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配件支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9252阅读: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力施工生产领域,具体是环形配件支承机构。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电力施工生产时,各种配件堆叠在一起,工作人员在应用到具体配件时从配件堆内选取。因许多电力施工生产场合所应用到的配件种类和数量繁多,从配件堆内选取配件效率低,且易造成配件损坏。现今工作人员将各种配件分类堆放,这便于工作人员直接拿取所需的配件,能提高施工生产效率和减小配件损坏的机率。作为电力施工生产中配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环形密封圈、环形框架等环形配件也采用分类堆放的方式,然而,环形配件采用该方式不便于批量转移,从环形配件堆内取出一个环形配件时依然存在牵绊和刮擦的问题,这易造成环形配件损坏,且会对施工生产效率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环形配件支承机构,其应用时便于对环形配件进行批量转移,能避免取出一个环形配件时出现牵绊和刮擦的问题,进而能减小环形配件的损坏机率和提高电力施工生产效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环形配件支承机构,包括立柱、底板、支承板及定位杆,所述立柱的数量为两根,底板的数量为两块,两块所述的底板均纵向水平设置且两者在横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两根所述的立柱下端分别固定于两块底板上端面中央部位;所述支承板横向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连接,支承板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的支承板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排布;所述定位杆倾斜设置且其下端固定于支承板上,每块支承板上均固定有多根定位杆。

为了增加本发明应用时固定环形配件的数量,进一步的,所述支承板采用角钢,支承板中的两块矩形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45°,且支承板两矩形面板连接部位的水平高度高于其两侧边缘的水平高度;所述支承板的两块矩形面板上均连接有定位杆。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8°~53°。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成本低,本发明应用时,环形配件可套设于定位杆上,每根定位杆上放置一个环形配件,便于对环形配件进行批量转移,也便于操作人员取出环形配件,取出一个环形配件时不会牵绊到另一个环形配件,如此,本发明能避免因取出环形配件时环形配件之间发生牵绊而造成受牵绊的环形配件损坏,能减小环形配件的损坏机率和提高电力施工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

本技术:
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所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立柱,2、底板,3、支承板,4、定位杆,5、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环形配件支承机构,包括立柱1、底板2、支承板3及定位杆4,其中,立柱1的数量为两根,底板2的数量为两块,两块底板2均纵向水平设置且两者在横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两根立柱1下端分别固定于两块底板2上端面中央部位。本实施例的支承板3横向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1连接,支承板3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支承板3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排布。本实施例的定位杆4倾斜设置且其下端固定于支承板3上,每块支承板3上均固定有多根定位杆4。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定位杆4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为48°~53°。

本实施例的支承板3采用角钢,支承板3中的两块矩形面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45°,且支承板3两矩形面板连接部位的水平高度高于其两侧边缘的水平高度。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支承板3的两块矩形面板上均连接有定位杆4。为了增强本实施例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还设置有两端分别与两块底板连接的加强板5。

本实施例应用时,环形配件挂设于定位杆4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环形配件支承机构,包括立柱、底板、支承板及定位杆,其中,立柱的数量为两根,底板的数量为两块,两块底板均纵向水平设置且两者在横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两根立柱下端分别固定于两块底板上端面中央部位。支承板横向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连接,支承板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支承板在竖直方向上等间距排布。定位杆倾斜设置且其下端固定于支承板上,每块支承板上均固定有多根定位杆。本发明应用时便于对环形配件进行批量转移,能避免取出一个环形配件时出现牵绊和刮擦的问题,进而能减小环形配件的损坏机率和提高电力施工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蕾
技术研发日:2016.08.17
技术公布日:2018.03.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