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属薄片进行多色印刷的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337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输送金属薄片边对该金属薄片进行多色印刷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所示的是该种印刷装置之一例。图示的印刷装置100由进给装置110、胶版印刷机120、输送装置130以及UV干燥机140等构成。胶版印刷机120沿着金属薄片S的输送方向留有间隔地排列。由马口铁或铝等的薄片制成的印刷前金属薄片S(按一定尺寸加工而成的矩形薄片)以层叠状态放置在进给装置110中。金属薄片S被从进给装置110中逐一取出后,通过进给输送机111保持一定间隔地连续供到第一级胶版印刷机120。横向长度较长的圆柱形的印版滚筒121、橡皮布滚筒122以及压印滚筒123以其外周面互相接触的状态上下排列着布置在胶版印刷机120中。在印刷过程中,这些滚筒121、122、123被驱动着按照箭头所示的方向同步旋转。在印版滚筒121的上方设置有将油墨和润版液供向印版滚筒121的供液系统124。在印版滚筒121的外周面安装有印版,用润版液将该印版的非图文部分覆盖,同时让油墨转印到图文部分。转印到印版滚筒121上的油墨会先被转印到橡皮布滚筒122上,然后再被转印到金属薄片S上。按照上述方式来进行印刷(单色)。图2a~图2c示出该印刷的过程。在橡皮布滚筒122的外周面上安装有与印版的印刷面相应的橡皮布122a,该橡皮布122a的截面呈优弧状。在压印滚筒123上沿轴向并排设置有多个咬牙123a。橡皮布滚筒122和压印滚筒123被驱动着以其在接触部位(印刷部位P,该位置也称作印刷位置)滚筒122、123的外周面分别朝着金属薄片S的输送方向同步走行的方式旋转。各胶版印刷机120的印刷位置被设定为处于同一高度。如图2a所示,从侧面可以看出,具有很强刚性的金属薄片S被沿着通过印刷位置的切线输送,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被插入印刷部位P。然后,如图2b所示,咬牙123a会在印刷位置夹住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的边缘,从而使金属薄片S被压印滚筒123定位的状态下保持住。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通过印刷位置,金属薄片S被夹在印刷部位后,如图2c所示,咬牙123a就会松开,从而解除对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的束缚。该解除位置在印刷位置的下方。经第一级胶版印刷机120印刷后的金属薄片S由输送装置130供到第二级胶版印刷机120。如图3a、图3b中具体所示的那样,输送装置130由第一输送机131和第二输送机132构成。第一输送机131的作用为:从胶版印刷机120顺利地接收金属薄片S后,使其返回印刷位置。在第一输送机131上设置有以等同速度平行旋转的多条前级带131a,金属薄片S是被放在这些前级带131a上输送的,这些前级带131a沿着第一输送机131的平坦的上表面走行。第一输送机131的上表面的上游一侧端部位于印刷位置的下方,以便顺利地接收金属薄片S。并且,第一输送机131的上表面朝着下游一侧向上倾斜,以便使第一输送机131的上表面的下游一侧端部在与印刷位置相同的高度上。为了避免金属薄片S产生磕绊现象,将前级带131a的走行速度设定成比胶版印刷机120的印刷速度(金属薄片S通过胶版印刷机120的速度)高(将速度提高几个百分比)的速度。另外,为了使金属薄片S能完全转移到第一输送机131上,第一输送机131的输送距离被设定为足够长。这样一来,就能够使从胶版印刷机120排出的金属薄片S顺利地转移到第一输送机131上。第二输送机132的作用为:将金属薄片S的输送速度减速后,一边准确进行定位,一边增速到印刷速度,将金属薄片S送入胶版印刷机120。在第二输送机132上设置有多条后级带132a、推送器133以及附件134等。后级带132a构成为:沿着大致水平的第二输送机132的上表面以等同速度平行地走行。后级带132a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比印刷速度低(将速度降低几个百分比)。附件134由左右一对构成,并在第二输送机13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且相对着布置。各个附件134被安装在卷挂于上游一侧的链轮齿134a和下游一侧的链轮齿134b上的链条134c上,并以恒定速度旋转。各个附件134构成为:在第二输送机132的从中部到上游一侧的区域(上游一侧的后推区域),以突出到第二输送机132的上表面上的状态,沿着第二输送机132的上表面走行。附件134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比印刷速度低,且比后级带132a的走行速度高。推送器133也是由左右一对构成,并在第二输送机13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且相对着布置。各个推送器133被安装在卷挂于上游一侧的链轮齿133a和下游一侧的链轮齿133b上的链条133c上,并以恒定速度旋转。