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板和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952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台板和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板(platen plate)以及一种采用该台板的液体喷出装置,所述台板设置在与液体喷出头底部上的液体喷出面相对的位置处,且支承用于接收自该液体喷出面上的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的喷射目标(ejectionobject)。
背景技术
诸如喷墨打印机之类的记录装置被称为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液体喷出头的液室内的液体被加热并经由液体喷嘴喷出。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墨滴从设置在打印头底面的墨喷出面上的各个喷嘴喷出以形成打印图像,且台板设置在与该打印头的墨喷出面相对的位置。
通过从背面支承一种经由形成在喷墨打印机内的传送装置传送且作为喷射目标的记录页,台板限定墨喷出面与该记录页之间的距离。板状台板具有沿记录页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在顶面上的多个肋(台板肋),以沿着该记录页的传送方向延伸。在具有这种台板的喷墨打印机中,用肋顶面支承的记录页通过传送装置传送,并通过从每个喷嘴向该记录页的表面喷射墨来进行打印。
然而,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当消除记录页上的垂直和水平空白以执行所谓无边打印时或者当误使用尺寸比既定尺寸小的记录页时,过量的墨滴会喷出该记录页的周缘,墨会附着在台板肋上从而污染该板,于是附着在该台板肋上的墨会污染记录页的底面。因此,为避免记录页底面受到污染,需要台板肋上不具有墨滴,于是已知这样一种台板,该台板具有形成在墨滴附着区域上的凹进(墨接收器)以接收喷出的墨滴(参见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0-118058(第3至4页,图2和3)或者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2-86821(第4至5页,图1和2))。
然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0-118058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2002-86821中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具有所谓串式打印头(serialtype print head)的喷墨打印机中,它们难以应用于具有行式打印头(line-typeprint head)的打印机,在行式打印头中,许多喷嘴行(nozzle row)设置在记录页的整个宽度上。也就是说,在具有串式打印头的打印机中,在记录页停止的状态下,墨滴在打印头沿记录页宽度方向往复运动的同时从每个喷嘴喷出以在一个区域上形成图像,然后沿传送方向传送该记录页以在停止之后在下一区域上形成图像,这样,设置在墨喷出面下的记录页的平整度不会导致任何问题。
然而,在具有行式打印头的打印机中,在记录页被传送的同时,墨滴从沿该记录页宽度方向设置的各个喷嘴中喷出以形成图像,于是当在墨喷出面下方传送的记录页处于未被平坦支承的状态下,不能正确形成图像。尤其,在一种具有用于进行控制以改变来自每个喷嘴的墨滴喷出方向的喷出方向偏转装置的打印头的情况中,墨滴的着落位置沿记录页的宽度方向偏转,这样就需要确保在墨喷出面下方传送的记录页的平整度。

发明内容
因此,提出本发明以解决此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确保在液体喷出面下方传送的喷射目标的平整度以准确喷出液体并防止该喷射目标的底面受到污染的台板,以及一种采用该台板的液体喷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在从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利用从其底面凸起以沿着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延伸且沿该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肋,支承该喷射目标的底面以限定该喷射目标与液体喷出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从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不使肋顶面与该喷射目标的底面接触。
因此,利用沿台板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肋,确保在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面下方传送的喷射目标的平整度,从而准确喷出液体,同时肋顶面不会被喷出该喷射目标的周缘端部的墨污染,从而防止污染该喷射目标的背面。
