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工件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201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柱状工件的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柱状工件的夹持装置,特别涉及在需要将柱状工件与其它部件组合装配、焊接等自动化生产线中使用的夹持器具。所述柱状工件是产品中的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例如泡中泡电光源产品加工中,需要将灯头、芯柱或金属固定支架等几个零件组装、焊接在一起,其中灯头就是一种柱状器件。
背景技术
将几个部件予以组合装配或焊接,是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工序。在这些工序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人工方式或借助于简单的工装夹具完成组装;如果采用自动化生产模式,不可避免地需要预先对其中一个工件予以夹持,再通过机械手等将另一待装配零件运 送过来装配。例如,所述泡中泡是一种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型灯泡的内泡,它主要包括卤素灯头和玻璃芯柱,将卤素灯头和玻璃芯柱的灯脚引线对应焊接后封装在外泡壳内并与外接螺纹接头电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可以使用的灯泡。例如中国专利ZL201110210697. I披露了一种利用泡中泡所制作的灯泡结构,如图I所示,泡中泡包括有前后排列的卤素灯头a和玻璃芯柱b,其中灯头a的玻壳a4中设置有发光用的灯丝a3,灯头a的两个灯脚引线(al、a2)呈直线状并位于灯头a的同一端部,俗称单端灯头;如果将灯头a的两个灯脚引线(al、a2)设置在灯头a的两个端部,俗称双端灯头;玻璃芯柱b内设置有过渡的并呈直线状的两个灯脚引线(bl、b2),两个灯脚引线(bl、b2)分别与灯头a的两个灯脚引线(al、a2)配对焊接。即灯脚引线bl与灯脚引线al焊接,灯脚引线b2与灯脚引线a2焊接连接,从而实现通过芯柱b与灯头a之间电连接。灯脚引线bl与灯脚引线al之间的重叠并列部通过焊接可以形成它们之间的焊点Cl (焊接部位),同理,灯脚引线b2与灯脚引线a2之间的交叉重叠部也可以形成它们之间的焊点c2 (焊接部位)。芯柱b另一端玻璃壳体呈喇叭状连接外接螺纹头d2,其中两个灯脚引线(b3、b4)与外接螺纹头d2的两个电极对应电连接,从而将外部电源引入到泡中泡。根据上述泡中泡的结构,所述灯头一般呈柱状,在焊接、成型等很多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柱状灯头的夹持问题。现有夹持灯头a的方式大多采用人工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也不利于自动化生产过程。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柱状工件的夹持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至少能够对所述工件的两端部予以支撑;还包括活动设置的第二定位臂,所述第二定位臂能够与所述支撑部协作夹持所述工件,所述第二定位臂的运动方向大致与所述工件的轴线垂直。其中,所述底座是支撑整个夹持装置的基础平台。其中,所述支撑部主要用于支撑所述工件,并且至少能够对所述工件的两个端部形成支撑。当然具体支撑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工件的大小、需要与其它联动构件如输送工件的机械手的工作方式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定。所述支撑部可以直接定位在所述底座上,也可以通过其它辅助过渡构件定位在所述底座上。其中,所述第二定位臂的运动方向大致与所述工件的轴线垂直,实际上所述第二定位臂的运动方向也决定了其对所述工件施加的夹持力的方向也大致与所述工件的轴线垂直;又由于所述第二定位臂能够与所述支撑部协作夹持定位所述工件,为此第二定位臂给所述工件施加的夹持力的方向与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工件的两端部位的支撑力的方向,至少是相反的或至少它们的部分主要分力是相反的,并且第二定位臂给所述工件施加的夹持力的施力点也应当位于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两个支撑点之间的位置。这样所述工件上至少具有三个定位点从而能够将所述工件予以固定,以便于下工序的组装使用。至于在与所述工件的轴线相垂直的360°平面范围内,从哪个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定位臂,可以根据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定位臂的顶端部的形状具体确定。具体设置方式至少有如下几种主要情况 (O当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定位臂的顶端部形状全部是平直的面时,所述支撑部的支撑力的方向应当与所述第二定位臂的施力方向相反。(2)当所述支撑部的顶端部的形状全部是平直的面而所述第二定位臂的顶端部具有凹槽时,所述支撑部的支撑力的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定位臂的施力方向完全相反,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夹角,但至少它们的部分主要分力能够相反。