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的造纸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73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织的造纸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织的造纸织物,特别是一种成形织物,其具有第一机织织物层 和第二机织织物层,设置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用于纸侧,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由彼此交织 的第一线制成,该第一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一机织织物的循环,设置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 用于机侧,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由彼此交织的第二线制成,该第二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二 机织织物的循环,机织织物层通过由第一线形成的第一捆扎线彼此连接,沿一个方向延伸 的第一线被划分成第一基线和第一捆扎线,所述第一基线与横向于第一基线延伸的第一线 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与在截面方向上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形成平织,第 一捆扎线在捆扎点处在外侧捆扎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二线,因此从第一机 织织物层变化到第二机织织物层并再次往回,其中,在捆扎点处,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 第一线不由该第一捆扎线捆扎,这些第一线的数目超过在那里被捆扎的第二线的数目至少 两根的数目。
背景技术
机织的造纸织物旨在作为用于纸幅的支撑件用在造纸机器的部件中。它们是环形 的机织织物或通过缝制成的环形的织物,这些织物在造纸机器中循环。在造纸机器的第一 部件中,成形织物用在顶层上,纸浆设置在所述顶层的起点处,且纸浆通过成形织物来脱水 以形成纸幅。机织的造纸织物已知为成形织物,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具有设置在彼此之上的两 个分离的机织织物层第一机织织物层,或在纸侧上的机织织物层,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由 第一纵向线和第一横向线形成;以及第二机织织物层,或在机侧上的机织织物层,所述第 二机织织物层由第二纵向线和第二横向线形成。在两个机织织物层中,第一线和第二线形 成反复出现的第一机织织物和第二机织织物的循环。特别适于用在造纸机器的幅形成部 中的机织的造纸织物的这些类型的实例可以从WO 2005/014926 Al、WO 2005/017254 Al、 WO 2006/083604 Al、EP 0794283 Al、EP 1693506 Bi、EP 1586696 Bi、EP 0998607 Bl 和 EP1506339B1 中得到。两个机织织物层之间的连接借助于捆扎横向线来实现,所述捆扎横向线形成各个 第一线循环的部分,即不像分离的捆扎线形成结构线或内线。该分离的捆扎线的与第一纵 向线的循环相一致的捆扎仅在捆扎点处中断。这里,捆扎横向线在两根第一纵向线之间捆 扎,所述捆扎横向线在外侧(纸侧)捆扎所述第一纵向线,且所述捆扎横向线在所述第一纵 向线之间在外侧不捆扎另外的第一纵向线、第二纵向线。为此目的,所述捆扎横向线从第一 机织线层改变至第二机织线层,捆扎第二纵向线并又返回到第一机织线层。利用前述类型的造纸机织织物,捆扎横向线分别成对地被机织,即两捆扎横向线 总是分别布置在两根第一基线之间,所述第一基线不是捆扎线且所述第一基线以平织与第 一纵向线有规律地捆扎。在EP 1506339 Bl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捆扎线与第一纵向线也以平织捆扎,然而在捆扎点处被中断。在一对邻近的捆扎线之间设置另外的代替的纬线以完成由该两邻 近的捆扎横向线形成的两纱线路径。已知的造纸机织织物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规则的排水口。然而,机织结构产生 破坏的平织结构。这削弱了片材质量并在纸幅中产生标记。

发明内容
形成本发明的基础的目标是设计一种机织的造纸织物,该机织的造纸织物特别是 用在造纸机器的幅形成部中,以使排水性能得到改进,并以此降低了在纸幅中形成记号的 风险。该目标根据本发明实现,其中仅一根单一的第一捆扎线分别设置在两邻近的第一 基线之间。特别地,第一捆扎线设置成直接邻近两邻近的第一基线,使得在两邻近的基线之 间除了第一捆扎线之外不存在其它线。本发明的基本想法是将在两邻近的基线之间的捆扎线的数目降低到一根单一的 捆扎线。这产生一种在纸侧具有不规则地成形的排水口的设计,尽管它们是均勻地分布的。 形成在两邻近的第一线之间,即在第一基线和第一捆扎线之间的排水口是具有一个平坦表 面和一个凹入表面的透镜的形状。尤其是当第一捆扎线和基线沿横截的机器方向即横向地 延伸时,排水口的伸长的方位提供好的纤维支撑。该特殊的排水表面模式给予纸片以与利 用规则正方形的排水表面模式产生的排水结构显著不同的排水结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这样设置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捆扎横向线横向于机织的 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且在捆扎点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纵向线。如果造纸织物 设计为成形织物,则该实施例给予了好的纤维支撑,所述纤维支撑特别地重要。然而,可替 代地这样设置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捆扎纵向线沿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 伸,且在捆扎点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横向线。