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纱结构及落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6078发布日期:2018-11-02 21:0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落纱结构及落纱系统。



背景技术:

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制造已经是制造业领域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纺织品制造领域中,特别是在落纱工序中,往往需要人工将纱架上的纱筒逐个取下,并运送至指定位置,操作过程繁琐,影响纺织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纱结构及落纱系统,通过所述落纱结构及落纱系统落纱,提高了落纱的效率。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落纱结构,包括:

接纱架本体,所述接纱架本体上设有用于放置纱筒的接纱件;

取纱件,所述取纱件包括取纱部,所述取纱部面向所述接纱件设置;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取纱部沿所述纱筒从所述接纱件进出的方向在第一预设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取纱部沿面向所述取纱件的方向在第二预设距离范围内移动。

上述落纱结构在使用时,所述接纱架本体上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纱筒的接纱件,所述取纱件包括取纱部,所述驱动机构可以驱动所述取纱部沿所述纱筒从所述接纱件进出的方向在第一预设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取纱部沿面向所述取纱件的方向在第二预设距离范围内移动,因此,当所述取纱部移动至靠近纱架时,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将所述取纱部移动至与所述纱筒靠近所述纱架的一侧端部抵接,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取纱件沿靠近接纱件的方向移动将所述纱筒接取至接纱件上,进一步,通过该落纱结构落纱可实现同时将多个纱筒接取至相应的所述接纱件上,提高落纱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本体及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本体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接纱架本体相对所述支撑本体在第三预设距离范围内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传送带及纱筒收集装置,所述接纱架本体包括第一接纱架和第二接纱架,所述第一接纱架和所述第二接纱架拼合形成容纳通槽,所述传送带沿所述容纳通槽的延伸路径分布设置、且所述接纱件穿设于所述容纳通槽内,所述纱筒收集装置沿所述传送带的传输路径设置于所述支撑本体上,用于收集所述接纱件上的纱筒。当所述接纱件接取纱筒后,并将所述纱筒收集在所述纱筒收集装置内,所述接纱件又通过所述传送带传送至预设取纱位置,重复接取纱筒,从而提高接取纱筒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纱筒收集装置包括纱筒卸取组件及纱筒容纳盒组件,所述纱筒容纳盒组件包括第一容纳盒和第二容纳盒,所述第一容纳盒和所述第二容纳盒沿纵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本体上、且所述第一容纳盒和所述第二容纳盒连通设置,所述纱筒卸取组件包括第一卸取块和第二卸取块,所述第一卸取块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卸取块的厚度沿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二端部的延伸方向逐渐递增,所述第二卸取块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二卸取块的厚度沿所述第三端部至所述第四端部的延伸方向逐渐递增,所述第一卸取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纱架上、且所述第二端部面向所述第一容纳盒设置,所述第二卸取块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接纱架上、且所述第四端部面向所述第一容纳盒设置,所述第一卸取块和所述第二卸取块配合形成纱筒卸取通槽,所述纱筒卸取通槽与所述容纳通槽连通,用于卸取所述接纱件上的纱筒,所述第一容纳盒设有接纱件移动缺口,所述第一容纳盒与所述纱筒卸取组件沿纵向间隔设置,使所述第一容纳盒可以承接所述纱筒卸取组件卸取的纱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对射开关,所述对射开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第二容纳盒的底部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发射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接收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或所述发射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接收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发射器与所述接收器相对设置,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容纳盒中的纱筒的数量是否到达预设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警示所述第二容纳盒中的纱筒数量达到预设值的报警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和所述接纱架本体之间设有沿纵向伸缩的升降机构,用于调整所述接纱架本体的高度。

一种落纱系统,包括落纱结构,运送车及中央控制器,所述落纱结构设置在所述运送车上,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所述运送车及所述落纱结构通信连接。