(3)当所述支撑部的顶端部的形状是凹槽型而所述第二定位臂的顶端部是平直的面时,所述支撑部的支撑力的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定位臂的施力方向相反,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夹角,但至少它们的部分主要分力能够相反。其次,所述第二定位臂在所述工件上的施力点,也是可以根据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工件两端的具体部位不同而予以选择的。例如当所述工件是泡中泡的呈柱状的双端灯并且所述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灯头两端的灯脚引线上时,所述第二定位臂在所述灯头上的施力点最好也落在非焊接端的灯脚引线上。如果所述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灯头两端的玻璃管上,所述第二定位臂在所述灯头上的施力点应当对应地选择落在所述灯头的玻璃管上。另外,为了使所述第二定位臂在落点定位夹持时不要对所述工件造成较大的冲击,所述支撑部的顶端部、所述第二定位臂的顶端部设置有硅胶或橡胶类的软垫。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至少三点定位的方式对所述工件予以夹持定位,不仅定位可靠,而且定位操作简便,便于进行自动化操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支撑部包括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工件的凹槽。其中,位于所述后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U形,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L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定位臂包括垂直臂;所述垂直臂能够在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上下运动。所述底座的平面是指根据设计需要而设定的基准平面,具体地说,它可以是一个虚拟的设计参考平面,也可以是,当所述底座呈平板状时,上表面的平面就可以选定为所述底座的平面。根据该方案,虽然所述垂直臂的运动方向与所述工件的轴线大致垂直,但在与所述工件的轴线相垂直的360°平面范围内,所述垂直臂的运动方向也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垂直,这样所述垂直臂就能够夹持位于所述凹槽中的工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在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穿过所述底座的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顶端部设置连接板,所述垂直臂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在该方案中,所述升降柱与所述垂直臂之间实际上是大致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其中,所述升降柱主要用于与其它机构协作,接收其它机构的位移信号,所述升降柱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两根或对称设置的三根。即当位于所述升降柱下面的其它机构将所述升降柱抬升起来时,所述升降柱通过所述连接板也将所述垂直臂抬升起来,从而进一步便于人工或机械手将所述工件搁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或将所述工件予以卸载);接着,当所述升降柱下降时,所述垂直臂也随之下降,从而与所述支撑部协作将所述工件夹紧定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升降柱的尾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套在所述升降柱上。其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已经提升起来的所述升降柱、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垂直臂在无需借助于其它力量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下移复位,为此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实质上也是套在所述升降柱上的一种压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在所述升降柱上升的过程中被压缩,在所述升降柱下降的过程中被释 放。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位于所述后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U形,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L型,所述第二定位臂还包括水平臂;所述水平臂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L型凹槽的槽底壁侧,所述水平臂在与所述L型凹槽的槽底壁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左右运动。其中,L型凹槽的槽底壁侧,是指L型凹槽的槽底壁所在一侧方位。