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介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238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介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表面形成规定透镜形状的矩形的透镜片的印刷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欣赏立体图像的方法有利用在表面形成并排配置了多个圆筒形状的凹凸型透镜(レンチキユラ一レンズ)的透镜片的透镜片(之后也称作“透镜片”)的方法、及利用在平面排列有多个凸透镜的蝇眼状透镜的被称为积分照相术的方法。
这些方法中,在对应于所形成的各多个透镜的位置配置右眼用和左眼用的图像即视差图像,透过观赏配置的视差图像,得到立体图像。因此,若不能在对应于透镜的位置准确地配置视差图像,则就不能欣赏立体图像。
因此,为准确地配置视差图像相对于透镜的位置,而公开了直接对透镜片印刷视差图像的技术(例如参照特许文献1)。还公开了在印刷面残留透镜片的一部分,在对应于残留的透镜片的各透镜的位置印刷视差图像的技术(例如参照特许文献2)。
近年来,在上述的特许文献1或2这样的印刷技术的基础上,由于透镜片的成本降低及打印机的普及等,制作者能够轻易地在印刷介质上印刷视差图像,制成立体图像。而且,不仅制作者本人能够欣赏立体图像,而且也开始出现将印刷了视差图像的印刷介质作为明信片送给他人的情况。
鉴于这样的情况,将制成的透镜片作为明信片送出,但在特许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必须在印刷了视差图像的透镜片的面书写地址,当不做任何变动而书写地址时,成为地址写在了视差图像上的状态。为避免该情况,例如需要将即使写入地址也不会影响视差图像的用纸一边与透镜片进行对位(位置对合)一边用粘接剂从视差图像的上方粘贴,然后在该用纸上写入地址的作业。在进行这种粘贴作业时,必须注意不弄脏视差图像的印刷面,还必须注意不要剥离印刷后的视差图像,从而存在制作者承担负荷非常大的繁杂的作业的课题。
另外,在特许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中,由于印刷视差图像的面残留的透镜片部分不能印刷视差图像,例如在将透镜片作为明信片送出时,存在不能将明信片整个面用于立体图像的课题。
特许文献1特许第3471930号公报特许文献2特开2005-196153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介质,制作者不进行繁杂的作业,即可将在透镜片的整个面上印刷了视差图像的印刷介质做成明信片等,并送给他人。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介质,该印刷介质具有矩形的透镜片,该透镜片的表面形成规定的透镜形状,所述印刷介质具备粘固在所述透镜片的未形成所述透镜形状的背面上的薄板状的基材,该基材具有超出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而向所述透镜片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将所述基材以所述矩形的透镜片的一边为基准弯折后与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重叠的形状。
根据该构成,可透过弯折基材与透镜片的整个背面重叠。因此,对于基材而言,在透镜片侧相反的一侧,在透镜片的背面区域直接印刷视差图像,在与透镜片侧相同一侧直接在延伸部区域写入地址,之后,透过将基材弯折,使延伸部与透镜片重叠,从透镜片表面观察视差图像,从透镜片的背面方向观察地址,可将印刷介质作为明信片使用。
在此,在所述基材上,在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也可以形成印刷用的第一印刷面。
这样,由于可在透镜片的背面位置形成用于印刷视差图像的印刷面,故可抑制透镜片和视差图像的错位。另外,用于不将视差图像直接印刷在基材上,而印刷在适于视差图像印刷的印刷面上,故可提高印刷的视差图像的品质。
再有,在所述基材上,在与所述透镜片粘固的粘固侧即所述基材的延伸部,也可以形成印刷用的第二印刷面。
这样,由于可不将例如将透镜片作为明信片送出时的地址写入直接写入或印刷在基材上,而写入或印刷在适于地址写入的印刷面上,故作为送出的明信片,可进行最佳的地址写入。
再有,在所述基材上,在与所述透镜片粘固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即所述基材的延伸部,也可以形成粘接层。
这样,由于在将基材弯折时,利用粘接层将延伸部粘接在透镜片的背面,故制作者不进行使用其它用途的粘接剂将延伸部粘贴在透镜片背面这样繁杂的作业,即可将其作为明信片等送给他人。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印刷面上至少形成吸收印刷用墨的吸收层。
这样,由于在使用规定的墨印刷视差图像时,可将墨稳定地保持于印刷面,故可抑制由墨形成的视差图像的劣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印刷介质中,所述规定的透镜形状也可以为将具有圆筒形状的凸透镜并排设置多个的透镜片。
由于透镜片可通过与视差图像组合而容易地制成立体图像,故作为规定的透镜形状最佳。
再有,所述延伸部也可以从所述矩形透镜片的四边中相对于所述凸透镜的圆筒轴平行且最近的一边向外侧延伸而存在。
例如,在通过印刷而对形成于延伸部的第二印刷面进行地址写入时,有时进行印刷的装置检测透镜片的各凸透镜的节距,基于检测到的凸透镜的节距印刷视差图像。这种情况下,若使延伸部从相对于所述凸透镜的圆筒轴平行且最接近的一边向外侧延伸而存在,则可高精度地检测凸透镜的节距,且可抑制凸透镜和视差图像的相对错位。
另外,本发明的印刷介质中,也可以在所述基材上设置用于将该基材弯折的作为基准的折印。
或,在本发明的印刷介质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印刷面上设置用于将所述基材弯折的作为基准的折印。
或,在本发明的印刷介质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二印刷面上设置用于将所述基材弯折的作为基准的折印。
据此,在将据此弯折,使延伸部与透镜片的背面重叠时,可以以设置的折印为基准进行弯折,因此,可减轻伴随弯折作业的负担,且可减轻制作者进行的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印刷介质中,所述延伸部,(1)在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也可以形成印刷用的第一印刷面,(2)在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的相同侧的面而言,也可以形成印刷用的第二印刷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通过将基材弯折而使延伸部与透镜片的整个背面重叠。因此,对延伸部而言,当在透镜片侧相反的一侧的背面区域形成的第一印刷面上印刷视差图像,在透镜片侧的相同一侧的表面区域形成的第二印刷面上写入地址,之后,将基材弯折,使延伸部与透镜片重叠时,从透镜片表面方向看,成为整个面看到视差图像的状态,从透镜片的背面方向看,成为看到地址的状态。其结果是,可使用印刷介质作为可观赏视差图像的明信片。
另外,本发明的印刷介质中,在所述基材上,就与所述透镜片粘固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而言,也可以在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形成粘接层。
这样,由于在将基材弯折时,通过粘接层将延伸部粘接在透镜片的背面,因此,制作者不用进行使用其它粘接剂将延伸部粘贴在透镜片背面这种繁杂的作业,即可将其作为明信片等送给他人。
本发明提供印刷介质,该印刷介质具有矩形的透镜片,该透镜片的表面形成规定的透镜形状,所述印刷介质具备粘固在所述透镜片的未形成所述透镜形状的背面的薄板状的基材,该基材具有超出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而向所述透镜片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基材上,对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1)在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上形成有印刷用的第一印刷面;(2)在所述基材的延伸部上形成有印刷用的第二印刷面。