上述落纱系统,通过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运送车,将所述落纱结构运送至指定位置,并控制所述落纱结构动作完成落纱工序,当完成落纱工序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运送车移动至指定位置,将接取下来的纱筒卸在相应的位置,通过所述落纱系统落纱和运送纱筒,提高了落纱和运送纱筒的效率,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监测所述运送车位置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所述中央控制器通信连接,使所述定位装置能够将所述运送车的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中央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导轨,所述限位导轨沿纱架的布置路径分布设置,所述运送车设有抱紧装置,所述抱紧装置与所述导轨抱紧配合,使所述运送车能够沿所述限位导轨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落纱系统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落纱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落纱系统,110、接纱架本体,111、接纱件,112、第一接纱架,113、第二接纱架,114、容纳通槽,120、取纱件,121、取纱部,130、驱动机构, 131、第一驱动装置,132、第二驱动装置,133、第三驱动装置,140、支撑本体,141、传送带,150、纱筒收集装置,151、纱筒卸取组件、152、第一卸取块,153、第二卸取块,154、纱筒容纳盒组件,155、第一容纳盒,156、第二容纳盒,157、纱筒卸取通槽,158、接纱件移动缺口,200、运送车,201、定位装置,202、限位导轨,203、抱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落纱结构,该落纱结构用于将纱架上纱筒接取至接纱件111上,该落纱结构可以代替手工落纱,进一步,该落纱结构可以实现同时接取多个纱筒至相应的接纱件111上,提高了落纱效率,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在本次实施例中,落纱结构包括:接纱架本体110,接纱架本体 110上设有用于放置纱筒的接纱件111;取纱件120,取纱件120包括取纱部121,取纱部121面向接纱件111设置;及,驱动机构130,驱动机构13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131和第二驱动装置132,第一驱动装置131用于驱动取纱部121沿纱筒从接纱件111进出的方向在第一预设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第二驱动装置132 用于驱动取纱部121沿面向取纱件120的方向在第二预设距离范围内移动。

上述落纱结构在使用时,接纱架本体110上设有多个用于放置纱筒的接纱件111,取纱件120包括取纱部121,驱动机构130可以驱动取纱部121沿纱筒从接纱件111进出的方向在第一预设距离范围内来回移动,且第二驱动装置132 用于驱动取纱部121沿面向取纱件120的方向在第二预设距离范围内移动,因此,当取纱部121移动至靠近纱架时,在驱动机构130的作用下,将取纱部121 移动至与纱筒靠近纱架的一侧端部抵接,并通过驱动机构130驱动取纱件120 沿靠近接纱件111的方向移动将纱筒接取至接纱件111上,进一步,通过该落纱结构可实现同时将多个纱筒接取至对应的接纱件11上,提高落纱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