同时,肋可具有形成在沿喷射目标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斜面或曲面,以引导自上游传送的喷射目标的前端至肋顶面。于是,即便当喷出该喷射目标的周缘端部的液体被喷射到该喷射目标的前端上以致该喷射目标的前端偏转至下垂时,也能引导该喷射目标至肋顶面,从而防止堵塞并确保页的平整度。
此外,在多个肋的相邻行中,设在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上的肋顶面相对于其它肋顶面被移位,以便利用该多个肋支承喷射目标,从而确保沿宽度方向的平整度。由此,防止喷射目标偏转以致增大与液体喷出面的距离,把液体准确喷射到喷射目标上。由于肋行之间的距离固定,加固了用于形成台板的金属模型。
此外,在多个肋之间以及在从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提供用于吸收该液滴的吸液材料,以便减少从每个喷嘴迅速喷出的液滴的飞溅,防止污染喷射目标的底面。通过用吸液材料吸收所喷出的液滴,即便当液体储存至一定程度时,也能防止由于振动导致的液体溢出。
肋可形成为沿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连续延伸,这样能够确保喷射目标沿宽度方向的极好平整度,以把墨准确喷射到喷射目标的表面上。
通过按照与上述台板相同的方式构造此安装在液体喷出装置上且设置在与位于液体喷头底面上的液体喷出面相对的位置处的台板,在从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利用从其底面凸起以沿着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延伸且沿该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肋,支承该喷射目标的底面以限定该喷射目标与液体喷出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从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不使肋顶面与该喷射目标的底面接触。
因此,利用沿台板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肋,确保在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面下方传送的喷射目标的平整度,从而准确喷出液体,同时肋顶面不会被喷出该喷射目标的周缘端部的墨污染,从而防止污染该喷射目标的背面。
同时,喷射目标的前端被引导至肋顶面,于是,即便当喷出该喷射目标的周缘端部的液体被喷射到该喷射目标的前端上以致该喷射目标的前端偏转至下垂时,也能引导该喷射目标至肋顶面,从而防止堵塞并确保页的平整度。
此外,由于喷射目标受到多个肋支承以确保沿宽度方向的平整度,所以防止了喷射目标因偏转而增大与液体喷出面的距离,从而把液体准确喷射到喷射目标上。由于肋行之间的距离固定,用于形成台板的金属模型得到加固。
此外,从每个喷嘴迅速喷出的液滴的飞溅可减少,从而防止污染喷射目标的底面。通过用吸液材料吸收所喷出的液滴,即便当液体储存至一定程度时,也能防止由于振动导致的液体溢出。
于是,能够确保喷射目标沿宽度方向的极好平整度,以把墨准确喷射到喷射目标的表面上。
液体喷出装置还包括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具有沿着预定路线设置以把喷射目标从相对于液体喷头的喷射目标的供给侧传送至其排出侧的传送带,在预定液体从液体喷头喷出的区域内,该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相对于液体喷头位于台板的后方,于是能够利用简单构造来防止在预定液体从液体喷头喷出的区域内传送喷射目标的传送带被从该液体喷头喷出的预定液体污染。
此外,通过提供设置在传送带位于台板后方的位置处且用于改变该传送带的路线的路线改变装置,能够利用该路线改变装置容易地改变该传送带的路线。


图1A-1C是一种依据本发明的台板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A是其俯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线A-A处的剖视图;以及图1C是图1A所示线B-B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位于台板上的肋顶面上传送的记录页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台板肋的形状的剖视图。
图4是台板肋的布置的俯视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一种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喷墨打印机实施例的示意透视图。
图6是表示通过打开设在喷墨打印中的顶盖来把头盒收容到收容部内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液体喷出装置中的头盒(head cartridge)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通过移除外壳来表示图5所示打印机主体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头罩开/闭机构的说明图。