各个推送器133构成为:在第二输送机132的从中部到下游一侧的区域(下游一侧的后推区域),以突出到第二输送机132的上表面上的状态,沿着第二输送机132的上表面走行。在第二输送机132的中部,设置有下游一侧的后推区域和上游一侧的后推区域彼此重叠的区域(交接区域)。推送器133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与印刷速度相等或者比印刷速度稍低(大致相同),以使推送器133的走行速度与印刷速度同步。金属薄片S从第一输送机131转移到第二输送机132后,由后级带132a输送,从而使其输送速度减速到比印刷速度低的速度。然后,如图4a所示,当金属薄片S的后端到达上游一侧的后推区域时,各个附件134与金属薄片S的后端缘接触来推压金属薄片S。由此使金属薄片S的输送速度提高。并且,如图4b所示,当金属薄片S的后端到达交接区域时,各个推送器133与金属薄片S的后端缘接触,并如图4c所示,各个推送器133会替代各个附件134推压金属薄片S。从而,使金属薄片S的输送速度进一步提高到与印刷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然后,在由设置于输送装置130上的定位引导件(省略图示)对金属薄片S在横宽方向上的位置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如图4d所示,各个推送器133和咬牙123a对金属薄片S的纵向位置进行定位,从而金属薄片S就被插入印刷部位P。需要说明的是,被印刷到金属薄片S上的油墨在输送过程中由UV干燥机140干燥。经由此,已由第一级胶版印刷机120印刷的金属薄片S就被供到第二级胶版印刷机120。在第二级胶版印刷机120中,以与第一级胶版印刷机120相同的方式,用其它颜色的油墨对金属薄片S进行印刷。在比第二级胶版印刷机120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设置有第三级以后的胶版印刷机120和干燥机等,利用该印刷装置100,就能够一边高速输送金属薄片S,一边对该金属薄片S进行多色印刷。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推送器133之一例。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与本发明相关的、利用空气动力或者磁力来吸引输送过程中的金属薄片,以辅助定位的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昭64-6124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174814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多色印刷与单纯的涂布或单色印刷不同,印刷时需要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因此,就上述印刷装置100而言,要求输送装置130不仅要具备能够高速输送金属薄片S的功能,还要具备能够对金属薄片S进行高精度定位的功能。因此,就输送装置130而言,通过将复杂的机构组合起来,才能够进行使金属薄片S的输送速度实现增减速的这一复杂的控制。还存在下述问题:为了能够在各个机构之间稳定地交接金属薄片,就需要确保较长的输送距离,并且在相邻的胶版印刷机之间必须确保较大的空间。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印刷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边高速输送金属薄片边对该金属薄片进行高精度的定位。-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中的印刷装置一边输送金属薄片,一边对该金属薄片进行多色印刷。所述印刷装置包括:两台以上的胶版印刷机,该两台以上的胶版印刷机沿着输送方向留有间隔地排列,并以同步的印刷速度让所述金属薄片通过;以及第一台子(table)和第二台子,该第一台子和第二台子连续着布置在相邻的所述胶版印刷机之间,该第一台子和第二台子一边对所述金属薄片进行定位一边对该金属薄片进行输送。所述第一台子具有第一输送带,该第一输送带在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上以高于所述印刷速度的速度走行,并且从上一级所述胶版印刷机接收所述金属薄片。所述第二台子具有:第二输送带,该第二输送带在所述第二台子的上表面上以低于所述印刷速度的速度走行,并且从所述第一台子接收到所述金属薄片以后再将该金属薄片交给下一级所述胶版印刷机;以及推送器,该推送器在所述第二台子的上表面上以与所述印刷速度同步的速度走行,并且从输送途中开始推压所述金属薄片的后端。与这些基本构造相结合,第一方面的主要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台子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一侧设置有位置保持机构,该位置保持机构一边抑制所述金属薄片产生位置偏差,一边将所述金属薄片朝着所述第二台子引导。也就是说,根据第一方面的主要发明的印刷装置,在相邻的胶版印刷机之间布置有:具有以高速走行的第一输送带的第一台子;以及具有以低速走行的第二输送带及推送器的第二台子。在第一台子的下游一侧设置有边抑制金属薄片产生位置偏差边将金属薄片朝着第二台子引导的位置保持机构。