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250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头以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体喷出头,例如已知有如下构造,具备:具有用于喷出液体的喷出孔的头主体;控制头主体的驱动的驱动器ic;配置在头主体上且在侧面具有开口的框体;以及配置于框体的开口并且用于对驱动器ic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11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便使散热板对驱动器ic的热量进行散热,热量也可能从散热板向头主体传递。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具备:头主体,其具有用于喷出液体的喷出孔;驱动器ic,其控制所述头主体的驱动;框体,其配置在所述头主体上,且在侧面具有开口;散热板,其配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并且用于对所述驱动器ic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以及隔热部,其配置在所述散热板与所述头主体之间。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具备:上述所记载的液体喷出头;输送部,其一边使记录介质与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喷出孔对置一边输送该记录介质;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液体喷出头的所述驱动器ic。

发明效果

能够降低从散热板朝向头主体的热传导。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的记录装置,(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头,(a)是立体图,(b)是剖视图。

图4表示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头的第二流路构件附近,(a)是分解立体图,(b)是剖视图。

图5是放大图4所示的液体喷出头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a)是放大表示图5所示的喷出单元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6(b)是图5(a)所示的vi(b)-vi(b)线剖视图。

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a)是立体图,(b)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的记录装置1的概略的侧视图。图1(b)是表示记录装置1的概略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将图5的二次供给流路20以及二次回收流路24的延伸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将图4的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的延伸方向称作第二方向,将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第三方向。

记录装置1通过将作为记录介质的印刷用纸p从输送辊80a朝输送辊80b输送,使印刷用纸p相对于液体喷出头2沿输送方向相对移动。控制部88基于图像、文字的数据来控制液体喷出头2,使液体从液体喷出头2朝向记录介质p喷出,使液滴附着在印刷用纸p上,对印刷用纸p进行印刷等记录。具体来说,控制部88对搭载于液体喷出头2的驱动器ic93(参照图2)的驱动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2相对于记录装置1固定,记录装置1成为所谓的行式记录装置。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举出所谓的串行式记录装置。

在记录装置1中,以与印刷用纸p几乎平行的方式固定有平板状的框架70。在框架70上设有未图示的20个孔,20个液体喷出头2搭载于各个孔。液体喷出头2的喷出液体的部位面朝印刷用纸p。液体喷出头2与印刷用纸p之间的距离例如被设置为0.5~20mm左右。五个液体喷出头2构成一个头组72,记录装置1具有四个头组72。

液体喷出头2具有沿第二方向细长的长条形状。在一个头组72内,三个液体喷出头2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其它的两个液体喷出头2分别在与三个液体喷出头2沿第二方向错开的位置处一个个地排列在三个液体喷出头2之间。

液体喷出头2配置为,由各液体喷出头2能够印刷的范围在液体喷出头2的长边方向上相连,或者端部重复,能够在印刷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无间隙地印刷。

四个头组72沿着输送方向进行配置。在各液体喷出头2中,从未图示的液体罐供给液体(墨)。在属于一个头组72的液体喷出头2中供给相同颜色的墨,能够利用四个头组72来印刷4色的墨。从各头组72喷出的墨的颜色例如为品红色(m)、黄色(y)、青色(c)以及黑色(k)。若由控制部88控制并印刷这样的墨,则能够印刷彩色图像。

关于搭载于记录装置1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若以单色对利用一个液体喷出头2能够印刷的范围进行印刷,则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头组72所包含的液体喷出头2的个数或者头组72的个数能够根据印刷的对象、印刷条件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为了进行更多色的印刷而增加头组72的个数。另外,通过配置多个同色印刷的头组72,沿输送方向交替印刷,由此能够加快印刷速度(输送速度)。另外,也可以准备多个同色印刷的头组72,沿第二方向错开配置,从而提高印刷用纸p在宽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另外,除了印刷带有颜色的墨以外,为了进行印刷用纸p的表面处理,也可以印刷涂层剂等液体。

记录装置1对印刷用纸p进行印刷。印刷用纸p成为卷绕于供纸辊80a的状态,在通过两个引导辊82a之间以后,通过搭载于框架70的液体喷出头2的下侧,之后通过两个输送辊82b之间,最终被回收辊80b回收。在进行印刷时,通过使输送辊82b旋转而将印刷用纸p以恒定速度输送,利用液体喷出头2对其印刷。回收辊80b卷绕从输送辊82b送出的印刷用纸p。输送速度例如被设置为75m/分。各辊可以由控制部88控制,也可以由人手动操作。

记录介质除了印刷用纸p以外,还可以是布、或者瓷砖等建筑材料。另外,也可以将记录装置1设为替代印刷用纸p而对输送带进行输送的形态,记录介质除了卷状的物质以外,也可以是置于输送带上的单张纸、裁断后的布、木材、瓷砖等。另外,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包含导电性的颗粒的液体,从而印刷电子仪器的布线图案等。此外,也可以从液体喷出头2朝向反应容器等喷出规定量的液体的化学药剂、包括化学药剂的液体,并使其反应等而制作化学药品。