根据这种构成,由于在对应于透镜片背面的基材的位置形成用于印刷视差图像的印刷面,故可抑制透镜片和视差图像的错位。另外,由于可不将视差图像直接对基材印刷,而印刷在适于视差图像印刷的印刷面上,故可提高印刷的视差图像的品质。
另外,由于在延伸部形成印刷面,故可不将例如将透镜片作为明信片送出时的地址写入直接写入或印刷在基材上,而写入或印刷在延伸部形成的印刷面上,因此,作为送出的明信片,可进行最佳的地址写入。
再有,由于可在形成于与基材的透镜片粘固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同一面上的各印刷面上印刷视差图像和地址这两者,因此,可同时印刷视差图像和地址。
在此,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印刷面上至少形成吸收印刷用墨的第一墨吸收层。
这样,在使用规定的墨印刷视差图像时,可稳定地将墨保持在印刷面上,因此,可抑制墨形成的视差图像的劣化。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第二印刷面上至少形成吸收印刷用墨的第二墨吸收层。
这样,例如在使用规定的墨对形成于延伸部的第二印刷面进行地址写入时,可稳定地将墨保持在印刷面上,因此,可抑制墨写入的地址的劣化。


本发明的上述的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以下详细叙述进一步容易明确。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2(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b)是表示将延伸部弯曲的样态的模式图,(c)是表示将延伸部弯曲后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3(a)是用于对印刷介质表面说明印刷样态的模式图,(b)是表示从上面看到的(a)的样态的模式图;图4(a)是用于对印刷介质的背面说明印刷样态的模式图,(b)是表示从上面看到的(a)的样态的模式图;图5(a)是表示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b)~(d)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印刷介质之一例的模式图;图6(a)及(b)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再变形例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7是表示应用了第二变形例和第三变形例的印刷介质之一例的模式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9(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b)是表示将延伸部弯曲的样态的模式图,(c)是表示将延伸部弯曲后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10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说明其背面的样态的模式图;图11(a)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说明印刷样态的模式图,(b)是表示从上面看到的(a)的样态的模式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13(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b)是表示将延伸部弯曲的样态的模式图,(c)是表示将延伸部弯曲后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图14(a)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说明印刷样态的模式图,(b)是表示从上面看到的(a)的样态的模式图;图15(a)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说明印刷样态的模式图,(b)是表示从上面看到的(a)的样态的模式图;图16是表示应用了第八变形例的印刷介质之一例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印刷介质进行说明。
(实施例1)使用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10进行说明。图1是模式地表示印刷介质10的构成要素的说明图。印刷介质10由在表面(图中上侧)形成多个圆筒状凸透镜20的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基材30、墨吸收层30、墨透过层50、粘接层70、剥离片80、印刷用纸60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各凸透镜20的圆筒周方向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长边平行。此外,为简化说明,下面说明透镜片由六个圆筒状的凸透镜20构成的结构。当然,透镜片10a通常多使用凸透镜20的节距为30~180LPI(Lens Per Inch)的透镜片,实际上存在与它们相当的基数量的凸透镜。
透镜片10a由可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二醇类改性共聚聚脂)、APET、PP、PS、PVC、丙烯、UV、PC(聚碳酸脂)树脂及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作为透镜的透明树脂材料形成,其背面(图中下侧)部分整体与基材30粘固。粘固方法根据基材30的材料而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及方法进行焊接及粘接等,只要是能够确保透明度而粘固透镜片10a和基材30的方法则均可。
基材30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使用PETG树脂等。当然,也可以使用通常的PTE树脂等,若为具有能够从透镜片10a侧观赏形成于后述的墨吸收层40上的视差图像这样的透过性,且能够从后述的折印弯折的材料,则任一种材料均可。
在基材30上,在与粘固透镜片10a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在相当于透镜片10a的背面范围的部分构成有墨吸收层40。墨吸收层40是在通过墨的喷出进行印刷对应于各凸透镜的视差图像时,吸收喷出的墨,将墨粘固在喷出的位置的构成要素,例如,以PVA(聚乙烯醇树脂)等亲水性聚合树脂、阳离子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微粒子等为材料而形成。利用该墨吸收层,能够在对应于各凸透镜的位置形成视差图像,且能够适宜形成立体图像。
进而,在本实施例1中,在墨吸收层40的背面构成有墨透过层50。墨透过层50如下构成,最初附着喷出的墨,之后使附着的墨透过。即,使墨适宜移动向墨吸收层40,并且不残留墨,由此,墨透过层50起到相对于视差图像的基底(下地)的作用。
该墨透过层50例如以氧化钛、二氧化硅、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材料而形成,作为基底呈适宜的白色。
另一方面,基材30如图1所示,从与透镜片10a粘固的粘固部进一步向图中右侧方向延伸,形成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右侧长边的右侧相邻而存在的延伸部10b。延伸部10b具有在以透镜片10a的其右侧长边为基准弯折时,与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重叠的形状。即,具有与透镜片10a大致一致的矩形形状。
在该基材30延伸而形成的延伸部10b上,在其表面(图中上侧)通过粘固等而粘贴印刷用纸60。印刷用纸60是制作者在其表面直接写入地址等或使用打印机等进行印刷而写入的用纸,特别是在印刷时,例如最好使用适于喷墨记录纸这样的印刷的用纸。
此外,在延伸部10b的基材30的背面形成有粘接层70,进而在粘接层70的背面粘贴有剥离片80。粘接层70用于,在将延伸部10b向透镜片10a的背面方向弯折时,将延伸部10b的基材30粘贴到墨透过层50的背面。粘接层70例如也可以以环氧类及氰基丙烯酸酯类粘接剂等为材料形成。当然,只要是能够进行墨透过层50和基材30的粘接的材料,则任一种材料均可。
剥离片80用于保护粘接层70不因污染等而使其粘接性劣化,在弯折延伸部10b,将其粘接在透镜片10a的背面时,在粘接之前将其从粘接层70剥离。因此,若为能够从粘接层70剥离的材料,则树脂材料、纸张、其它任一种材料均可。