图10A至10E是表示当利用头罩开/闭机构移除头罩时的清洗操作的说明图。
图11是图5所示喷墨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表示头盒在操作启动之前的状态。
图12是表示一种状态的示图,该状态为保护头盒的墨喷出面的头罩(head cap)缩回至罩缩回位置(cap retracted position)以能够打印图像。
图13是表示在喷墨打印机的维护过程中打印机主体的打开状态的示图。
图14是台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表示这样一种肋,该肋包括形成在上游端处且具有直线剖面的斜面。
图15是台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表示这样一种肋,该肋包括形成在上游端处且具有弯曲剖面的曲面。
图16是台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表示一种不具有凹口而具有连续波状顶面的肋。
图17是台板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表示另一种肋布置。
图18是台板的第六实施例的透视图,表示形成为沿记录页的宽度方向连续延伸的肋。
图19是带传送装置(belt conveying means)和台板的详细连接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台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1C是一种依据本发明的台板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A是其俯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线A-A处的剖视图;以及图1C是图1A所示线B-B处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台板1设置在与位于打印头20(以下提及)底面上的墨喷出面22相对的位置处,以从背面支承一种其上将被着落自各个喷嘴23(23k、23c、23m和23y)喷出的墨滴的记录页51,同时还作为一种用于接收喷出该记录页51周缘的过多墨滴以储存该墨滴的墨贮存器。
台板1完全由ABS树脂制成且如图1A所示形成为具有凸起件的细长盒状,该凸起件沿着宽度与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的宽度方向对应的周缘形成。台板1还具有沿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上游侧的延伸件1a,以确保该记录页51的传送稳定性以及充分储存所喷出的墨滴。此外,如图1C所示,台板1具有从底面1b起凸起以沿着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延伸的肋2至6。如图1A所示,多个肋2至6沿台板1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如图2和3所示,肋2至6用于支承记录页51的背面,且第一至第五肋2至6形成为按此顺序从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的上游至下游。肋2至6的肋顶面2a至6a具有基本相同高度。肋2至6形成为通过用肋顶面2a至6a在从墨喷出面22的各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支承记录页51的背面来限定该记录页51与墨喷出面22之间的距离,而在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排除该肋。
因此,利用如上所述形成在台板1上的多个肋2至6,在从墨喷出面22的各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支承记录页51的背面,以限定该记录页51与墨喷出面22之间的距离。在从墨喷出面22的各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肋2至6本身不存在以使肋顶面不与记录页51的背面接触。因此,利用沿台板1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个肋2至6,确保在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下方传送的记录页51的平整度(flatness),以把墨准确喷射到该记录页51的表面上。同时,肋2至6的顶面不会由于喷出记录页51的周缘端部的墨而受到污染,以防止污染该记录页51的背面。
在以上说明中,在来自各个墨喷嘴23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台板1区域内,排除肋本身;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该区域内,也可提供肋(未表示),该肋具有使肋顶面不与记录页51的背面接触的高度。