另外,也可以在记录装置1上安装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控制部88根据由来自各传感器的信息知晓的记录装置1的各部分的状态,控制记录装置1的各部分。特别是,若从液体喷出头2喷出的液体的喷出特性(喷出量或喷出速度等)受到外部的影响,也可以根据液体喷出头2的温度或液体罐的液体的温度、液体罐的液体对液体喷出头2施加的压力,在液体喷出头2中改变使液体喷出的驱动信号。

接下来,使用图2~6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省略表示支承布线基板94的支承板以及第二构件96。

液体喷出头2具备头主体2a、一次流路构件6、信号传递构件92、布线基板94、按压构件97、框体91、隔热部91e与散热板90。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一定要设置一次流路构件6、信号传递构件92、布线基板94以及按压构件97。头主体2a具有二次流路构件4、以及设于二次流路构件4上的致动器基板40。

在头主体2a的二次流路构件4上配置有一次流路构件6,一次流路构件6向头主体2a供给液体。一次流路构件6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开口6b,从外部向开口6b供给液体,向一次流路构件6供给液体。一次流路构件6在内部设有一次供给流路22(参照图4)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参照图4),经由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向二次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

在头主体2a的上方配置有布线基板94,从头主体2a引出的信号传递构件92与布线基板94电连接。框体91配置为覆盖信号传递构件92以及布线基板94,并配置有散热板90。

头主体2a具有用于喷出液体的喷出孔8(参照图5)。另外,头主体2a具备一次流路构件6、二次流路构件4与致动器基板40。头主体2a被设置为沿第二方向较长,在二次流路构件4上设有致动器基板40。以包围致动器基板40的方式配置一次流路构件6,信号传递构件92从开口6a朝上方被引出。

框体91配置在头主体2a上。框体91被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较长,具备第一开口91a、第二开口91b、第三开口91c以及第四开口91d。框体91在第三方向上对置的侧面具有第一开口91a以及第二开口91b。另外,框体91在下表面具有第三开口91c。另外,框体91在上表面具有第四开口91d。

隔热部91e配置为与第一开口91a以及第二开口91b相邻,在隔热部91e上配置有散热板90。隔热部91e与框体90形成为一体,被设置为从在第三方向上对置的框体90的侧面朝向外侧突出。隔热部91e形成为沿第二方向延伸。因此,散热板90经由隔热部91e以及一次流路构件6设置在头主体2a上。

框体91以从上方覆盖信号传递构件92以及布线基板94的方式载置在头主体2a上,由此对信号传递构件92以及布线基板94进行密封。框体91配置为覆盖信号传递构件92、驱动器ic93以及布线基板94。框体91能够由树脂或者金属形成。

在第一开口91a处,将第一散热板90a配置为堵塞第一开口91a,第一散热板90a配置在隔热部91e上。在第二开口91b处,将第二散热板90b配置为堵塞第二开口91b,第二散热板90b配置在隔热部91e上。散热板90借助树脂等粘合剂、或者螺钉等固定于框体91。因此,固定有散热板90的框体91呈现第三开口91c开口的箱形状。

第三开口91c设于下表面,被设置为与一次流路构件6对置。第三开口91c供信号传递构件92、布线基板94以及按压构件97插通,将信号传递构件92、布线基板94以及按压构件97配置在框体91内。

第四开口91d设于上表面,是为了供设于布线基板94的连接器(未图示)插通而设置的。连接器与第四开口91d之间优选由树脂等密封。由此,能够抑制液体或者灰尘侵入框体91的内部。

散热板90具备第一散热板90a与第二散热板90b。散热板90被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较长,并由散热性高的金属或者合金形成。散热板90被设置为与驱动器ic93接触,具有对驱动器ic93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功能。

信号传递构件92具备设于第一散热板90a侧的第一信号传递构件92a与设于第二散热板90b侧的第二信号传递构件92b。信号传递构件92将从外部送来的信号向头主体2a传递。

信号传递构件92的一端部与致动器基板40电连接。信号传递构件92的另一端部以插通一次流路构件6的开口6a的方式朝上方引出,并与布线基板94电连接。由此,致动器基板40与外部电连接。作为信号传递构件92,能够例示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

在信号传递构件92上设有驱动器ic93。驱动器ic93具备在第一信号传递构件92a上设置的第一驱动器ic93a以及在第二信号传递构件92b上设置的第二驱动器ic93b。驱动器ic93基于从控制部88(参照图1)送来的信号,使致动器基板40驱动,使液体喷出头2驱动。

布线基板94借助支承板配置在头主体2a的上方。布线基板94具有向驱动器ic93分配信号的功能。

按压构件97具备第一构件95与第二构件96(参照图3(b))。按压构件97经由弹性构件98以及信号传递构件92向散热板90按压驱动器ic93。由此,能够将驱动器ic93因驱动而产生的热量朝向散热板90高效地散热。

第一构件95具备第一按压部95a1、第二按压部95b1、连接部95a2、95b2、第一倾斜部95a3以及第二倾斜部95b3。

第一按压部95a1被设置为与第一驱动器ic93a对置。第二按压部95b1被设置为与第二驱动器ic93b对置。连接部95a2、95b2设置在一次流路构件6上。第一倾斜部95a3设置在第一按压部95a与连接部95a2、95b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设置为朝内侧倾斜。第二倾斜部95b3设置在第二按压部95a与连接部95a2、95b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设置为朝内侧倾斜。

