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体的开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1755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开闭体的开闭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开闭体的开闭装置具备:具有相互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支承壁部的树脂制的支承部件;具有分别插入第一及第二支承壁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支承销。开闭装置具备:配置于第一及第二支承壁部之间且供支承销插通的带轮;张挂于带轮且与开闭体连接的传动带;及以使开闭体开闭的方式使带轮绕支承销的轴线从动旋转并使传动带移动的电驱动源。第一支承壁部具有供支承销的对应的轴线方向端部插通的插通孔及为了使在成形后的第一支承壁部不存在焊缝而与插通孔连续的狭缝。在贯通插通孔的支承销的轴线方向顶端形成有卡合部,卡合部具有能够卡合于插通孔的周缘部的台阶与连接于台阶且朝向卡合部的顶端缩径的锥部。
【专利说明】
开闭体的开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开闭体的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般的,开闭体的开闭装置具备带轮与张挂于带轮的传动带,传动带与开闭体连接。该装置通过电驱动源使带轮从动旋转来使传动带移动,从而使开闭体开闭。
[0003]如图6所示,例如专利文献I所述的开闭装置具备树脂制的支承部件101。支承部件101具有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并列配置且相互一体地形成的一对支承壁部101a、101b。在两支承壁部101a、101b之间配置了带轮102的状态下,带轮102的支承销104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别支承于两支承壁部101a、101b。在带轮102张挂有带103。各支承壁部101a、1lb具有在从带轮102的轴线朝向该带轮102与带103的接触部的径向上开口的开口部,呈大致U字形、SP非环状形状。在两支承壁部101a、1lb的开口部分别压入支承销104的轴线方向两端部,支承销104被支承在两支承壁部101a、101b。由此,带轮102能够绕该支承销104旋转地被支承。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52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专利文献I中,若两支承壁部101a、1lb在其开口部持续承受支承销104,则有产生不从因支承销104的压入荷重而变形的状态恢复的所谓蠕变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有支承销104的支承松动的情况。在未在带103施加张力的情况或者在带103的张力暂时降低的情况下,有支承销104从两支承壁部1 Ia、1 Ib脱落的可能性。
[0009]作为一对支承壁部,也已知有一种分别具有能够插入支承销的贯通孔的环状形状的一对支承壁部。然而,在支承部件的成形时,熔融树脂在各支承壁部的贯通孔周围分支而流动后合流,因此在该合流部产生焊接线(以下称为“焊缝”)。因此,在上述那样的两支承壁部的贯通孔插入支承销来支承带轮的情况下,有以焊缝为起点而在支承壁部产生龟裂、支承销从两支承壁部脱落的可能性。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支承带轮的支承销从支承部件的支承壁部脱落的开闭体的开闭装置。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2]解决上述课题的开闭体的开闭装置是使开闭体开闭的开闭装置,树脂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相互相对地配置的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支承销,该支承销具有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带轮,该带轮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之间且供所述支承销插通;传动带,该传动带张挂于所述带轮且与所述开闭体连接;及电驱动源,该电驱动源使所述带轮绕所述支承销的轴线从动旋转且使所述传动带移动,从而使所述开闭体开闭,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具有:供所述支承销的对应的轴线方向端部插通的插通孔、及用于使成形后的该第一支承壁部不存在焊缝而与所述插通孔连续的狭缝,在所述支承销的贯通所述插通孔的轴线方向顶端形成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具有:能够卡合于所述插通孔的周缘部的台阶、及连接于该台阶且朝向所述卡合部的顶端缩径的锥部。