如图3所示,各个肋2至6具有形成在沿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处以引导自该上游侧传送的记录页51的前缘至肋顶面的斜面。例如,第二肋3具有在上游侧端部处大幅斜切的斜面3b以引导沿箭头方向C传送的记录页51的前缘。因此,其端部向下垂传送的记录页51的前端利用第二肋3的斜面3b引导至顶面3a以防止堵塞。如果例如尤其在执行无缘打印(rimless printing)时墨滴喷射到记录页51的前端上,该记录页51的前端偏转并易于向下垂;然而,斜面3b形成在第二肋3的上游端上,以便利用该第二肋3的斜面3b引导记录页51的前端到顶面3a上,从而防止堵塞。第三至第五肋4至6也形成为相同形状。
于是,当经过第二肋3的顶面3a的记录页51被进一步沿箭头方向C传送时,即便其端部向下垂的记录页51进入第二肋3与第三肋4之间,也能引导该记录页51至肋顶面4a而不被第三肋4的上游端卡住,以顺序地传送该记录页51至随后的第四和第五肋5和6。按照这种方式,通过用肋顶面2a至6a支承记录页51,可与墨喷出面22保持预定距离地传送该记录页51。
同时,如图3所示,第一至第四肋2至5还按照如上所述相同方式分别具有斜面2c至5c。因此,尽管未表示,即便当记录页51沿着与箭头C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时,沿该传送方向的前端也不会被各个肋2至6的下游端卡住。于是,能够防止当记录页51沿着与箭头C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时堵塞。在以上说明中,各个肋2至6都具有形成在上游端处的斜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提供任何形状,只要其阻止所传送记录页51被卡住。其它具体形状随后将参照图14至16说明。
此外,如图1A所示,在台板1的多个肋2至6的相邻行中,设在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的上游或下游侧上的肋顶面相对于其它肋顶面位移。具体地,如图4所示,沿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第三肋4的行被布置成不在箭头C所示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上与设置在上游或下游侧上的第二肋3的行和第四肋5的行重叠。因此,记录页51利用如上所述布置的肋2至6支承,以便确保其沿宽度方向的平整度。由此,阻止记录页51偏转以致扩大与墨喷出面22的距离,于是墨能被准确喷射到该记录页51的表面上。当台板1的肋2至6按照如上所述相同方式布置时,能够确保肋行之间的距离,于是另一优点是加固用于形成台板1的金属模型。
肋2至6的以上布置不限于图1A至1C所示的,可提供任何布置,只要其能够确保记录页51沿宽度方向的平整度。其它具体布置随后将参照图17和18说明。
如图2所示,台板1被提供有一种设置在从各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的吸墨材料7。吸墨材料7由用于吸收自各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的海绵制成,以在执行无缘打印时吸收喷出记录页51周缘端部的墨滴。因此,能够减少从各个墨喷嘴23迅速喷出的墨滴的飞溅和反弹,防止污染记录页51的底面。通过提供吸墨材料7,即便在墨已储存至一定程度时,也能够防止由于振动导致的墨溢出。
由于台板1可更换以易于维护,所以当被墨污染时可通过卸载该台板1来简单地清洗该台板1。
图5是依据本发明作为一种液体喷出装置例子的喷墨打印机11实施例的透视图。为通过在记录页上的预定位置喷射墨滴来形成图像,喷墨打印机11包括打印机主体12、头盒13(参见图6)以及记录页盘14。
打印机主体12包括一种用于传送储存在记录页盘14内的记录页的传送机构以及一种用于在该记录页上适当打印图像的电路,两者都收容在该打印机主体12的内部,以及在设置于该打印机主体12的下前部内的盘插入口15处,记录页盘14可拆卸地连接。盘插入口15也用作记录页的出页口,以便把在打印机主体12内打印的记录页排出到位于记录页盘14表面上的页接收器14a上。在打印机主体12的上前部内,提供显示板(显示器)16来显示喷墨打印机11的整个操作状态。
在打印机主体12的顶面上,上盖17可打开地连接,且如图6所示当该上盖17被打开时,收容部18设在该打印机主体12的上表面上以收容头盒13。打印机主体12的收容部18收容沿Z方向安装的头盒13以可拆卸地保持该头盒13于其内。头盒13包括具有黄Y、品红M、青C和黑K四色墨罐19的打印头20以及安装在该打印头20底面上的头罩21。打印头20被称为整行式打印头,且具有设置在其墨喷出面的底面上且与记录页(例如,日本标准中的A4尺寸)的整个宽度对应的墨喷嘴行,以在该记录页被固定在收容部18内的状态下把墨喷射到该记录页上来形成具有规定宽度的图像。
图7是头盒13的局部剖视图。墨罐19是一种用于储存墨(预定液体)的液体容器,且可分离地由与四色墨Y、M、C和K对应的四个墨罐19y,19m,19c和19k组成。打印头20是一种用于通过自墨罐19y,19m,19c和19k接收墨来喷射该墨的液体喷头,且具有设置在其底面的墨喷出面22上的墨喷嘴(液体喷嘴)23行。
