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器、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823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容器、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上的液体容器和一种利用这种液体容器的记录装置。
相关
背景技术
被安装在用于通过向记录纸排放墨滴以执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上的液体容器通常被划分成两种类型,即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记录装置上但是在固定状态下使用的容器类型,一种在与记录头一起沿记录纸的横切方向上运动的状态下被使用的容器类型,此时记录头被安装在所谓的连续扫描型记录装置上。连续扫描意味着一种系统,其中记录头沿垂直于记录纸的运动方向的方向上运动。
目前在许多不同的喷墨记录方法中流行的所谓的根据需求的喷墨记录中,即响应于记录信号,通过向记录介质(纸张)排放墨滴而形成记录图像,为了响应于记录信号而一直稳定地排放墨滴,必须在记录头的喷嘴端(也被称做喷孔)保持一定的相对于大气压力为负压的压力。
后者类型的与连续扫描类型记录头一起运动的液体容器也被称作在滑架上的罐并被广泛地使用,由于记录头和包含要被供应到记录头的液体的液体容器彼此在位置上很接近,因而油墨供应路径可以被制造的很短,可以使记录装置结构紧凑。
作为一种保持液体在其内并向外部提供液体的结构,公用一种利用诸如尿烷泡沫的泡沫元件或诸如聚丙烯纤维的纠缠纤维元件作为毛细管吸力生成元件的液体容器。
然而,在滑架上的罐的情况下,可与记录头一起安装在滑架上的液体容器在尺寸上受一定限制。更具体地说,如果为了减少液体容器的更换频率而使用大容量的液体容器,为了不妨碍这种液体容器的运动,要求有很大的空间,因而记录装置自身变大。在4色或6色记录装置中这种缺陷显得更严重。
考虑到这种事实,越来越多地使用将油墨罐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记录装置的固定位置上的记录装置,代替将油墨罐安装在支撑记录头的滑架上,特别在使用非常宽的记录纸的宽幅打印机(每张纸上液体供应量相应增大)或一种网络打印机的情况下,后者是一种高工作速率的记录装置。由于液体容器被独立于可运动的滑架而固定在记录装置上,这种对应于头一种记录装置上的液体容器,特别是对应于连续扫描类型的记录装置的液体容器被称为滑架外罐(out-carriage tank)或脱离滑架罐(off-carriage tank)。
然而这种普通的液体容器涉及要被解决的缺陷。下文将利用现有技术示例介绍这种问题。
图36显示了一个液体容器101,大约在液体容器101的上表面101a的中央具有两个与外部相通的流体连接口102、103。连接口102专用于通过内供应管104从上表面101a排出液体105,因而这样设置供应管104,使之到达底部101b,以便在液面由于抽吸液体而下降的同时可靠地抽吸液体,直到容器几乎变空为止。另一连接口103专用于与外界空气相通并被如此构造,因而直接与存在于容器内的液面之上的气体相通。
在这种液体容器101内,通向空气的液面从容器的上部部分101a向底部101b变化。因而如果直接被连接到喷墨记录头上,这种液体容器内的负压压力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从而液体容器不能被制造的非常大(特别在重力方向上)。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供应系统,即其将液体从液体容器传送到外部并通过中继罐稳定负压压力,则需要额外的元件,诸如输送泵和中继罐。此外通向空气的连接管103不与液体容器内所包含的液体105接触,从而不能被用作通过与其它连接管102结合而检测残存的油墨数量的传导电极,因此需要其它方法,诸如在容器底部101b上形成一个孔并插入一个用于检测容器内所包含液体的剩余数量的电极。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导致额外的缺点,例如增加成本并导致液体泄漏。
图37显示了横向安装的液体容器201类型,其中,用于抽吸液体的连接口202被形成在靠近液体容器201底部201b的横向侧面上,一个用于通向空气的连接口被形成在靠近液体容器201上部201a的横向侧面上。这种液体容器不要求内供应管,但是其它缺陷与图36所示的液体容器所具有的缺陷相同。
在喷墨记录技术中要求印刷品的清晰度、耐水性、耐光性等,作为一种满足这种要求的方法,建议使用颜料作为油墨的染色剂。在颜料基油墨中,颜料分布在油墨溶剂内,在长期的待用之后,比溶剂的比重还大的颜料趋向于沉淀。因而在容器内的油墨的上、下部分之间的颜料浓度不同,因而导致印刷密度出现波动。
公开号为9-164698、11-348308等的日本专利申请介绍了一种油墨罐,在该罐的底部设置了一个靠近容器侧壁的连接口,但是这种连接口布置被油墨供应泵的位置所确定,同时当在油墨中使用颜料的情况下,不能解决颜料沉淀的问题。
在申请号为2,929,804的日本专利所介绍的油墨罐的底部设置了一个连接口,一个与空气相通的连接针和一个用于排放液体的连接针被插入该连接口,该连接口位于罐的中心位置。由于连接操作需要很大的力,在每次插入时,针的插入位置不固定,这种罐结构不适用于可更换的容器。该专利也没有有关解决颜料沉淀问题和用于油墨抽吸位置的问题。
日本专利申请10-337879和美国专利US6,074,042所介绍的油墨罐具有复杂的结构,其中油墨腔由弹性袋组成,为了使包含在该袋中的油墨被耗尽,可以使该种弹性袋变得扁平,这种弹性袋在壳体内受压。因而在油墨罐壳体内,容纳油墨的空间通常很小,这种结构难以实现在有限空间内提供高容纳率的罐的目的。
在日本专利申请10-286972(图1,6,7等)所介绍的油墨罐的底部设置多个接头部分,其中,每个接头部分是由一弹性密封元件和一个油墨供应管(在顶部有一个过滤器)组成的万向节,该弹性元件紧密接触到油墨罐底部的平坦部分上,所述油墨供应管与包含在油墨罐内的毛细管状元件接触,以便将油墨保持在其内,其中,油墨供应管位于弹性元件的中心。该专利申请介绍一个接头部分适用于一个独立的油墨腔。
在日本专利申请10-95129(图6等)所介绍的油墨罐设置多个用于一个油墨腔的接头部分,这些多个接头部分都被用于将油墨的排出。接头部分由一种油墨吸收元件组成。
在日本专利申请8-132635(图1和7)所介绍的油墨罐的底部设置多个接头部分,每个接头部分被这样构造,即塑料油墨供应管(在锥形部分上有小孔)穿过该接头部分,并被设置在油墨罐底部的开口上的弹性密封元件夹紧。设置弹性元件的部位构成一直接包含油墨的小油墨腔,在其上方,跨过一过滤器,设置一个包含用于保存油墨的毛细管元件的腔。该专利介绍一个接头部分适用于一个独立油墨腔。
申请号为2000-218817的日本专利申请(图7)和申请号为2000-218824的日本专利申请(图6和22)所介绍的油墨罐上设置有用于存储油墨罐内部信息的存储介质,但是这种存储介质被设置在油墨罐的横向表面上并被固定在所在位置上。
日本专利申请9-85962(图1)介绍了一种油墨罐,在其下部设置两个连接口,分别用于引入气体和排出油墨,但是没有指出在油墨内使用颜料时如何解决颜料沉淀的问题。所述油墨罐分别在两端具有两个连接口,但是没有提及用于油墨排放的连接口和用于引入空气的连接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另一方面,在连接口向下的油墨罐内,用于密封连接口的弹性元件总是与油墨接触,不仅对油墨变质敏感,而且当将针从所述弹性元件上拔出时,必须完成封闭动作,以便阻止弹性元件的针孔所引起的油墨泄漏。特别是在为了改善油墨供应能力而使用直径为1.5mm或更大的针时,即使使用具有通用油墨特性的油墨(比重为1~2.2,粘度2~4cp,表面张力25~50mPa·s),在弹性元件封闭弹性元件上的针孔之前,可能出现油墨滴落。
在通过在油墨罐底部设置两个独立的能导电的连接针并在两者之间施加电压而检测是否存在剩余油墨的结构中,虽然壳体上不需要以新的方式设置一用于电极的穿透部分,由于两个针恒定地浸没在油墨内直到油墨罐变空为止,也由于一个针与外部空气相通,可能导致油墨泄漏。
此外,在喷墨记录中,如上所述,与染料基油墨相比,颜料基的油墨的耐水性和显色更优越,也使用包含细小树脂颗粒的油墨,以便改善油墨在记录纸上的固定。
在上述普通的远离滑架的油墨罐系统中,即使在记录操作期间,由于油墨罐仍处于固定状态,包含在油墨内的颜料或细小树脂颗粒不能溶解在溶剂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重力的影响下,这种颜料或细小树脂颗粒沉淀在油墨罐底部。颜料或细小树脂颗粒的这种沉淀导致油墨罐上、下部分之间油墨的浓度不同,从而影响所形成的记录的密度或牢度,并由于向记录头供应高浓度的油墨而最终导致记录头喷嘴阻塞。
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可以想象的是在油墨罐上设置一种搅拌机械,用于强迫搅拌油墨罐内的油墨。然而,由于油墨罐是所谓的要被更换的消费品,即当包含在油墨罐内的油墨被耗尽时,用一个新的油墨罐更换,因而不希望添加一种搅拌机械。
在上述中,通过以油墨罐为示例已经介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但是上述由于沉淀所导致的缺陷可能不仅发生在油墨罐内,而且在包含某种液体的液体容器内也可能发生这种缺陷,此时该种液体包含不可溶解的处于散布状态的物质,也要求将这种液体供应到容器外部同时不导致容器内液体浓度的变化。
发明概述考虑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液体容器,在该液体容器底部设置一连接口,在所述连接口内具有一没有使用保持油墨的毛细力元件的直接容纳油墨的公用腔,能够稳定地向外部供应油墨直到容器几乎被排空为止,也能简易地检测残存油墨数量并解决长期待机后所引起的油墨成分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和一种利用一种简单的结构能够以稳定的浓度向外部供应液体的液体供应系统,和一种搅动这种液体容器内的液体的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稳定的浓度向记录头提供油墨因而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利用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垂直向上的开口内的液体容器,可以实现上述目的,该容器具有扁平形状并在底部设置两个独立的流体连接口,用于使液体腔与容器外部相通,其中所述两个连接口被设置的靠近底部的一个端部。