[0013]解决上述课题的开闭体的开闭装置是使开闭体开闭的开闭装置,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相互相对地配置的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支承销,该支承销具有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带轮,该带轮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之间,并具有:供所述支承销插通的销插通孔、及相对于该销插通孔扩开的轴承安装孔;轴承,该轴承具有:以与所述销插通孔的周缘部抵接的状态被压入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外圈、配置于该外圈的径向内侧且供所述支承销插通的内圈、及配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传动带,该传动带张挂于所述带轮且与所述开闭体连接;电驱动源,该电驱动源使所述带轮隔着所述轴承绕所述支承销从动旋转且使所述传动带移动,从而使所述开闭体开闭;及衬垫,在该衬垫与所述内圈抵接且该衬垫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或第二支承壁部抵接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销插通于该衬垫。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仰视图。
[0015]图2A是放大表示图1的踏板的后端部的部分仰视图。
[0016]图2B是放大表不图1的踏板的后端部的部分俯视图。
[0017]图3A是表示图1的从动带轮的纵剖视图。
[0018]图3B是图3A的部分放大图。
[0019]图4是表示应有了图1的开闭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0020]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方式的开闭装置的纵剖视图。
[0021 ]图6是表示以往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对开闭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将车辆的前后方向仅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及下方分别仅称为“上方”及“下方”。另外,将朝向车室内方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仅称为“车内侧”,将朝向车室外方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仅称为“车外侧”。
[0023]如图4所示,车辆的车身10具有乘降用的开口11,作为使该开口 11开闭的开闭体的滑动门1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身10。在车辆的地板12形成有朝向开口 11的凹部13,且在该凹部13设置有作为支承部件的踏板17。
[0024]如图1所示,踏板17由树脂材料构成,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21与从该主体部21的车外侧的部位向下方(图1中与图纸正交的身前侧)延伸的下轨22。该下轨22大致沿主体部2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下轨22具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纵壁。另外,在比下轨22靠车内侧且与下轨22相邻的位置上,踏板17具有从主体部21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引导壁23、24、25。这些引导壁23?25以大致沿下轨22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0025]在主体部21中,在比下轨22靠车内侧且与下轨22相邻的位置设置有驱动单元30。该驱动单元30具有在比引导壁25靠后方且固定于主体部21的作为电驱动源的带减速机的电机3和通过该电机31驱动的驱动带轮单元32。另外,驱动单元30具有一对带轮、即带齿的从动带轮33、34和惰轮35。从动带轮33、34分别绕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主体部21的前端及后端。惰轮35绕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比引导壁24靠车内侧且与引导壁24相邻的主体部21的部位。
[0026]驱动单元30具有作为卷绕于从动带轮33、34等的传动带的环状的环形带齿带36。环形带齿带36具有接近下轨22侧的第一部位与从下轨22分离侧的第二部位作为在两个从动带轮33、34之间大致沿下轨22延伸的部位。第一部位抵接于引导壁23?25的与下轨22相对的部位。第二部位与驱动带轮单元32啮合,且以挂到惰轮35的方式通过引导壁24与惰轮35之间,并且抵接于引导壁23的与下轨22相反侧的部位。当通过电机31对驱动带轮单元32进行驱动,所示从动带轮33、34等从动旋转,且环形带齿带36大致沿下轨22在与驱动带轮单元32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移动。