这样所述水平臂的运动方向不仅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平行,而且也与L型凹槽的槽底壁的延伸方向大致一致。根据该方案,所述水平臂在与所述L型凹槽的槽底壁大致平行的方向上运动,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推动所述工件的前端部在L型凹槽的槽底壁上移动,从而使所述工件的前端部紧靠在L型凹槽的竖立壁上,这样尽可能使所有的被夹持的所述工件的轴线位于一个确定的方位上,从而便于下工序对其予以焊接加工等。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上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垂直臂协作配合主要是对所述工件予以定位夹持,而所述水平臂主要是用于调整所述工件轴线的定位方位。但无论如何,在装载或卸载所述工件时,所述水平臂也必须移开。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水平拐臂;所述水平拐臂的顶端连接所述水平臂,尾端连接第二复位弹簧,所述水平拐臂通过定位柱连接到所述底座上,所述水平拐臂与所述升降柱或所述连接板形成同步联动。其中,所述水平拐臂的作用主要在于拖动所述水平臂前进或后退运动。其中,所述定位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所述水平拐臂的旋转轴,为此所述定位柱最好连接到所述底座上。其次,所述定位柱可以是独立设置的柱体,也可以是借用所述升降柱作为定位柱。其中,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在于借助于所述水平拐臂拖动所述水平臂复位。由于所述水平臂必须与所述垂直臂同时打开或夹紧所述工件,为此从简化所述工件的夹持装置的结构角度,应当使所述水平拐臂与所述升降柱或所述连接板形成同步联动的结构从而在所述升降柱或所述连接板上下移动的同时,也能同步驱动所述水平拐臂转动。所述水平拐臂与所述升降柱或所述连接板形成同步联动的结构,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第一种,所述升降柱、所述连接板本身或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辅助构件上形成有斜坡面,所述斜坡面的立面竖立在所述底座的平面上,从左视图或右视图看,所述斜坡面的立面上部凸出而下部收缩,呈半V字型,所述水平拐臂的尾端臂体顶靠在所述斜坡面上。这样当所述升降柱、所述连接板向上移动时,所述水平拐臂的尾端臂体沿所述斜坡面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拐臂尾端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拉动所述水平拐臂在所述定位柱上正向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后退离开所述工件;反之当所述连接板向下移动时,所述斜坡面顶动所述水平拐臂的尾端臂体反向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前进顶压在所述工件上。其中,所述水平拐臂的尾端臂体通过滚轮顶靠在所述斜坡面上。第二种,所述升降柱、所述连接板或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柱体上形成有斜坡面,从左视图或右视图看,所述斜坡面的立面上部收缩而下部凸出,呈倒V字型,所述水平拐臂的前端臂体顶靠在所述斜坡面上。这样当所述升降柱、所述连接板向上移动时,所述斜坡面顶动所述水平拐臂的前端臂体正向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后退;反之当所述连接板向下移动时,设置在所述水平拐臂的尾端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拉动所述水平拐臂在所述定位柱上反向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前进顶压在所述工件上。其中,所述水平拐臂的前端臂体通过滚轮顶靠在所述斜坡面上。 在上述两种方案中,如果在所述升降柱上设置所述斜坡面,最好是设置至少两根所述升降柱,其中一根所述升降柱作为所述定位柱,另外一根所述升降柱上设置所述斜坡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垂直臂的顶压点位于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之间,在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支撑臂,所述辅助支撑臂与所述垂直臂大致位于同一轴线上。由于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类似支撑所述工件的桥墩结构,这样为了防止所述垂直臂在顶压所述工件的中间部位时对所述工件的中间部位造成过大的冲击,在与所述垂直臂的轴线大致相同的方向设置所述辅助支撑臂,让所述辅助支撑臂吸收所述垂直臂落点时的部分冲击力。当然从该技术方案的功能上讲,所述辅助支撑臂也可以被认定为所述支撑部的一部分。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需要夹持甚至需要定位的夹持电光源产品中的柱状玻璃管(如泡中泡的柱状灯头、节能灯的柱状灯管等)、柱状电子元器件甚至打火机的柱状气体容腔等类似柱状产品的夹持装置中。