在上述液体容器内,最好外部形状和内部空间都指向容器底部。
上述两个连接口最好位于一条大致通过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的短边中心的直线上。
更靠近液体容器底部的端部的流体连接口最好被用于将液体腔中的液体导出。由于液体从这样的流体连接口导出,液体自身在液体腔内流动,从而当颜料被用作所容纳液体的一个成分时,颜料可以在液体内被扩散并均匀分布。对于更靠近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底部的端部的流体连接口,其周围空间被指向顶板的三个壁包围,即使导出少量的液体,附近的液体也运动并容易被搅动。
最好设置一个用于过滤被排出液体的元件,以便覆盖靠近所述端部的流体连接口。
更靠近液体容器底部中心的流体连接口最好被用于引入空气。在所包含的液体利用颜料作为一种成分时,由于液体容器的内部空间(液体腔)指向底部,流体连接口被设置的更靠近液体容器底部中心,当数量与被排放的液体数量相匹配的空气被引入时,气泡在液体容器底部的颜料沉淀区域的中央附近浮动,即在颜料趋向于浓缩的区域,从而搅动被包含的液体,实现颜料在液体中扩散和均匀化的目的。
最好设置一个向液体腔顶板突出的管形元件,从而围绕上述更靠近液体腔中心的流体连接口。所述管形元件的侧面被用作更靠近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底部的端部的流体连接口的壁,来自更靠近中央的流体连接口的气泡不能轻易地运动到更靠近端部的流体连接口,在从前述更靠近端部的流体连接口中导出液体时,与缺少管形元件相比,即使在排放少量液体时,所包含的液体也运动并被轻易地搅动。在存在管形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两个分别与液体容器底部的两个流体连接口相连的由传导材料组成的连接针,并使连接针所在位置比管形元件上端低,利用连接针之间的导电情况,能够轻易地判断所包含液体的残存数量。
通过提供一种干扰上部空间内气泡升起运动的结构,(在该上部空间内随着液体的排出,气泡从管状元件的内侧底部升起,)能够防止颜料或特定成分的沉淀或不均匀分布。这种结构可以是一个肋条,其连接所述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上彼此相对的两个最大面积表面并阻止液体容器被压碎或膨胀。
最好在上述两个流体连接口上设置用于密封所述液体腔的弹性元件。
最好设置一种用于机械地存储液体容器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息结构,用此方式,基本上是从一个连续到和横跨液体容器的长形底部的纵向端的表面垂直地突出的凸起。用此方式,当在液体供应系统或记录装置上使用几个包含不同液体的容器作为一组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阻止液体容器的安装错误,将每个液体容器安装到每个液体容器的指定安装位置。
在液体容器底部没有设置流体连接口的区域最好设置一个能够保存液体容器的识别信息的信息存储元件,该存储元件由电、磁、光或组合系统组成。
除了从液体容器外部读取被存储的信息之外,这种信息存储元件最好能够改变、删除或额外写入被储存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液体导出连接针分别被连接到液体容器底部的两个连接口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供应系统上设置了分别被连接到液体容器底部的两个连接口上的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液体导出连接针,所述空气引入连接针被这样布置,即被保持在上述管状元件内,该液体导出连接针的高度与该空气引入连接针的高度基本相同。
在这些实施例的液体供应系统中,最好设置一个液体排放头,其通过一个液体供应管与液体导出连接针的一端相连,该端是液体导出连接针不与液体容器相连的那一端。这种液体排放头最好是一种喷墨头,利用热能或振动能将喷嘴内的液体推出,因而导致液滴飞扬。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上述液体容器被可拆卸地安装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安装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主要利用插入方向上的凸出面内的外部形状部分对液体容器进行导向,直到记录装置的连接元件前端进入液体容器的连接元件引导导向部分为止,使液体容器底部的两个流体连接口顺利地连接;当所述连接元件前端进入液体容器底部的流体连接口的导向部分后,松开由上述外部形状部分进行的定位;使连接元件进入流体连接口的后续步骤;开始将对应于信息存储元件的接头和信息存储元件相连的后续步骤。
此外,根据本发明,利用这样一种液体容器能够实现上述目的,该液体容器包含
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液体供应部分,用于将液体腔内的液体供应到液体腔的外部;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空气引入部分,和适于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从而在液体供应部分供应液体期间保持所述液体腔内的压力恒定;一种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内部的液体搅动结构,通过从所述空气引入部分引入所述液体腔的空气在所述液体腔内生成的液体流,用于搅动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
作为液体搅动结构,可以利用至少一个从所述液体腔的内壁突出设置的肋条结构元件。
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内,当将空气从空气引入部分引入液体腔内时,被引入的空气以气泡的形式在液体中上升。气泡的上升运动在液体腔内的空气引入部分附近形成液体流动。这种流动撞击该液体搅动结构并被搅动,从而在液体腔内的液体搅动被加速,实现以稳定的浓度从液体供应部分向外部供应液体。
可以利用一种极其简单的结构诸如一个从所述液体腔的内壁突出的肋条实现液体搅动结构。为了有效地搅动液体流,最好使所述肋条的位置比所述空气引入部分的位置高。通过在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和所述空气引入部分之间形成肋条,阻止在空气引入部分附近要被搅动的液体积聚在液体供应部分附近。通过使所述肋条设置在所述液体腔的两个相对内壁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分别被引导到侧壁的液体流和被肋条改变方向的液体流相互撞击,进一步加剧了液体的搅动。
当难以将液体腔内的液体流引导到侧壁上时,所述肋条可以被形成为连接所述液体腔的两个彼此相对的内壁的柱型元件。在此情况下,所述柱型元件被设置在被所述液体腔内所产生的上升的液体流所撞击的位置或比所述空气引入部分更高的位置,并位于所述空气引入部分和液体供应部分之间,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液体搅动。
本发明的液体供应系统包括一个上述的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与该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部分相连的液体供应装置,用于将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供应到所述液体腔的外部;与该液体容器的空气引入部分相连的空气引入装置,使所述液体腔内部与空气相通。
通过设置上述液体供应装置和空气引入装置,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本发明上述液体容器的功能,从而能够将浓度稳定的液体供应到外部。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是一种通过排放液体油墨而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它包括用于可拆卸地保持通过排放油墨而执行记录的记录头的保持装置;用于容纳要被供应到记录头的油墨的本发明的上述液体容器;一个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上述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部分的液体供应装置,从而随着从记录头排放油墨,将上述液体腔内的油墨供应到所述记录头,并通过上述液体容器的空气引入部分使所述液体腔内部与空气相通;用于强迫地抽吸所述记录头内的油墨的抽吸装置。
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在记录头进行记录之前,抽吸装置强迫地抽吸所述记录头内的油墨,从而通过液体供应系统抽吸液体容器内的油墨,从而如上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油墨被搅动。采用这种方式,利用浓度稳定的油墨进行记录,从而确保以稳定的密度形成令人满意的图像。
本发明的液体搅动方法是搅动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一容纳液体的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液体供应部分,用于将所述液体腔内部的液体供应到外部;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空气引入部分,适于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内壁上的肋条,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分供应到外部;从空气引入部分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内以便保持液体腔内压力恒定,降低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向外部的液体供应,在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内生成直接或间接指向所述肋条的流动。
