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186阅读:9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开发的防紫外线纺织品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纤维生产中加入防紫外线屏蔽剂,利用此类纤维生产出的织物具有永久防紫外线功能;但是这种方法加工成本高,加工路线长、技术要求高,而且只能在化学纤维中加入防紫外线屏蔽剂,不适合天然纤维织物。第二种方法是采用防紫外线屏蔽剂对纺织品进行表面涂层整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产品的耐洗涤程度较差,织物的舒适性和手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很好的开发防紫外线纺织品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当氧化锌,二氧化钛等紫外线屏蔽剂达到纳米级尺寸时,出现优异的光吸收特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具有优良的防紫外线作用,颗粒越细小,防紫外线效果越好,对织物手感的影响也越小。现如今利用纳米涂层技术可以开发一些功能性的纱线或织物,但是纳米纤维只是保留在纱线和织物的表面,在加工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磨损,并失去其功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既具有普通涤纶长丝优异的机械拉伸性能,又具有纳米纤维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隙率,在满足基本的力学性能、起毛起球、勾丝及透气性等服用性能外,同时兼具防紫外线和抗菌等功能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包括芯部以及完全且均匀的覆盖在所述芯部外表面的皮层;所述芯部为长丝纱或短纤维纱线,所述皮层为静电纺纳米纤维,在所述皮层内部均匀地分布有紫外线屏蔽剂粒子或紫外线吸收剂粒子。

优选的,所述芯部为涤纶长丝、锦纶长丝、腈纶长丝、棉纱或粘胶纱线。

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屏蔽剂粒子为纳米级TiO2粒子、 ZnO粒子、MgO粒子或AlO2粒子。

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吸收剂粒子为UV-531粒子、UV-327粒子、UV-329粒子或UV-9粒子。

优选的,所述静电纺纳米纤维为静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静电纺聚丙烯纳米纤维、静电纺聚氨酯纳米纤维、静电纺聚酯纳米纤维、静电纺聚乳酸纳米纤维或静电纺聚己内酯纳米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芯层采用长丝纱或短纤维纱线如涤纶长丝,具有较好的机械拉伸性能、耐热性和耐磨性,可以保证该纱线具有较高的机械拉伸性能,可以直接应用到机织物或针织物中。涤纶长丝外部包覆静电纺纳米纤维,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隙率,芯吸效应非常明显,可以保证纱线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舒适性。

(2)皮层内部分布有纳米级的紫外线屏蔽剂粒子或紫外线吸收剂粒子,且均匀地分布在皮层内部,可以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并且能承受多次洗涤,具有持久的防紫外线功能。其中,纳米级的TiO2/或ZnO颗粒在光催化作用下能使细菌分解,从而达到防紫外线抑菌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通过纺织用纱线、纳米纤维和紫外线屏蔽剂粒子或紫外线吸收剂粒子的组合,能够达到防紫外线,抗菌抑菌,亲水舒适的综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的剖视图;

其中,1为芯部;2为皮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为市售材料;所涉及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为常规方法。

实施例1: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如图1所示,包括芯部1以及完全且均匀的覆盖在芯部外表面的皮层2;芯部1为涤纶长丝,皮层2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在皮层2内部均匀地分布有TiO2 紫外线屏蔽剂粒子。

实施例2: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芯部1为锦纶长丝,皮层2为聚丙烯(PP)纳米纤维, 在该皮层2内部均匀地分布有ZnO紫外线屏蔽剂粒子。

实施例3: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芯部1为腈纶长丝,皮层2为聚氨酯(PU)纳米纤维, 在该皮层2内部均匀地分布有MgO紫外线屏蔽剂粒子。

实施例4: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芯部1为棉纱,皮层2为聚酯(PET)纳米纤维, 在该皮层2内部均匀地分布有AlO 2紫外线屏蔽剂粒子。

实施例5: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芯部1为粘胶纱线,皮层2为聚乳酸(PLLA)纳米纤维, 在该皮层2内部均匀地分布有UV-531紫外线吸收剂粒子。

实施例6:一种防紫外线纳米纤维纱线,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芯部1为粘胶纱线,皮层2为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 在该皮层2内部均匀地分布有UV-327紫外线吸收剂粒子。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