由此,在将金属薄片交给第二台子之前的阶段,就能够使金属薄片的定位保持高精度。因此,能够将金属薄片在第二台子上稳定地交给推送器,并且能够在确保高精度定位的状态下,将金属薄片送入下一级胶版印刷机中。所述位置保持机构也可以例如由吸引所述金属薄片而将该金属薄片吸到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吸引装置构成。这样一来,就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构成位置保持机构。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的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一侧的端部在上一级所述胶版印刷机的印刷位置的下方,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逐渐地边上升边弯曲,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所述下游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印刷位置相同的高度上呈近似水平。由此,就能够在使金属薄片不产生任何磕绊的情况下将该金属薄片从胶版印刷机中拉出来以后再顺利地转移到第一台子上。而且,由于金属薄片被吸引住,因而即使第一台子的上表面向上鼓起,也能够防止金属薄片浮起而产生晃动,因此能够在防止金属薄片产生位置偏差的同时稳定地输送该金属薄片。其结果是,能够一边使金属薄片移动很短的距离就返回到印刷位置,一边将该金属薄片以水平状态朝着第二台子引导。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输送带的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二输送带的摩擦阻力大。这样一来,就能够使金属薄片更加稳定地从胶版印刷机顺利地转移到第一台子,而且还能够使金属薄片从第一台子顺利地转移到第二台子。加之,还能够在将金属薄片交给下一级胶版印刷机之前顺利地对金属薄片进行最终定位。再有,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输送带包括:中心带,该中心带位于所述第二台子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以及侧带,该侧带位于所述中心带的两侧,所述中心带的速度被设定为比所述侧带的速度高。这样一来,因为金属薄片很难左右晃动,所以能够更顺利地输送金属薄片。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中心带形成为可通气,在所述第二台子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一侧,设置有贯穿所述中心带以吸引所述金属薄片的第二吸引装置。这样一来,就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稳定地调节在第二台子上的金属薄片的速度。能够顺利且快速地将金属薄片的速度提高到推送器的速度附近,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吸引装置抑制金属薄片在被交给推送器时可能产生的不稳定现象,因此,即使没有相当于附件的机构,也能够使各个推送器稳定地接收金属薄片,从而能够大幅度缩短第二台子的输送距离。再有,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台子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一侧设置有非吸引区域,该非吸引区域在所述第二吸引装置的吸引力不起作用的状态下输送所述金属薄片。最终,利用各个推送器和下一级胶版印刷机的咬牙来对金属薄片的纵向位置进行定位。此时,因为金属薄片位于非吸引区域很容易滑动,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最终定位。因此,能够将金属薄片在被高精度定位的状态下交给下一级胶版印刷机。第二方面的主要发明具有与第一方面的主要发明相同的基本构造,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的摩擦阻力比所述第二输送带的摩擦阻力大。也就是说,根据第二方面的主要发明的印刷装置,在相邻的胶版印刷机之间布置有:具有以高速走行的第一输送带的第一台子;以及具有以低速走行的第二输送带及推送器的第二台子。并且,第一输送带的摩擦阻力比第二输送带的摩擦阻力大。因此,能够使金属薄片稳定地从胶版印刷机顺利地转移到第一台子,而且还能够使金属薄片从第一台子顺利地转移到第二台子。加之,还能够在将金属薄片交给下一级胶版印刷机之前顺利地对该金属薄片进行最终定位。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输送带包括:中心带,该中心带位于所述第二台子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以及侧带,该侧带位于所述中心带的两侧,所述中心带的速度被设定为比所述侧带的速度高。这样一来,因为金属薄片很难左右晃动,所以能够更顺利地输送金属薄片。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中心带形成为可通气,在所述第二台子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一侧,设置有贯穿所述中心带以吸引所述金属薄片的第二吸引装置。