图I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夹持装置所夹持的泡中泡的结构示意 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夹持装置的组装立体 图3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夹持装置的分解示意 图4是从另一个方向显示的所述夹持装置的组装立体示意 图5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夹持装置的右视示意 图6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所述夹持装置的所述水平拐臂与所述连接板形成同步联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夹持泡中泡的柱状灯头为主要实施对象,对实施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夹 持装置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工件是呈柱状的泡中泡的灯头。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底座I,还包括固连在所述底座I上的能够至少对所述灯头a的两端部予以支撑的支撑部2,所述支撑部2包括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灯头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大小最好与所述灯头a两端部适配。其中,所述灯头的中部玻璃管呈圆柱状而其两端部为扁平状,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支撑在所述灯头两端部的扁平状玻璃管上,位于所述前支撑片21a顶端部的凹槽21a呈L型,位于所述后支撑片22顶端部的凹槽22a呈U形,支撑力的方向也位于与所述灯头a的轴线大致相垂直的方向。其中,为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将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设定为基准平面,在后续提及相对位置关系都是以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为基准平面。所述灯头a能够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大致平行地被支撑在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上,防止所述灯头在支撑过程中发生侧滑。还包括能够与所述支撑部2协作夹持定位所述灯头的第二定位臂3,所述第二定位臂3的运动方向大致与所述灯头a的轴线垂直,也就是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垂直。所述第二定位臂3包括垂直臂31 ;所述垂直臂31能够在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大致垂直的方向上上下运动。所述垂直臂31对所述灯头a的中间玻璃管部分施加大致与所述灯头a的轴线垂直的向下夹持力,而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分别对所述灯头a两端的扁平部分施加大致与所述灯头的轴线垂直的向上夹持力,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的支撑力的方向与所述垂直臂31的施力方向相反或至少它们的部分主要分力能够相反,这样所述灯头上至少具有三个定位点从而能够将所述灯头a予以固定夹持,以便于下工序的组装使用。其中,所述垂直臂31在所述灯头上的施力点,也是可以根据所述支撑部2支撑所述灯头两端的具体部位不同而予以选择。例如当所述支撑部2的所述后支撑片22支撑在所述灯头两端的灯脚引线上时,所述垂直臂31应当与所述后支撑片22上下对齐并将对所述灯头上的施力点也落在灯脚引线上。如果所述支撑部2支撑在所述灯头两端的玻璃管上,所述垂直臂31在所述灯头上的施力点可以选择落在所述灯头的玻璃管上。另外,为了使所述垂直臂31在落点定位夹持时不要对所述灯头造成较大的冲击,所述垂直臂31的顶端部设置有硅胶软垫。还有可以是,由于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类似支撑所述灯头的桥墩结构,这样为了防止所述垂直臂31在顶压所述灯头的中间部位时对所述灯头的中间部位造成过大的冲击,在所述前支撑片21和后支撑片22之间并与所述垂直臂31的轴线大致相同的方向设置辅助支撑臂(图中未画出),这样让所述辅助支撑臂吸收所述垂直臂31落点时的部分冲击力。其中所述辅助支撑臂可以设置在所述底座I上,其高度与所述灯头的被支撑部位适配。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至少三点定位的方式对所述灯头予以夹持定位,不仅定位可靠,而且定位操作简便,便于进行自动化操作。如图2所示,还包括在与所述底座I的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穿过所述底座I的两根升降柱4,两根所述升降柱4的顶端部41同时与连接板32的尾端连接,所述垂直臂31连接在所述连接板32的前端部,所述升降柱4与所述垂直臂31之间实际上是大致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两根所述升降柱4尾端部42通过连接块43连接起来,所述底座I与所述连接块43之间设置有分别套在两根所述升降柱4上的两个第一复位弹簧42a ;所述连接块43上还设置有便于其它驱动机构向上推动所述连接块43和两根所述升降柱4上升的撑杆44。当位于所述升降柱4下面的其它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撑杆44将所述连接块43、所述升降柱4抬升起来时,所述升降柱4通过所述连接板32也将所述垂直臂31抬升起来,所述垂直臂31与所述支撑部2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便于人工或机械手将所述灯头搁置在所述支撑部2上(或将所述灯头予以卸载),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2a在所述升降柱4上升的过程中被压缩,撤消其它驱动机构的驱动力时,借助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2a恢复弹力及已经提升起来的所述升降柱4、所述连接板32和所述垂直臂31自身的重力能够自动下移复位,从而所述垂直臂31与所述支撑部2协作将所述灯头a夹紧定位,这样不用设置具有向下驱动力的驱动机构,减少生产制造成本。
