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腐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128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防腐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腐制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防腐制品。
技术背景目前,大部分氟塑料衬里防腐制品的内衬工艺都是采用光板松衬、缠绕等方法成型。这些方案的缺陷在于钢材的线胀系数约为1.2X10—5mm/(mmX °C),而氟塑料的线胀系数是钢材的10倍,若在常压常温下使用并不会出现 严重的问题, 一旦在高温工况下使用,两者的巨大热胀性能差异将导致氟塑 料衬层比钢要长出很多,而在低温时,氟塑料衬层又比钢要收縮得更多。如 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那么采用一般钢衬氟塑料制品制造的内衬层在一些结 构不连续处如法兰面拐角和接管处就会产生应力集中,在这个集中应力作用 下,最终产生应变,导致宏观裂纹出现,也就是疲劳失效。如果温度交变的 同时,制品内衬层还处于负压下工作,则会加速疲劳失效。另一方面,由于 化工防腐制品大多为非标制品,结构通用性差,而一般钢衬氟塑料制品由于 二次加工性不好,往往只能成型较为简单的结构。例如,对于支撑环、偏心 接管、内伸件等均无法制造。此外,氟塑料衬里制造比较难,主要就是它的 焊接温度较高以及加工温度范围窄。焊接存在的瑕疵及质量缺陷很多。但是 焊缝质量的检测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仪器。 一般钢衬氟塑料制品的质量检测 往往只是进行电火花测试。长期实践表明,电火花测试只能检测出不到75% 的质量问题。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案。例如,有人 在氟塑料衬层中内置粗钢丝或细钢丝网加强,以缓冲材料之间巨大的性能差 异以及抵抗负压的工况。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经济的成本,使用初期确实也能收到较为可靠的效果。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产品渐渐失 去其设计的耐负压性能。拆解会发现,里面的钢丝或者将氟塑料分离,或者 干脆不见踪影。分析表明,该工艺由于没有根本解决氟塑料和钢两种材料间 自身的巨大性能差异,再加之缠绕成型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及 使用寿命。还有人采用松衬法制备钢衬四氟制品,该产品具有制造简单、价 格低廉的特点,然而它的不足在于质量不稳定,其次是只能在常压下使用, 在交变温度下使用效果不理想,另外使用寿命也最短。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新型内衬聚四氟乙烯钢制防腐活接[申请号 200520020967.2]。还有人实用新型了一种聚四氟乙烯防腐制品[申请号 01238203.5],由聚四氟乙烯层和金属网组成,金属网位于聚四氟乙烯层之间, 其特征是金属网的网格为菱形状。该聚四氟乙烯防腐制品克服了现有方形网 格金属网聚四氟乙烯防腐制品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制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并 使制作工艺更趋优化。上述的方案虽然采用了聚四氟乙烯作为内衬,但是内 衬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其整体所产生的形变与钢材基体的形变之间仍然具 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内衬和基体的连接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并且制造 难度大。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由于材料的线胀系数差异较 大,在温度差异较大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使用寿命变短,耐真空性能 降低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线胀性能差异所产生的问题, 大幅延长使用寿命,耐真空能力强的新型防腐制品。本实用新型还有一 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结构通用性差,二次加 工性不好,往往只能成型较为简单的结构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根 据不同的结构进行设计,应用范围广,二次加工性能好的新型防腐制品。本实用新型再有一 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结构复杂,造价成本高,产品的缺陷瑕疵难以检测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能够及时有效地检测出产品的缺陷的新型防腐制品。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新型防腐制品,包括一个基体,在基体的内壁设有衬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 层是由若干个组件拼合而成的,衬层的整体形状与基体内壁形状相适应,衬 层和基体之间是通过粘合层固定在一起的,上述的衬层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 制成,基体由钢材制成。本实用新型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作为制造内衬的材料,采用钢材 作为基体,基体的形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可熔性聚四氟乙烯是一种具备防 腐、电绝缘、抗渗透、耐疲劳等优异物理化学性能的氟塑料,同时它还有良 好的熔融、焊接等加工性能。本实用新型使两者复合成为一体并同时具备钢 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这两种材料的各自优异性能。其中钢基体层主要起 结构强度作用,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层主要起防腐蚀作用。虽然可熔性 聚四氟乙烯(PFA)同样有热胀冷縮的趋势,但是在粘合层的强力约束下,使得 它每单位长度内产生的应变都被限制在各个组件自己的小范围内,而不会波及或传递到相邻的范围。也就是说它产生的应变被平均分布在整个长度上,不会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也不会发生疲劳失效。