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轴拆卸装置及拆卸半轴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19712阅读:18008来源:国知局
半轴拆卸装置及拆卸半轴的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汽车维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轴拆卸装置及拆卸半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半轴也称等速驱动轴,是变速箱与驱动轮之间传递扭矩的轴,其位于变速箱内的一端一般通过花键与变速箱差速器齿轮连接,而变速箱外侧则设置有一个半轴移动节,半轴移动节通过一轴杆和一固定节将扭矩传递给轮毂。

现有技术中拆卸汽车半轴是通过将撬杠插入半轴移动节与变速箱的间隙,用力撬压使半轴移动节与变速箱分离,从而拆下半轴。

通过撬杠拆卸半轴,撬压过程受半轴移动节端面及变速箱形状影响,如果端面不平或变速箱无撬压支点则拆卸不便;撬压过程中撬杠易滑脱对人身造成伤害;半轴受力方向与轴线不重合,撬压过程易对半轴及变速箱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轴拆卸装置及拆卸半轴的方法,以方便、安全的拆卸汽车半轴,提高拆卸过程的安全性,减少对半轴及变速箱造成损伤,且拆卸过程不受半轴及变速箱形状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半轴拆卸装置,包括:用于从周侧面夹持半轴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平行设置;由所述第一夹持件上伸出的第二连接臂和由所述第二夹持件上伸出的第一连接臂;以及连杆驱动装置,所述连杆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相对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主连杆和第二主连杆,所述第一主连杆和所述第二主连杆铰接,铰接位置为距离所述第一主连杆的第一端预设距离处及距离所述第二主连杆的第一端预设距离处;所述第一主连杆的第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所述第二主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接臂上;所述第二连接臂上设有滑动配合部,所述滑动配合部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且所述滑动配合部的滑动轨迹与所述第二主连杆的第一端的轨迹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臂背离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一端形成连接杆,所述第二主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板状部,在所述板状部上设置有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第一主连杆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二连接臂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槽中,所述第二导向柱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板状部,所述第二连接臂位于两个所述板状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均为长形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槽在长度方向上呈弧线或直线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包括两个平行的伸出板,两个所述伸出板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半轴的外径,且小于所述半轴上移动节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连杆形成有安装孔,所述第一主连杆穿过所述安装孔,并通过安装销轴与所述第二主连杆铰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利用如上所述的半轴拆卸装置拆卸半轴的方法,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从周侧面夹持半轴,所述连杆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相对平行移动,以将所述半轴由变速箱上卸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半轴拆卸装置及拆卸半轴的方法,通过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从周侧面夹持半轴,并利用连杆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相对平行移动,从而使半轴和变速箱分离。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撬杠拆卸半轴相比,由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相对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使得由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传递给半轴移动节均匀稳定、且沿着半轴轴向的作用力,不会对半轴的直线度造成不利影响,不易对半轴造成损伤,也不易造成变速箱的变形,而且使用不受半轴移动节和变速箱端面形状限制,此外,避免了滑脱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且使用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轴拆卸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利用图1所示的半轴拆卸装置拆卸半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半轴拆卸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利用图1所示的半轴拆卸装置拆卸半轴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轴拆卸装置,包括:用于从周侧面夹持半轴的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平行设置;由第一夹持件1上伸出的第二连接臂4和由第二夹持件2上伸出的第一连接臂3;以及连杆驱动装置,连杆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连接臂3和第二连接臂4连接,以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用于从半轴的周侧面夹持半轴,其形状可为U字型,也可以为与半轴周侧面相贴合的圆弧形等。第二连接臂4为由第一夹持件1上伸出的长臂部件、第一连接臂3为由第二夹持件2上伸出的长臂部件,用于使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与连杆驱动装置连接。连杆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移动,例如相对靠近或远离;可选的,连杆驱动装置可以为机械驱动装置,也可以为液压驱动装置或气缸驱动装置等。