在打印头20的底面上,头罩21相对于该打印头20可拆卸且可移动地安装。头罩21形成为细长盒形,且具有从其四边凸起的部件以保护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头罩21包括用于在移过墨喷出面22的同时擦除稠化且附着的墨泥的清洁辊(清洁件)24以及用于接收无效喷出墨的废液接收器25,两者都设置在头罩21内。清洁辊24由具有弹性和吸湿性的构件例如海绵制成。废液接收器25由具有吸湿性的构件例如海绵制成。参考标号26代表设置在头罩21内靠近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的位置处的喷嘴密封件。在平常不打印时,墨喷嘴23用头罩21保护以使墨不变干。
接着,将参照图8和9说明头罩21的移动结构。图8是通过移除外壳来表示图6所示打印机主体12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头罩开/闭机构的说明图。参照图8,在头盒13沿箭头Z方向向下安装到打印机主体12内以将其收容在收容部18中之后,头罩开/闭机构27向前倒约90°以把该头盒13固定到打印机主体12上。此时,使头罩21与图8所示头罩开/闭机构28啮合。
图9是详细表示头罩开/闭机构28的侧视图。首先,图7所示其上附接有清洁辊24的头罩21如图9所示支承在一种其底侧形成有直齿条29的移动齿板40上。在用于沿箭头D和E方向移动头罩21的移动齿板40中,使设在该移动齿板40的内侧板两上端处的两导销41a和41b与形成在打印机主体12的一个外侧板42上的直线移动导槽43啮合,并且形成在该移动齿板40的底侧上的齿条29与经由蜗轮45转动的小齿轮30啮合,该蜗轮45连接在移动马达44的转轴上,该移动马达44连接到一个外侧板42上。
头罩21的一个外侧面设有朝向移动齿板40伸出的两个前/后罩导销46a和46b。在打印机主体12的一个外侧板42的中间部内,两个罩导槽47和48被弯曲成预定形状以形成头罩21的移动轨迹。于是,分别使头罩21的两个前/后罩导销46a和46b与打印机主体12的一个外侧板42的罩导槽47和48啮合。此外,仅使前导销46a与纵向形成在移动齿板40的前端处的导槽49啮合。
利用这种机构,通过驱动移动马达44经由蜗轮45沿箭头F和G方向转动小齿轮30,使得利用与该小齿轮30啮合的齿条29沿箭头D和E方向移动移动齿板40。由于此时使前导销46a与位于移动齿板40前端处的导槽49啮合,头罩21与移动齿板40一起沿箭头D和E方向移动。此时,头罩21的移动轨迹由分别与两个前/后罩导销46a和46b啮合的罩导槽47和48的形状限定。
接着,将参照图10A至10E说明在利用如上所述构造的头罩开/闭机构28移动头罩21时的清洁操作。首先,图10A表示一种在初始阶段下头罩21封闭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并用喷嘴密封件26保护Y、M、C和K四色墨喷嘴23的状态。
如果开启触发信号(open trigger signal)在打印机启动、打印开始或者操作员发出指示时从此状态被输入给打印机主体12,那么图9所示移动马达44就转动以使头罩21开始如图10B所示沿箭头D方向移动。此时,由例如海绵制成的清洁辊24在随着头罩21的移动擦净墨喷出面22的同时顺次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用清洁辊24擦除稠化且附着在Y、M、C和K四色墨喷嘴23上的墨泥。
此外,当利用光学或机械传感器(未表示)检测到由例如海绵制成的废液接收器25(参见图7)在用清洁辊24擦除墨泥之后到达墨喷嘴23正下方时,执行用于防止墨喷嘴23堵塞的无效墨喷射(blank ink ejection)。图10B表示向在用清洁辊24擦除Y色墨喷嘴23的墨泥之后到达Y色墨喷嘴23正下方的废液接收器25上喷出无效墨(blank ink)的状态。图10C表示向在用清洁辊24擦除K色墨喷嘴23的墨泥之后到达K色墨喷嘴23正下方的废液接收器25上喷出无效墨的状态。
在按照这种方式完成全部Y、M、C和K四色墨喷嘴23的擦除和无效墨喷射的状态下,如图10D所示,头罩21沿箭头D方向移动最大程度以固定在缩回位置。在此状态下,打印机主体12和头盒13可打印图像。
一旦完成预定打印,闭合触发信号(close trigger signal)就被输入给打印机主体12且图9所示移动马达44转向,于是如图10E所示,头罩21从缩回位置沿箭头E方向移动,以沿着与到达路线相同的轨迹返回原始位置。在此返回路线中,清洁辊24不仅不擦,而且不执行无效墨喷射。这是为了延长清洁辊24的寿命以及延迟部件更换。当头罩21沿箭头E方向移动最大程度时,系统返回到图10A所示的初始状态。
图11是喷墨打印机11的内部结构的具体例子的剖视图,表示头盒13在操作启动之前的状态;图12表示保护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的头罩21缩回至罩缩回位置以能够打印图像的状态。喷墨打印机11如图11所示包括送页装置50,该送页装置50具有沿插入方向设置在记录页盘14下前端处的辊,该记录页盘14安装在设于打印机主体12下前面上的盘插入口15内,于是能够按需供应储存在该记录页盘14中的记录页51。还提供由两个相互面对的辊组成的分离装置52,以便分离并一张一张地输送以叠加状态储存的记录页51。此外,提供沿着由分离装置52所分离的记录页51的向前传送方向设置在打印机主体12上部处的反向辊53,以使该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反向。
