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于制造材料幅面的设备中使用的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724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用于制造材料幅面的设备中使用的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用于制造形式为纸幅面、纸板幅面或棉纸幅面的材料幅面
的设备中使用张紧装置、尤其是带有多孔复合结构的挤压带或传送带,该多孔复合结构包 括至少一个形成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的层以及颗粒状的聚合物材料。
背景技术
在用于制造形式为纸幅面、纸板幅面、或棉纸幅面的纤维材料幅面的设备的湿部 中、尤其在挤压部中使用的张紧装置已由现有技术中的多种实施形式公知。所述张紧装置 用于在挤压部中的脱水过程中导引和支撑纤维材料幅面。在此,材料幅面通过挤压部的方 向确定设备方向MD。通常,这种张力装置横向于设备方向MD具有单元式的可透气和/或 透水的断面形状。不过,在此缺点在于,在实际应用情况下供给至造纸机的挤压部的材料幅 面经常以横向上的不均匀的湿度分布为特征,因此,横向于设备方向来看,对这种材料幅面 的处理会导致材料幅面不能有效地脱水和改变形状。这可以对材料幅面的质量造成不利影 响,尤其会导致不利的横向分布的形成,这造成了最终产品在宽度上相互不同的特性。 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文献EP1674613A1公开了一种造纸机张紧装置、尤其是形 式为挤压毡(pressflizes)的造纸机张紧装置,该造纸机张紧装置横向于设备方向具有不 同特性的若干区域。所建议的造纸机张紧装置具有一个仅沿设备运行方向定向的缠绕装 置,其中,该缠绕装置这样地设计,使得横向于设备运行方向的若干区域被设计为具有不同 的液体渗透性,因而使造纸机张紧装置的脱水特性与材料幅面横向上的不同湿度分布相匹 配。在此,一种可能的实施形式规定,各个纤维每厘米的密度和/或纤维直径横向于设备方 向变化。这种变化在此在制造该结构时加以考虑在内。 由文献EP1757728A1和US2007/0155269A1已知了挤压毡的实施形式,所述挤压毡 包含要与纤维混合的聚合物颗粒。在此,所述混合利用类纺材料层实现,该类纺材料层可以 由任意材料形成,例如由尼龙纤维或类似的合成纤维形成的具有任意截面的材料。待敷设 的涂层包括聚合物,所述聚合物中嵌入有固体且优选嵌入有细玻璃纤维。通过将一种包含 至少一种聚合物以及至少所述固体和/或细玻璃纤维的悬浊液涂敷在类纺材料层表面上, 并随后加热所述聚合物而形成该涂层。因此,在一工作步骤中,通过一种由聚合物颗粒和纤 维组成的聚合物混合物进行涂敷,其中,混合度在此影响所述分布。 由文献W02004/085727公知了一种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一类纺材料层, 该类纺材料层可选地与一基层缝合在一起。在制造工业张紧装置时,将颗粒状聚合物材料 的扩散剂向类纺材料层的涂层上涂敷并热激活,以便形成一含有纤维类纺材料的纤维与聚 合物的纤维类纺材料基层的混合物的非均匀涂层。在此,这种几何形状没有预先固定的涂 层沿X、 Y、 Z方向构造在纤维类纺材料层内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进一步改进本文开头所述类型的张紧装高的要求,并也以 特别的方式与要制造的材料幅面的湿度分布相匹配。这种制造方法应成本较低,而且该技 术方案应在使用现有板带的情况下即可以实现。 —种在用于制造形式为纸幅面、纸板幅面或棉纸幅面的材料幅面的设备中使用的 张紧装置、尤其是带有多孔复合结构的挤压带或传送带,该多孔复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形 成支撑该材料幅面的表面的层以及颗粒状的聚合物材料,其中,该颗粒状聚合物材料在热 激活后熔化并与形成该层的结构相连接,使得该结构被部分地注入并部分地填充该结构内 的空隙,其特征在于,与构成该层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在支撑着材料幅面的表 面的区域内在张紧装置的宽度方向来看仅布置在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区域内。也就是说, 在宽度方向上看,聚合物材料仅部分地布置在沿张紧装置的宽度方向的、支撑材料幅面的 表面的区域内。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简单的手段、尤其是通过涂敷颗粒状材料,并 且随后使张紧装置(尤其是挤压带)的横截面分布被热激活,而针对于其渗透性这样地改 变和调整,使得该张紧装置的横截面分布持续地或至少有时优化地与要承接和导引的纤维 材料幅面的湿度分布相匹配。颗粒的任意布置在此允许了任意的横截面分布的(尤其是针 对于渗透性的)可调整性。 如果与构成该结构的层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仅部分地延伸入到形成支撑材 料幅面的表面的层内,那么仅产生并不在整个结构上进行的表面效应。例如颗粒状聚合物 材料在该层内延伸至距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0. 75mm处,优选0. 5mm处,特别优选地延伸至 0. 25mm处。 原则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形式。