本实施例的半轴拆卸装置在使用时,将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插入半轴移动节10和变速箱11之间的缝隙,并使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与半轴的周侧面相贴合,连杆驱动装置通过第一连接臂3和第二连接臂4,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移动,且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随着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远离地移动到一定距离,第一夹持件1抵持在半轴移动节10端面上、第二夹持件2抵持在变速箱11端面上,而随着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进一步相对远离地移动,第一夹持件1进一步朝背离变速箱11的方向抵顶半轴移动节10,从而使变速箱11内部半轴的花键与变速箱差速器齿轮分离,进而实现半轴和变速箱11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轴拆卸装置,通过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从周侧面夹持半轴,并利用连杆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从而使半轴和变速箱11分离。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撬杠拆卸半轴相比,由于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使得由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传递给半轴移动节10均匀稳定、且沿着半轴轴向的作用力,不会对半轴的直线度造成不利影响,不易对半轴造成损伤,也不易造成变速箱11的变形,而且使用不受半轴移动节和变速箱端面形状限制,此外,避免了滑脱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且使用方便省力。

具体的,连杆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主连杆6和第二主连杆5,第一主连杆6和第二主连杆5铰接,铰接位置为距离第一主连杆6的第一端预设距离处及距离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预设距离处;第一主连杆6的第一端滑动连接在第一连接臂3上,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接臂4上;第二连接臂4上设有滑动配合部,滑动配合部滑动连接在第一连接臂3上,且滑动配合部的滑动轨迹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的轨迹平行。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背离第二夹持件2的一端形成连接杆9,第二主连杆5的第二端与连接杆9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机械驱动装置对第一主连杆6末端施加力,使得第一主连杆6绕第一主连杆6第一端旋转,从而驱动与第一主连杆6铰接的第二主连杆5旋转,第二主连杆5推动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铰接的第二连接臂4,使得第二连接臂4上设置的滑动配合部相对第一连接臂3滑动,从而使滑动配合部沿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轨迹相平行的轨迹运动,进而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由于第二主连杆5的第二端与连接杆9铰接,即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的轨迹为圆弧线,因此,滑动配合部的滑动轨迹为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的轨迹同心的圆弧形,从而使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其中,所述预设距离、以及各元件长度等具体参数,可以根据机械设计运动学原理及增力比等计算确定。此外,滑动配合部可为导槽与导向柱配合结构,也可为其他现有的可实现滑动配合的结构。

本实施例采用连杆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可实现较大的增力比,使用方便省力,操作人员可手持连接杆9和第一主连杆6,从而更方便省力的握持半轴拆卸装置,同时,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可保持相对平行移动,使得由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传递给半轴移动节10的力均匀稳定,受力方向沿着半轴轴向,不易对半轴和变速箱11造成损伤。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臂3包括板状部301,在板状部301上设置有第一导槽8和第二导槽7;第一主连杆6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导向柱601,第二连接臂4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401;第一导向柱601滑动设置在第一导槽8中,第二导向柱401滑动设置在第二导槽7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包括板状部301,可便于第二连接臂4上设置的滑动配合部滑动连接在第一连接臂3上,也便于第一主连杆6与第一连接臂3滑动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导向柱和导槽实现上述的滑动配合,具体的,第一主连杆6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导向柱601,第二连接臂4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401;第一导向柱601滑动设置在第一导槽8中,第二导向柱401滑动设置在第二导槽7中。通过导向柱和导槽滑动配合,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安装。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臂3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板状部301,第二连接臂4位于两个板状部30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4设置于两个板状部301之间,限制第二连接臂4仅能沿两个板状部301之间的间隙移动,从而保证半轴拆卸装置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不发生摇晃,使得由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传递给半轴移动节10的力均匀稳定,进一步保障半轴拆卸装置不对半轴和变速箱11造成损伤。具体的,两个板状部301平行且相对设置,在每一板状部301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导槽8和第二导槽7,第一主连杆6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臂3铰接处及第二连接臂4与第一连接臂3铰接处分别开设铰接孔,导向柱穿过铰接孔且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板状部301对应的导槽中,从而限制第二连接臂4及第一主连杆6更稳固不发生摇晃。