使用图2说明将延伸部10b弯折,与透镜片10a的背面粘接的样态。图2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本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另外,由于构成基材30及上述的各层等印刷介质10的各构成要素形成厚度为数十微米~数百微米的片状,故图2中省略说明,因此,将各构成要素省略,作为一个片图示。
如图2(a)所示,在印刷介质10上,对相当于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图中下侧)的部分SB进行“视差图像印刷”,对相当于延伸部10b的表侧(图中上侧)的部分SA进行“地址印刷”。另外,在印刷介质10的背面,在透镜片10a的一边以延伸部10b侧的一边10k为基准设置“折印10t”。后面对该“视差图像印刷”、“地址写入”、“折印10t”进行补充说明。
而且,如图2(b)所示,以折印10t为基准,将延伸部10b弯折,在将剥离片80从粘接层70剥离后,将延伸部10b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弯曲,由此将粘接层70的面和墨透过层50的面粘贴起来。
然后,在将粘接层70的面和墨透过层50的面粘贴后,如图2(c)所示,成为通过从透镜片10a的表面方向VA观看,能够观赏立体图像,通过从延伸部10b的背面方向VB观看,能够确认地址的状态。即,印刷介质10成为能够观赏立体图像的“明信片”。
如图2所说明,对于本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10,通过以折印10t为基准进行弯折,能够容易地将透镜片10a的部分和延伸部10b的部分粘合起来。因此,不进行一边进行与透镜片的对位,一边使用粘接剂从视差图像上粘贴用纸这样的繁杂作业,制作者即可制成能够容易观赏立体图像的明信片。
接着,对上述的“视差图像印刷”、“地址写入”、“折印”进行补充说明。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利用打印机进行印刷,对印刷介质10分别进行“视差图像印刷”、“地址”、“折印”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1中,首先印刷地址,图3表示其样态。图3(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图3(b)是从上面看到的该印刷介质的模式图。
如图3(a)所示,打印机(未图示)的滑架90具备用于利用反射光91a检测透镜片10a的各凸透镜20的节距的检测装置91,其与滑架扫描SC(图中箭头)一致,检测凸透镜的节距。节距检测范围RP如图3(b)的网点部分所示,是透镜片10a存在的范围,如图3(b)内的箭头所示,伴随滑架90的扫描对该范围进行节距检测扫描SP,对检测出的结果进行规定处理,将其存入例如内装于打印机内的存储装置内,由此可存储透镜片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
然后,若滑架90到达印刷用纸60的范围,则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未图示)向规定位置喷出墨95,在印刷用纸60的表面印刷规定的地址。
其次,使用图4说明视差图像的印刷。图4(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图4(b)是从上面看到的该印刷介质的模式图。
如图4(b)所示,在墨透过层50的范围即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图4(b)的网点部分),读出上述存储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基于读出的节距信息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未图示)向对应于各凸透镜20的规定位置喷出墨95,使墨附着在墨透过层50的表面,印刷规定的视差图像。然后,如图1所说明,通过使附着的墨移到墨吸收层40,在基材30的背面形成视差图像。
其次,对折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中,如图4(b)所示,在滑架90的视差图像的印刷扫描时,通过在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的左端,即图2中说明的相当于透镜片10a的一边10k的位置印刷折印10t,从而设置折印。另外,图4(b)中,作为一例用上下两个点表示折印10t的印刷,但除此以外,也可以设为虚线或实线,还可以沿透镜片10a的一边10k对其局部及整体进行印刷。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10,可在设于印刷介质10上的墨透过层50上印刷“视差图像”,在印刷用纸60上印刷“地址”,进而在墨透过层50上印刷“折印”。而且,在印刷“地址”时,可检测到凸透镜20的节距信息,通过基于检测到的节距信息印刷“视差图像”,可在与各凸透镜位置一致的位置印刷视差图像。另外,通过以“折印”为基准进行弯折,可容易地将写入了地址的印刷部分粘贴在透镜片10a的背面侧。
(实施例2)其次,使用图8对本发明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8是模式地表示印刷介质10的构成要素的说明图。印刷介质10由在表面(图中上侧)形成多个圆筒状凸透镜20的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基材30、第一墨吸收层40A、第一墨透过层50A、第二墨吸收层40B、第二墨透过层50B、粘接层110构成。在此,第一墨吸收层40A和第一墨透过层50A相当于第一印刷面。
另外,第二墨吸引层40B和第二墨透过层50B相当于第二印刷面。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各凸透镜20的圆筒周方向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长边平行。此外,为简化说明,下面说明透镜片由六个圆筒状的凸透镜20构成的结构。当然,透镜片10a通常多使用凸透镜20的节距为30~180LPI(Lens Per Inch)的透镜片,实际上存在与它们相当的基数量的凸透镜。
透镜片10a由可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二醇类改性共聚聚脂)、APET、PP、PS、PVC、丙烯、UV、PC(聚碳酸脂)树脂及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作为透镜的透明树脂材料形成,其背面(图中下侧)部分整体与基材30粘固。粘固方法根据基材30的材料而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及方法矩形焊接及粘接等,只要是能够确保透明度而粘固透镜片10a和基材30的方法则均可。
基材30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薄板状,例如使用PETG树脂等。当然,也可以使用通常的PTE树脂等,若为具有能够经由透镜片10a观赏形成于后述的第一墨吸收层40A上的“视差图像”,还能够从透镜片10a侧观赏形成于第二墨吸收层40B上的“地址”这样的透过性,且能够从相同的后述的“折印”弯折的材料,则任一种材料均可。
在基材30上,在与粘固透镜片10a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在相当于透镜片10a的背面范围的部分构成有第一墨吸收层40A。第一墨吸收层40A是在通过墨的喷出进行印刷对应于各凸透镜的视差图像时,吸收喷出的墨,将墨粘固在喷出的位置的构成要素,例如,以PVA(聚乙烯醇树脂)等亲水性聚合树脂、阳离子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微粒子等为材料而形成。利用该墨吸收层,能够在对应于各凸透镜的位置形成视差图像,且能够适宜形成立体图像。
进而,在本实施例2中,在第一墨吸收层40A的背面构成有第一墨透过层50A。第一墨透过层50A如下构成,最初附着喷出的墨,之后使附着的墨透过去。即,使墨适宜移动向第一墨吸收层40A,并且不残留墨,由此,第一墨透过层50A起到相对于视差图像的基底的作用。
该第一墨透过层50A例如以氧化钛、二氧化硅、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材料而形成,作为基底呈适宜的白色。