作为优选,所述的衬层面向基体的一侧附有玻璃纤维布。 由于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具有良好的熔融、焊接的加工性能,作为优选,所述的衬层的各个组件之间的结合部是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l.有效地克服了材料的线胀系数差异 较大的问题,抗渗透性强,不易造成应力集中,使用寿命长和耐真空能力强。2. 扩展了产品的使用领域,可成型复杂构件,应用范围广,二次加工性能好。3. 整体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及时有效地检测出产品的 缺陷,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基体l、衬层2、组件2K粘合层3、玻璃纤维布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 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新型防腐制品,包括一个基体1,在基体1的内壁设有衬层 2。基体1的形状根据需要设计。衬层2是由若干个组件21拼合而成的,衬 层2的整体形状与基体1内壁形状相适应。如图2所示,衬层2和基体1之 间是通过粘合层3固定在一起的,上述的衬层2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制成, 基体1由钢材制成。衬层2面向基体1的一侧附有玻璃纤维布4。衬层2的各 个组件21之间的结合部是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的。由于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作为制造内衬的材料,采用钢材作为基 体。本实用新型使两者复合成为一体并同时具备钢和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这两种材料的各自优异性能。其中钢基体层主要起结构强度作用,而可熔性 聚四氟乙烯(PFA)层主要起防腐蚀作用。虽然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同样有热胀冷缩的趋势,但是在粘合层的强力约束下,使得它每单位长度内产生的 应变都被限制在各个组件21自己的小范围内,而不会波及或传递到相邻的范 围。也就是说它产生的应变被平均分布在整个长度上,不会产生应力集中, 所以也不会发生疲劳失效。上述的防腐制品是通过下述方法制得的新型防腐制品的生产工艺,其 特征在于,该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根据基体1内壁的结构,预先将衬 层2划分为若干个组件21,然后将各个组件21分别成型;b.将成型后的各个组件21进行拼合并粘结在基体1的内壁,然后将各组件21的结合处进行 焊接,制得防腐制品。本实用新型利用传统的声学原理来判断粘接质量的好坏,整个检测过程 要保证在真空下进行。本实用新型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测焊接质量的合格与否。 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的透光率高,如果熔接不良,就会在焊缝内部产生光 学界面,光线透过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照到该界面就会产生反射现象,就 可以证明存在界面。另外,还必须通过测量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衬层的绝 缘电阻值是否大于750兆欧来判定焊缝的质量。本实用新型以制品钢壳为基 体1,以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复合板片为衬层2,中间加以粘结,通过脱 脂、打磨、喷砂、预成型、粘接、焊接等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 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 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 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基体l、衬层2、组件21、粘合层3、玻璃纤维布 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 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 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防腐制品,包括一个基体(1),在基体(1)的内壁设有衬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层(2)是由若干个组件(21)拼合而成的,衬层(2)的整体形状与基体(1)内壁形状相适应,衬层(2)和基体(1)之间是通过粘合层(3)固定在一起的,上述的衬层(2)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制成,基体(1)由钢材制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层(2) 面向基体(1)的一侧附有玻璃纤维布(4)。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防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层(2) 的各个组件(21)之间的结合部是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防腐制品。包括一个基体,在基体的内壁设有衬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层是由若干个组件拼合而成的,衬层的整体形状与基体内壁形状相适应,衬层和基体之间是通过粘合层固定在一起的,上述的衬层由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制成,基体由钢材制成。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有效地克服了材料的线胀系数差异较大的问题,抗渗透性强,不易造成应力集中,使用寿命长和耐真空能力强。2.扩展了产品的使用领域,可成型复杂构件,应用范围广,二次加工性能好。3.整体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及时有效地检测出产品的缺陷,提高产品质量。
文档编号B32B17/02GK201099016SQ20072011402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0日
发明者何正纲 申请人:东阳市四达氟塑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