所有实施形式的共同之处 在于,它们在工业用张紧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看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区,该第一区带有在该表 面的区域内的颗粒状材料以及至少一个没有颗粒状或熔化的、与构成该层的结构相连的聚 合物材料的第二区。所述与构成该层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润湿并注入该表面 以及构成该表面的结构,并且至少部分地进入构成该表面的结构内,其中,所述颗粒要么完 全嵌入,要么注入构成该结构的组成部分内、例如纤维内。不过,这种布置使得构成表面的 结构的基本结构不能改变。为此,颗粒状聚合物也没有形成连续的涂层,而只是分别形成了 涂层区域。例如仅以颗粒状聚合物材料注入构成该表面的结构的体积的约1%至约70%, 优选为约5%至约50%。 根据特别有利的第一实施形式,第一区可以由沿工业用的张紧装置的宽度方向看 的边缘区域构成,所述边缘区域的特征在于向工业用的张紧装置的中心的方向观察时在宽 度方向上的一个宽度。在张紧装置的上表面区域内,其间的区域没有与构成该层的结构相 连的、熔化聚合物材料。由此有针对性地在临界区域内、即侧边缘区域内实现了与在纤维材 料幅面宽度上不同的湿度分布的匹配。通过由此获得的特性可以改善附着能力,尤其是用 于从挤压毡上的成型件(Former)取下纤维材料幅面的附着能力。 优选的是,张紧装置的边缘的特征在于一个在5cm至150cm范围内的宽度,尤其优 选的是在10cm至100cm的范围内的宽度。 根据另一种实施形式,可以根据构成该表面的层的性质在边缘区域之外的区域内 预先规定至少一个第一区,并由边缘区域构成第二区。
5[0014] 存在多种可能来获得所要求的横截面分布、以确保所要求的渗透性和表面光滑 性,这些可能性也可以相互组合。因此可能的是,在一个第一区中使处于基础状态的颗粒状 材料保持均匀分布,并使由此产生的分布在与构成层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热 激活后布置在厚度方向TD上和/或在纵向或设备方向MD上。根据一种可选实施形式,也 可以使与构成层8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在高度方向上和/或在纵向或设备方 向MD上不同地分布。所述分布可以在宽度上是恒定的,但也或是不同的。除了在所提及的 方向上的颗粒量之外,尤其也改变所涂敷的处于基本状态的颗粒的大小和几何形状。 各个构成聚合物材料区域的颗粒状材料的颗粒可以在基本状态下在涂敷时以不 同的颗粒几何形状和/或大小为特征。由此可以改变渗透深度,从而进一步改变可用颗粒 获得的表面效果。 根据另一种实施形式,在热激活之前处于基本状态的颗粒状所述聚合物材料的各 颗粒以相同的几何形状和/或大小为特征。 根据另一种实施形式,在热激活之前处于基本状态的颗粒状所述聚合物材料以相 同的颗粒密度布置在所述张紧装置的宽度方向上。 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颗粒状聚合物材料的颗粒大小处在30-200 ii m的
范围内,尤其优选在30-150 y m的范围内,最为优选是在50-150 y m的范围内。作为上述的
替代或补充,可以引入颗粒大小在1 P m的范围内或更小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 与构成层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包含至少一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优选
是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材料、尤其优选是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这样,构成表面的结构的区
域在加热时能够熔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尤其有利之处在于挤压带或传送带。构成支撑材料幅 面的表面的层在此为提高尺寸稳定性而由纤维类纺材料结构构成,该纤维类纺材料结构与 基层缝在一起,其中,基层中没有颗粒状聚合物材料。纤维类纺材料优选包括多个类纺材料 层,这些类纺材料层以不同的纤维精细度为特征。 根据另一实施形式,构成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的层也可以由在纤维类纺材料结构 的表面上延伸的聚合物层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张紧装置可以尤其通过如下方法步骤制造-提供一个构成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的层,-提供颗粒状聚合物材料,-沿工业用的张紧装置的宽度方向在从宽度方向上看的预定的区域内涂敷颗粒状 聚合物材料,-将颗粒状聚合物材料至少部分受控地渗透到构成表面的层内,-热激活颗粒状聚合物材料以构成复合结构,在该连接结构中,颗粒状材料熔化并
与构成层的结构相连,使得该结构被部分地注入并部分地填充该结构内的间隙。 这种方法的执行非常简便,并且可以在不影响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应用于已经制成
的张紧装置,因而可以形成张紧装置的断面轮廓。 优选将颗粒状聚合物材料在张紧装置的沿宽度方向看的边缘区域内从各自对置
的端部区域向中心方向涂敷一个预定的宽度,所述边缘区域为临界区域。 聚合物材料的涂敷可以关于下述参数中的至少一个被控制,以在宽度方向上实现