假使第一捆扎线在捆扎点处仅分别捆扎单一的第二线,那么,一般来说,在捆扎点 处,仅三根横向于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不由第一捆扎线捆扎。然而,对于第一捆扎线来说, 也能够有利的是,在捆扎点处捆扎多于一根的第二线,例如两根线或三根线。然而,此处必 须接受的是然后在第一机织线层中,第一捆扎线具有更少的存在,即在任何捆扎点处产生 更大的间隙。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捆扎点处,由第一捆扎线捆扎的第二线和平行于所述第二 线的第一线分别形成位于彼此之上的一对线,并且这些对中的第一线由邻近第一捆扎线的 第一基线以与第二线由邻近的第一捆扎线捆扎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捆扎。此外,如果第一捆 扎线被平行于邻近的第一捆扎线延伸的仅一根第一基线从各个邻近的第一捆扎线分离,则 是有利的,这是因为然后两邻近的基线在延伸于两基线之间的第一捆扎线的捆扎点处显然 地彼此接近,由此形成具有透镜形状的排水口。然而,两邻近的第一捆扎线之间的第一基线 的数目能够多于一个,例如是两个、三个或最多四个。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位于彼此之上的至少一对第一线和第二线在捆扎点处 分别延伸,所述捆扎点邻近第二线或由各个第一捆扎线捆扎的线,并且具体的第一捆扎线 在改变机织织物层时经过第一线和第二线这两根线之间。为了减小捆扎点的数目,能够设置成第一捆扎线在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下侧的下方、在第一捆扎线的延伸中的两邻近的捆扎点之间且分别对称于该捆扎点流 动,这些第一线的数目与不由各个第一捆扎线捆扎的、在捆扎点处平行延伸的第一线的数 目相对应。本发明之后的基本想法适合于机织的造纸织物,利用该造纸织物,横向于第一捆 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以与平行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二线的数目至少一样大的数目的线存 在,即这些第一线与第二线的线数目的比例是1 1。然而,也能够考虑2 1、3 2、1 2 或2 3的比例而不会有与此相关联的任何限制。此外,第一捆扎线和平行于第一捆扎线延 伸的第一基线的数目与平行于第一基线延伸的第二线的数目的比例应当等于1 1、2 1 或 3 2。除了第一捆扎线之外,本发明不排除也存在由第二线形成的第二捆扎线。这些第 二捆扎线有利地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且在捆扎点处与横向于第二捆扎线延伸的至少一 根第一线捆扎。本类型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即通过结构的或内在的捆扎线与机织织物层连接的织 物,特别适合用于机织织物,在所述机织织物中,第二机织层被机织成至少四轴或束且最多 M轴、尤其是六轴或八轴。所有的人工合成材料适合作为用于线的原料,该人工合成材料通常与机织的造纸 织物,且尤其是成形织物一起使用。有利的是,沿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 线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这些原料的混合物或共 聚物制成。横向于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应当由PET、聚酰胺(PA)或这些原料的混合物 或共聚物或者这些原料与聚亚安酯(PU)的掺混物制成。至于线的横截面形状,所有已知的横截面形状都是可能的,特别是圆形的、椭圆形 的、长方形的横截面或具有其它外形的那些横截面。此外,能够设置由至少两根单纤丝或多 纤丝扭成或编成的线。最后,能够使用设置有尤其是由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树脂或使用纳 米粒子制成的涂层。


在附图中,本发明通过示例性实施例示出。这些附图如下示出图1通过第一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图2在图1中示出的造纸织物的纸侧上的俯视图;图3通过第二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图4通过第三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以及图5通过第四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横截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具有纸侧及由此的第一机织织物层2 ;和机侧及 由此的第二机织织物层3。所述两个机织织物层2、3彼此叠置。第一机织织物层2由沿造纸机器机织织物1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向线(例如 通过4来识别)和横向于该第一纵向线延伸的第一横向线组成,两线均具有圆形横截面。 第一横向线由第一横向基线5和第一横向捆扎线6组成。这两种线5、6在第一纵向线4的方向上彼此交替。第一横向基线5与第一纵向线4以平织交织,然而第一捆扎横向线与第 一纵向线4仅在截面方向上在两邻近的捆扎点7、8之间以平织(即在一根第一纵向线4上 方、在邻近的第一纵向线4下方且在下一根第一纵向线4上方)捆扎。第二机织织物层3由沿进行方向延伸的第二纵向线(例如通过9来识别)和由第 二横向线10形成,此处只示出所述第二横向线10中的单一的第二横向线10。第二横向线 10分别在外侧(即机侧)、在五根第二纵向线9下方流动,然后在节点11中分别捆扎一根 第二纵向线9。由于第二横向线10的长的浮动段,这就谈到了纬线长条。第二纵向线9以 及第二横向线10也具有圆形横截面。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的线的数目的比例为1 1,即仅单一的第一纵 向线4在每一根单一的第二纵向线9上方延伸,形成一根位于另一根上方的成对的第一纵 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第一横向捆扎线6在捆扎点7、8处、以在外侧(即机侧)的节点12、13中特定的 有规律的间隔捆扎第二纵向线9,从而连接两机织织物层2、3。