这样一来,就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稳定地调节在第二台子上的金属薄片的速度。能够顺利且快速地将金属薄片的速度提高到推送器的速度附近,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吸引装置抑制金属薄片在被交给推送器时可能产生的不稳定现象,因此,即使没有相当于附件的机构,也能够使各个推送器稳定地接收金属薄片,从而能够大幅度缩短第二台子的输送距离。再有,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台子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一侧设置有非吸引区域,该非吸引区域在所述第二吸引装置的吸引力不起作用的状态下输送所述金属薄片。最终,利用各个推送器和下一级胶版印刷机的咬牙来对金属薄片的纵向位置进行定位。此时,因为金属薄片位于非吸引区域很容易滑动,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最终定位。因此,能够将金属薄片在被高精度定位的状态下交给下一级胶版印刷机。再有,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台子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一侧,设置有吸引所述金属薄片而将该金属薄片吸到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吸引装置。由此,在将金属薄片交给第二台子之前的阶段,就能够使金属薄片的定位保持高精度。当金属薄片从第一台子转移到第二台子时,由于利用这两个台子来保持金属薄片,因而能够抑制金属薄片产生位置偏差。因此,能够将金属薄片在第二台子上稳定地交给推送器,并且能够在确保高精度定位的状态下,将金属薄片送入下一级胶版印刷机中。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的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一侧的端部在上一级所述胶版印刷机的印刷位置的下方,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逐渐地边上升边弯曲,所述第一台子的上表面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所述下游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印刷位置相同的高度上呈近似水平。由此,就能够在使金属薄片不产生任何磕绊的情况下将该金属薄片从胶版印刷机中拉出来以后再顺利地转移到第一台子上。而且,由于金属薄片被吸引住,因而即使第一台子的上表面向上鼓起,也能够防止金属薄片浮起而产生晃动,因此能够在防止金属薄片产生位置偏差的同时稳定地输送该金属薄片。其结果是,能够一边使金属薄片移动很短的距离就返回到印刷位置,一边将该金属薄片以水平状态朝着第二台子引导。-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以简单的构造就能够在高速输送金属薄片的同时对金属薄片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对象的印刷装置之一例的示意图。图2a是说明胶版印刷机的印刷过程的示意图。图2b是说明胶版印刷机的印刷过程的示意图。图2c是说明胶版印刷机的印刷过程的示意图。图3a是从上方所看到的图1的印刷装置中的输送装置的示意图。图3b是从侧面所看到的图1的印刷装置中的输送装置的示意图。图4a是说明输送装置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4b是说明输送装置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4c是说明输送装置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4d是说明输送装置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5是从侧面所看到的应用了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6是从上方所看到的第一台子和第二台子的示意图。图7a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一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7b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一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7c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一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8a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