另一方面,基材30如图8所示,从与粘固透镜片10a的粘固部进一步向图中右侧方向延伸,形成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右侧长边的右侧相邻而存在的延伸部10b。延伸部10b具有在根据基于透镜片10的其右侧长边设置的“折印”(后述)弯折时,与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重叠的形状。即,具有与透镜片10a大致一致的矩形形状。
在该基材30延伸而形成的延伸部10b的背面(图中下侧)构成有第二墨吸收层40B。第二墨吸收层40B是用于例如在通过墨的喷出进行印刷对应于邮政编码及地址等地址写入的文字的形成时,吸收喷出的墨,将墨粘固在喷出的位置的构成要素。第二墨吸收层40B例如以PVA(聚乙烯醇树脂)等亲水性聚合树脂、阳离子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微粒子等为材料而形成。利用该第二墨吸收层,能够适宜形成地址写入。
进而,在本实施例2中,在第二墨吸收层40B的背面构成有第二墨透过层50B。第二墨透过层50B如下构成,最初附着喷出的墨,之后使附着的墨透过。即,使墨适宜移动向第二墨吸收层40B,并且不残留墨,由此,第二墨透过层50B对于形成的地址起到写入的基底的作用。
该第二墨透过层50B与上述的第一墨透过层50A相同,例如以氧化钛、二氧化硅、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材料而形成,作为基底呈适宜白色。当然,由于明信片表面的颜色只要是白色或淡色即可,故只要是透过墨呈现淡色的材料,则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材料构成的材料。
再有,在第二墨透过层50B的背面(图中下侧)形成有粘接层110。粘接层110用于,在将延伸部10b向透镜片10a的背面方向弯折时,通过将第一墨透过层50A的背面和第二墨透过层50B粘接,将延伸部10b粘接在透镜片10a的背面。粘接层110例如也可以以环氧类及氰基丙烯酸酯类粘接剂等为材料形成。当然,只要是能够进行第一墨透过层50A和第二墨透过层50B的粘接的材料,则任一种材料均可。
其接着,使用图9说明将延伸部10b弯折,与透镜片10a的背面粘接的样态。图9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本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另外,由于构成基材30及上述的第一墨吸收层40A等印刷介质10的各构成要素形成厚度大致为数十微米~数百微米的片状,故图9中省略说明,因此,将各构成要素省略,作为一个片图示。
如图9(a)所示,在印刷介质10的背面(图中下侧),对相当于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图中下侧)的部分SB进行“视差图像印刷”,对相当于延伸部10b的表侧(图中上侧)的部分SA进行“地址写入”。另外,同样在印刷介质10的背面,在透镜片10a的一边以延伸部10b侧的一边10k为基准设置“折印10t”。后面对该“视差图像印刷”、“地址写入”、“折印10t”进行补充说明。
而且,如图9(b)所示,以折印10t为基准,将延伸部10b弯折,将延伸部10b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弯曲,由此将粘接层110的面和第一墨透过层50A的面粘贴起来。
然后,在将粘接层110的面和第一墨透过层50A的面粘贴后,如图9(c)所示,成为通过从透镜片10a的表面方向VA观看,能够观赏立体图像,通过从延伸部10b的背面方向VB观看,能够确认地址的状态。即,印刷介质10成为能够观赏立体图像的“明信片”。
如图9所说明,对于本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10,通过以折印10t为基准进行弯折,能够容易地将透镜片10a的部分和延伸部10b的部分粘合起来。因此,不进行一边进行与透镜片的对位,一边使用粘接剂从视差图像的上方粘贴地址写入用纸这样的繁杂作业,制作者即可制成能够容易观赏立体图像的明信片。
接着,对上述的“视差图像印刷”、“地址写入”、“折印”进行补充说明。在本实施例2中,通过利用打印机进行印刷,对印刷介质10分别进行“视差图像印刷”、“地址”、“折印”的处理。
在对各印刷进行说明之前,有关本实施例2的延伸部10b,对形成于其背面的第二墨吸收层40B、第二墨透过层50B及粘接层110说明其平面的构成程度。
图10是从背面看到的本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在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范围,如图中网点部所示,形成有第一墨透过层50A。另一方面,在延伸部10b的背面形成有粘接层110。而且,第一墨透过层50A和粘接层110以在相当于透镜片10a的一边10k的位置TL相互邻接的方式形成。
另外,粘接层110在除规定区域以外的区域形成。在本实施例2中,如图10所示,将用于记载邮政编码的邮编框区域71、用于记载作为地址的住所的住所区域72、用于记载姓名的姓名区域73、用于记载“邮编明信片”或与之相当的文字的显示区域74设为规定的区域,在除此之外的区域形成有粘接层110。因此,在这些规定的区域,粘接层110不露出,而第二墨透过层50B在表面露出。
在本实施例2中,以纵写为前提而考虑粘贴邮票KT的位置,将住所区域72及姓名区域73平面上在优选的区域形成。当然,以横写为前提,也可以将住所区域72及姓名区域73等这些规定的区域分别平面上在优选的区域形成。另外,还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可作为明信片送出的记载内容中优选的区域在延伸部10b的背面区域内的任意区域形成。
接着,使用图11说明对本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10如何进行“视差图像”、“地址”、“折印”的印刷。图11(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图11(b)是从上面看到的该印刷介质的模式图。
如图11(a)所示,在印刷介质10的图中上侧配置具有打印机的印刷头(未图示)的滑架90,如图中箭头所示,通过使滑架90沿图中左右方向SC扫描,进行对印刷介质的印刷。当然,印刷介质10通过辊子等未图示的打印机搬运装置从图中前侧向后侧方向搬运,对印刷介质10的整体区域进行印刷。
印刷介质10中,在透镜片10a的图中下侧配置有发光面100。另一方面,在滑架90上设置检测装置91,其检测从该发光面100发出的,透过各凸透镜20及基材30、第一墨吸收层40A、第一墨透过层50A的透过光92。该透过光92基于凸透镜20的厚度变化产生光量变化,因此,检测装置91检测与滑架扫描(图中箭头)一致而产生的透过光的光量变化,检测透镜片10a的各凸透镜20的节距。
检测范围如图11(b)的网点部分所示,是透镜片10a存在的整个区域,如图11(b)内的箭头所示,伴随滑架90的扫描,对该范围进行节距检测扫描。对检测到的结果进行规定处理,将其存储于内装于打印机内的存储装置内,由此可存储透镜片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
而且,在滑架90扫描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时,读出上述存储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基于读出的节距信息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未图示)向对应于各凸透镜20的规定位置喷出墨,使墨附着于第一墨透过层50A的表面,印刷规定的视差图像。然后,如图8所说明,通过使附着的墨移动到第一墨吸收层40A,经由基材30在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形成视差图像。
其次,如图11(a)所示,当滑架90的扫描位置从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向地址印刷范围RA移动时,在上述的作为规定区域的邮编框区域71、住所区域72、姓名区域73、显示区域74的各区域位置印刷由邮政编码及姓名等规定文字构成的“地址”。具体而言,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未图示)喷出墨95a,使墨附着于第二墨透过层50B的表面上。然后,如图8所说明,通过附着的墨移动到第二墨吸收层40B,在基材30的背面形成“地址”。顺便说一下,在图11(a)(b)中虚线所示的滑架90的扫描位置,表示向姓名区域73印刷姓名的状态。
但是,由于视差图像为通常的彩色图像,故墨95使用彩色墨。另外,由于在宽度窄的凸透镜的一个节距内印刷右眼用和左眼用视差图像,故优选喷出的墨滴为小的尺寸。另一方面,由于地址写入通常为邮政编码及地址等文字,故墨95通常使用黑色墨。另外,从视觉性观点看,文字的粗细也多使用粗的文字,因此,喷出的墨滴为大尺寸墨滴适合。
