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501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驱动马达和传动装置的冲击工具。

[

背景技术:
]

冲击扳手作为一种冲击工具,普遍用于拧紧钢结构的螺栓,在传统情况下具有输出轴、冲击部件、驱动轴,其中输出轴具有一个输出端和一个冲击端,冲击端具有一个用于支撑驱动轴的轴承孔,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冲击扳手的冲击部件间断地带动输出轴进行间断旋转,并将在一定时间段内储存的冲击力传递给输出轴,在冲击部件储存冲击力的时间段,输出轴相对于工件静止不动,此时驱动轴相对于输出轴空转,由于转动过程中的部分润滑油脂已经被甩出去,在润滑不足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发生的滑动摩擦并产生高温,从而影响到输出轴和驱动轴的使用寿命,甚至会让电动扳手产生额外的噪音。

[

技术实现要素:
]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输出轴的润滑以延长使用寿命的冲击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冲击工具,具有电机7驱动的驱动轴1、冲击部件2、输出轴3,其中驱动轴1驱动冲击部件2做旋转运动,并带动输出轴3做输出旋转运动,所述输出轴3具有位于前端的输出端3c及位于后端的冲击端3d,该冲击端3d的截面宽度大于输出端3c,该输出轴的冲击端具有收容驱动轴末端的轴承孔3a,上述冲击部件2具有与所述输出轴的冲击端冲击配合的凸起2a;所述输出轴3的冲击端具有凹设的狭长凹槽3b,且所述狭长凹槽与轴承孔3a连通。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狭长凹槽3b具有一个离输出轴3轴心线最远的点 3b’,点3b’距离输出轴3轴心的距离大于驱动轴1与冲击部件2配合面1a的半径。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狭长凹槽3b两端的距离长度大于驱动轴1的直径。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3c与冲击端3d呈T形构造,且狭长凹槽沿冲击端3d纵长方向凹设。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驱动轴1后端具有行星架1d,所述冲击部件2通过弹簧5与行星架1d抵接。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行星架1d具有两个行星轮6,所述电机7与所述行星轮6直接啮合。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驱动轴1上具有V形槽1c,V形槽1c与冲击部件2之间设有钢珠4。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驱动轴1内具有贯穿前端面的通道1b,以与轴承孔3a连通。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驱动轴1设有通道1b,该通道自驱动轴1的后端向前凹设,并贯穿驱动轴1前端外侧壁,以面对轴承孔的内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输出轴的轴承孔上的凹槽将轴承孔内的润滑油脂与外部油脂连通,当输出轴轴承孔内的润滑脂因流失而减少时,外部油脂可以通过凹槽及时进行补充,并吸收输出轴与驱动轴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了输出轴与驱动轴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的剖视图;

图2是驱动轴的立体视图;

图3是冲击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4是输出轴的立体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驱动轴,1a、配合面,1b、通道,1c、V形槽,1d、行星架,2、冲击部件,2a、冲击部件凸起,3、输出轴,3a、轴承孔,3b、狭长凹槽,3b’、狭长凹槽距离输出轴轴心最远点,3c、输出端,3d、冲击端,4、钢球,5、弹簧,6、行星轮,7、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具具有电机7驱动的驱动轴1、冲击部件2、输出轴3,驱动轴1后端具有行星架1d,冲击部件2通过弹簧5与行星架1d抵接,行星架1d具有两个行星轮6,所述电机7与所述行星轮6直接啮合输入,所述驱动轴1上具有V形槽1c,V形槽1c与冲击部件2之间设有钢珠4,电机7通过与行星轮6的啮合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轴1,驱动轴通过钢珠4将动力传递给冲击部件,冲击部件受到钢珠4以及弹簧5的作用力,在驱动轴1上前后移动并间断的带动输出轴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3具有位于前端(A向为前端)的输出端3c及位于后端的冲击端3d,该冲击端3d的截面宽度大于输出端3c并成T形构造,该输出轴的冲击端3d具有收容驱动轴末端的轴承孔3a,冲击部件2具有与所述输出轴的冲击端3d冲击配合的凸起2a,当冲击部件2移动到驱动轴的前端时,凸起2a撞击输出轴的冲击端,此时驱动轴1与输出轴3同步旋转,冲击部件2移动到驱动轴1的后端时,此时驱动轴1相对于输出轴3空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防止驱动轴1相对于输出轴3空转时产生高温,输出轴轴承孔3a上凹设有补充润滑油脂的狭长凹槽3b,所述狭长凹槽3b与轴承孔3a连通,狭长凹槽3b的外缘轮廓优选的是矩形,即狭长凹槽沿冲击端3d纵长 方向凹设,为了防止狭长凹槽3b被驱动轴1的台阶面堵住,狭长凹槽3b两端的距离长度大于驱动轴的直径。当然狭长凹槽3b也可为其他形状,即只要狭长凹槽离输出轴3轴心最远的一点3b’到轴心的距离大于驱动轴与冲击部件配合面1a的半径,以便油脂可以顺利补充到轴承孔3a内,同样也可解决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实现对轴承孔3a的油脂进一步补充,驱动轴1内部设有贯穿前端面的通道1b,以与轴承孔3a连通,并且所述通道1b进一步贯穿驱动轴1前端支撑部的外侧壁,以面对轴承孔3a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给输出轴轴承孔进行润滑油脂补充的方案还有很多的替代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