[0027]在环形带齿带36的第一部位的规定位置(图1的状态下的引导壁25的附近的位置)例如设置有由金属板构成的大致U字形的带侧支架37。该带侧支架37夹持环形带齿带36,由此,以与环形带齿带36—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带36。在所述滑动门16例如固定有由金属板构成的大致臂状的门侧支架38,且在该门侧支架38连结有引导部件39,该引导部件39能够移动地安装于下轨22。该引导部件39紧固于带侧支架37。因此,当带侧支架37与环形带齿带36—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滑动门16与引导部件39及门侧支架38—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带侧支架37、门侧支架38及引导部件39构成引导辊单元GR。引导部件39具有能够绕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且能够在所述下轨22上滚动的一对辊39a,引导滑动门1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0028]接着,对后侧的从动带轮34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0029]如图2A、图2B及图3A所示,主体部21在其后端具有沿下方延伸的有底大致筒状的脚部41和从该脚部41的后侧的纵壁41a的下端部及上端部向后方分别伸出的一对大致平板状的支承壁部42、43。两支承壁部42、43以相互成大致平行的方式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相对地配置。两支承壁部42、43和纵壁41a具有朝向后方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形的带轮支承部40。踏板17在脚部41中紧固于所述凹部13。
[0030]作为第二支承壁部的下方的支承壁部42具有在车辆的高度方向贯通其中央部的安装孔44。该安装孔44具有圆形的插入孔44a及在其下方相对于该插入孔44a扩开的大致四角形的嵌合孔44b。另外,支承壁部42具有以连续于嵌合孔44b的方式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四角筒状的包围壁45。进一步,如图2A所示,在支承壁部42形成有狭缝46,该狭缝46从安装孔44的规定角度位置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换言之,与安装孔44连续。该狭缝46是通过将支承壁部42与包围壁45—起局部切除而形成的。
[0031]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支承壁部的上方的支承壁部43具有圆形的插通孔47,该插通孔47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贯通该支承壁部43的中央部且与安装孔44为同心。该插通孔47具有比安装孔44的插入孔44a的内径小的内径。另外,支承壁部42具有在插通孔47的周围向上方延伸且相对于插通孔47扩开的大致圆筒状的防护壁48。进一步,如图2B所示,在支承壁部43形成有狭缝49,该狭缝49从插通孔47的规定角度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换言之与插通孔47连续。该狭缝49是通过将支承壁部43与防护壁48—起局部切除而形成的。
[0032]狭缝46、49用于使在成形后的支承壁部42、43不存在焊缝。具体而言,各狭缝46、49可以在踏板17的成形时通过模具(滑动式)形成,也可以通过从踏板17的成形后的最初的支承壁部、即未形成狭缝而存在焊缝的状态的支承壁部中切除焊缝来形成。
[0033]在两支承壁部42、43分别插入支承销5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支承销50的轴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该支承销50具有大径部51,大径部51具有与插入孔44a的内径相同的外径,并且具有等同于插入孔44a的下端与插通孔47的下端之间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距离的长度。另外,支承销50具有小径部52,小径部52具有与插通孔47的内径相同的外径,并且具有等同于插通孔47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距离的长度。进一步,支承销50具有连接于大径部51的下端的头部53与连接于小径部52的上端的卡合部54。
[0034]头部53呈比包围壁45的内壁面、即嵌合孔44b稍小的大致四棱柱形。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头部53具有比包围壁45的长度小的长度。即,头部53相对于包围壁45的下端、即包围壁45的顶端向上方缩进。
[0035]另一方面,如图3B中放大所示,卡合部54具有连接(连续)于小径部52的上端的卡定部55和连接(连续)于该卡定部55的上端的引导部56。卡定部55具有:相对于小径部52扩径且连接(连续)于小径部52的上端的第一台阶55a;及连接(连续)于该第一台阶55a且朝向卡定部55的上端即顶端缩径的第一锥部55b,卡定部55形成为大致圆台形。引导部56具有:相对于卡定部55的上端扩径且连接(连续)于该卡定部55的第二台阶56a;及连接(连续)于该第二台阶56a且朝向引导部56的上端即顶端缩径的第二锥部56b,引导部56形成为大致圆台形。即,卡合部54呈在车辆的高度方向(支承销50的轴向)上使大致圆台两层重叠的形状。卡定部55及引导部56均具有比插通孔47的内径大且比防护壁48的内径小的最大径。另外,卡定部55及引导部56均具有比插通孔47的内径小的最小径。
[0036]卡定部55的最大径比引导部56的最大径大。另外,第一锥部55b相对于支承销50的轴线的倾斜角度比第二锥部56b相对于支承销50的轴线的倾斜角度小。并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卡合部54具有比防护壁48的长度小的长度。即,卡合部54相对于防护壁48的上端即顶端向下方缩进,防护壁48越过卡合部54的顶端而从支承壁部43延伸。