在本实施例2中,可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喷出分别适于这样的视差图像及地址的墨95及墨95a。而且,以上述的第一墨透过层50A及粘接层110相邻的位置TL为边界,在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使用墨95,在地址印刷范围RA使用墨95a。由此,可同时印刷视差图像和地址两者。
另外,由于与视差图像相比,通常地址由大的文字构成,故也可以使滑架90进行扫描的进给节距以位置TL为边界在地址印刷范围RA相当于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设置得大。据此,可缩短印刷地址所需的时间。当然,墨95也可以使用彩色墨,还可以使墨滴的大小相同。另外,也可以使滑架的进给节距相同。
在本实施例2中,印刷的地址在图10(或图11(b))中,以从图中正面方向看时左右反转的镜像文字状态印刷。这如图9所说明,为将印刷介质10作为明信片,而将延伸部10b弯折,与第一墨透过层50A重叠时,印刷了的地址成为左右反转的文字。因此,要在该状态下正确地读取文字,而预先以左右反转的文字进行印刷。
其次,对折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2中,如图11(b)所示,在滑架90进行视差图像的印刷扫描时,通过在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的右端,即相当于图9中所说明的透镜片10a的一边10k的位置印刷折印10t,从而设置折印。因此,在位置TL从滑架90的印刷头喷出墨,通过在第一墨透过层50A的表面附着墨,进行折印10t的印刷。
此时,如图8所说明,第一墨透过层50A上附着的作为折印10t的墨与之后透过并印刷了视差图像的墨相同,由第一墨吸收层40A定影。因此,由于制作者在设置第一墨透过层50A的状态下确认印刷的折印10t的位置,故印刷折印10t的墨最好使用黑色等识别性高的颜色的墨。
另外,图11(b)中,作为一例,用上下各两个点进行了显示,但除此以外也可以设定虚线及实线,还可以沿透镜片10a的一边10k在其局部及整体进行印刷。由此,可提高折印的识别性。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2的印刷介质10,对于基材30而言,可在任意设于与粘固透镜片10a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设置的第一墨透过层50A处印刷“视差图像”,在第二墨透过层50B处印刷“地址”。因此,不反转印刷介质,即可进行对一个面的印刷,即透过单面印刷同时印刷视差图像和地址。
此外,在印刷视差图像时,检测凸透镜20的节距信息,基于检测到的节距信息将视差图像印刷在第一墨透过层50A上,因此,可在与各凸透镜位置一致的位置印刷视差图像。
另外,通过以折印10t为基准进行弯折,从而可通过粘接层110任意地将写入了地址的延伸部10b粘贴到透镜片10a的背面侧。因此,制作者不另外使用粘接剂将延伸部10b粘贴到透镜片10a的背面侧这样繁杂的作业,即可将其作为明信片等发送给他人。
(实施例3)其次,使用图12对本发明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12是模式地表示印刷介质10的构成要素的说明图。印刷介质10由在表面(图中上侧)形成有多个圆筒状凸透镜20的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基材30、墨吸收层40、印刷用纸60、粘接层70、剥离片80构成。在此,墨吸收层40相当于第一印刷面。印刷用纸60相当于第二印刷面。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各凸透镜20的圆筒周方向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长边平行。此外,为简化说明,下面说明透镜片由六个圆筒状的凸透镜20构成的结构。当然,透镜片10a通常多使用凸透镜20的节距为30~180LPI(Lens Per Inch)的透镜片,实际上存在与它们相当的基数量的凸透镜。
透镜片10a由可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二醇类改性共聚聚脂)、APET、PP、PS、PVC、丙烯、UV、PC(聚碳酸脂)树脂及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作为透镜的透明树脂材料形成,其背面(图中下侧)部分整体与基材30粘固。粘固方法根据基材30的材料而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及方法矩形焊接及粘接等,只要是能够确保透明度而粘固透镜片10a和基材30的方法则均可。
基材30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薄板状,例如使用PETG树脂等。当然,也可以使用通常的PTE树脂等,若为具有能够经由透镜片10a观赏形成于后述的第一墨吸收层40A的“视差图像”,且同样能够从后述的“折印”弯折的材料,则任一种材料均可。
另外,基材30如图12所示,从粘固透镜片10a的粘固部进一步向图中右侧方向延伸,形成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右侧长边的右侧相邻而存在的延伸部10b。延伸部10b具有在根据基于透镜片10的其右侧长边设置的“折印”(后述)弯折时,与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重叠的形状。即,具有与透镜片10a大致一致的矩形形状。
在该基材30延伸而形成的延伸部10b的背面(图中下侧)构成有墨吸收层40。该墨吸收层40是对各凸透镜形成视差图像的构成要素,是用于在通过墨的喷出进行印刷视差图像形成时,吸收喷出的墨,将墨粘固在喷出的位置的构成要素。利用该墨吸收层,可在对应于各凸透镜的位置稳定地形成视差图像,且可适宜形成立体图像。另外,墨吸收层40例如以PVA(聚乙烯醇树脂)等亲水性聚合树脂、阳离子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微粒子等为材料而形成。
另外,在延伸部10b,通过进行粘接等而在其表面(图中上侧)粘贴印刷用纸60。印刷用纸60是用于,制作者在其表面直接写入住所等地址,或使用打印机等进行印刷而写入的用纸,特别是在印刷时,例如最好使用适于喷墨记录纸这样的印刷的用纸。
但是,如上所述,印刷了视差图像的墨吸收层40经由具有透明性的基材30设于印刷用纸60的背面侧。因此,印刷用纸60优选从其表面侧不能够容易地识别视差图像的程度为不透明,相反,在从墨吸收层40的背面侧(图中下侧)不能够容易地识别写在印刷用纸60上的地址的程度为不透明。
另一方面,在基材30上,在基材30上,在与粘固透镜片10a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在相当于透镜片10a的背面范围的部分形成粘接层70,进而在粘接层70的背面侧(图中下侧)粘贴剥离片80。
粘接层70是用于,在将延伸部10b向透镜片10a的背面方向弯折时,将延伸部10b的墨吸收层40粘接在相当于透镜片10a的背面范围的基材30的背面区域。因此,可经由粘接层70及基材30从透镜片10a的表面观赏印刷于墨吸收层40的视差图像。
因此,粘接层70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也可以以环氧类及氰基丙烯酸酯类粘接剂等为材料形成。当然,只要是能够进行墨吸收层40和基材30的粘接,且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则任一种材料均可。
剥离片80用于保护,使得粘接层70不会因污染等而使其粘接性劣化,在弯折延伸部10b,将其粘接在透镜片10a的背面侧时,在粘接之前将其从粘接层70剥离。因此,若为能够从粘接层70剥离的材料,则树脂材料、纸张、其它任一种材料均可。
接着,使用图13说明将延伸部10b弯折,与透镜片10a的背面粘接的样态。图13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本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另外,由于构成基材30及上述的墨吸收层40等印刷介质10的各构成要素形成厚度大致为数十微米~数百微米的片状,故图13中省略说明,因此,将各构成要素省略,作为一个片图示。
如图13(a)所示,在印刷介质10的背面(图中下侧),对相当于透镜片10a的整个背面(图中下侧)的部分SB进行“视差图像印刷”,对相当于延伸部10b的表侧(图中上侧)的部分SA进行“地址写入”。另外,同样在印刷介质10的背面,在透镜片10a的一边以延伸部10b侧的一边10k为基准设置“折印10t”。后面对该“视差图像印刷”、“地址写入”、“折印10t”进行补充说明。