二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8b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二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二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图9b是表示在印刷时第二台子的工作情况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印刷装置;10-第一台子;11-前部真空装置(第一吸引装置);14-第一输送带;15-导向台;20-第二台子;23-第二输送带;23a-第二中心带;23b-第二侧带;25-后部真空装置(第二吸引装置);120-胶版印刷机;121-印版滚筒;122-橡皮布滚筒;123-压印滚筒;123a-咬牙;124-供液系统;133-推送器;133a-上游侧链轮齿;133b-下游侧链轮齿;133c-链条;140-UV干燥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不过,下述说明在本质上仅为示例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在图5中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印刷装置1的主要部分。如胶版印刷机120等印刷装置1的基本构造与上述印刷装置100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造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进行说明。在该印刷装置1中,以同步的印刷速度让金属薄片S通过的两台以上的胶版印刷机120也是沿着输送方向(如图5中用空心箭头表示的、金属薄片S的输送方向)留有间隔地排列的。一边对金属薄片S进行定位一边输送该金属薄片的第一台子10和第二台子20沿着输送方向连续设置在相邻的上一级胶版印刷机120和下一级胶版印刷机120之间。就该印刷装置1而言,通过在所述第一台子10和第二台子20的构造方面下功夫,从而以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对金属薄片S的高精度定位和高速输送。也就是说,在第一台子10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一侧端部设置有前部真空装置11(第一吸引装置、位置保持机构之一例),在第二台子20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一侧则设置有后部真空装置25(第二吸引装置)。省略了第二台子20的附件134。并且,第一台子10和第二台子20双方的输送距离都得以缩短,上下级胶版印刷机120之间的空间比现有印刷装置100缩小。在图6中示出第一台子10和第二台子20的具体构造。(第一台子)第一台子10的作用与第一输送机131相同,即:从胶版印刷机120顺利地接收金属薄片S后使该金属薄片S返回印刷位置。而且,第一台子10还具有能够边抑制金属薄片S产生位置偏差边将金属薄片S交给第二台子20的功能。第一台子10除了具有前部真空装置11以外,还具有第一上游侧轴部12、第一下游侧轴部13、多条第一输送带14以及导向台15等。第一上游侧轴部12布置在上一级胶版印刷机120中压印滚筒123的斜下方。第一上游侧轴部12与压印滚筒123平行延伸,该第一上游侧轴部12的两端由第一台子10支承。第一下游侧轴部13布置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离开第一上游侧轴部12的位置处。第一下游侧轴部13与第一上游侧轴部12平行延伸,该第一下游侧轴部13的两端由第一台子10支承。多个带轮16以可自如旋转的状态安装在第一上游侧轴部12上。多个带轮16以可自如旋转的状态与第一上游侧轴部12的各个带轮16相向地安装在第一下游侧轴部13上。各条第一输送带14由环形平带构成,并被卷挂在第一上游侧轴部12和第一下游侧轴部13各自的带轮16上。经省略图示的装置驱动着旋转,使得各条第一输送带14沿着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走行。各条第一输送带14的表面具有较大的摩擦阻力,从而使金属薄片S很难产生滑动。各条第一输送带14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比印刷速度高(例如将速度提高几个百分比)。第一输送带14由位于第一台子10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部的第一中心带14a、以及呈对称地位于第一中心带14a左右两侧的多条第一侧带14b构成。第一中心带14a与第一侧带14b不同,其具有贯穿中心带14a的多个通气孔17。通气孔17在第一中心带14a的长度方向上以等间隔排成一列。在第一上游侧轴部12与第一下游侧轴部13之间,设置有支承所走行的第一输送带14的下表面的导向台15。导向台15的上表面在宽度方向上无起伏地伸展,并且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逐渐地上升并弯曲成圆弧状(参照图7)。