6所希望的横截面分布-涂敷量,-涂敷厚度,-颗粒几何形状,-颗粒尺寸。 可以分别根据涂敷装置的实施形式以较小的成本调整这些参数。 涂敷优选以扩散的形式进行。这提供了能够简单地实现均匀化(例如通过均整装
置)的优点。 如果构成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的层是包括纤维类纺材料结构的多孔复合结构的
组成部分,其中,颗粒状聚合物材料被涂敷在纤维类纺材料结构的表面上,那么作用步骤可
能受到类纺材料结构内的纤维精细度和/或颗粒状聚合物材料的粒度的明显影响。 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可以为支持向构成表面的结构内的渗透而通过施
加真空实现向纤维类纺材料结构内的抽吸。 热激活由加热装置确保。
以下结合附图
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各附图为 图la至图lc借助不同的截面视图示出了与构成层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 料的示例布置和分布; 图ld示出了根据图lc的一种扩展; 图2示出了图la的一种替代的断面形状布置; 图3a和图3b借助两个视图示出了一种用于产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张紧装置的断 面形状的装置; 图3c示例地示出了一种实现张紧装置的横截面分布的可调整性的可能; 图4借助信号流向图示出了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产生断面形状结构的方
法的流程。附图标记列表[0048]1张紧装置2挤压毡3多孔复合结构4类纺材料结构、纤维类纺材料结构5—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聚合物材料6上表面7下表面8类纺材料层9类纺材料层10基层11边缘区域[0060]12边缘区域13纤维14纤维15成型器16涂敷单元17输出装置18第二区19第一区20扩散剂21抽吸装置22均匀化装置MD设备方向CD横向于设备方向的方X, Y,Z X,Y,Z坐标系的坐TD厚度方向bu边缘区域11的宽度b12边缘区域12的宽度A加工步骤B加工步骤C加工步骤D加工步骤E加工步骤F加工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图la至图lc借助不同视图的截面以示意性的简化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 的第一实施形式的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尤其是一种在用于制造材料幅面、尤其是形式为 纸幅面、纸板幅面或棉纸幅面的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的湿部中使用的张紧装置。张紧装置 1在此设计为挤压毡2。该挤压毡包括多孔复合结构3,该多孔复合结构具有类纺材料结构 4、尤其是纤维类纺材料结构以及处于基本状态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所述颗粒状聚合物 材料在热激活后不再呈颗粒形式而是发生熔化,并与构成层8的结构相连,从而使该聚合 物材料被部分地注入并部分地填充该结构内的间隙。聚合物材料5在此构成聚合物材料区 域,不过并不是闭合的涂层。 在此,图la示出在热激活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之后的张紧装置1的俯视图。由 图可知,关于一个X、 Y、 Z坐标系,在用于制造纤维材料幅面的设备中时,设备纵向的延伸也 被记为MD方向,并相应地与所设定的坐标系的X方向对应;沿宽度方向的延伸,即横向于设 备方向MD的方向,在此以CD表示,并也就是Y方向。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具有一个上表面 6以及一个在下方与该上表面6对置的下表面7,上、下表面相互对置地指向,并在厚度方向 TD上相互间隔布置。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包括至少一个、优选两个类纺材料层,在此是类纺
8材料层8和9。所述类纺材料层封闭了基层10的两侧,该基层分别根据设计也被称作基本 涂层或基本织物。基层10构成用于类纺材料层8、9的承载体。可以考虑其它的类纺材料 层,它们用作类纺材料层8和9和基层IO之间的中间类纺材料层。在此,具体选择取决于 使用要求并有赖于责任技术人员的判断。 在涂敷处于在此未示出的基本状态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之前将纤维类纺材料 结构4与基层10缝合。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聚合物材料5—的涂敷在此分别横向于设备 方向MD观察且因而沿宽度方向CD在至少一个预定的区域(在此是张紧装置1的两侧的边 缘区域11和12)内进行,该张紧装置优选构成一个环绕运行的带。边缘区域11和12以从 张紧装置l的最外侧向分别朝向中心的方向的延伸bn和b^为特征。与构成层8的结构相 连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延伸入所述边缘区域内。张紧装置1因此在宽度方向上仅在上表 面6的范围内局部地设有聚合物材料5。在上表面6上在这些区域之外没有聚合物材料。 在此,图lb示例地示出了图la所示边缘区域ll沿视图A-A的截面图。