随着将液体从液体腔供应到外部,将空气引入液体腔,从而生成流向液体腔内的肋条的液体流,在液体腔内所生成的流动被肋条搅动,从而使液体腔内的液体被有效地搅动。
在本发明中,用于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词语上、下和底部,意味着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容器的上、下和底部。


图1是一个外视图,显示了从下方对角地看到的通过直接吹塑法而制成的本发明的液体容器;图2是一个外视图,显示了从下方对角地看到的通过注模法而制成的本发明的液体容器;图3A和3B是本发明基本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的视图,显示了两种在最大面积的表面的垂直方向上宽度不同的形式;图4是一个透视剖视图,显示了构成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元件;图5A是图4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横截面视图,该视图是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的中心的一条直线所作的横截面视图,图5B、5C和5D是这种液体容器在不同状态下的端视图;图6是一剖视透视图,显示了构成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元件;图7是图6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沿通过扁平形状短方向的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图8A和8B分别是从最大面积的表面和容器底部所看到的外视图,显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图9是一个视图,显示一个将空气引入连接管和液体排放连接管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连接口相连的示例;图10A和10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显示液体容器的油墨罐ID部分即将进入槽形主体ID部分之前的状态;图11A和11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显示液体容器的油墨罐ID部分正在通过槽形主体ID部分的状态;图12A和12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显示液体容器的油墨罐ID部分通过槽形主体ID部分之后的状态;图13A和13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此时固定在槽的内侧底部上的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油墨导出连接针开始撞击液体容器底部的引入部分;图14A和14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此时固定在槽的内侧底部上的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油墨导出连接针开始进入设置在液体容器底部的连接部分上的弹性元件;图15A和15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显示固定在槽的内侧底部上的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油墨导出连接针穿透设置在液体容器底部的连接部分上的弹性元件的状态,识别信息存储介质保持器处于这样一个位置,该位置对应于固定在槽内侧底部上的电信号接头,因而开始均衡;图16A和16B分别是液体容器一个沿通过扁平形状短侧边中心的一条直线的横截面视图和一个端视图,显示了将液体容器在图9所示站基上安装过程的一部分,此时已经完成了将液体容器安装到槽内的过程;图17是一个显示向喷墨记录头供应油墨的液体供应系统的视图,此时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容器;图18是一个视图,显示了当本发明的液体容器被应用在图17所示液体供应系统中时容器中所包含的液体被引入的空气所生成的上升的气泡流所搅动;图19是一个视图,显示了当本发明的液体容器被应用在图17所示液体供应系统中时容器中所包含的液体被从靠近液体容器底部的端部的连接口所排放的油墨所搅动;图20是示意性视图,显示了本发明的油墨供应系统的结构;图21是沿平行于最大面积侧面的一个平面所作的油墨罐单元的横截面视图;图22是显示了油墨在图21所示横截面视图中的油墨罐内的流动的视图;图23是一个横截面视图,显示了搅动激励肋条的不同布置;图24是一个横截面视图,显示了搅动激励肋条的另一种布置;
图25是一个视图,显示了图24所示搅动激励肋条所形成的油墨流;图26是一个横截面视图,显示了搅动激励肋条的另一种布置;图27是一个视图,显示了图26所示搅动激励肋条所形成的油墨流;图28是一个视图,显示了图26所示搅动激励肋条所形成的油墨循环流;图29是一个横截面视图,显示了搅动激励肋条的另一种布置;图30是油墨容器的部分剖开的透视图,显示了立体油墨容器内的搅动激励肋条的一种示例;图31是油墨容器的部分剖开的透视图,显示了立体油墨容器内的搅动激励肋条的另一种示例;图32A、32B、32C和32D显示了管状元件处于不同位置时的情况;图33是一个视图,显示了优先利用本发明的液体供应系统的喷墨记录装置;图34是一个显示了另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和站基之间关系的视图;图35A、35B、35C和35D显示了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之间的比较;图36和37是显示了普通液体容器示例的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介绍下文将结合附图详尽地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首先将参考图1、2、3A、3B、4~7、8A和8B介绍液体容器的结构。
如图所示1、2、3A、3B所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具有大致扁平的形状,以便以相互邻接方式被多个设置。液体容器由如图1所示的通过吹塑法而制成的液体包含部分11a组成或由如图2所示的通过注模法而制成的液体包含部分12b组成。液体容器11也可以被制成图3A所示的一个大容器11A或图3B所示的一个小容器11B。
图4、5A~5D、6和7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液体容器的元件,其中图4和图5A~5D显示了通过吹塑法而制成的如图1和3B所示的小容器11B,图6和图7显示了通过注模法而制成的如图2和3A所示的大容器11A。下文将具体参照图6进行描述。如图6所示,液体容器由包含液体部分14、盖15、弹性元件16、存储介质保持器17、存储介质18、双侧胶带19、固定元件20和底盖21组成。这些元件的组成类似于图3B所示的小容器11B的元件组成。
图4所示实施例也类似,其尤其示出了包括以下部件的结构,通过吹塑法制成包含液体部分和盖的一体的包含液体部分14,一个独立于底部14b的壳体1107(包括一开口导向部分14c)、一个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一个被设置在弹性元件16下方的并被连接元件从外部穿透的吸收元件1104和吸收元件盖1103。
在包含液体部分14的上表面14a具有一个开口,该包含液体部分14具有扁平形状以便直接在其内保存液体。盖15封闭包含液体部分14上表面14a上的开口。
在包含液体部分14的底部外侧14b上,设置一个开口导向部分14c,用于使未示出的液体导出连接针和未示出的空气引入连接针通过弹性元件16与包含液体部分14的内部空间相通。开口导向部分14c的两个用于使液体导出连接针和空气引入连接针通过的开口(连接口27和28)被设置在扁平的液体容器的短边的中心线上,两个开口都靠近扁平液体容器底部的一端。更具体地说,一个用于连结针的连接口更靠近容器底部的一端,同时另一个连接口也靠近该容器底部的一端但是更靠近容器底部的中央。在开口导向部分14c的两个开口中,弹性元件16分别被插入并被固定元件20所固定。
在底部14b纵向方向上被划分的两个区域中,开口导向部分14c被设置的更靠近某个区域的端部。在另一个区域,设置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在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内,容纳一个存储介质保持器17,存储介质保持器17和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四周具有间隙,使用双侧胶带19,将具有存储介质18的电路板26固定在存储介质保持器17上,所述存储介质以电信号的形式存储液体容器的识别信息(ID)。
在底部14b上,安装底盖21以覆盖其内固定有弹性元件16的开口导向部分14c,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带间隙地容纳保持存储介质18的存储介质保持器17。当装配好液体容器之后,带间隙地被容纳在底盖21内的存储介质保持器17可以没有变形地在预定范围内在底盖21内运动。
容纳存储介质保持器17的空间是封闭的,除了形成在液体容器底部的开口之外,该开口用于接收连接存储介质18的接头,该空间被如此构造,即在固定在开口导向部分14c内的弹性元件16的附近破裂或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液体不能到达存储介质18。这种结构与图4所示结构相同,在图4所示结构中,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是独立的。