导向台15的上表面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一侧呈大致水平,并位于和印刷位置相同的高度上。前部真空装置11沿着第一中心带14a的走行路径的下侧设置在导向台15的端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前部真空装置11具有:吸气口11a,该吸气口11a开在导向台15的上表面上,并与第一中心带14a的通气孔17上下重叠;以及吸气导管11b,该吸气导管11b呈箱形,并设置在导向台15中且与吸气口11a连通。吸气口11a形成在导向台15的从中部(弯曲的上表面的顶部所位于的部分)开始直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区域(吸引区域)为止的这一部分上。在吸气导管11b上连接有省略图示的真空泵,在输送过程中,该真空泵对吸气导管11b的内部进行减压。在导向台15的端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导向板18。这些导向板18朝着压印滚筒123突出,在导向板18的上缘部设置有薄片引导部18a,该薄片引导部18a以截面呈圆弧状的方式凹陷下去(参照图7a~图7c)。在印刷过程中,各条第一输送带14沿着导向台15的上表面走行,并从上一级胶版印刷机120处接收金属薄片S后进行输送。在图7a~图7c中示出第一台子10在印刷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如图7a所示,从胶版印刷机120排出的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很顺利地由导向板18的薄片引导部18a引导而转移到第一台子10的上表面。在第一台子10的上表面,摩擦阻力较大的第一输送带14以比印刷速度高的速度走行,因此金属薄片S由第一输送带14拉动而不会产生磕绊且很顺利地被从胶版印刷机120中抽出来。然后,如图7b所示,当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到达吸引区域时,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就在前部真空装置11的吸引作用下被吸到第一台子10的上表面上,由此能够防止金属薄片S浮起而产生晃动,也能够防止金属薄片S的位置产生偏差。由于导向台15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一侧的上表面向上弯曲,因而即使从胶版印刷机120中排出的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浮起,该导向台15也能够很顺利地接住该金属薄片S。由此,如图7c所示,能够一边使金属薄片S移动很短的距离就返回到印刷位置,一边将该金属薄片S以水平状态朝着第二台子20引导。在金属薄片S的后端部夹在印刷部位P的状态下,金属薄片S被进行了高精度的定位。因此,如果金属薄片S的前端部在这样的状态下被前部真空装置11吸引住,则能够在已完成了高精度定位的状态下对该金属薄片S进行输送。(第二台子)第二台子20的作用与第二输送机132相同,即:将金属薄片S的输送速度减速后,再逐渐增速到印刷速度,并且一边准确地进行定位,一边将金属薄片S送入胶版印刷机120。如图6所示,第二台子20具有:第二上游侧轴部21、第二下游侧轴部22、多条第二输送带23、推送器133以及后部真空装置25等。第二上游侧轴部21布置在第一下游侧轴部13的附近。第二上游侧轴部21与第一下游侧轴部13平行延伸,该第二上游侧轴部21的两端由第二台子20支承。第二下游侧轴部22布置在下一级胶版印刷机120的印刷部位P的附近。第二下游侧轴部22与第二上游侧轴部21平行延伸,该第二下游侧轴部22的两端由第二台子20支承。多个带轮26以可自如旋转的状态安装在第二上游侧轴部21上。多个带轮26以可自如旋转的状态与第二上游侧轴部21的各个带轮26相向地安装在第二下游侧轴部22上。第二上游侧轴部21和第二下游侧轴部22位于与印刷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各条第二输送带23由环形平带构成,并被卷挂在第二上游侧轴部21和第二下游侧轴部22各自的带轮26上。各条第二输送带23由省略图示的导向部件支承住,以使所述第二输送带23的上侧走行路径在与印刷位置相同的高度上呈近似水平。各条第二输送带23在输送过程中由无图示的装置驱动着旋转。第二输送带23由位于第二台子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的第二中心带23a、以及位于第二中心带23a的左右两侧的多条第二侧带23b构成。第二中心带23a和各条第二侧带23b的表面的摩擦阻力较小,以使金属薄片S很容易产生滑动,这一点与第一输送带14不同。第二中心带23a和各条第二侧带23b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比印刷速度低(例如将速度降低几个百分比)。第二中心带23a和第二侧带23b的走行速度不相同。具体而言,各条第二侧带23b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相同的速度,第二中心带23a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高于这些第二侧带23b的走行速度(例如将速度提高几个百分比)。第二中心带23a形成为可通气,并具有沿厚度方向贯穿中心带的多个通气孔27。