[0037]从下方向上方相对于带轮支承部40组装支承销50。因此,在组装支承销50时,相对于支承壁部42的插入孔44a依次插入卡合部54及小径部52,接着插入大径部51。通过使插入嵌合孔44b的头部53与插入孔44a下端的周缘部卡合,或者,使大径部51的上端与插通孔47下端的周缘部卡合,从而限制支承销50向上方的移动。以卡合部54的引导部56及卡定部55阶段地推开支承壁部43的插通孔47的方式插入(压入)插通孔47,接着将小径部52插入插通孔47。大径部51的下端部及头部53构成支承销50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小径部52及卡合部54构成支承销50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通过使贯通了插通孔47的卡定部55的第一台阶55a与插通孔47上端的周缘部卡合,从而限制支承销50向下方的移动。因此,使支承销50相对于带轮支承部40防脱。如上所述,在支承壁部43形成有狭缝49。该狭缝49使在将卡合部54插入插通孔47时的支承壁部43的弹性变形容易,抑制对该支承壁部43的负荷。
[0038]如图3A所示,从动带轮34配置于两支承壁部42、43之间,支承销50的大径部51插通从动带轮34且支承该从动带轮34。从动带轮34具有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的主体部60及板部65。主体部60具有大致筒状的带轮部61,且具有连接于该带轮部61的上端部的盖壁部62,该带轮部61具有与支承销50同心的圆形的轴承安装孔61a。盖壁部62具有供大径部51插通的圆形的销插通孔62a,且呈大致圆环形状。另外,主体部60具有与销插通孔62a的内壁面连续且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凸台部63,且具有从带轮部6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大致环状的防脱部64。通过使凸台部63的上端接近插通孔47的下端的周缘部,从而限制主体部60向上方的移动。
[0039]在带轮部61的外周部遍及其整周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与从动带轮34轴线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齿。这些多个齿形成为能够与环形带齿带36啮合。防脱部64位于凸台部63的上端的下方,因此即使凸台部63与支承壁部43抵接,防脱部64也不与支承壁部43干涉。
[0040]在主体部60安装有轴承70。该轴承70在与销插通孔62a的下端的周缘部、即盖壁部62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被压入轴承安装孔61a。轴承70具有:外圈71;配置于该外圈71的径向内侧且供大径部51插通的内圈72;及配置于外圈71与内圈72之间的多个大致球状的滚动体73。即,主体部60借助轴承7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销50的大径部51。从动带轮34、具体而言主体部60利用比滑动摩擦小的滚动摩擦,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销50。
[0041]所述板部65具备:具有与轴承安装孔61a的内径相等的外径的大致圆筒状的插入部66;从该插入部66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大致环状的防脱部67;及从插入部66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大致圆环状的引导凸缘68。在防脱部67的上端与带轮部61的下端抵接的状态下,将插入部66压入轴承安装孔61a,从而将板部65固定于主体部60。在该状态下,插入部66的上端接近轴承70的外圈71的下端或与轴承70的外圈71的下端抵接。防脱部67具有与主体部60的防脱部64的外径相等的外径,并与该防脱部64协同动作,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对与带轮部61啮合的环形带齿带36进行防脱。
[0042]在板部65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衬垫75。该衬垫75具有大致圆筒状的限制部76,限制部76具有等同于大径部51的外径的内径和比引导凸缘68的内径稍小且比外圈71的内径小的外径。衬垫75具有大致圆环状的引导凸缘77,该引导凸缘77配置于限制部76的引导凸缘68的上方,并从衬垫75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引导凸缘77具有比插入部66的内径稍小的外径。在限制部76的下端及上端分别与插入孔44a上端的周缘部及内圈72的下端抵接的状态下,在衬垫75的限制部76插通有大径部51。在该状态下,板部65的防脱部67位于限制部76的下端的上方,因此防脱部67不与支承壁部42干涉。
[0043]在相对于带轮支承部40组装支承销50时,大径部51依次插通衬垫75、内圈72及主体部60。此时,限制部76的外周面接近引导凸缘68的内周面,且引导凸缘77的外周面接近插入部66的内周面,从而以与内圈72等同心地配置的方式引导衬垫75。由此,相对于配置于两支承壁部42、43之间的从动带轮34等顺利地组装支承销50。
[0044]前侧的从动带轮33的支承结构由于与后侧的从动带轮34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045]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6]在沿支承销50的轴线方向相对于在两支承壁部42、43之间配置有从动带轮34等的带轮支承部40组装支承销50时,卡合部54以通过第一锥部55b等使狭缝49在周向打开的方式推开插通孔47并贯通该插通孔47。通过使第一台阶55a与插通孔47的周缘部卡合,从而使卡合部54相对于该插通孔47防脱。狭缝49具有能够促进在卡合部54通过插通孔47时产生的支承壁部43的弹性变形的开口宽度即可,因此即使在该支承壁部43产生蠕变变形,也能够抑制支承销50的支承松动。另外,狭缝49以在成形后的支承壁部43不存在焊缝的方式形成,从而消除以该焊缝为起点在该支承壁部43产生龟裂。前侧的从动带轮33也具有与后侧的从动带轮34相同的作用。