在构成存储介质保持器容纳部分14d和存储介质保持器17之间间隙的空间内,还设置能够吸收最终从液体容器底部通过外壁而进入存储介质保持器17的液体的毛细管槽40,从而允许阻止液体进入存储介质保持器17。即使当液体容器被倒置即容器底部向上时,这种槽也可用作阻止容器底部的连接口附近的液滴进入存储介质保持器17。
识别信息存储介质18可以是诸如磁、磁光、电或机械类型等通过信息获取装置能够识别信息的任何介质,所述信息获取装置诸如可以是快速存储器(flash memory)或写一次(write-once)磁性介质。当本发明的液体容器被用作喷墨记录装置的油墨罐时,存储介质18可以由EEPROM组成,其不仅能够保持识别信息和从喷墨记录装置读取的信息,而且能够叠加来自喷墨记录装置的被存储信息并改变或删除被存储的信息。支撑存储介质18的电子线路板26上设置有与固定在喷墨记录装置上的电接头相接触部分。然而上述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结构,也可以在油墨罐上设置电子介质,其在电子电路板上具有天线,该板没有能源,但是能够通过电磁能生成非接触改变信息,并在记录装置上设置接头形状的邻近天线,也能够利用光写头和记录介质的组合。
在由这些元件组成的液体容器11内,如图7所示形成一个密封的液体腔13,用于容纳喷墨记录装置记录所需的一种颜色的油墨12。当将液体容器11安装到喷墨记录装置上(图33)时,液体腔13位于液体容器11的上侧。
所述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11的外部形状是指从容器底部所看到的形状。构成液体腔13的壁的厚度基本相同,从而壁内的空间也指向容器底部。因此当消耗油墨而引起液面下降时,油墨平稳地集中到容器底部,同时保持平的液面。
在液体容器11的底部11e,设置分别用于将液体导出连接针和空气引入连接针(未示)连接到液体腔13的第一连接口27a和第二连接口28a。第一连接口27a和第二连接口28a的入口被形成为锥形的第一引入部分27c和第二引入部分28c,以便于连结针的插入。
如图8A和8B所示,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11具有两个连续的表面11d,其位于两个最大面积的表面11c之间并连接这两个表面。在油墨罐底部11c附近的两个连续的表面11d上,分别设置第一罐ID部分22和第二罐ID部分23,这两个部分垂直地从各自表面突出并部分地向容器的顶板11f延伸。该突出部分位于稍微从容器底部11c向顶板11f移动的位置。被这种机械识别信息装置所识别的信息与存储在电子识别信息存储介质内的信息重叠,但是仅限于油墨类型(颜色)的特定信息。
在液体容器11的两个最大面积表面11c和两个连续的表面11d上,在顶板11f附近设置被用作保持部分的凸起24或凹进部分25,保持部分用于将液体容器11连接到喷墨记录装置上或从喷墨记录装置上拆卸下来。在本实施例中,凹进部分25被设置在最大面积表面11c上,同时凸起24被设置在连续表面11d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
在下文将参照图9、10A、10B、11A、11B、12A、12B、13A、13B、14A、14B、15A、15B、16A和16B介绍将液体导出连接针和空气引入连接针分别连接到液体容器11底部11e的两个连接口上的过程。
如图9所示,液体导出连接针和空气引入连接针被设置在站基31的槽32的底部,液体容器11的底部11e被插入该槽32中。站基31设置有具有基本上垂直向上的开口的槽32,用于分别容纳各种颜色的液体容器11。
液体导出连接针和空气引入连接针的长度和形状相同,前端是锥形以便分别插入设置在液体容器11底部上大致相同高度的两个弹性元件(诸如橡胶塞子)内。在每个连接针内,形成一个在针前端封闭的管路径,且在连接针的前端稍稍位于锥形部分下,换句话说,在直线部分的始点附近,设置一个在纵向上为椭圆形的孔,该孔与连接针内部的管形路径相通(图13A、13B、14A、14B、15A、15B、16A和16B)。用此方式将液体导出连接针和空气引入连接针固定在槽32的底部,即两个针的前端基本上处于同一高度,针孔也基本上处于相同的高度。
当开始将液体容器11插入槽32内时,仅仅当槽32是一个适合接收液体容器11的槽时,形成在液体容器11外侧面上的第一罐ID部分22和第二罐ID部分23可以通过如图10A、10B、11A、11B、12A和12B所示形成在槽32内侧面上的第一主体ID部分33和第二主体ID部分34。
代表容器的机械识别信息(ID)的第一罐ID部分22和第二罐ID部分23的结构被如此确定,即多个分别包含不同油墨的液体容器不能互换,但是在一种单色记录装置上,一侧的罐ID部分即第一罐ID部分22或第二罐ID部分23仅仅一个被如此构造,从而使液体容器不能互换。这种结构避免了错误地将液体容器安装到错误位置的情况发生,即如果用户感觉任何一侧的ID部分都可以通过,用户就会相信容器可以被安装并继续安装操作,从而导致记录装置主体破裂。(图5B~5D显示了这种结构的示例,其中圆记号(O)表示一被切的凹进部分),出于相同的原因,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颜色但是包含具有不同成分的油墨并被认为是不可互换的容器被如此构造,即在不同的喷墨记录装置之间,第一罐ID部分22或第二罐ID部分23不能互换。
随后,当液体容器11更靠近槽32的内底部时,液体容器11的第一罐ID部分22和第二罐ID部分23的外形被槽32内侧面上的第一定位部分35和第二定位部分36定位到图13A和13B所示位置,从而液体容器前进,在水平方向(图13A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位置没有发生偏差。(例如在X方向的间隙81、82和Y方向的间隙83被确定为尺寸公差)。如图13B所示,当液体容器11下表面上的引导部分27c、28c到达连接针38、39的前端时,从槽32底表面突出的液体导出连接针38和空气引入连接针39分别撞击液体容器11下表面上的第一连接口27a的第一引导部分27c和第二连接口28a的第二引导部分28c。此后,在连接针38、39到达弹性元件16a、16b之前,罐ID部分22、23的外部形状部分不再受定位部分35和36的约束。
此后,容器相对于连接针沿X和Y方向运动。
随后液体容器11脱离结合,从而连接口27a、28a分别被导向到连接针38、39所在位置(在图13A中所示特定示例中,液体容器11如此移动,以解决引导部分28c和连接针29中心位置的偏差),因而连接针38、39开始基本上同时进入设置在如图14A和14B所示的连接口27a、28a内的弹性元件16a、16b。这种针插入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液体容器解除位置受限制状态,能够避免液体容器损伤两个连接针38、39并能减少安装误差。
在将连接针38、39插入弹性元件16a、16b时,槽32内侧底部上的电接头37的前端开始进入液体容器11的存储介质保持器17。由于存储介质保持器17被可移动地安装,即使存储介质保持器17相对于接头37移动(图14A中的偏差85),存储介质保持器17沿电接头37的锥形前端部分运动,从而确保可靠地插入存储介质保持器17,在安装时没有阻碍或不舒适的感觉。
然后,如图16A和16B所示,电接头37完全进入存储介质保持器17,液体导出连接针38和空气引入连接针39基本上同时穿透第一弹性元件16a和第二弹性元件16b。然后液体容器底表面撞击设置在站基底部上Z方向的定位撞击部分90,因而完成安装。因而液体容器11内的液体腔13和利用液体腔13内液体的外部设备(例如喷墨记录头)通过针孔和针内的路径相互相通。
为了在液体容器11和连接针38、39之间获得可靠的位置关系,期望提供一种具有杠杆的站基,杠杆用于下推液体容器11的上表面,并形成一这种杠杆的作用点,其位于两个连接针之间的(在垂直线2003上)撞击部分的上方。
在下文中,将介绍液体容器11底部的两个连接口的位置和液体容器11所包含的液体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下文中,以一种喷墨记录装置作为示例。
喷墨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油墨可以是一种染料基油墨和一种颜料基油墨,后者具有一些类型,例如利用一种配备有亲水基的颜料的自身分散类型,该亲水基用于使颜料对油墨溶剂有亲合力;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稳定的分散类型和树脂质的分散类型或利用低分子量树脂的微胶囊类型。
在任何情况下,颜料基油墨不是溶液而是悬浮液。因而在连续扫描类型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即记录头沿垂直于记录介质的传动方向移动,已经公知,根据喷墨记录装置所使用的频率和间隔和印刷数量,颜料沉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所谓的滑架外油墨罐情况下即油墨罐被静态地固定的情况下,在所谓的滑架上油墨罐即油墨罐(液体容器)随记录头一起运动的情况下,这种沉淀现象并不明显。
此外,在滑架外油墨罐情况下,即油墨罐与喷墨头彼此分离时,经常使油墨罐容量较大,以便即使用户高频率使用时也能减少更换油墨的频率,从而对于一些用户来说,颜料沉淀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油墨腔内大范围的油墨成分是恒定的,除了油墨溶液稍微蒸发之外,颜料沉淀现象使油墨罐底部的颜料丰厚,上部部分贫乏,(尽管油墨液面降低到在油墨腔内剩下的油墨时)。
但是,在从墨罐底部的墨腔排出墨的结构中,这种墨从颜料丰厚的区域被排出,因而出现提供的油墨内颜料浓度增加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油墨罐内的油墨被耗尽为止,有时被排出的油墨的颜料浓度比初始生产油墨时的浓度明显低。
在只使用黑色(BK)颜料油墨和使用适用于三种颜色染料的油墨即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时,黑色油墨原则上用于记录黑色字符,同时在彩色图像中,通过合成黑色(C/M/Y的合成),基本形成包括灰色的带黑色的图像。从而这种浓度变化不显著,不十分影响喷墨记录装置的液体排放性能。
然而当彩色图像是由所有适用于如下目的的颜色的颜料而形成时,即要求耐光性、抗大气腐蚀性能诸如户外张贴的目的,很明显记录介质例如纸上的油墨沉淀数量和图像密度之间的关系显著地变化。在一种粒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的应用中,用更小的墨滴形成图像,以便减少粒度,在这种记录头中,很清楚,颜料浓度的变化可能显著地影响液体排放特性。