由该图可 见,聚合物材料5并不完全渗入纤维类纺材料层8和类纺材料结构4中,而是部分地与延伸 到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的上表面6上的纤维13以及处于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内部的纤维 14相连,因此聚合物材料5为形成多孔复合结构3而部分地注入类纺材料结构4的纤维13 和14中,部分地填充纤维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部分地沿高度方向相对于所述间隙延伸到 层之外的上表面6上。 为清晰起见,聚合物材料区域5在图lb中关于其几何形状理想化地示出。在热激 活后,颗粒从相关的但却不是预定的区域形成完全涂覆且均匀进行的聚合物材料区域5。 如图lb所示,由此获得的在上侧或上表面6上的分布15优选沿纵向(即在使用 在用于制造纤维材料幅面的设备时的MD方向)基本上均匀地设计在边缘区域11和12内, 以便实现在材料幅面的整个长度上的均匀的横断面(Querprofil)。与此相反,图lc示出 了同样由颗粒状聚合物材料在热激活后构成的聚合物材料区域5的理想的按照图la的视 图B-B,其中可见边缘区域11或12(在此例如是边缘区域11)在宽度方向上的走向和分布。 由图可知,沿宽度方向的分布在形式为边缘区域11的预定的区域内可以变化,从而在边缘 区域11内实现沿宽度方向的不同脱水度分布。 带有颗粒状材料的预定的区域构成在宽度方向上观察的第一区19,而没有颗粒状 材料的区域构成了第二区18。 如图ld所示,图lc中示出的布置另外地以不同的颗粒大小实现。 由聚合物材料在熔化的且注入层8的状态下构成的区域具有粒度为20至200 ii m
的范围内,优选为约120iim。 热塑性弹性体、尤其是聚氨酯用作聚合物材料5。在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热激活
后,这些聚合物材料就至少部分地与构成上表面6的结构熔化到一起。 为实现所希望的特性,复合结构3在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中沿宽度方向具有变化
的聚合物材料5的量。而且,在宽度方向上看,聚合物材料4的量被设计为沿厚度方向TD
也分别变化。 复合结构3的孔隙度在所示情形中沿宽度方向变化,尤其是在边缘区域11、12与 张紧装置l其余部分之间。另外,也可以分别按照分布和构成改变厚度方向上的孔隙度。图 lc示出了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其中,优选沿宽度方向涂敷相同大小的颗粒,不过含量不同、厚度不同且相互具有不同的间距,因此在热激活后也在预定的区域内在张紧装置的 整个宽度上形成聚合物材料的相应分布。 在图la至图ld所示实施形式中,仅上侧注入并设有聚合物材料。分别根据后续 处理的设计可以实现粗糙的或非常光滑的表面6,所述表面构成导引纸幅面的侧面。 图2借助按照图la的一种工业用的张紧装置1的俯视图示出了另一可能的构成, 其中,聚合物材料5仅布置在沿宽度方向看的张紧装置1的中心区域内。边缘区域11和12 没有聚合物材料5并因此构成第二区18,而带有聚合物材料5的第一区19仅布置在张紧 装置l的中心内的区域。这一实施形式表示了另一可能的设计。不过,具体设计取决于具 体的使用要求以及横向于材料幅面的运动方向MD看的CD方向上张紧装置1的要获得的性 质。 关于基层10的设计,存在有多种可能。在最简单的情形下,基层是一种织物。同 样可以考虑其它的承载。 图3a和图3b以示意简化图示出了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通过涂敷和填充颗 粒形式的聚合物材料5来产生这种功能性表面6的方法。如上所述,各颗粒或者以相同的 颗粒大小、组成和性质为特征,或者分别根据所选的表面性质不同地设计。而且,这对于其 分布、尤其是沿宽度方向Y或张紧装置1的CD方向看的分布也是适用的 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可以另外在厚度方向TD上也实现相应的变化。 图3a以俯视图示出了张紧装置1、尤其是具有上表面6和下表面7的纤维类纺材 料结构4。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与基层IO缝合到一起。复合结构的总体布置沿纵向X或设 备方向MD相对于涂敷单元16运动。涂敷单元16包括至少一个输出装置17,该输出装置 用于将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施加到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的上表面6上。输出以扩散剂20 的形式实现,或者也分别按照构成上表面6的元件的结构设计成固体形式。在所示情形下, 通过提供带有上部类纺材料层8的类纺材料结构4,将扩散剂20形式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 5—涂敷在类纺材料结构4上。在此,根据图3a的俯视图有利地实现一种输出装置17仅处 于边缘区域ll、12内的布置,其中,例如在此可以相应通过边缘区域ll、12的宽度bn、b^可 变地调整缝隙宽度和喷嘴宽度,以便能够涂敷不同的扩散剂量。此外,如图3c示意地简化 示出,可以考虑采用单个的输出喷嘴。在此,(通常设计为喷嘴的)各输出装置17可以个 别或成组地调整。 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各喷嘴或各有关输出缝隙在宽度方向上看的输出关系和/或 可涂敷的聚合物材料5的大小而沿宽度方向受控地调整聚合物材料的量。