通气孔27在第二中心带23a的长度方向上以等间隔排成一列。在第二中心带23a的上侧走行路径的、在第二台子20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一侧的部分,沿着该部分的下侧设置有后部真空装置25。后部真空装置25具有:箱形第二吸气导管25a、以及开在该第二吸气导管25a的上表面上的多个狭缝形吸气口25b。各个吸气口25b与通气孔27上下重叠,并沿着第二中心带23a的走行路径布置。在第二吸气导管25a上连接有省略图示的真空泵,在输送过程中,该真空泵对第二吸气导管25a的内部进行减压。由此,后部真空装置25贯穿第二中心带23a吸引通过后部真空装置25上方的金属薄片S,来将金属薄片S吸到第二中心带23a上。推送器133构成为:在从第二上游侧轴部21的内侧附近到第二下游侧轴部22的内侧附近的区域(突出区域r1),以突出到第二台子20的上表面上的状态沿着第二台子20的上表面走行。推送器133的走行速度被设定为与印刷速度同步。在突出区域r1的上游一侧设置有交接区域,推送器133开始推压金属薄片S的交接位置PP存在于该交接区域中。在交接区域的比交接位置PP靠下游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后部真空装置25的吸引力起作用的区域(吸引区域r2)。在第二台子20的比吸引区域r2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一侧的部位设置有下述区域(非吸引区域r3),该区域是在后部真空装置25的吸引力不起作用的状态下由第二输送带23输送金属薄片S的区域。也就是说,非吸引区域r3的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比金属薄片S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大。在图8a、图8b、图9a以及图9b中示出第二台子20在印刷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如图8a所示,由第二输送带23从第一台子10接过金属薄片S。此时,在由第一台子10的前部真空装置11保持住金属薄片S的后部的状态下,该金属薄片S的前部进入第二台子20的交接区域。因此,当金属薄片S从第一台子10向第二台子20转移时,金属薄片S就由前部真空装置11牢牢地保持住,从而能够抑制该金属薄片S产生位置偏差。虽然第二输送带23的走行速度比第一输送带14的走行速度低,但是因为第二输送带23的摩擦阻力比第一输送带14的小,所以金属薄片S的在第二输送带23上的部分会产生滑动,从而能够抑制金属薄片S发生磕绊。即便第二输送带23的表面容易产生滑动,不过随着金属薄片S前移,第二输送带23保持金属薄片S的保持力便会增大,并且金属薄片S的在第一输送带14上的部分会产生滑动,因而能够顺利地对金属薄片S进行减速。而且,此时,位于第二台子20的宽度方向中部的第二中心带23a的速度比其两侧的第二侧带23b高,因而保持力较大。由此,金属薄片S就不容易产生左右晃动,从而能够顺利且适当地输送该金属薄片S。金属薄片S的磕绊现象也得到有效抑制。如图8b所示,在金属薄片S转移到第二台子20上以后,即便第二输送带23的表面容易产生滑动,也能够借助第二中心带23a和第二侧带23b之间的速度差稳定地输送该金属薄片S。然后,如图9a所示,在金属薄片S的后端到达交接位置PP后,各个推送器133就会与金属薄片S的后端缘接触,从而沿着输送方向推压金属薄片S。在交接位置PP处,金属薄片S的速度被提高到推送器133的速度附近,因此能够被顺利地交给各个推送器133。而且,在交接位置PP处,因为金属薄片S的后部位于吸引区域r2,被后部真空装置25吸引住,所以虽然与金属薄片S之间存在速度差的各个推送器133接触到该金属薄片S的后部,也能够在不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交接。其结果是,无需设置相当于附件134的机构,就能够大幅度缩短第二台子20的输送距离。利用各个推送器133推送金属薄片S,金属薄片S的速度就会提高到印刷速度。如图9b所示,省略图示的定位导向部件对金属薄片S进行宽度方向上的最终定位,在此状态下,金属薄片S被插入印刷部位P。然后,利用各个推送器133和咬牙123a对金属薄片S的最终纵向位置进行定位以后,金属薄片S就被交给下一级胶版印刷机120。此时,因为金属薄片S位于非吸引区域r3很容易滑动,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最终定位。由此,就能够在对金属薄片S进行了高精度定位的状态下,将金属薄片S交给下一级胶版印刷机120。因此,根据所述印刷装置1,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实现对金属薄片S的高精度定位和高速输送,而且还能够缩短印刷装置1的全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印刷装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含除此之外的各种构造。例如,各个吸引装置不限于利用空气动力进行吸引的情况,也可以利用磁铁等的磁力进行吸引。第一台子的第一吸引装置也可以从相邻的输送带之间进行吸引。第二台子的构造也可以与现有的第二输送机相同。第二中心带也可以采用例如网眼状可通气的中心带。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