在考虑上述问题时,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内,第一连接口27a、27b和使液体导出的第二连接口28a、28b被设置在液体容器11的底部,靠近液体容器纵向的一端,第二连接口28a、28b被设置的靠近液体容器11底部的纵向的一端,但是比第一连接口27a、27b更靠近中央。
当被用于图17~19所示液体供应系统中时,具有这种连接口布置的液体容器11具有下列效果。
在图17所示液体供应系统中,液体导出连接针38穿过更靠近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11底部之端部的连接口27a的弹性元件16a,空气引入连接针39插入靠近液体容器11底部但是比连接口27b更靠近中心的连接口28b的弹性元件16b,喷墨头42通过液体供应管41和液体导出连接针38相连,向上指向端部的空气引入管44在另一端与空气引入连接针39相连。具有喷墨头42的油墨排放口的表面43比来自液体容器11的液体导出路径的最低点高,以便在喷墨头42内的液体路径内提供负压,从而在油墨排放口形成稳定的弯液面。
在这种液体供应系统中,随着从喷墨头42排放油墨,液体容器11内的油墨通过液体导出连接针38和液体供应管41被导出到喷墨头42。由于液体容器11由壳体组成,该壳体不随包含在壳体内油墨12的导出而变形,与油墨导出数量相对应数量的空气通过空气引入管44被引入液体容器11,从而确保在恒定负压下向喷墨头供应油墨。利用设置在液体路径(喷嘴)的排放口附近的热生成元件或振动元件(未示)的热能或振动能,将液体油墨从喷嘴中推出,实现油墨的排放,利用喷嘴的毛细力,排放油墨后的喷嘴再次充满油墨,因而时时刻刻从液体容器11向外供应油墨。
通过安装用于上文结合图9~16B所介绍的液体容器的结构,可以实现这种液体供应系统。
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11的油墨腔内,由于用于液体导出的连接口和用于空气引入的连接口相互靠近,被引入容器的空气形成气泡以搅动油墨导出区域附近和其上方的油墨,使包含由沉淀作用等使该种油墨趋向于不稳定的这样一种成分的油墨也可以以稳定的方式被供应到外部。
由于液体容器从顶板指向底部,在底部的一端设置用于空气引入连接针39的连接口28b,在上述的油墨供应中,气泡45在图18所示的左手区域中浮动,上升的气泡45在油墨内引起缓慢的顺时针的对流。这种气泡流动和油墨对流91搅动油墨12,从而使颜料扩散并变得均匀。因而具有靠近容器底部的端部的空气引入连接口的结构阻碍了颜料的沉淀。
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油墨搅动,换句话说,散布颜料的扩散,最好设置一个在油墨容器的内壁上凸起的肋条71,以便干涉来自空气引入连接针39的气泡45的上升。这种肋条可以在形成液体容纳部分14时简单地通过吹塑法而被形成,也有效地阻止容器在环境变化时被压碎或膨胀。
另一方面,从设置在更靠近本实施例的液体容器11底端的液体排放连接口28b导出的液体数量与被引入油墨腔的空气的数量相匹配,从而油墨自身如图19所示那样流动,以便扩散颜料并使颜料均匀。
具体地说,由于设置在靠近液体容器11底部端部的第一连接口27b被三个向容器顶板部分向上延伸的壁面包围,即使在小的油墨导出量的情况下,附近的油墨可以轻易地运动并被搅动。
在液体容器11底部内,为了在靠近第一连接口27b的缺少壁的方向提供壁效应,可以设置一个围绕第二连接口28b的管元件。因而在管形部分45被设置在第二连接口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在任何方向都被包围的区域,包括底面但是不包括上方向。为了增强这种效果,期望将第一连接口设置在一个比液体腔14的主要内底表面还低的位置。无论液体容器的扁平度或尺寸、液面高度或油墨导出速度(和相应的空气引入速度),两个连接口都被偏离地设置的本发明的结构提供了解决现有技术缺陷的装置。
在具有管形部分45的结构中,由于在振动运动中空气从管形部分45的上端部分301向上运动,在从位置301到内侧底表面的底部区域302内的油墨没有直接被空气搅动。然而由于区域302内的油墨被上升空气流所形成的油墨流303所搅动,即使在有管形部分45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效果也能体现。
在下文将介绍另一种有效地使油墨罐内的油墨搅动的结构。
图20是一个示意性视图,显示了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油墨供应系统的结构。图20所示的油墨供应系统用于将包含在油墨罐单元11内的油墨12通过构成供应装置60的供应管41供应到喷墨头42,该结构优选地适用于喷墨记录装置。
油墨罐单元11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供应装置60上,其设置有油墨供应针38和空气引入针39,所述针的前端向上并被分别插入形成在油墨罐单元11底部上的第一连接口27b,用于将油墨罐单元11内的油墨12供应到外部,和第二连接口28b,用于将空气引入油墨罐单元11。
油墨供应针38是中空的,在靠近前端的侧面上设置一个针孔38a。油墨供应针38的下端与设置在供应装置上的油墨供应路径62的端部相连,油墨供应路径62的另一端通过油墨供应管41与喷墨头42相连。
空气引入针39也是中空的,在靠近前端的侧面上设置一个针孔39a。空气引入针39的下端通过空气引入路径63与设置在供应装置60的主体上的缓冲腔64相连。缓冲腔64构成一个空间,当油墨罐单元11内的空气例如由于环境的变化而膨胀时,该空间用于接收从油墨罐单元11通过空气引入针39流回的油墨。端部敞开的管44从缓冲腔64的上端延伸。在管44的端部下方设置一个用于吸收流回缓冲腔64并从缓冲腔溢流的油墨吸收元件65。
喷墨头42设置有在下表面敞开的多个喷嘴(未示)。从油墨罐单元11通过油墨供应针38、油墨供应路径62和油墨供应管41而供应的油墨12充满喷嘴,此时喷嘴处于形成弯液面的状态。在每个喷嘴内设置一个用于向喷嘴内的油墨提供排放能量的能量生成装置(未示)。驱动能量生成装置,向喷嘴内的油墨提供能量,从而从喷嘴内排放油墨。作为能量生成装置,可以利用电热转换元件例如热生成电阻,用于快速地加热喷嘴内的油墨并在油墨中产生薄膜状沸腾,从而在喷嘴内生成气泡并利用这种气泡生成的压力排放油墨。此外,也可以使用电机械转换元件,例如一种压电元件、一种电磁波机械转换元件或一种利用电磁波或激光的电磁波热转换元件。
喷墨头42的位置比油墨罐单元11的位置高。从而喷墨头42的内部具有所期望的负压压力,从而油墨被保持在喷嘴内,而没有被吸入喷嘴内或从喷嘴内泄漏。
在喷墨头42下方,设置一个盖66,在系统的非操作状态,用于覆盖喷墨头42的具有喷嘴开口的油墨排放侧面。盖66与一种抽吸装置67相连,当喷墨头42的油墨排放侧面被盖44覆盖时,驱动抽吸装置,强迫抽吸喷嘴内的油墨,因而从喷嘴内消除不正常的物质或粘稠化的油墨,稳定地维持喷墨头30的排放特性。
油墨罐单元11设置有一个用于容纳油墨12的油墨容器和一个底盖,在将油墨罐单元11安装到供应装置60上时,该底盖也被用作接头。
油墨罐单元11基本上是矩形形状,具有四个侧壁11a~11d、一个上壁11e和一个底壁11f,油墨12被容纳在由这6个壁组成的液体腔内。在这些侧壁中,彼此相背的两个侧壁11b、11d具有最大的面积,两者之间的距离在液体腔内最短。因而在本实施例中,液体腔基本上是扁平形状。底壁11f上设置了油墨供应口27a和空气引入口28a,这两个口被设置在平行于最大面积的侧壁11b、11d的方向上。在平行于最大面积的侧壁11b、11d的方向上,在偏离油墨容器11的中心的位置上形成油墨供应口27a和空气引入口28a,油墨供应口27a位于侧壁11a的附近。
油墨供应口27a和空气引入口28a分别被密封元件16a、16b所密封,因而油墨腔的内部被紧密地封闭。密封元件16a、16b由可以被针穿透但是当将针拔出时能够密封油墨罐单元11内部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塞。
在油墨罐单元11的内表面上,设置多个搅动激励肋条117a~117f,这些肋条分成三组,在最大面积的侧壁11b、11d上彼此相背的位置上,从底壁11f向上壁11e延伸。在这些搅动激励肋条117a~117f中,至少一个(在用于说明的示例中是117a、117d)位于油墨供应口27a和空气引入口28a之间。
在下文中将介绍上述的油墨供应系统的功能。
当油墨罐单元11如图21所示那样被安装到供应单元60上时,油墨供应针38穿透密封元件16a,到达油墨罐单元11内部的针孔38a的位置,空气引入针39穿透密封元件16b,到达油墨罐单元11内部的针孔39a的位置。在油墨供应系统的非操作状态下,喷墨头42的油墨排放侧面被盖66所覆盖。如果将油墨罐单元安装到油墨供应装置60上后长期不使用,在重力的影响下,油墨12内散布的颗粒例如颜料逐渐沉淀,从而在油墨罐单元11的上部和下部之间,油墨浓度出现差异。更具体地说,在油墨罐单元11的上部,油墨浓度更高,在下部变得更低。
当在这种状态下操作油墨供应系统时,首先进行上述的喷墨头42的抽吸操作,从而从喷墨头42内抽吸出一定数量的油墨12,从油墨罐单元11内通过油墨供应针38、油墨供应路径62和油墨供应管41抽吸相应数量的油墨。在这种操作中,由于油墨供应针38位于油墨罐单元11的底部,此处油墨12的浓度更高,油墨罐单元11排放油墨供应针38附近的高浓度的油墨。执行喷墨头42的抽吸操作直到这种高浓度的油墨12从喷嘴内被排放为止。从油墨罐单元11的油墨抽吸产生流向油墨供应针38的针孔38a的油墨流(在图20内用白箭头A示意性表示)。
另一方面,从油墨罐单元11的油墨抽吸使油墨罐单元11内的压力降低。但是由于油墨罐单元11的内部通过空气引入针39、空气引入路径63、缓冲腔64和管44与空气相通,随着不断从油墨罐单元11抽吸油墨,通过管44等将空气引入油墨罐单元11内,从而保持油墨罐单元11内的压力恒定,并保持与大气压力平衡。被引入的空气作为气泡45在油墨12内上升。升高的气泡45在空气引入针39上方产生向上的油墨流动。这种向上的油墨流动将油墨罐单元11底部的高浓度油墨带到低浓度的上部区域,从而使不同浓度的油墨混合。
下文将结合图22介绍这种油墨12的流动。
如上所述,空气引入针39具有两个针孔39a,分别背对油墨罐单元11的侧壁11b、11d。因而当气泡从针孔39a冒出时,围绕针孔39a产生流向侧壁11b、11d的油墨流。由于侧壁11b、11d之间的距离在液体腔内最短,油墨流撞击侧壁11b、11d并在油墨供应针38一侧被分成流向侧壁11a的油墨流并在另一侧被分成流向侧壁11da的油墨流。沿着侧壁11b、11d的油墨流撞击形成在所述侧壁上的肋条117a、117b、117d、117e并再次改变方向。