而且,如图13(b)所示,以折印10t为基准,将延伸部10b弯折,将延伸部10b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弯曲,由此将粘接层70的面和墨吸收层40A的面粘贴起来。
然后,在将粘接层70的面和墨吸收层40的面粘贴后,如图13(c)所示,成为通过从透镜片10a的表面方向VA观看,能够观赏立体图像,通过从延伸部10b的图中下侧方向VB观看,能够确认地址的状态。即,印刷介质10成为能够观赏立体图像的“明信片”。
如图13所说明,对于本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10,通过以折印10t为基准进行弯折,能够容易地将透镜片10a的部分和延伸部10b的部分粘合起来。因此,不进行一边进行与透镜片的对位,一边使用粘接剂从视差图像的上方粘贴地址写入用纸这样的繁杂作业,制作者即可制成能够容易观赏立体图像的明信片。
接着,对上述的“视差图像印刷”、“地址写入”、“折印10t”进行补充说明。在本实施例3中,通过利用打印机进行印刷,对印刷介质10分别进行“视差图像印刷”、“地址”、“折印”的处理。
在本实施例3中,首先印刷“地址”,图14表示其样态。图14(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图14(b)是从上面方向看到的该印刷介质的模式图,如图14(a)所示,在印刷介质10的图中上侧配置具有打印机的印刷头(未图示)的滑架90,如图14(a)中箭头所示,通过使滑架90沿图中左右方向扫描,进行对印刷介质的印刷。当然,图14(b)中,印刷介质10通过进纸辊等未图示的打印机搬运装置沿图中上下方向搬运,对印刷介质10的整体区域进行印刷。
另外,如图14(a)所示,滑架90具备用于利用反射光91a检测透镜片10a的各凸透镜20的节距的检测装置91,其与滑架扫描SC(图中箭头)一致,检测凸透镜20的节距。节距检测范围RP如图14(b)的网点部分所示,是透镜片10a存在的范围,如图14(b)内的箭头所示,伴随滑架90的扫描对该范围进行节距检测扫描。对检测出的结果进行规定处理,将其存入例如内装于打印机内的存储装置内,由此存储透镜片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
然后,若滑架90到达印刷用纸60的地址印刷范围RA,则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未图示)向规定位置喷出墨95,在印刷用纸60的表面印刷规定的地址。
其次,使用图15说明“视差图像”的印刷。图15(a)是从厚度方向看到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图15(b)是从上面看到的该印刷介质的模式图。
如图15(a)所示,在墨吸收层40的范围即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图15(b)的网点部分),读出上述存储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基于读出的节距信息从滑架90上装备的印刷头(未图示)向对应于各凸透镜20的规定位置喷出墨95,使墨附着在墨透过层40的表面,印刷规定的视差图像。然后,如图12所说明,将附着的墨粘固在墨吸收层40,在基材30的背面稳定地形成视差图像。
但是,基于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形成的视差图像如至此所说明,通过弯折而粘贴在形成有粘接层70的面上。因此,图15(b)中,各凸透镜地位置和对应于该凸透镜的视差图像的位置成为左右分别相反的位置关系。因此,如图15(b)所示,若将印刷介质10反转,使得左右相对于图14(b)所示的状态成为相反方向,由此印刷视差图像,则不进行将存储的各凸透镜的节距信息左右反转等的附带处理,而可以直接读出存储的节距信息进行使用。
其次,对折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3中,如图15(b)所示,在滑架90的视差图像的印刷扫描时,通过在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的左端,即图13中说明的相当于透镜片10a的一边10k的位置印刷折印10t,从而设置折印。
例如,图15(b)中,在印刷位于视差图像印刷范围RV右端的视差图像时,将对应图像最右端部喷出的墨95设为黑色墨等进行印刷。当然,不限于黑色墨,只要使用相对于视差图像识别性相对较好的颜色的墨即可。
另外,图15(b)中,作为作为一例分别用上下两个点表示折印10t的印刷,但除此以外,也可以设为虚线或实线,还可以沿透镜片10a的一边10k对其局部及整体进行印刷。由此,可进一步提高折印的识别性。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10,可在设于印刷介质10上的墨吸收层40上印刷“视差图像”,在印刷用纸60上印刷“地址”,进而在墨吸收层40上印刷“折印”。而且,在印刷“地址”时,可检测到凸透镜20的节距信息,通过基于检测到的节距信息印刷“视差图像”,可在与各凸透镜位置一致的位置印刷视差图像。
另外,通过以折印10t为基准进行弯折,可容易地通过粘接层70将印刷了视差图像,写入了地址的延伸部10b粘贴在透镜片10a的背面侧。因此,制作者通过以折印为基准进行弯折,例如可在相对于透镜片的适宜位置容易地粘贴视差图像。其结果是,可抑制各凸透镜和视差图像的相对的位置错位,高对位精度地进行粘贴。另外,不另外使用粘接剂将延伸部10b粘贴到透镜片10a的背面侧这样繁杂的作业,即可将其作为明信片等发送给他人。
以上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第一变形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形成于透镜片10a的表面的圆筒形状的各凸透镜20的圆筒状方向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的长边平行,但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与透镜片10a的长边不平行。
使用图5说明第一变形例。图5(a)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为与表示图5(b)~(d)所示的本变形例的印刷介质的模式图比较进行说明而记载。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5(a)所示,透镜片10a在成为图中上下方向的纵向形成有具有圆筒轴的凸透镜并排的透镜片,在其右侧存在延伸部10b。
与之相比,在图5(b)所示的印刷介质中,凸透镜的圆筒轴由向图中左方向稍微旋转的倾斜状态的透镜片11a和延伸部11b构成。另外,在图5(c)中,成为凸透镜的圆筒轴进而由向左方向旋转的状态的透镜片12a和延伸部12b构成的印刷介质。而且,图5(d)中,成为凸透镜的圆筒轴进一步由向左方向旋转,且在图中左右方向的横向具有圆筒轴的透镜片13a和延伸部13b构成的印刷介质。
这样,通过使凸透镜的圆筒轴倾斜,可使其具有作为纵向透镜片的功能和作为横向透镜片的功能这两个功能。例如,在具有作为纵向透镜片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用于可用两眼观赏左眼用和右眼用视差图像,故可提供立体图像。另一方面,在具有作为横向透镜片的功能的情况下,用于左眼和右眼观赏同一视差图像,故不能作为立体图像进行观赏,但通过在纵向改变透镜片的角度,可提供不同的视差图像即变化的图像。因此,只要用本实施例的印刷介质形成考虑到了这些功能的视差图像,则可简单地制作对视差图像进行各种变化的明信片。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将凸透镜的圆筒轴的旋转角度设为左向,但当然也可以使其向右向旋转。另外,旋转的角度也不特别限于图示。
但是,在采用第一变形例的图5(c)或图5(d)所示的印刷介质的情况下,如图3所说明,在图中箭头所示的滑架扫描中检测到各凸透镜的节距时,检测到的凸透镜20的节距数减少,或不能完全进行检测。这是因为,由于检测到的节距信息的精度降低,或节距信息消失,因此,不能在适宜位置印刷视差图像。
因此,作为第一变形例的再变形例,延伸部也可以不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的长边邻接而形成,而与短边邻接形成。使用图6说明本变形例。