在每个捆扎点7、8处,各个 第一横向捆扎线6经过位于彼此上方的一对14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然后捆 扎在外侧(即机侧)上的下一根第二纵向线9。然后第一横向捆扎线6再次经过位于彼此 上方的一对15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然后捆扎在外侧(即纸侧)上的下一根 第一纵向线4,并以平织行进。在接下来的捆扎点8处,第一横向捆扎线6以同样方式延伸。 所以在每个捆扎点7、8处,三根邻近的第一纵向线4不由第一横向捆扎线6捆扎,而是仅由 两根邻近的第一横向基线5捆扎。由于这种模式,位于由第一横向捆扎线6捆扎的第二纵 向线9上方的第一纵向线4由两根第一横向基线5捆扎,所述第一横向基线5邻近第一横 向捆扎线6在该第一纵向线4下侧的下方延伸。图2示出了第一纵向线4(着色为黑色)、第一横向基线5 (着色为深灰色)和第 一横向捆扎线6 (着色为亮灰色)的延伸。能辨认出第一横向捆扎线6大致笔直地延伸, 然而第一横向基线5具有类似波形的延伸。在捆扎点7、8处,例如在捆扎点7处,第一横向 捆扎线6改变到第二机织织物层3 (在该图中未示出),使得在第一横向基线5上方延伸的 第一纵向线4迫使邻近的两根第一横向基线5彼此接近,并因此部分地覆盖第一捆扎线6。 第一横向基线5的位移导致具有透镜形状的排水口(例如通过16、17识别),所述透镜形状 具有一个由下一根第一横向捆扎线6形成的平坦表面和由邻近的第一横向基线5形成的凹 入表面。这些排水口 16、17有规律地分布在第一机织织物层2的纸侧附近,由于它们横向 于行进方向的伸长的方位,提供了好的纤维支撑。图3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21与根据图1的造纸织物1仅有一点不同,并且这 也是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原因。仅有的不同是,省略了机织的造纸织物1 的捆扎点8,以使两捆扎点7之间的距离翻倍。取代捆扎点8,第一横向捆扎线6在三根连 续的第一纵向线4下方行进。如果前述的浮动被平织的连续代替,使得平织中的捆扎在两 捆扎点7之间延伸,则图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改进将不中断。在图4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31也与根据图1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仅稍微不 同,因此这次还对相同的部分使用图1中看到的附图标记,并且关于这些部分,参考根据图 1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的描述。仅有的不同在于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之间的线的 数量的比例。在此处,该比例为1 2,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4、9的这种布置使得仅在每隔一个的第二纵向线9上方形成成对14、15的位于彼此之上的第一纵向线和第二纵向线 4、9。由于该设计,第一机织织物层2的纸侧更敞开且排水口与图2中示出的排水口 16、17 相比更细长。如图1-图3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的那样,关于第二横向线10的节点12、13,捆 扎点7、8可以被取代。 图5中示出的机织的造纸织物与根据图1的机织的造纸织物1仅关于第一纵向线 4与第二纵向线9的数目的比例不同。这也是此处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原 因。此处的比例是3 2,即省略了每个第三根第二纵向线9且第二横向线10的浮动部在 五根第二纵向线9下方延伸,所述五根第二纵向线9的距离更大,使得在第二横向线10的 浮动段内(即在两邻近的节点11之间)产生两捆扎点7、8。
权利要求
1.一种机织的造纸织物(1、21、31、41),特别是一种成形织物,其具有第一机织织物层 (2)和第二机织织物层(3),所述第一机织织物层( 设置成用于纸侧,所述第一机织织物 层O)由彼此交织的第一线(4、5、6)制成,所述第一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一机织织物的循 环,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C3)设置成用于机侧,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3)由彼此交织的第二 线制成,所述第二线形成反复出现的第二机织织物的循环,所述机织织物层(2、;3)通过由 第一线(5、6)形成的第一捆扎线(6)彼此连接,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线(5、6)被分 成第一基线(5)和第一捆扎线(6),所述第一基线(5)与横向于所述第一基线(5)延伸的 所述第一线(4)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6)与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所述 第一线(4)在截面方向上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6)在外侧上的捆扎点(7、8)处捆扎 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二线(9),这样做使得从所述第一机织织物 层( 变化到所述第二机织织物层( 并再次返回,其中,在所述捆扎点(7、8)处,横向于 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第一线(4)不被捆扎,该第一线的数目比在那里被捆扎的所述 第二线的数目超过至少两根的数目,其特征在于,仅一根单一的捆扎线(6)被分别设置在 两根邻近的第一基线(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分别设置 