优选可以进一步 在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的下方设有抽吸装置21,该抽吸装置抽吸在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中 所涂敷的聚合物材料5。该抽吸装置优选直接地设在涂敷单元16的下方或者在垂直方向上 接在该涂敷单元之后。在张紧装置1或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的导引方向上的错移同样是可 能的。如果在此施加一个真空,那么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就能够吸入。在涂敷扩散剂20之 后,可以实现颗粒的分布,尤其是均匀化。不过,这并不是强制的要求。在此所示意地示出 的是一均匀化装置22。该均匀化装置优选这样构造,使得在宽度上看在边缘区域内也形成 相应的梯度。 各边缘区域11、12在此能够以相应的颗粒材料5同时地涂敷涂层,但也或者依次 先后地进行。同时处理带来的优点是,在此可以同时进行对于两个区域的热激活步骤。在
10这种情况下,涂敷单元16优选具有两个输出装置17,其中每个输出装置17又包括多个构成 各输出缝隙的元件,所述元件横向于设备方向并排布置,其中,输出的关系是可以调整的。 在均匀化之后热激活颗粒状聚合物5,并这样构造复合结构3,在该复合结构3中, 以颗粒状基本状态存在的聚合物材料5熔化并与纤维相连,使得聚合物材料至少部分地注 入类纺材料层8的纤维并填充纤维之间的间隙,且在上表面6上产生一种分布。该热激活 还可以与一光滑化过程相连,例如砑光过程。分别根据后续处理可以粗糙地或平滑地构造 表面6。 图4在此借助信号流向图示出了下述步骤。在步骤A中,提供纤维类纺结构4并 任选地将其与基层相连接,而在步骤B中实现对涂敷单元16的调整。步骤C包含涂敷颗粒 状聚合物材料,在此至少在边缘区域11、12内进行,其中,颗粒状聚合物材料优选以水溶性 扩散剂的形式提供。步骤D包括从水溶性扩散剂中提取出液体。在步骤E中,实现热激活 以熔化颗粒状聚合物。在步骤E中,例如以约160°C _2001:的温度、优选以18(TC的温度处 理该结构1分钟至5分钟、优选2分钟。在步骤E中,可以与温度处理同时进行该结构的压 縮或者表面处理。在步骤F中冷却经前述步骤产生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形式为接收毡的张紧装置1的一个实施例的特征例如在 于,构成表面6的类纺材料层8具有6. 7dtex的精细度。在该表面上,在边缘区域11和12 内对称地在两侧涂敷聚合物材料5—并对其进行热激活。边缘区域的宽度为约30 "。聚合 物材料的厚度为100gsm。
权利要求一种在用于制造形式为纸幅面、纸板幅面或棉纸幅面的材料幅面的设备中使用的张紧装置(1),该张紧装置尤其是具有多孔复合结构(3)的挤压带或传送带,该张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构成支撑该所述材料幅面的表面(6)的层(8)以及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其中,所述颗粒状聚合物(5)在热激活后熔化并与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使得所述聚合物材料部分地注入所述结构并填充所述结构内的间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张紧装置(1)的宽度方向(Y)上看,与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的、熔化的所述聚合物材料(5)在支撑所述材料幅面的表面(6)的区域内仅布置在至少一个预定的区域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材料(5)至少部分地 渗透至构成支撑所述材料幅面的表面(6)的所述层(8)。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工业用张紧装置(1)的宽 度方向(Y)上看,所述张紧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构成所述预定的区域的第一区(19),所述第 一区带有在所述表面(6)区域内的熔化的、且与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聚合物材 料(5),并且,所述张紧装置还具有至少一个没有这种聚合物材料(5)的第二区(18)。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张紧装置(1)的宽度方向 (Y)上看,所述第一区(19)由所述张紧装置(1)的边缘区域(11,12)构成,所述边缘区域 以在朝向所述张紧装置(1)中心的方向上的恒定宽度(bll, b12)为特征,并且所述第二区 (18)由一布置在所述边缘区域(11,12)之间的、所述张紧装置(1)的中心区域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区(19)设在 所述张紧装置(1)的边缘区域(11,12)之外的区域内,并且所述第二区(18)由所述边缘区 域(11, 12)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装置(1)的所述边缘区 域(11,12)以一个在5cm至150cm范围内的宽度(bll, b12)为特征。