[0047]如上所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48](I)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49具有能够促进在卡合部54通过插通孔47时产生的支承壁部43的弹性变形的开口宽度即可,因此即使在该支承壁部43产生蠕变变形,也能够抑制支承销50的支承松动。另外,狭缝49以在成形后的支承壁部43不存在焊缝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消除以该焊缝为起点在该支承壁部43产生龟裂。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销50从支承壁部43脱落。
[0049](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线方向在支承壁部43的插通孔47插通支承销50的对应的轴线方向端部时,卡合部54能够以通过第二锥部56b及第一锥部55b使狭缝49在周向打开的方式依次推开插通孔47且顺利地通过该插通孔47。
[0050](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锥部56b相对于支承销50的轴线的倾斜角度比第一锥部55b相对于支承销50的轴线的倾斜角度大。因此,在沿轴线方向在支承壁部43的插通孔47插通支承销50的对应的轴线方向端部时,能够抑制为了在最初阶段推开插通孔47所需要的第二锥部56b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即为了通过插通孔47所需要的第二锥部56b(引导部56)的移动距离。
[0051 ] (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锥部56b的最大径比第一锥部55b的最大径小。因此,在沿该轴线方向在支承壁部43的插通孔47插通支承销50的对应的轴线方向端部时,卡合部54能够以通过第二锥部56b及第一锥部55b使狭缝49在周向打开的方式缓缓推开插通孔47且顺利地贯通该插通孔47。
[0052](5)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壁部43具备越过卡合部54的顶端而突出并包围卡合部54的防护壁48。通过防护壁48,能够抑制卡合部54的顶端与周边部件干涉,能够抑制伴随该干涉而使支承销50从支承壁部43脱落的情况。
[0053](6)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带轮34(33)借助轴承70支承成绕支承销50(大径部51)旋转自如,从而能够减轻从动带轮34(33)的旋转时的负荷。另外,从动带轮34(33)在轴承70的外圈71与销插通孔62a的周缘部抵接且衬垫75与内圈72及支承壁部42抵接的状态下支承于支承销50。因此,例如即使附加来自环形带齿带36等的外力和/或重力,也能够限制从动带轮34(33)靠近支承壁部42,即限制从动带轮34(33)向支承销50的轴线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因从动带轮34(33)在其旋转时与支承壁部42滑动接触而导致负荷增加这一情况。
[0054](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衬垫75(限制部76)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从而能够容易调整从动带轮34(33)与支承壁部42之间的轴线方向的间隙。尤其是,若采用称为轴环的一般的机械元件部件作为衬垫75,配合制造不均或者设计变更等而适当交换轴环,从而能够容易应对上述间隙的调整。
[0055](8)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将从动带轮34(33)组装到带轮支承部40前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板部65 (引导凸缘68)抑制衬垫75从从动带轮34脱落。能够使从动带轮34(33)等对于带轮支承部40的组装性提高。
[0056](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衬垫75与板部65卡合,从而抑制衬垫75的轴心相对于从动带轮34(33)偏离。能够使支承销50对于从动带轮34(33)及衬垫75的组装性提高。
[0057](1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支承销50的组装方向与环形带齿带36等对于踏板17的组装方向一致,从而能够使支承销50的组装性提高。
[0058](11)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板部65抑制沙尘等侵入轴承70内部。
[0059]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那样变更。
[0060].如图5所示,也可以从上方相对于依照所述带轮支承部40的结构的带轮支承部90组装依照所述支承销50的结构的支承销80。带轮支承部90具有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相互相对地配置的一对大致平板状的支承壁部91、92。在作为第一支承壁部的下方的支承壁部91形成有与所述支承壁部43相同的插通孔93及防护壁94,在作为第二支承壁部的上方的支承壁部92形成有圆形的嵌合孔95,该嵌合孔95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贯通该支承壁部92的中央部且与插通孔93为同心。自不必说,在各支承壁部91、92形成用于使焊缝不存在的狭缝(省略图示)。