所述第二定位臂3还包括水平臂33 ;所述水平臂33位于所述前支撑片21顶端部L型凹槽21a的槽底壁21al侧,即位于所述L型凹槽21a的槽底壁21a所在一侧方位。所述水平臂33在与所述L型凹槽21a的槽底壁21al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左右运动。这样所述水平臂33的运动方向不仅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大致平行,而且也与L型凹槽21a的槽底壁21al的延伸方向大致一致。根据该方案,所述水平臂33在与所述L型凹槽21a的槽底壁21al大致平行的方向上运动,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推动所述灯头的前端部在L型凹槽21a的槽底壁21al上移动,从而使所述灯头的前端部紧靠在L型凹槽21a的竖立壁21a2上,这样尽可能使所有的被夹持的所述灯头的轴线位于一个确定的方位上,从而便于下工序对其灯脚引线予以焊接加工等。另外,为了使所述水平臂33在推动、夹持所述灯头时不要对所述灯头造成较大的冲击,所述水平臂33的顶端部设置有软垫33b。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上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垂直臂31协作配合主要是对所述灯头予以定位夹持,而所述水平臂33主要是用于调整所述灯头轴线的定位方位。根据上述功能和结构,一般先让所述水平臂33最先到位矫正所述灯头的轴线的定位方位,再让所述垂直臂31落下夹持所述灯头。在装载或卸载所述灯头a时,所述水平臂33也必须移开。为此,还包括能够拖动所述水平臂33前进或后退运动的水平拐臂33a ;所述水平拐臂33a以其中一根所述升降柱4为旋转轴连接到所述底座上,所述水平拐臂33a的顶端33al连接所述水平臂33,尾端33a2连接第二复位弹簧34,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能够拖动所述水平拐臂33a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33离开所述灯头。由于所述水平臂33必须与所述垂直臂31同时打开或夹紧所述灯头,为此从简化所述灯头的夹持装置的结构角度,又减少动力提供装置,应当使所述水平拐臂33a与所述连接板32形成同步联动的结构从而在所述连接板32上下移动的同时,也能同步驱动所述水平拐臂33a转动。为了使所述水平拐臂33a与所述连接板32形成同步联动的结构,在所述连接板32的后端部位设置有带有斜坡面32al的辅助构件32a,所述斜坡面32al的立面竖立在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11上,如图5所示,所述斜坡面32al的立面上部凸出而下部收缩,呈半V字型,为了同步联动的流畅性,所述水平拐臂33a的尾端33a2臂体上设置有滚轮5,所述滚轮5顶靠在所述斜坡面32al上。这样当所述连接板32向上移动时,在设置在所述水平拐臂33a尾端33a2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拉动下,所述滚轮5沿所述斜坡面32al滑动,所述水平拐臂33a绕所述升降柱4逆时针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33后退离开所述灯头;反之当所述连接板32向下移动时,所述斜坡面32al顶动所述滚轮5反向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33前进顶压在所述灯头上。另外,所述辅助构件32a也可以设置在另一根所述升降柱4上。为了控制所述连接板32、所述垂直臂31下降的最大行程从而防止所述垂直臂31过大力矩冲击所述灯头a,在所述底座I与所述连接板32之间还设置有限位套筒13a,所述限位套筒13a套在其中一根未与所述水平拐臂33a连接的所述升降柱4上,所述限位套筒13a固连在所述底座I上,所述升降柱4在所述限位套筒13a中可以滑动。对于与所述水平拐臂33a连接的另一根所述升降柱4,其外也套设有限位套筒13b,与上述不同的是,将所述水平拐臂33a可转动地套在所述限位套筒13b外,在所述水平拐臂33a的上下端设置有垫 圈(15、14),这样,所述垫圈(15、14)不仅能够与所述限位套筒13a组合限定所述连接板32、所述垂直臂31下降的最大行程,而且所述垫圈(15、14)还能限制限定所述水平拐臂33a在轴向的跳动。为了使所述水平拐臂33a与所述连接板32形成同步联动的结构,还可以是,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板32的前端部位设置有辅助构件32b,所述辅助构件32b上形成有斜坡面32bl,所述斜坡面32bl的立面上部收缩而下部凸出(与图5所示的方向相反),呈倒半V字型,为了同步联动的流畅性,所述水平拐臂33a的前端33al臂体设置有滚轮5a,所述滚轮5a顶靠在所述斜坡面32bl上,所述水平拐臂33a的尾端33a2连接的第二复位弹簧34a是一种压簧。