图6(a)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印刷介质10的模式图,图6(a)是表示对应图5(c)的变形例,图6(b)是表示对应图5(d)的变形例。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在图6(a)所示的情况下,凸透镜的圆筒轴22与比透镜片12a的长边12k短的短边12h平行接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延伸部12b不在右侧形成,而在与透镜片12a的短边12h邻接的下侧形成。这样,印刷地址时的滑架扫描成为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其结果是,检测到的凸透镜的节距数增多,节距信息精度提高。当然,延伸部12也可以不在下侧,而在上侧形成。
另外,在图6(b)所示的情况下,凸透镜的圆筒轴23与透镜片13a的短边13h平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延伸部13b也不在右侧形成,而与透镜片13a的短边13h邻接在下侧形成。这样,印刷地址时的滑架扫描成为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其结果是,检测到的凸透镜的节距数增多,节距信息精度提高。当然,延伸部13也可以不在下侧,而在上侧形成。
(第二变形例)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的印刷介质中,如图1所示,各层在基材30的上面及下面作为构成要素形成,但作为第二变形例,也可以为未形成这些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之一的构成要素的印刷介质。
其一是也可以不形成墨透过层50。墨透过层50如上所述,具有视差图像的基底的功能,因此,在粘接层70或印刷用纸60具备该功能时,也可以不形成墨透过层50。
进而也可以不形成墨吸收层40。由于墨吸收层40是吸收喷出的墨,将墨粘固并保持在喷出的位置的构成要素,因此,在基材30具有吸收并保持墨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墨吸收层40。另外,例如在印刷用墨使用几乎不含溶剂的紫外线固化型UV墨时,由于用于保持墨的构成要素是不需要的,故也可以不形成墨吸收层40。
另外之一是不形成粘接层70及剥离片80。例如,在制作者粘贴透镜片和延伸部时,若涂敷粘接剂,则也可以不形成粘接层70及剥离片80。该情况下,制作者的作业负担不增加,但用于粘贴的对位作业容易,因此负荷减轻。
另外再一也可以不形成印刷用纸60。由于印刷用纸60用于地址写入,故在基材30由可写入地址的材料形成时,也可以不形成印刷用纸60。
根据第二变形例,例如基材30具有吸收并粘固墨的功能,在用可写入地址的材料形成时,印刷介质10也可以至少以透镜片10a和基材30为构成要素。
(第三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1中,对印刷介质10的各构成要素未规定形成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但作为第三变形例,将透镜片10a的厚度和印刷用纸60的厚度形成为相同厚度。
这样,在图3中,使透镜片10a和延伸部10b的台阶减少,在滑架扫描时,由于滑架90和印刷介质的空隙在透镜片10a和延伸部10b的连接部未变化,因此,例如滑架90不会因连接部的台阶而停止动作,可一边保持稳定的空隙,一边进行扫描。
另外,也可以将使墨透过层50和墨吸收层40一致的厚度与使粘接层70和剥离片80一致的厚度形成为相同厚度。
这样,由于印刷介质10的厚度整体为大致均匀的厚度,故例如进纸辊等设于未图示的打印机上的印刷介质搬运装置其厚度变化少,由此可进行稳定的搬运。
图7表示应用了第二变形例及第三变形例的印刷介质之一例。相对于图1,图7所示的印刷介质10N未形成墨透过层50。另外,在基材30的延伸部10b上形成有与透镜片10a具有相同厚度的印刷用纸60N,在下面,以并置的状态相同厚度形成粘贴有剥离片80的粘接层70和墨吸收层40。由于这样形成,从而如图中虚线所示,印刷介质10N实现大致均匀的厚度BT。
另外,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1中,将印刷用纸60N的厚度设为与透镜片10a相同的厚度,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下调节,在图1所示的印刷用纸60的表面重叠剥离片,或进一步重叠印刷用纸,使其达到与透镜片10a相同的厚度。
(第四变形例)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如图4所说明,通过在墨透过层50上进行印刷而形成折印,但也可以在墨透过层50之外的构成要素上形成折印。
上述的第二变形例中示例的减少形成的构成要素的印刷介质。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二变形例对应,同时在墨透过层50之外的构成要素上形成折印。例如,在未形成墨透过层50时,也可以在墨吸收层40上形成。或也可以在印刷用纸60上形成。进而也可以在基材30上相称。
另外,在对基材30形成折印时,除形成上述的印刷形成的折印之外,还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切缝(缝隙),由此也可以形成折印。这样,由于基材30容易从缝隙位置弯折,故制作者不特别注意折印位置,即可将延伸部弯折。
(第五变形例)再有,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如图3中所说明,通过打印机的印刷而进行地址写入,但制作者也可以手写进行地址写入。该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地址写入以外的印刷、例如印刷记载邮政编码的邮政框等作为明信片所必须的有关格式的印刷。当然,也可以只进行用于检测凸透镜20的节距的滑架扫描。
(第六变形例)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对在延伸部10b的整体上形成成为写入地址的第二印刷面的第二墨吸收层40B和第二墨透过层50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作为第六变形例,如图10所示,也可以只在邮政框区域71、住所区域72、姓名区域73、显示区域74等规定的区域形成第二墨吸收层40B和第二墨透过层50B。
地址写入由于通过在这种规定的区域记载规定的文字,由此满足作为明信片的主要条件,因此,只在该规定的区域形成印刷面,可通过在形成的印刷面上印刷地址而进行地址写入。因此,由于不必在印刷介质10的延伸部10b整体上形成用于印刷地址的印刷面,故可抑制第二墨吸收层40B及第二墨透过层50B的材料使用量,且可期待印刷介质10的成本降低。
(第七变形例)进而,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如图11中所说明,印刷的地址以从图中正面方向看时左右反转的镜像文字状态印刷,但作为第七变形例,也可以以上下反转的反向文字状态印刷。
例如,在图6(b)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再变形例的情况下,为将印刷介质作成明信片,而将延伸部13b向图中纵向弯折。这种情况下,当延伸部13b与透镜片13a重叠时,印刷在延伸部13b的地址成为上下反转的文字。因此,在该状态下,预先用上下反转的文字进行印刷,以为正确读取文字。
(第八变形例)在上述的实施例3的印刷介质中,如图12所示,在基材30的下面形成墨吸收层40作为视差图像的印刷面,但作为第八变形例,也可以以印刷用纸作为印刷面。
墨吸收层40如上所述,是用于在利用喷出墨进行印刷视差图像的形成时,吸收喷出的墨,将墨粘固在喷出的位置的结构,以PVA(聚乙烯醇树脂)等亲水性聚合树脂、阳离子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微粒子等为材料而形成。因此,墨的吸收量及墨的粘固程度不依赖于它们形成的材料。因此,由于墨吸收层40的材料不同,从而就形成的视差图像而言,会引起清晰度及图像颜色等图像品质与制作者所希望的不同。例如,即使制作者期待与照片相同的图像质量的视差图像,有时也难以通过墨吸收层40实现。
因此,在第八变形例中,鉴于这种情况,视差图像的印刷面使用照片用喷墨用纸(之后成为“相纸”)等印刷用纸。相纸通常是将表面具有光泽的状态和无光泽的状态的用纸作为印刷用纸使用,但使用其它任一种也是没有问题的。另外,相纸通过在基材30上粘贴而形成视差图像的印刷面,但粘贴方法也可以是使用粘接剂粘贴等的可粘固基材30和相纸的方法。
图16表示应用了第八变形例的印刷介质之一例。相对于图12,在图16所示的印刷介质10N中,在基材30的延伸部10b上面形成与透镜片10a具有相同厚度的印刷用纸60N,下面,与使粘接层70和剥离片80一致的厚度相同厚度的印刷用纸40N以与剥离片80并排配置的状态形成。