[0061]支承销80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头部81且具有与所述支承销50相同的大径部82、小径部83及卡合部84,该头部81具有与嵌合孔95的内径相等的外径。因此,在从上方向下方相对于带轮支承部90组装支承销80时,相对于支承壁部92的嵌合孔95依次插入卡合部84、小径部83、及大径部82,将头部81压入嵌合孔95。通过使大径部82的下端与插通孔93上端的周缘部卡合,从而限制支承销80向下方的移动。进一步,相对于支承壁部91的插通孔93插入(压入)卡合部84,将小径部83插入插通孔93。通过使贯通了插通孔93的卡合部84的台阶与插通孔93下端的周缘部卡合,从而限制支承销80向上方的移动。
[0062]伴随支承销80的向带轮支承部90的组装,配置于两支承壁部91、92之间的从动带轮34(33)等支承于支承销80。尤其是,在轴承70的内圈72插通大径部82时,即使由于该大径部82与内圈72之间的摩擦力而在轴承70作用向下方的移动力,也通过与支承壁部91抵接的衬垫75来限制轴承70的移动。
[0063]即使这样变更也得到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支承销80的小径部83可以压入插通孔93,也可以松动插入。另外,支承销80的大径部82可以压入销插通孔62a,也可以松动插入。另外,支承销80的大径部82可以压入轴承70(内圈72),也可以松动插入。另外,支承销80的大径部82可以压入衬垫75(限制部76),也可以松动插入。
[006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销50的大径部51可以压入插入孔44a,也可以松动插入。同样的,支承销50的小径部52可以压入插通孔47,也可以松动插入。
[006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销50的大径部51可以压入轴承70(内圈72),也可以松动插入。
[006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销50的大径部51可以压入衬垫75(限制部76),也可以松动插入。
[0067].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销50的大径部51上端可以与通孔47下端的周缘部抵接,也可以接近。
[006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防护壁48从支承壁部43延伸到至少与卡合部54的上端相同的位置即可。另外,也可以省略防护壁48。
[0069].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锥部56b的最大径也可以与第一锥部55b的最大径相等。
[0070].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锥部56b相对于支承销50的轴线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第一锥部55b相对于支承销50的轴线的倾斜角度相等或比其小。
[007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支承销50的卡合部54的引导部56(第二台阶56a、第二维部56b)。
[007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下方的支承壁部42的狭缝46。另外,支承销50的下端部相对于下方的支承壁部42的支承结构为任意。
[007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滚动体的轴承作为轴承70。
[007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轴承70。在该情况下,从动带轮34(33)可以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销50、80,也可以与支承销50、80—起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带轮支承部40、90 ο
[007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衬垫75。尤其在与轴承70—起省略衬垫75的情况下,主体部60及板部65也可以一体形成。即,从动带轮34(33)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
[007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惰轮35的支承结构与从动带轮34等的支承结构相同。
[0077]?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踏板17兼用作支承部件,但也可以与踏板17分开,设置树脂制的支承部件。
[007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带轮与传动带的组合,取代带齿的从动带轮34(33)与环形带齿带36的组合,例如也可以采用无齿的带轮与无齿的环形带或金属丝的组合,也可以采用链轮与链条的组合。
[0079].开闭体也可以是摆门、后门、行李箱盖、天窗或者窗玻璃等。
【主权项】