成直接邻近两根邻近的第一基线(5),在每一侧上有一根第一基线(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 捆扎横向线(6)横向于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1、21、31、41)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且在所 述捆扎点(7、8)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纵向线(9),或者,所述第一捆扎线作为第一捆扎纵向 线沿所述机织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且在所述捆扎点处捆扎至少一根第二横 向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 线(6)在所述捆扎点(7、8)处仅分别捆扎单一的第二线(9)。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捆扎点 (7,8)处,由所述第一捆扎线(6)捆扎的所述第二线(9)和平行于所述第二线(9)的所述第 一线(4)分别形成彼此叠置的一对线,并且所述对的第一线以与所述第一捆扎线(6)捆扎 所述第二线(9)相同的方式由邻近所述第一捆扎线(6)的所述第一基线(5)捆扎。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 线(6)通过平行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一根单一的第一基线(5)与相应的邻近的第 一捆扎线(6)分开,或者,这些第一基线的数目、特别是在两根邻近的第一捆扎线(6)之间 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基线(5)的数目最多为四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彼此叠置的至 少一对(14、15)第一线和第二线(4、9)在所述捆扎点(7、8)处分别延伸,该捆扎点(7、8) 邻近所述第二线(9)或由相应的第一捆扎线(6)捆扎的线,并且,特定的第一捆扎线(6)在 改变所述机织织物层0、3)时经过第一线和第二线(4、9)这两根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 线(6)在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第一线(4)下侧的下方、在所述第一捆扎线(6) 的延伸部中的两个邻近的捆扎点(7)之间且分别对称于后者流动,所述第一线的数目 对应于不由相应的第一捆扎线(6)捆扎的、在所述捆扎点(7)处平行延伸的第一线的数目。
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横向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 延伸的第一线(1)的数目与平行于后者延伸的所述第二线(9)的数目的比例等于1 1、 2 1、3 2、1 2 或 2 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捆扎 线(6)和平行于所述第一捆扎线(6)延伸的所述第一基线(5)的数目与平行于所述第一基 线(5)延伸的所述第二线(9)的数目的比例等于1 1、2 1或3 2。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第 一捆扎线之外,还设置有由第二线形成的第二捆扎线,所述第二捆扎线横向于所述第一捆 扎线延伸,且在所述捆扎点处与横向于所述第二捆扎线延伸的至少一根第一线捆扎。
12.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织层C3)被机 织成至少四轴且最多M轴、尤其是六轴或八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机织 的造纸织物的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G、9)由PET、PEN制成或由这些原料的混合物或共 聚物制成,和/或横向于提供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线(5、6、10)由PET、PA或这些原料的混合 物或共聚物,或者这些原料与PU的掺混物,或者适于在造纸织物中使用的其他原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线(4、5、 6、9、11)具有圆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横截面或具有不同轮廓的横截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织的造纸织物,其特征在于,设置线(4、5、 6、9、11),该线由至少两根单纤丝或多纤丝扭成或编成,和/或该线设置有涂层,该涂层尤 其是由氨基甲酸乙酯或丙烯酸树脂制成或使用纳米粒子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机织的造纸织物。具体地,提供了一种造纸织物(1、21、31、41),具有由第一线(4、5、6)制成的第一织物层(2)和由第二线制成的第二织物层(3),该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通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一捆扎线(6)连接,该第一线被分成第一基线(5)和第一捆扎线(6),所述第一基线与第一线(4)形成平织,所述第一捆扎线与第一线在截面方向上形成平织,第一捆扎线(6)在外侧上的捆扎点(7、8)处捆扎一根第二线(9),其中在捆扎点处,横向于第一捆扎线延伸的第一线不被捆扎,所述第一线的数目超过在那里被捆扎的第二线的数目至少两根的数目,其中仅一根单一的捆扎线(6)分别设置在两邻近的第一基线(5)之间。
文档编号D21F7/00GK102041707SQ201010528228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雷克斯·巴雷特 申请人:亨巴赫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