沿着利用反向辊53反向的记录页51的传送方向在该记录页51的前面,提供带传送装置54和上述台板1,且如图11所示在不打印状态下,带传送装置54的前端55沿箭头H方向下降,以与打印头20的底面形成大间隙。在图12所示打印状态下,带传送装置54的前端55沿箭头I方向上升且使其水平,以与打印头20的底面形成小间隙。
在图11所示打印停止状态下,打印头20的底面用头罩21覆盖以保护墨喷嘴23干燥至堵塞。头罩21还被提供有清洁辊24,以在开始打印操作之前伴随着该头罩21缩回至预定罩缩回位置(参见图12)的缩回操作来清洁墨喷嘴23。
然后,将说明如上所述构造的喷墨打印机11的操作。首先,如图6所示,通过打开位于打印机主体12顶面上的上盖17,打印头20沿箭头Z方向安装且并收容在收容部18中。记录页盘14插入设在打印机主体12下前面上的盘插入口15内。此时,如图11所示,在打印机主体12的内部,带传送装置54的前端55沿箭头H方向下降且打印头20的底面用头罩21封闭以呈打印停止状态。
然后,一旦输入开始打印的控制信号,头罩21就沿图11所示箭头J方向移动以缩回至预定头罩缩回位置。此时,如图10A至10E所示,清洁辊24随同头罩21的缩回操作一起滑过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以清洁墨喷嘴23。
当头罩21缩回至预定头罩缩回位置时,带传送装置54的前端55沿图11所示箭头I方向上升,以在该带传送装置54与打印头20之间形成作为水平状态的记录页通路的预定小间隙,然后停止。
在图12所示打印操作状态下,驱动送页装置50,并沿箭头K方向供应以叠加状态储存在记录页盘14中的记录页51。此时,利用分离装置52,记录页51被一张一张地分离以按需沿箭头L方向输送。
所输送的记录页51经由反向辊53使传送方向反向,并被传送至带传送装置54。然后,记录页51经由带传送装置54传送至打印头20的下部。
此外,当记录页51到达打印头20的下部时,输入打印信号并驱动该打印头20的预定发热电阻元件。然后,自与四色墨对应的墨喷嘴23的行把墨滴喷射到以预定速度输送的记录页51上,以在其上形成彩色打印图像。
在依据本发明的此喷墨打印机11中,上述台板1位于与打印头20底面上的墨喷出面22相对的位置处,于是利用沿该台板1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肋,记录页51的底面在自各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受到支承,以限定该记录页51与墨喷出面22之间的距离,并且在自墨喷嘴23喷出的墨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不使肋顶面与记录页51的底面接触。因此,利用沿台板1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肋,确保在墨喷出面22下方传送的记录页51的平整度,以把墨准确喷射到该记录页51的表面上。当执行例如无缘打印时,肋顶面不会被喷出记录页51周缘端部的墨污染,以防止污染该记录页51的背面。
一旦按此方式完成记录页51上的每次打印,如图12所示,从打印头20的下方沿箭头M方向传送该记录页51,以便经由也作为出页口的盘插入口15排出到位于记录页盘14表面上的页接收器14a上。然后如图11所示,带传送装置54的前端55沿箭头H方向下降且头罩21封闭打印头20的底面以返回到打印停止状态,并停止喷墨打印机11的操作。
同时,如上所述构造的喷墨打印机11如图13所示具有用于在维护过程中打开打印机主体12的机构,以具有阻止堵塞的校正作用。上述带传送装置54具有卷绕在两个主滑轮56a和56b之间的传送带57、设在带传送装置54的中间部内以调节该传送带57的张力的张紧辊58、设在相对于打印头20的记录页51供给侧内以相互面对的导板和压紧辊(pinch roller)60、以及设在记录页51的排出侧内以形成预定传送路线的突起辊(spur roller)61。
参照图19详细说明带传送装置54与台板1的连接结构。在带传送装置54和台板1中,如图11至13所示,台板1被设置成与打印头20的墨喷出面22(参见图7)相对并可相对于该打印头20下降或上升。带传送装置54具有卷绕在两个主滑轮56a和56b之间的传送带57、设在带传送装置54的中间部内以调节该传送带57的张力的张紧辊58、设在相对于打印头20的记录页51供给侧内以相互面对的导板59和压紧辊60、以及设在记录页51的排出侧内以形成预定传送路线的突起辊61。
第一主滑轮56a和第二主滑轮56b形成预定传送路线的两端,且作为驱动装置的马达(未表示)的转动经由齿轮传递给第一主滑轮56a的主轴62,以利用该第一主滑轮56a作为主动滑轮以及利用第二主滑轮56b作为从动滑轮来驱动传送带57。传送带57由同步带(timing belt)制成,该同步带是一种具有齿的传动带,利用诸如平齿、螺旋齿或双螺旋齿一类的齿,传送带57可无滑移且无噪音地转动。
压紧辊60和突起辊61跟随传送带57的转动而转动。压紧辊60被以预定压力压向导板59,从而如图19所示通过把记录页51压紧在传送带57上来沿着箭头M方向输送该记录页51至打印头20的下方位置。突起辊61被以预定压力压向第二主滑轮56b,从而通过把记录页51压紧在传送带57上来导出输送至打印头20位置下游侧的记录页51,并将该记录页51传送至出页口。
依据本实施例,在墨自打印头20喷出的区域内,带传送装置54的传送带57位于台板1相对于该打印头20的后方(图10的下侧)。在传送带57位于台板1后方的位置处,提供用于改变该传送带57的路线的路线改变装置(第一导辊63a、第一导板64a、第二导辊63b和第二导板64b)。
