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3644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棘轮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棘轮扳手有关,尤指一种使用双制齿的棘轮扳手结构。



背景技术:

现行棘轮扳手的种类相当的多,其具有不同的结构,功效均相同,然而棘轮扳手大致上可再区分为单一制齿型及双制齿型,而双制齿型的棘轮扳手主要是通过两个制齿分别啮合于棘轮件的结构,以达到顺时针或逆时针驱转螺固物的目的。

但是,双制齿型的棘轮扳手通常于两个制齿之间设有一弹簧,使得两个制齿在安装时,需考虑到扳手本体的空间结构,若空间结构过于狭小或是无特殊设计,则使两个制齿的安装不易,造成组装上的困扰,并且,业内人士在两个制齿的安装过程中,考虑到空间结构的限制,将两个制齿制成外形不平整状,以便于通过狭小的空间进行组装,如此将使得两个制齿的结构强度降低,不利于操作使用,还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控向槽的开口端呈外扩状,以便使两个制齿的导柱装入时,无须紧压或靠抵两个制齿,使其间的弹性体呈压缩,如此组装快速且便利;而两个制齿的顶面及底面为平整状,能够保留原有的结构强度,有利于维持扭力表现。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包括:一本体,其一端具有一头部,头部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相反设置的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贯穿设有一第一容置槽,第一容置槽一侧连通一第二容置槽,第二容置槽自第一面开放,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之间连通一第三容置槽;一棘动件,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容置槽内,棘动件的外周缘环设有多个棘齿;两个制齿,分别侧向移动地设置于第三容置槽内,两个制齿一侧具有一齿部,用以啮合于所述的棘齿,两个制齿之间设有一弹性体,且两个制齿分别具有平整状且呈相反设置的一顶面及一底面,所述的顶面各凸设有一导柱;一控向件,枢设于第二容置槽内,控向件上端设有一拨动部,下端设有一承接部,及一接收部,该接受部连接于拨动部与承接部之间,并使拨动部与承接部彼此隔开,接收部用以接收两个制齿的部分,且使承接部承接两个制齿的底面,拨动部的底侧朝向承接部设有一控向槽,控向槽用以接收两个制齿的导柱,控向槽具有一开口端,开口端呈外扩状;以及一定位装置,设置于控向件与第二容置槽的内壁间,用以定位控向件,使控向件驱使两个制齿啮合于棘动件,进而控制棘动件正向或反向驱转螺固物。

其中,第一容置槽近于第一面设有一凹环槽,凹环槽与第一容置槽同轴设置,棘动件一端环设有一凹槽,凹槽与凹环槽之间设有一C形扣。

其中,凹环槽与第三容置槽之间设有一退让缺口。

其中,退让缺口位于垂直第一容置槽轴心线的方向上。

其中,定位装置包括一设置于控向件的背面的弹簧槽,用以供一顶件及一弹簧组设于其内,及设置于第二容置槽壁面的两个定位沟,供顶件配合定位。

其中,顶件为中空件。

其中,第二容置槽的底侧凹设有一内底槽,内底槽与第三容置槽呈阶级状,以供承接部枢设。

其中,两个制齿的相对端各设有一卡槽,以供弹性体的端部容置。

其中,控向槽的开口端的宽度大于两个制齿的导柱间的常态距离。

借此,本实用新型在组装过程中,不需要利用两个制齿挤压弹性体方式,即能够快速地装入控向槽定位,使组装相当快速且便利。

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退让缺口,使所述的两个制齿的导柱能够自由无阻碍地经过退让缺口快速地进入控向件的控向槽,以使组装更为快速,且两个制齿保留平整状的顶面及底面,使得两个制齿的结构仍为完整型,并未受到破坏,不影响扭力表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向件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齿经由退让缺口装入控向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沿图4的6-6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体10 头部11

第一面12 第二面13

第一容置槽14 凹位槽141

第二容置槽15 定位沟151

内底槽152 第三容置槽16

退让缺口17 棘动件20

棘齿21 驱动槽22

凹槽23 C形扣30

制齿40 齿部41

顶面42 底面43

导柱44 卡槽45

弹性体50 控向件60

拨动部61 承接部62

接收部63 控向槽64

开口端641 内壁642

弹簧槽65 定位装置70

弹簧71 顶件7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于上述实用新型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现以具体实施例说明。实施例中各种不同对象按适于列举说明的比例,而非按实际组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在此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结构,包括:

一本体10,其一端具有一头部11,头部11具有一第一面12及一相反设置的第二面13,第一面12及第二面13之间贯穿设有一第一容置槽14,且第一容置槽14呈圆形槽状或大概呈圆形槽状,其一侧连通一第二容置槽15,且第二容置槽15自第一面12开放,其中,第一容置槽14与第二容置槽15之间连一第三容置槽16。另外,第一容置槽14近于第一面12设有一凹环槽141,凹环槽141与第一容置槽14同轴设置,且凹环槽141与第三容置槽16之间还设有一退让缺口17,退让缺口17位于垂直第一容置槽14轴心线的方向上,且退让缺口17较凹环槽141更接近第一面12。

一棘动件20,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容置槽14内,且棘动件20的外周缘环设有多个棘齿21。其中,棘动件20中央处设有一贯穿状的驱动槽22,驱动槽22内缘呈多角状,且棘动件20一端环设有一凹槽23,借此,利用一C形扣30设置于凹槽23与凹环槽141之间,使棘动件20装设于本体10的第一容置槽14内。

两个制齿40,分别侧向移动地设置于第三容置槽16内,每一制齿40一侧具有一齿部41,用以啮合所述的棘齿21,且每一制齿40具有一平整状且呈相反设置的一顶面42及一底面43,顶面42邻近边缘凸设有一导柱44。此外,两个制齿40之间设有一弹性体50,且两个制齿40的相对端各设有一卡槽45,以供弹性体50的端部容置。

一控向件60,枢设置第二容置槽15内,控向件60上端设有一拨动部61,下端设有一承接部62,及一接收部63,该接收部63连接于拨动部61与承接部62之间,并使拨动部61与承接部62彼此隔开。接收部63用以接收所述两个制齿40的部分,且使承接部62承接两个制齿40的底面43。其中,拨动部61的底侧朝向承接部62设有一控向槽64,控向槽64用以接收所述的两个制齿40的导柱44,控向槽64还具有一呈外扩状的开口端641,及位于开口端641内缘两侧的内壁642,两个内壁642用以推靠两个制齿40的导柱44,以便操控两个制齿40与棘动件20的啮合关系。

并且,控向槽64的开口端641的宽度大于所述的两个制齿40的导柱44间的常态距离(即弹性体50尚未受到挤压的状态),以便使所述的两个制齿40能够快速地装入控向件60的控向槽64内。

一定位装置70,设置于控向件60与第二容置槽15的内壁间,用以定位控向件60,使控向件60驱使所述的两个制齿40啮合于棘动件20,进而控制棘动件20正向或反向驱转螺固物。其中,定位装置70包括一设置于控向件60的背面的弹簧槽65,用以供一弹簧71及一顶件72依序组设于其内,及设置于第二容置槽15壁面的两个定位沟151,两个定位沟151平行于第一容置槽14的轴心线设置,以供顶件72受弹簧71推抵而配合定位。于本实用新型中,顶件72为中空件,其内部受弹簧71的端部容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容置槽15的底侧凹设有一内底槽152,内底槽152与第三容置槽16呈阶级状,以供承接部62枢设,使得控向件60枢设于第二容置槽15内,无须额外设置其他构件,以节省构件的成本。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借由控向件60的承接部62承接两个制齿40的底面43,因部分承靠而无发生脱落的疑虑,两个制齿40均保留平整状的顶面42及底面43,使得两个制齿40的结构尚为完整型,并未受到破坏,而不影响扭力表现。

配合图5及图6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借由凹环槽141与第三容置槽16之间的退让缺口17,使所述的两个制齿40的导柱44能够自由无阻碍地经过退让缺口17并进入控向件60的控向槽64内,且配合控向槽64的外扩状的开口端641宽度大于所述的两个制齿40的导柱44间的常态距离的结构,使组装过程中,不需要利用两个制齿40挤压弹性体50方式,即能够快速地装入控向槽64定位,使组装相当快速且便利。

并且,通过控向件60的拨动操作,以及定位装置70的定位效果,而能使控向件60选择性地定位于其中之一定位沟151位置上,使其一制齿40卡掣于棘动件20,而使棘轮扳手用于正向或反向驱转螺固物。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一个最佳实施例作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与范畴下做各种不同形式的改变。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不违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均等变化,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