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一区(19)中设计 为使与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在所述张紧装置(1)的厚 度方向(TD)上和/或纵向(X)或设备方向(MD)上保持均匀地分布。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一区(19)中设计 为使与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在所述张紧装置(1)的厚 度方向(TD)上和/或在纵向(X)或设备方向(MD)上不同地分布。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一区(19)中使与 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在宽度方向(Y)上均匀分布地存 在。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一区(19)中使与 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在宽度方向(Y)上均匀分布地存 在。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一区(19)中使与 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在宽度方向(Y)上非均匀分布地 存在。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所述第一区(19)中使与 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在宽度方向(Y)上非均匀分布地存在。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热激活之前处于基本状态的 颗粒状所述聚合物材料(5,的各颗粒以相同的几何形状和/或大小为特征。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热激活之前处于基本状态的 颗粒状所述聚合物材料(5,的各颗粒以不同的几何形状和/或大小为特征。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在热激活之前处于基本状态的 颗粒状所述聚合物材料(5,以相同的颗粒密度布置在所述张紧装置(1)的宽度方向(Y) 上。
1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 (5—)在基本状态下的颗粒大小在30-200 y m的范围内。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 (5—)在基本状态下的颗粒大小在30-150 y m的范围内。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颗粒状聚合物材料 (5—)在基本状态下的颗粒大小在50-150 y m的范围内。
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材料(5)包含热塑 性聚合物材料。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是热塑 性弹性体聚合物材料。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是热塑 性弹性体聚氨酯。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构成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6) 的所述层(8)由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构成,该层与一基层(10)缝合在一起,其中,所述基 层(10)没有与构成所述层(8)的结构相连接的、熔化的聚合物材料(5)。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类纺材料结构(4)包 括多个类纺材料层(8,9),所述类纺材料层以不同的纤维精细度为特征。
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l),其特征在于,构成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6) 的所述层(8)由聚合物层构成,所述聚合物层在纤维类纺材料结构的表面上延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用于制造形式为纸幅面、纸板幅面、棉纸幅面的材料幅面的设备中使用的张紧装置(1),该张紧装置尤其是具有多孔复合结构(3)的挤压带或传送带,其包括至少一个构成支撑该材料幅面的表面(6)的层(8)以及颗粒状聚合物材料(5`),其中颗粒状聚合物(4)在热激活后熔化并与构成该层(8)的结构相连,因此聚合物材料部分地注入该结构并填充该结构内的间隙。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颗粒状材料(5)在支撑材料幅面的表面(6)的区域内布置成在张紧装置(1)的宽度方向(Y)上局部不同地分布。
文档编号D21F7/08GK201459508SQ20092000726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8日
发明者克里夫·怀尔德, 罗伯特·克鲁克 申请人: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