采用这种方式,利用从针孔39a排出的空气,围绕空气引入针39的油墨随着气泡的升高而上升,同时利用搅动激励肋条117a、117b、117d、117e改变方向。从而在空气引入针39上方的上升的油墨流被扰动,进一步激励油墨罐单元11内的油墨搅动。
位于空气引入针39和油墨供应针38之间的搅动激励肋条117a、117d也起这样的作用,在沿侧壁11b、11d的油墨流中,被导向油墨供应针38的油墨流与从油墨供应针38的针孔38a抽吸的油墨流不汇合。这种作用阻止高浓度的油墨在油墨供应针38附近积聚。
在喷墨头42的抽吸操作之后进行油墨搅动,使高浓度的油墨不从油墨罐单元11被供应。因而在这种油墨搅动中,不必搅动油墨罐单元11内所有的油墨,但是必须充分搅动调整油墨供应针38附近的油墨。
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置油墨供应口27b(图21),因而油墨供应针38位于油墨罐单元11的侧壁11a附近,换句话说在壁角部位,油墨供应针38在三个方向被壁包围,通过将油墨供应针38插在尽可能被许多壁包围的位置,能够有效地排放围绕油墨供应针38的高浓度的油墨。通过将空气引入口28b(图21)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即空气引入针39被插在邻近油墨供应针38的位置,从油墨供应针38导出的油墨和从空气引入针39放出的气泡具有更加增强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激励油墨的搅动。
在上述内容中,已经介绍了搅动激励肋条117a~117f在喷墨头42的抽吸操作时的功能,但是即使这种抽吸操作之后,随着喷墨头42中油墨的消耗,在油墨罐单元11内发生着上述油墨从油墨供应针38的导出和气泡从空气引入针39的放出。从而在向喷墨头42供应油墨期间,油墨罐单元11内的油墨持续地被搅动。
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引入针39的针孔39a朝向侧壁11b、11d开口,但是这个针孔的方向并不受限制,只要从针孔39a发出的气泡所生成的油墨流的方向可以被搅动激励肋条所改变并可以向上就行。针孔39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三个或多个,只要可以获得用于油墨流的搅动激励效果就行。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显示一种结构,其中侧壁11d上的肋条117a~117c和侧壁11b上的肋条117d~117f彼此相对,但是在彼此相对的侧壁11b、11d上的搅动激励肋条不必相互相对,可以用如图23所示的相互交错方式设置那些肋条。
在下文中将介绍空气引入针的针孔位置和搅动激励肋条形式的一些变型。
在图24所示示例中,空气引入针39上有两个朝向侧壁211a、211c的针孔39a,这两个侧壁确定了油墨容器211的两个最大面积的侧壁211d(另一个未示)的距离。油墨供应针38也具有两个针孔38a。另一方面,油墨容器211底部在空气引入针39所插入的空气引入口28b的上方设置两个搅动激励肋条217a、217b,这两个肋条是连接两个最大面积侧壁211d(另一个未示)的柱形肋条并被设置在被从空气引入针39的针孔39a放出的气泡所生成的上升油墨流所撞击的位置。其它结构类似于图20所示结构,将不再进行介绍。
在图24所示结构中,在喷墨头(未示)抽吸操作中,油墨容器211内的油墨通过油墨供应针38的针孔38a被抽吸,空气通过空气引入针39被引入油墨容器211并作为气泡从空气引入针39的针孔39a放出。离开两个针孔39a的气泡分别产生两个从空气引入针39的针孔39a上升的油墨流251、252,如图25所示。油墨流251、252撞击搅动激励肋条217a、217b,因而被扰乱产生更加被搅动的上升油墨流251a、251b、252a、252b。从而油墨流影响更宽的范围,因而有效地搅动该区域内的油墨。
在图26所示示例中,油墨容器311设置有三个搅动激励肋条317a~317c,其中搅动激励肋条317a被设置在油墨容器311的垂直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并位于油墨供应口27b和空气引入口28b之间。其它肋条317b、317c位于油墨容器311底部并位于油墨供应口27b上方。如图24所示,搅动激励肋条317a~317c被形成为连接油墨容器311的两个最大面积侧壁311d(另一个未示)的柱形肋条。
在图26所示的结构中,在喷墨头(未示)的抽吸操作中,形成如图27所示的油墨流。更具体地说,在油墨容器311中,通过导出油墨,生成朝向油墨供应针38的油墨流351,通过从空气引入针39放出的气泡,从空气引入针39生成向上的油墨流352。
由于搅动激励肋条317位于油墨供应口316a和空气引入口28b之间,两个油墨流351、352被用此方式调整,即朝向油墨供应针38的油墨流351出现在搅动激励肋条317a的一侧,来自空气引入针39的向上的油墨流352出现在另一侧。如图28所示,油墨流351、352均匀地形成从空气引入针39上升的循环流,然后冲击搅动激励肋条317a并向油墨供应针38下降。这种循环流353有效地使油墨容器311底部的高浓度油墨和上部的低浓度油墨互换。
由于搅动激励肋条317a位于油墨容器311的中部,从空气引入针39发出的气泡还在搅动激励肋条317a下生成在横向方向上的数量有限的油墨流。如果与朝向油墨供应针38的油墨流结合,由于从油墨供应针38抽吸高浓度的油墨,这种油墨流阻碍足够的搅动效果。因而将搅动激励肋条317b、317c设置在油墨供应针38附近,用于阻止高浓度油墨积聚在油墨供应针38的附近。
具有上述油墨流动调整效果的搅动激励肋条317a的数量不受限制,或其在油墨容器311垂直方向的位置不受限制,如图29所示,在油墨容器411的垂直方向上,可以设置多个搅动激励肋条417a~417c,这些肋条之间具有间距。通过从油墨容器411向外部供应油墨,油墨液面从L1变化到L2,然后再变化到L3。即使当油墨液面到达位置L1或L2时,多个搅动激励肋条317a~317c的存在可靠地生成如图28所示的循环流,因而即使当油墨容器411内的油墨下降,也可以获得足够的油墨搅动激励效果。
图30显示与上述内容不同的油墨容器,显示一种基本上立方体的油墨容器511。油墨供应口27b和空气引入口28b大致位于油墨容器511底壁511f的中央区域。在这种结构中,难以如图22所示那样利用油墨容器511的侧壁实现油墨搅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结构,将搅动激励肋条517a、517b设置在高于空气引入口28b的位置,这些肋条被从空气引入针39的针孔(未示)发出的气泡所生成的上升的油墨流撞击,该空气引入针通过空气引入口28b被插入油墨容器511。因而即使在立体形的油墨容器511中,油墨容器内的油墨可以如图24所示那样有效地被搅动。
作为图30所示示例,图31显示一基本上为立体形的油墨容器611,在该容器中,油墨供应口27b和空气引入口28b基本上位于底壁611f的中央区域,其难以利用容器511的侧壁实现油墨的搅动。在这样一种结构中,本实施例利用一种不同于图30的结构激励油墨的搅动。在本实施例中,壁形搅动激励肋条617a被设置在空气引入口28b附近并从油墨容器611底壁611f延伸,并处于被离开空气引入针39的气泡所生成的油墨流所撞击的位置,该空气引入针通过空气引入口28b被插入油墨容器611中。
朝向搅动激励肋条617a的油墨流的撞击使油墨流改变了方向,因而扰乱了油墨流。因而即使在立体形油墨容器611内,油墨容器内的油墨也可以被有效地搅动。
在空气引入针39上具有多个针孔的情况下,当从上方看时,如图31所示搅动激励肋条617a最好被形成为弧形。因而离开针孔的气泡所形成的并流向搅动激励肋条617a的油墨流与沿搅动激励肋条617a流动的油墨流撞击,因而彼此撞击并产生更大扰动的油墨流,因而进一步加剧了油墨搅动。
在上述内容中,已经介绍了内部设置有搅动激励肋条的油墨容器的示例。油墨容器最好由塑料材料制成,只要被包含的油墨即使在长期存储中也不受影响,并不限制用于制造油墨容器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塑料模制方法诸如注模法或吹塑法制造油墨容器。当使用注模法时,例如通过分别成型容器主体和盖,然后粘贴这些元件而制造油墨容器。经常使用吹塑法形成容器,在本发明中最好使用吹塑法制造液体容器。然而在吹塑制造过程中,由于不同部分的壁厚几乎完全相等,搅动激励肋条作为一个凹进部分出现在油墨容器的外表面上。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在底部具有油墨供应部分和空气引入部分的液体容器上设置有用于激励液体腔内所生成的液体流的液体搅动结构,从空气引入部分所引入的空气生成上述液体流。因而即使在由于液体容器长期被存放而引起的在上、下部分之间出现液体浓度差异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地将液体从液体供应部分供应到外部的液体供应操作,液体腔内的液体可以被有效地搅动。这种操作之后,通过搅动而具有稳定浓度的液体可以被供应到外部。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可以利用浓度稳定的油墨进行图像记录,即使在长期停止使用后,也能形成高质量的图像。利用从液体腔内壁突出的肋条形成液体搅动激励结构,因而这样的结构是十分简单的。
作为参考,结合图35A~35D,下文将介绍不能显示本发明效果的结构的示例。由于油墨导出口29和空气引入口30被分开,图35A所示结构不具有足够的在油墨导出区域附近强有力的搅动下执行油墨供应的功能。由于两个连接口彼此靠近,图35B所示结构具有上述功能,但是从底部中心上升的气泡流如箭头93、94所示那样将对流分开,因而不能产生能够足够搅动的油墨流。图35C所示结构具有两个都靠近端部的以分别实现本发明功能的连接口,但是如图35A所示那样不具有足够的在油墨排放区域附近强有力的搅动下执行油墨供应的功能。在图35D所示结构中,空气引入口28位于中央部位,油墨排放口位于端部,产生如图35B所示情况的被分开的对流流动96、97,但是不能在位于端部的油墨排放口29产生足够搅动的油墨流。
然而即使在油墨排放口29和空气引入口28的这种布置下,通过形成诸如肋条的一种搅动激励结构,也可以期望性能的改进。
因而如上所述,由于所希望的搅动效果,最好使油墨排放口和空气引入口偏移到油墨罐端部,尤其推荐使用一种额外设置有搅动激励结构的结构。如上所述,使用搅动激励结构,可以放松对油墨导出口和空气引入口布置的限制。
下文将介绍管形元件。
参照图7、16A和16B,一个漏斗状的管形元件45垂直地延伸,从而围绕用于空气引入的第二连接口28的整个外周。当将液体容器安装在槽32上时,穿透第二连接口28的空气引入连接针39的针孔所在的位置比管形元件45的上端还低。在图17~19所示的喷墨头的液体供应系统中,这个针孔所在的位置比喷墨头42的油墨排放侧面低。