进一步的,第一导槽8和第二导槽7均为长形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槽8和第二导槽7为开设在板状部301特定位置的长形通孔,第一导槽8用于对第一主连杆6的第一段进行导向,第二导槽7用于对第二连接臂4进行导向,以使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保持相对平行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槽8和第二导槽7具体的尺寸及设置角度可以根据机械设计运动学原理及增力比等计算确定。

优选地,第二导槽7在长度方向上呈弧线或直线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槽7呈弧线延伸,为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的轨迹同心的圆弧形,可保证第二导向柱401的滑动轨迹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的轨迹平行,从而更加方便、简洁、可靠地保证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保持相对平行移动。作为一种替换方式,第二导槽7也可呈直线延伸,而第二导向柱401的直径小于第二导槽7的宽度,使得第二导向柱401在第二导槽7中运动时有一定的旷量,可保证第二导向柱401的滑动轨迹与第二主连杆5的第一端的轨迹平行,为圆弧形轨迹,从而使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保持相对平行移动,保证半轴和变速箱11受力沿半轴的轴向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均包括两个平行的伸出板,两个伸出板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半轴的外径,且小于半轴上移动节10的外径。

两个伸出板可夹持在半轴的周侧面的两侧,通过使两个伸出板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半轴的外径,且小于半轴上移动节10的外径,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时,第一夹持件1的两个伸出板和第二夹持件2的两个伸出板分别抵在半轴移动节10和变速箱11上,以便于对半轴进行加持,通过第一夹持件1的伸出板和第二夹持件2的伸出板向半轴移动节10和变速箱11施加沿半轴轴向的反向的力,易于半轴与变速箱11分离。当然,夹持件的形状并不仅限于上述形状,还可以为可与半轴周侧面贴合的半圆弧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更好地保护半轴和变速箱11,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与半轴移动节10及变速箱11相贴合的表面上还可设置有柔性垫层,其中柔性垫层的材质可为尼龙或橡胶等柔性材料。

进一步的,第二主连杆5形成有安装孔501,第一主连杆6穿过安装孔501,并通过安装销轴与第二主连杆5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连杆5形成有安装孔501,安装孔501可以为直接在第二主连杆5上开设的矩形通孔,第一主连杆6穿过安装孔501,并通过安装销轴与第二主连杆5铰接,安装销轴安装于安装孔501侧壁上,使得第一主连杆6在安装孔501中可绕安装销轴在一定角度内旋转。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主连杆5设置安装孔501,第一主连杆6穿过安装孔501,并通过安装销轴与第二主连杆5铰接,可以使操作半轴拆卸装置时,第一主连杆6相对于第二主连杆5旋转时更稳固,保证半轴拆卸装置不发生摇晃,使得由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传递给半轴移动节10的力均匀稳定,进一步保障半轴拆卸装置不对半轴和变速箱11造成损伤。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如上的半轴拆卸装置拆卸半轴的方法,如图2所示,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从周侧面夹持半轴,连杆驱动装置通过第一连接臂3和第二连接臂4,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以将所述半轴由变速箱上卸下。

本实施例提供的拆卸半轴的方法,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半轴拆卸装置,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从周侧面夹持半轴,并利用连杆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平行移动,从而使半轴和变速箱11分离。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撬杠拆卸半轴相比,由于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相对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使得由第一夹持件1和第二夹持件2传递给半轴移动节10均匀稳定、且沿着半轴轴向的作用力,不会对半轴的直线度造成不利影响,不易对半轴造成损伤,也不易造成变速箱11的变形,而且使用不受半轴移动节和变速箱端面形状限制,此外,避免了滑脱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且使用方便省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