这样当所述连接板32向上移动时,所述滚轮5沿所述斜坡面32bl滑动,所述斜坡面32bl驱使所述水平拐臂33a绕所述升降柱4上的所述限位套筒13b逆时针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33后退;反之当所述连接板32向下移动时,设置在所述水平拐臂33a的尾端33a2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a弹性作用力下使所述水平拐臂33a绕所述升降柱4上的所述限位套筒13b顺时针旋转,并使所述水平臂33前进顶压在所述灯头a上。根据上述结构,以所述撑杆44或所述连接块43为基础,不仅能够实现本夹持装置与自动化生产设备之间的自动衔接,而且也可以实现所述水平拐臂33a与所述垂直臂31联动从而同步夹持或卸载所述灯头。为此,本夹持装置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中作为部件配套使用。
权利要求
1.柱状エ件的夹持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干,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至少能够对所述エ件的两端部予以支撑;还包括活动设置的第二定位臂,所述第二定位臂能够与所述支撑部协作夹持所述エ件,所述第二定位臂的运动方向大致与所述エ件的轴线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エ件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臂包括垂直臂;所述垂直臂能够在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上下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滑动穿过所述底座的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顶端部设置连接板,所述垂直臂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干,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升降柱的尾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套在所述升降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后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U形,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L型,所述第二定位臂还包括水平臂;所述水平臂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L型凹槽的槽底壁侧,所述水平臂在与所述底座的平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左右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后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U形,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的凹槽呈L型,所述第二定位臂还包括水平臂;所述水平臂位于所述前支撑片顶端部L型凹槽的槽底壁侧,所述水平臂在与所述L型凹槽的槽底壁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左右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拐臂;所述水平拐臂的顶端连接所述水平臂,尾端连接第二复位弹簧,所述水平拐臂通过定位柱连接到所述底座上,所述水平拐臂与所述升降柱或所述连接板形成同步联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柱或所述连接板上形成有能够驱动所述水平拐臂转动的斜坡面,所述水平拐臂顶靠在所述斜坡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臂的顶压点位于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之间,在所述前支撑片和后支撑片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支撑臂,所述辅助支撑臂与所述垂直臂大致位于同一轴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柱状工件的夹持装置,特别涉及在需要将柱状工件与其它部件组合装配、焊接等自动化生产线中使用的夹持器具,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至少能够对所述工件的两端部予以支撑;还包括活动设置的第二定位臂,所述第二定位臂能够与所述支撑部协作夹持所述工件,所述第二定位臂的运动方向大致与所述工件的轴线垂直,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需要夹持甚至需要定位的夹持电光源产品中的柱状玻璃管(如泡中泡的柱状灯头、节能灯的柱状灯管等)、柱状电子元器件甚至打火机的柱状气体容腔等类似柱状产品的夹持装置中。
文档编号B25B11/00GK102837273SQ20121033685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李洪普 申请人:李洪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