由于形成在针孔上的油墨弯液面重复地被破坏和形成,从空气引入连接针39的针孔引入的空气形成不连续的气泡,在针39外周和管形元件45的内周之间形成足够的间距,以便使气泡快速地上升而不停留在管形元件45的内部。管形元件45的侧面被当作第一连接口27的壁,来自第二连接口28的气泡不能轻易地移动到第一连接口27也不能从此被导出。
管形元件45的上端是圆的,当液面从略高于管形元件45上端的位置下降时,以便迅速地将管形元件45内部和外部的油墨分开。从而通过使用传导材料制造的连接针38、39并利用油墨内离子成分的导电性,能够判断存留油墨数量是否在一个阈值上或低于该阈值。更具体地说,可以这样形成油墨容器,当油墨容器11内的油墨12覆盖管形元件45的上端时,保存在液体腔13内的油墨数量是10%或大于初始值,以确保管形元件45内的连接针39和管形元件45外的连接针38之间的导电性,但是当丧失导电性时,存留油墨数量是10%或更少。管形元件45被用作搅动激励结构,如上所述用于消除颜料油墨内的沉淀。
如上所述,最好使两个连接口彼此靠近并位于扁平底部的一端,最好使油墨导出口更靠近端部,使空气引入连接口稍微靠近中央。在下文将结合图32A~32D介绍空气引入连接口更靠近中央时的另一效果。
图32A~32D显示,两个连接口靠近并位于扁平容器底部的一端,但是具有液体容器11的喷墨记录装置与水平面有些倾斜或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个所期望的夹角或油墨罐相对于主体倾斜。当管形元件45被设置在扁平油墨容器纵向横截面的端部时,根据如图35A和35B所示的围绕扁平形状短边的转动位置,残存油墨数量变得显著地不同,但是通过在位于端部的两个连接口中使空气引入连接针如图35C和35D所示更靠近中央,可以缩小这种差异。
当油墨处于低位置时(当油墨罐内的液面通过管形部分45的上端)仍然连续地耗用油墨以致到达油墨端点时(油墨罐空了),通过电子计算印刷中所需要的油墨数量或解决记录头的阻塞,判断油墨端点,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即油墨罐内残存的油墨数量超出人们的期望或从油墨罐到记录头的供应路径内的油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而被耗用(导致空气被引入记录头)。
通过使站基SB在记录装置上从垂直位置稍微倾斜,也可得到这种效果。
还能够在液体腔13底部形成管形部分和围绕第一连接口27的开口的过滤器,从而覆盖液体导出连接针38,因而从油墨腔13导出的油墨通过这种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可以由纤维元件、纤维板、泡沫元件、由小珠组成的元件或通过溶解与构成油墨罐相同的材料而形成的泡沫元件制成。
在下文将参照图33介绍一种设置有适用于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系统的记录装置,图33显示了一种应用了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实例。
图33所示的喷墨记录设备是一种连续型记录设备,能够使喷墨头1(对应于图17等的喷墨头42)往复运动(主扫描)并输送(辅助扫描)诸如普通记录纸张、特殊纸、OHP膜纸等的记录纸S(记录介质)。通过设定预定间距,使喷墨头有选择地与这些运动同步地将油墨排放到记录纸张S上,从而形成字符、符号或图像。
参照图33,喷墨头1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滑架2上,该滑架被可滑动地支撑在两个导轨8、9上,利用驱动装置诸如未示出的电动机,该滑架沿所述导轨8、9往复运动。记录纸S被输送辊3沿垂直于滑架2的运动方向(例如垂直的方向A)输送,从而面对喷墨头1的油墨排放面,并与之保持恒定的距离。
喷墨头1上设置了多个用于分别排放不同颜色油墨的喷嘴行。对应于从喷墨头1排放的油墨颜色,多个独立的油墨罐4(对应于本发明的液体容器11)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油墨供应装置5(对应于图9的站基31)。油墨供应装置5和喷墨头1通过多个分别对应于油墨颜色的油墨供应管6而被连接,且通过将油墨罐4安装在油墨供应装置5上,包含在油墨罐4内的各种颜色的油墨被独立地供应到喷墨头1上的喷嘴行内。
在喷墨头1往复运动范围内但在记录纸S的运动范围之外的一种非记录区域内,设置一种恢复装置7,其与喷墨头1的油墨排放面相对。恢复装置7设置有一个用于覆盖喷墨头1的油墨排放面的盖部分、一种当喷墨头1的油墨排放面被覆盖期间用于从喷墨头1内强迫抽吸油墨的抽吸装置、一个清洁刀片,用于清除油墨排放面上的污迹。在喷墨记录装置进行记录操作之前,使用恢复装置7进行上述的抽吸操作。
当长期停止使用之后操作喷墨记录装置时,恢复装置7抽吸油墨供应管6内的高浓度的油墨,通过搅动而浓度稳定的油墨被用于实际记录。
当长期不使用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油墨内的颜料成分和用于改善在记录纸S上固定性的细小的树脂颗粒在油墨罐4的底部沉淀时,本发明的结构解决了这种沉淀或偏离的分布,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其中这种颜料成分和细小的树脂颗粒的浓度是稳定的,从而避免了通常的图像质量的下降或避免了用户拆卸油墨罐4进行摇晃以便解决沉淀的麻烦。
在上述内容中,已经介绍了连续型的喷墨记录装置,但是本发明同时适用于使用线型喷墨头的喷墨记录装置,即在该种记录装置上,喷嘴行被形成在记录介质的整个宽度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设想了一种在容器底部具有两个流体连接口的容器结构,其中这两个连接口靠近容器底部的端部,液体被直接保存在容器的液体腔内,因而提供了一种能够稳定地向外部供应油墨直到所包含的油墨几乎完全被耗尽的液体容器,容易更换,同时没有诸如液体泄漏的缺点,同时能够利用一种简单的结构简便地检测残存的油墨数量和被排放的液体成分的分布。形成朝向底部的并使与空气相通的流体连接口更靠近中央的容器,其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垂直向上的开口内的液体容器,它具有扁平形状并在底部设置两个独立的流体连接口,用于使液体腔与容器外部相通,其中所述两个连接口被设置的靠近底部的一个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空间指向其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这两个连接口位于一条大致通过液体容器的扁平形状的短边中心的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更靠近液体容器底部的端部的流体连接口被用于使液体能够从液体腔中导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一个用于过滤被排出液体的元件被这样设置,从而覆盖所述靠近所述液体腔端部的流体连接口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液体容器底部端部的流体连接口中更靠近液体容器底部中心的流体连接口被用于引入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腔内,一个管状元件向顶板突出,从而除了在朝向顶板的方向之外,该管形元件围绕所述更靠近中心的流体连接口的开口周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种用于干扰上部空间内气泡升起运动的结构,在上部空间,当所述液体容器与记录装置相连时,随着液体的导出,气泡从管状元件的内侧底部升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是一个连接所述扁平形状的液体容器上彼此相对的两个最大面积的表面的肋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包含的记录液体包含颜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流体连接口上设置有弹性元件,用于密封液体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种用于机械地保持液体容器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息结构,该结构基本上从一个表面垂直地突出并连续到和横跨液体容器的长方形底部的纵向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液体容器底部上没有设置流体连接口的区域包括一个能够保存液体容器的识别信息的信息存储元件,该存储元件由电、磁、光或其组合系统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除了从液体容器外部读取被存储的信息之外,所述存储元件能够改变、删除储存的信息或对储存的信息追加写入。
1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6、8~1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液体导出连接针分别被连接到液体容器底部的两个连接口上。
1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6、8~1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系统,包括分别被连接到液体容器底部的两个连接口上的空气引入连接针和液体导出连接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引入连接针被这样布置,其被保持在所述管状元件内,所述液体导出连接针的高度与所述空气引入连接针的高度基本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应系统向液体排放头供应液体,所述液体排放头是一种喷墨头,其利用热能或振动能将喷嘴内的液体推出,因而导致液滴飞扬。