(其它变形例)作为其它变形例,粘接层110的表面也可以由剥离片覆盖。这样,可保护粘接剂110即使被污染等其粘接性也不会劣化。当然,剥离片如图9所示,在将延伸部10b弯折,粘固在透镜片10a的背面时,在粘固之前从粘接层110剥离。因此,剥离片的材料若为可从粘接层110剥离的材料,则、纸张、其它任一种材料均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第一墨吸收层40A等构成印刷介质10的各构成要素形成厚度大致为数十微米~数百微米的片状,各构成要素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因此,图8中,至少可使第一墨吸收层40A的厚度和第二墨吸收层40B的厚度为相同厚度,且也可以使第一墨透过层50A的厚度和第二墨吸收层50B的厚度为相同厚度。这样,在用涂敷等方法在基材30上形成作为这种构成要素的各层时,由于厚度相同,故涂敷作业容易。
另外,至少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墨吸收层40A的材料和第二墨吸收层40B的材料,且还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墨透过层50A的材料和第二墨透过层50B的材料。这样,在用涂敷等方法形成各墨吸收层或各墨透过层时,可使用分别相同的涂敷材料。另外,如上所述,在通过涂敷而将各墨吸收层或各墨透过层分别形成相同厚度的情况下,涂敷作业更容易。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及变形例中,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印刷或设置切缝来形成折印,但也可以至少在第一墨透过层50A和第二墨透过层50B的邻接部、或第一墨吸收层40A和第二墨吸收层40B的邻接部设置具有规定间隔的间隙,将间隙作为“折印”形成。这样,由于不进行印刷或设置切缝,而可通过在形成各层时设置间隙形成折印,因此,折印的形成容易。另外,间隙也可以设于各层的整个邻接部,还可以只设于其局部。当然,主要是制作者能够识别的间隙,则任何位置均可。
再有,在上述的第八变形例中,如图16所示,表示了使用印刷用纸40N代替墨吸收层40的例子,但该情况下,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形成墨吸收层代替用于写入地址的印刷用纸60N,在该墨吸收层上印刷地址。
若印刷用纸40N不透明到不能容易从基材30侧识别形成于印刷用纸40N上的视差图像的程度,则也不能容易从形成的视差图像侧识别印刷于该墨吸收层的写入地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为写入地址而不使用喷墨用纸等印刷用纸,也可以利用墨吸收层形成适于地址写入的印刷面。由此,地址写入在基材30的表面稳定地形成。
用于进行该地址写入的墨吸收层与上述的墨吸收层40相同,例如以PVA(聚乙烯醇树脂)等亲水性聚合树脂、阳离子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微粒子等为材料而形成。而且,在将印刷介质作为明信片使用时,由于该墨吸收层成为明信片的地址写入面即明信片表面,故其呈大致白色。当然,由于明信片表面的颜色只要是白色或淡色即可,故只要是透过墨,呈淡色的材料,则也可以由其以外的材料构成。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使用透镜片作为透镜片的透镜,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蝇眼状透镜及蜂巢状透镜等能够顺畅地改变作为本发明主旨的视差图像的透镜,则当然可使用其它透镜。
权利要求
1.一种印刷介质,该印刷介质具有矩形的透镜片,该透镜片的表面形成规定的透镜形状,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介质具备粘固在所述透镜片的未形成所述透镜形状的背面上的薄板状的基材,该基材具有超出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而向所述透镜片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将所述基材以所述矩形的透镜片的一边为基准弯折后与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重叠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的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上形成有印刷用的第一印刷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的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的面上的、所述基材的延伸部上形成有印刷用的第二印刷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的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所述基材的延伸部上形成有粘接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印刷面上至少形成有吸收印刷用墨的吸收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透镜形状形成并排设置多个具有圆筒形状的凸透镜的凹凸型透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矩形的透镜片的四边中与所述凸透镜的圆筒轴平行且距该延伸部最近的一边向外侧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设有作为用于将该基材弯折的基准的折印。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印刷面上设有作为用于将所述基材弯折的基准的折印。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印刷面上设有作为用于将所述基材弯折的基准的折印。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在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印刷用的第一印刷面;(2)在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同的一侧的面上形成印刷用的第二印刷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对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在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上形成有粘接层。
13.一种印刷介质,该印刷介质具有矩形的透镜片,该透镜片的表面形成规定的透镜形状,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介质具备粘固在所述透镜片的未形成所述透镜形状的背面的薄板状的基材,该基材具有超出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而向所述透镜片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在所述基材上,对与粘固所述透镜片的粘固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1)在所述透镜片的背面范围上形成有印刷用的第一印刷面;(2)在所述基材的延伸部上形成有印刷用的第二印刷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印刷面上至少形成有吸收印刷用墨的第一墨吸收层。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印刷面上至少形成有吸收印刷用墨的第二墨吸收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介质,基材(30)上形成有延伸部(10b),该延伸部从与透镜片(10a)粘固的粘固部进一步向图中右侧方向延伸,与具有矩形形状的透镜片(10a)邻接。在设于印刷介质(10)上的墨透过层(50)上印刷“视差图像”,在印刷用纸(60)上印刷“地址”,进而在墨透过层(50)上印刷“折印”,通过以“折印”为基准将延伸部(10b)弯折,可容易地将写入了地址的印刷部分粘贴到透镜片(10a)的背面侧。
文档编号B41M5/00GK101042467SQ200710085509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7日
发明者铃木胜仁, 向山文昭, 田中洋一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