1.一种开闭装置,使开闭体开闭,该开闭装置具备: 树脂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相互相对地配置的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 支承销,该支承销具有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 带轮,该带轮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之间且供所述支承销插通; 传动带,该传动带张挂于所述带轮且与所述开闭体连接;及 电驱动源,该电驱动源使所述带轮绕所述支承销的轴线从动旋转且使所述传动带移动,从而使所述开闭体开闭, 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具有:供所述支承销的对应的轴线方向端部插通的插通孔、及用于使成形后的该第一支承壁部不存在焊缝而与所述插通孔连续的狭缝, 在所述支承销的贯通所述插通孔的轴线方向顶端形成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具有:能够卡合于所述插通孔的周缘部的台阶、及连接于该台阶且朝向所述卡合部的顶端缩径的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台阶为第一台阶,所述锥部为第一锥部, 所述卡合部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锥部的顶端且相对于该顶端扩径的第二台阶、及连接于该第二台阶且朝向所述卡合部的顶端缩径的第二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锥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销的轴线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锥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销的轴线的倾斜角度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锥部具有比所述第一锥部的最大径小的最大径。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具有防护壁,该防护壁从该第一支承壁部至少延伸到与所述卡合部的顶端相同的位置并包围所述卡合部。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带轮具有:供所述支承销插通的销插通孔、及相对于该销插通孔扩开的轴承安装孔, 该开闭装置具备轴承和衬垫, 所述轴承具有:在与所述销插通孔的周缘部抵接的状态下被压入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外圈;配置于该外圈的径向内侧且供所述支承销插通的内圈;及配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 在所述衬垫与所述内圈抵接且所述衬垫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或第二支承壁部抵接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销插通于所述衬垫。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带轮具有主体部和板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具有所述轴承安装孔的筒状的带轮部;连接于所述带轮部的第一端部且具有所述销插通孔的盖壁部;及从所述带轮部的第一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防脱部, 所述板部具有:组装于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圆筒状的插入部;与所述带轮部的第二端部抵接且从所述插入部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防脱部;及从所述插入部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引导凸缘。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衬垫与所述板部卡合。9.一种开闭装置,使开闭体开闭,该开闭装置具备: 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相互相对地配置的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 支承销,该支承销具有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 带轮,该带轮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及第二支承壁部之间,并具有:供所述支承销插通的销插通孔、及相对于该销插通孔扩开的轴承安装孔; 轴承,该轴承具有:以与所述销插通孔的周缘部抵接的状态被压入所述轴承安装孔的外圈、配置于该外圈的径向内侧且供所述支承销插通的内圈、及配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 传动带,该传动带张挂于所述带轮且与所述开闭体连接; 电驱动源,该电驱动源使所述带轮隔着所述轴承绕所述支承销从动旋转且使所述传动带移动,从而使所述开闭体开闭;及 衬垫,在该衬垫与所述内圈抵接且该衬垫与所述第一支承壁部或第二支承壁部抵接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销插通于该衬垫。
【文档编号】E05F11/54GK105874141SQ20148007018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3日
【发明人】铃木诚, 铃木诚一, 酒井伸, 中西英介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