18.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权利要求1~6、8~1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液体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19.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6、8~13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液体容器的安装方法,所述液体容器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上,其中与所述液体容器相连的连接元件在与所述液体容器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方法包括主要利用插入方向上的凸出面内的外部形状部分对液体容器进行导向,直到记录装置的连接元件前端进入设置在液体容器底部的流体连接口的入口处的连接元件引导导向部分为止的步骤;当所述连接元件前端进入液体容器底部的流体连接口的导向部分后,停止用所述外部形状部分进行定位的步骤;使连接元件进入流体连接口的后续步骤;开始连接对应于信息存储元件的接头和信息存储元件的后续步骤。
20.一种液体容器包含一个容纳液体的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液体供应部分,用于将液体腔内的液体供应到液体腔的外部;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空气引入部分,适于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从而在液体供应部分供应液体期间保持所述液体腔内的压力恒定;一种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内部的液体搅动结构,利用从所述空气引入部分引入所述液体腔的空气在所述液体腔内生成的液体流,适于搅动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搅动结构由至少一个从所述液体腔的内壁突出的肋条组成,该肋条被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即直接或间接地被所述液体腔内生成的液体流撞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的位置比所述空气引入部分的位置高。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和所述空气引入部分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腔的两个相对内壁表面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是连接所述液体腔的两个彼此相对的内壁表面的柱型元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型元件被设置在被所述液体腔内所产生的上升的液体流所撞击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型元件所在位置比所述空气引入部分更高,并位于所述空气引入部分和液体供应部分之间。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腔的垂直方向上设置多组所述柱型元件,柱型元件之间存在间隙。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应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腔的一角部分。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以彼此邻近的方式设置液体供应部分和空气引入部分。
31.一种液体供应系统包含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6、8~11之一的液体容器;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液体供应部分相连的液体供应装置,用于将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供应到所述液体腔的外部;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空气引入部分相连的空气引入装置,使所述液体腔内部与空气相通。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通过所述液体供应装置强迫地抽吸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的抽吸装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密封元件分别封闭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和所述空气引入部分,将所述液体腔封闭;所述液体供应装置和所述空气引入装置分别包括用于穿透所述密封元件的针形元件。
34.一种液体容器包括一个直接容纳液体的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液体供应部分,用于将液体腔内的液体供应到液体腔的外部;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空气引入部分,适于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从而在液体供应部分供应液体期间保持所述液体腔内的压力恒定;至少一个从所述液体腔的内壁表面突出的肋条;其中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和所述空气引入部分被彼此靠近地设置并以一种靠近所述液体腔端部的偏离方式设置。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的位置比所述空气引入部分的位置高。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和所述空气引入部分之间。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腔的两个相对内壁表面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是连接所述液体腔的两个彼此相对的内壁表面的柱型元件。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型元件被设置在被所述液体腔内所产生的上升的液体流所撞击的位置。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型元件所在位置比所述空气引入部分更高,并位于所述空气引入部分和液体供应部分之间。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腔的垂直方向上设置多组所述柱型元件,柱型元件之间存在间隙。
42.一种将用于记录的液体油墨排放到记录介质上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用于可拆卸地保持通过排放油墨而执行记录的记录头的保持装置;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6、8~14、17、20~23中任一个权利要求的用于容纳要被供应到记录头的油墨的液体容器;一个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供应部分的液体供应装置,从而随着从记录头排放油墨,将所述液体腔内的油墨供应到所述记录头,并通过所述液体容器的空气引入部分使所述液体腔内部与空气相通;用于强迫地抽吸所述记录头内的油墨的抽吸装置。
43.一种用于搅动液体容器内的液体的液体搅动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包括一容纳液体的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液体供应部分,用于将所述液体腔内部的液体供应到外部;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底部的空气引入部分,适于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一个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内壁上的肋条,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分供应到外部的步骤;从空气引入部分将空气引入所述液体腔内以便保持液体腔内压力恒定,减少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向外部供应液体,且在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内生成直接或间接朝向所述肋条的流动的步骤。
4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3的液体搅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分向外部供应液体的步骤包括强迫地抽吸所述液体腔内的液体的步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液体供应系统和使用该液体容器和该供应系统的喷墨记录装置和将液体容器安装在记录装置上的方法,其能够向外部供应油墨直到油墨几乎完全被耗尽,该容器允许简单地检测残存油墨数量并在长期待机后检测油墨成分分布出现的差异。液体容器具有设置在底部并与液体腔相通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连接口靠近容器底部的端部,同时连接口被设置的更靠近容器中央。在连接口内设置弹性元件以便阻止液体腔内的油墨泄漏。
文档编号B41J2/175GK1390704SQ021183
公开日2003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9日
发明者山本肇, 清水英一郎, 河野健, 植月雅哉, 畑佐延幸, 越川浩志, 楠城达雄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