也就是说,如图19所示,在台板1利用用于支承带传送装置54的框架而被连接的状态下,沿着位于打印头20下方位置处的传送带57的传送路线,第一导辊63a和第一导板64a被提供在相对于台板1的记录页51供给侧端部附近,而第二导辊63b和第二导板64b被提供在相对于台板1的记录页51排出侧端部附近。利用第一导辊63a和第一导板64a进行引导,通过允许传送带57的路线在记录页51的供应侧端部前侧隐入台板1的后方(下侧)来改变该路线,同时利用第二导辊63b和第二导板64b进行引导,通过使传送带57的路线在记录页51的排出端后方上浮至台板1上方位置来改变该路线。
因此,在墨从打印头20喷出的区域内,传送带57通过藏入台板1的后方(下侧)而转动,于是从该打印头20喷出的墨不能附着在该传送带57上。
多条传送带57如图20所示沿着近似垂直于记录页51传送方向M的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图20是台板1的俯视图,第一导辊63a设在图的左侧,而第二导辊63b设在图的右侧。在此图中,四条细长传送带57a、57b、57c和57d沿着近似垂直于记录页51纵向的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本发明不限于四条定线传送带,可设置其它数量的传送带57。本发明不限于细长带,可设置一条与记录页51宽度相同或者更宽的宽带。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依据此实施例,台板1具有多个从该台板1的底面1b凸起以沿着记录页51传送方向延伸的肋3至5。多个肋3至5具有形成在沿记录页51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斜面3d至5d,该斜面具有直线剖面的处理端面而不具有支承记录页51的顶面,于是该记录页51由形成在下游端处的顶侧支承,且该下游端处的顶侧具有基本相同高度。此例具有同图2和3所示相同的优点。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依据此实施例,台板1具有多个从该台板1的底面1b凸起以沿着记录页51传送方向延伸的肋3至5。多个肋3至5具有形成在沿记录页51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曲面3e至5e,该曲面具有直线剖面的处理端面(1/4圆弧部)。此例也具有同图2和3所示相同的优点。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依据此实施例,一种从台板1的底面1b凸起的肋8不具有凹口而具有连续波状,且在墨滴不附着的区域内,该顶面形成得低以使该区域不与记录页51接触。此例也具有同图2和3所示相同的优点。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依据此实施例,在台板1的肋3至6中,第二肋3的行、第三肋4的行和第四肋5的行被设置成不沿箭头C所示记录页51传送方向相互重叠。第六肋6的行和第二肋3的行被设置成沿记录页51传送方向相互重叠。因此,记录页51受到如上所述设置的肋3至6支承以确保沿宽度方向的平整度,从而把墨准确喷射到该记录页51的表面上。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透视图。依据此实施例,台板1的肋3′至5′形成为沿记录页51的宽度方向连续延伸。在这种情况中,记录页51受到沿该记录页51整个宽度方向连续形成的肋3′至5′支承,以确保沿宽度方向的极好平整度,从而把墨准确喷射到该记录页51的表面上。在图18中,台板1的肋3′至5′沿记录页51的整个宽度方向连续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肋3′至5′也可沿着比记录页51整个宽度小的宽度形成,以仅在预定空间内沿宽度方向连续延伸。
在以上说明中,以喷墨打印机作为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采用任何装置,只要其把容纳在液室中的液体作为液滴从液体喷嘴喷出。例如,可采用喷墨成像装置例如传真装置或者复印机。
同时,从墨喷嘴23喷出的液体不限于墨,而是可采用使用其它液体的喷出装置,只要其喷出液室中的液体以形成点行或点。例如,可采用在DNA鉴定中把含有DNA的溶液喷射到托盘上的液体喷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台板,设置在与位于液体喷头底面上的液体喷出面相对的位置处,以支承用于从所述液体喷出面的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的喷射目标,所述台板包括多个从其底面凸起以沿着所述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肋,其中,在从所述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所述喷射目标的底面受到所述肋的顶面支承,以限定所述喷射目标与所述液体喷出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从所述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