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摄像机及模具自动定位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621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摄像机以及一种模具自动定位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模具加工行业也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模具做基础,不管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还是出门的交通公具,尤其是汽车零件,都依赖于模具才能制造生产,随着模具需求量的增长,对模具加工的效率要求也日益增加。

模具智能化、网络化制造要求通过机械手实现模具零件在不同设备间进行自动的装夹,要实现零件在不同机床设备上精确的安装,就需要机械手能准确找到各机床夹具上的定位点,从而使机械手快速精准的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坐标,实现零件装夹。

目前,机械手定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光电开关进行定位,对设备的工作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模具加工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容易造成定位系统出现误判,导致模具零件安装失败,甚至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摄像机及模具自动定位装夹装置。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摄像机及模具自动定位装夹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数据输出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数据输出模块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为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输入模块为影像加速卡。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内存模块及视觉运行模块;所述内存模块分别与所述数据输入模块及所述视觉运行模块连接,所述视觉运行模块与所述数据输出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输出模块为通讯端口。

一种智能摄像机,包括传感器、影像加速卡、摄像机内存、视觉运行模块及通讯端口;所述传感器、影像加速卡、摄像机内存、视觉运行模块及所述通讯端口依次连接。

一种模具自动定位装夹装置,包括智能摄像机、控制模块、执行模块及上位机;所述智能摄像机、控制模块及执行模块依次相连,并且智能摄像机还与上位机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模块为机械手。

一种模具自动定位装夹装置,包括智能摄像机、PLC控制器、机械手及上位机;所述智能摄像机、PLC控制器及机械手依次相连,并且PLC控制器还与上位机相连。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摄像机及自动装夹的定位装置可通过智能摄像机对机床夹具的定位点进行数据采集及处理,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控制模块进而控制执行模块进行装夹,定位准确度高,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低,而且采用了内置配置软件,能实现功能化编程,二次参数配置方便,工作效率高,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摄像机及自动装夹的定位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摄像机及自动装夹的定位装置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摄像机及自动装夹的定位装置200包括智能摄像机10、控制模块20、执行模块30及PC模块40。智能摄像机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1、数据输入模块12、数据处理模块13、数据输出模块14。数据处理模块13包括内存模块131及视觉运行模块132。数据采集模块11、数据输入模块12、内存模块131、视觉运行模块132、数据输出模块14、控制模块20及执行模块30依次相连,并且数据输出模块14还与上位机40相连。

优选的,数据采集模块11为传感器,数据输入模块12为影视加速卡,内存模块131为摄像机内存,数据输出模块14为通讯端口,控制模块20为PLC控制器,执行模块30为机械手。

数据采集模块11可对模具夹具的定位点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输入模块12可将数据采集模块11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内存模块131;视觉运行模块132能对内存模块131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拍摄的数据和摄像头内存中的预存的数据进行匹配,通过比对获得定位的准确信息;数据输出模块14可将视觉运行模块132处理的数据传送给控制模块20;控制模块20可根据数据输出模块14传送的数据控制执行模块30进行模具夹具的装夹;输出模块14还连接上位机40,将数据传给上位机40保存。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摄像机及自动装夹的定位装置200在工作时,数据采集模块11可对模具夹具的定位点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输入模块12传送至内存模块131,视觉运行模块132可对内存模块131存储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拍摄的数据和摄像头内存中的预存的数据进行匹配,通过比对获得定位的准确信息,最后将信息通过数据输出模块14反馈到控制模块20,控制模块20根据反馈的信息控制执行模块30进行定位装夹,同时数据输出模块14与PC模块40相连,可将数据传送至上位机40保存。

控制模块20优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PLC控制器,能实现功能化编程及二次参数配置,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得到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