具体地,接纱件111可以为接纱杆,接纱棒等呈长条状的杆件,优选地,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说接纱件111为接纱杆。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落纱结构还包括支撑本体140 及第三驱动装置133,第三驱动装置133设置于支撑本体140上,第三驱动机构 130用于驱动接纱架本体110相对支撑本体140在第三预设距离范围内移动,通过将接纱架本体110移动至预设位置,随后调整取纱件120的位置,通过多次位置调整提高接纱件111接取纱筒的准确度,在本次实施例中,该支撑本体140 为支撑架。进一步,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落纱结构还包括传送带141及纱筒收集装置150,接纱架本体110包括第一接纱架112和第二接纱架113,第一接纱架112和第二接纱架113拼合形成容纳通槽114,传送带141沿容纳通槽 114的延伸路径分布设置、且接纱件111穿设于容纳通槽114内,纱筒收集装置 150沿传送带141的传输路径设置于支撑本体140上,用于收集接纱件111上的纱筒。当接纱件111接取纱筒后,并将纱筒收集在纱筒收集装置150内,接纱件111又可以通过传送带141传送至预设取纱位置,从而达到重复接取纱筒的目的,进而提高接取纱筒的效率。实现传送带141的传动方式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进一步,如图2所示,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纱筒收集装置150包括纱筒卸取组件151及纱筒容纳盒组件154,纱筒容纳盒组件 154包括第一容纳盒155和第二容纳盒156,第一容纳盒155和第二容纳盒156 沿纵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本体140上、且第一容纳盒155和第二容纳盒156连通设置,纱筒卸取组件151包括第一卸取块152和第二卸取块153,第一卸取块 152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卸取块152的厚度沿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延伸方向逐渐递增,第二卸取块153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二卸取块153 的厚度沿第三端部至第四端部的延伸方向逐渐递增,第一卸取块152设置在第一接纱架112上、且第二端部面向第一容纳盒155设置,第二卸取块153对应设置在第二接纱架113上、且第四端部面向第一容纳盒155设置,第一卸取块 152和第二卸取块153配合形成纱筒卸取通槽157,纱筒卸取通槽157与容纳通槽114连通,用于卸取接纱件111上的纱筒,第一容纳盒155设有接纱件111 接纱件移动缺口158,第一容纳盒155与纱筒卸取组件151沿纵向间隔设置,使第一容纳盒155可以承接纱筒卸取组件151卸取的纱筒。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落纱结构还包括对射开关,所述对射开关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第二容纳盒156的底部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发射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接收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或所述发射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接收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发射器与所述接收器相对设置,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容纳盒156中的纱筒的数量是否到达预设值,当第二容纳盒156中的纱筒的数量达到了预设值,则发出警报,通知更换第二容纳盒156或将第二容纳盒156内的纱筒倒取至预设装置。在别的实施例中,落纱结构还包括重量传感器,重量传感器设置于第二容纳盒156的底部,用于监测第二容纳盒156中的纱筒的数量是否到达预设值,当第二容纳盒156中的纱筒的数量达到了预设值,则发出警报,通知更换第二容纳盒156或将第二容纳盒156内的纱筒倒取至预设装置。具体地,重量传感器可以是光纤光栅传感器或普通的应力传感器等可以监测重量的传感器。

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131,第二驱动装置132及第三驱动装置133可以为滑台气缸,伺服电机,直线模组及电缸等可以驱动完成有精度要求的直线运动的驱动机构130,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131直线模组,第二驱动装置 132为电缸,第三驱动装置133为伺服电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支撑本体140和接纱架本体110之间设有沿纵向升降的升降机构(未示出),因此,可以根据纱架的高度,通过所述升降机构调整接纱架本体110高度,从而适应不同的纱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落纱系统10,落纱结构,运送车 200及中央控制器,落纱结构设置在运送车200上,中央控制器与运送车200及落纱结构通信连接。

上述落纱系统10,通过中央控制器控制运送车200,将落纱结构运送至指定位置,并控制落纱结构动作完成落纱工序,当完成落纱工序时,中央控制器控制运送车200移动至指定位置,将接取下来的纱筒卸在相应的位置,通过落纱系统10落纱和运送纱筒,提高了落纱和运送纱筒的效率,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具体地,中央控制器可以为PLC可编程控制器,但不局限于PLC可编程控制器,也可以是运动采集卡或移动PC端,但只要满足中央控制器与定位装置 201及落纱结构通信连接,使中央控制器控制运送车200,将落纱结构运送至指定位置,并控制落纱结构动作完成落纱工序,当完成落纱工序时,中央控制器控制运送车200移动至指定位置,将接取下来的纱筒卸在相应的位置,通过落纱系统10落纱和运送纱筒即可。

有必要指出的是,运送车200可以是自动导引运送车(AGV),但不局限于 AGV车,也可以是有轨制导车(RGV),但只要满足运送车200与中央控制器配合,能够将落纱结构运送至指定位置,并能够在落纱完毕后,将落纱结构运送至指定卸纱筒点即可。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落纱系统10还包括用于监测运送车 200位置的定位装置201,定位装置201与中央控制器通信连接,使定位装置201 能够将运送车200的位置信息发送至中央控制器。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落纱系统10还包括限位导轨202,限位导轨202沿纱架的布置路径分布设置,运送车设有抱紧装置203,抱紧装置 203与导轨抱紧配合,使运送车200能够沿限位导轨202运动。在本次实施例中,抱紧装置203为安装块,该安装块上设有与限位到位配合的凹槽,安装块通过凹槽与导轨配合连接实现抱紧功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