肋顶面形成为具有一高度以使所述肋顶面不与所述喷射目标的底面接触,或者所述肋本身不存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板,其中,所述肋具有形成在沿所述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斜面或曲面,以引导自上游传送的所述喷射目标的前端至所述肋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板,其中,在所述多个肋的相邻行中,设在所述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上的肋顶面相对于其它肋顶面被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板,其中,在从所述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提供用于吸收所述液滴的吸液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板,其中,所述肋形成为沿所述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连续延伸。
6.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包括设置在与位于液体喷头底面上的液体喷出面相对的位置处的台板,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中,喷射目标在被传送的同时受到所述台板支承,以把来自所述液体喷出面的每个喷嘴的液滴喷射到所述喷射目标上,其中,所述台板包括多个从其底面凸起以沿着所述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肋,在从所述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外,所述喷射目标的底面受到所述肋的顶面支承,以限定所述喷射目标与所述液体喷出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从所述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肋顶面形成为具有一高度以使所述肋顶面不与所述喷射目标的所述底面接触,或者所述肋本身不存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肋具有形成在沿所述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斜面或曲面,以引导自上游传送的所述喷射目标的前端至所述肋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多个肋的相邻行中,设在所述喷射目标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上的肋顶面相对于其它肋顶面被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在从所述每个喷嘴喷出的液滴所要着落的区域内,提供用于吸收所述液滴的吸液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肋形成为沿所述喷射目标的宽度方向连续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具有沿着预定路线设置以把所述喷射目标从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头的所述喷射目标的供给侧传送至其排出侧的传送带,在预定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头喷出的区域内,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头位于所述台板的后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传送带位于所述台板后方的位置处且用于改变所述传送带的所述路线的路线改变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台板支承一种从液体喷嘴头底面上的每个喷嘴排出液滴于其上的对象。该台板能够在实现对象平整度的同时准确喷墨,并可防止污损该对象的背面。该台板具有从底面部凸起、沿记录页的传送方向延伸且沿该记录页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的肋。该台板被构造成利用肋顶面来在记录页的从每个喷嘴排出的墨滴附着于其上的区域外支承该记录页的背面,限定该记录页与墨喷出面之间的距离。在从每个喷嘴排出的墨滴附着于其上的区域内,肋形成为使它们的顶面处于它们不与记录页背面接触的高度处,或者选择性地,不形成该肋本身。
文档编号B41J2/185GK1816452SQ200480018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4日
发明者竹田裕充, 平岛滋义, 加加美俊树, 小田淳, 小野胜久, 羽马嘉明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