排列的贯穿槽,贯穿槽无贯通握把,贯穿槽内具有空气。
5.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握把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是可于主体外增设数个环状排列的贯穿槽,贯穿槽是贯通握把,贯穿槽内即自然具有流通的空气。
6.依据权利要求第1或5项所述的握把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握把内增设数个环状排列的贯穿槽,贯穿槽是贯通整体的握把,于贯穿槽上固设气管,气管内具空气。
7.依据权利要求第1或5项所述的握把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主体可为精密起子、螺丝起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握把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含一主体、一握把所组合而成,其中一主体于接头端位置设一旋动头;一握把于径向位置形成一贯穿孔以套合于主体上,且于握把内的气室充满空气;藉此因于握把内的气室充满空气,如此套合于主体后,握把即可吸收主体受重击的震动反弹力道,降低操作时的麻震,更具舒适性更容易拿持。
文档编号B25G1/01GK2628236SQ0320630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3日
发明者蔡建郎 申请人:台臂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