第一构件95在剖视下被设置为上侧开口的u字形状,在第一散热板90a侧设有第一按压部95a1,在第二散热板90b侧设有第二按压部95b1。并且,第一按压部95a1将第一驱动器ic93a向第一散热板90a按压,第二按压部95b1将第二驱动器ic93b向第二散热板90b按压。

按压部95a1、95b1被设置为与驱动器ic93对置,且被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按压部95a1、95b1表示第一构件95中的被设置为与驱动器ic93对置的区域。

连接部95a2、95b2设置在一次流路构件6上,通过螺钉等固定于一次流路构件6。

倾斜部95a3、95b3被设置为连接按压部95a1、95b1与连接部95a2、95b2,按压部95a1、95b1与连接部95a2、95b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为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倾斜。

第一构件95一体设有第一按压部95a1、第二按压部95b1、连接部95a2、95b2、第一倾斜部95a3以及第二倾斜部95a3。并且,连接部95a2、95b2与一次流路构件6连接。因此,通过将第一倾斜部95a3以及第二倾斜部95b3经由第二构件96朝向头主体2a按压,第一按压部95a1将第一驱动器ic93a向第一散热板90a按压,并且第二按压部95b1将第二驱动器ic93b向第二散热板90b按压。

第一构件95优选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例如能够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形成。为了提高散热性,也可以进行氧化铝膜处理。

第二构件96在俯视下呈矩形状,设置为横跨第一构件95的第一倾斜部95a3与第二倾斜部95b3。即,第二构件96的长边设置在倾斜部95a3、95b3上,通过将第二构件96向头主体2a侧按压,能够将倾斜部95a3、95b3向头主体2a侧按压。

为了使第一构件95弹性变形,第二构件96优选具有比第一构件95高的刚性。第二构件96例如能够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材料形成。

弹性构件98设置在按压部95a1、95b1上,并配置在信号传递构件92与按压部95a1、95b1之间。通过设置弹性构件98,能够降低按压部95a1、95b1使信号传递构件92破损的可能性。作为弹性构件98,例如能够例示泡沫体双面胶带。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构件98未必需要设置。

接下来,对液体喷出头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向二次流路构件4接合致动器基板40,将搭载有驱动器ic93的信号传递构件92的一端部与致动器基板40电连接。然后,在信号传递构件92的另一端部插通一次流路构件6的开口6a的状态下,接合一次流路构件6与二次流路构件4。制作头主体2a以及一次流路构件6。

接下来,在一次流路构件6上接合按压构件97的第一构件95。将第一构件95的连接部95a2、95b2载置在头主体2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将连接部95a2、95b2螺纹紧固于头主体2a。接着,将第二构件96以位于第一按压部95a1与第二按压部95b1之间的方式载置在第一构件95上。此时,第二构件96以朝向头主体2a侧能够位移的状态被载置。

接下来,在支承部(未图示)上载置布线基板94,使信号传递构件92的另一端部与设于布线基板94的连接器(未图示)嵌合。

接下来,从上方朝头主体2a上载置框体91。此时,以向设于框体91的下表面的第三开口91c配置信号传递构件92以及布线基板94的方式将框体91载置在头主体2a上。由此,能够将驱动器ic93收纳于框体91。此时,第二构件96未按压第一构件95的倾斜部95a3、95b3,因此成为按压部95al、95b1没有朝向侧方突出的结构。因此,成为框体91的框体91a与驱动器ic93难以接触的结构,能够降低驱动器ic93产生破损的可能性。

接下来,经由框体91的第一开口91a以及第二开口91b将第二构件96朝头主体2a侧按压。由此,使第一构件95产生变形,按压部95a1、95b1朝向侧方变形。由此,按压构件97以按压部95a1、95b1朝侧方突出的状态被固定。

接下来,以与框体91的第一开口91a以及第二开口91b对置的方式配置散热板90,在隔热部91e上配置散热板90。然后,使散热板90与框体91螺纹紧固,将散热板90固定于框体91。由此,驱动器ic93由散热板90朝向中央按压,一边与散热板90接触一边朝向中央位移。其结果是,驱动器ic93由按压构件97朝向散热板90被按压。

这样,通过在将驱动器ic93收纳于框体91之后将第二构件96朝头主体2a侧按压,由此能够将按压部95a1、95b1朝散热板90侧按压。其结果是,在组装液体喷出头2时,框体91与驱动器ic93接触,能够降低使驱动器ic93产生破损的可能性。

即,在搭载框体91时按压部95a1、95b1不会朝侧方突出,在框体91的搭载后经由框体91的侧面的第一开口91a以及第二开口91b将第二构件96朝头主体2a侧按压,由此能够使按压部95a1、95b1朝侧方突出。其结果是,成为降低驱动器ic93与框体91a接触的可能性、并且利用按压构件97将驱动器ic93向散热板90按压的构造,能够提高驱动器ic93的散热性。

在此,驱动器ic93因使液体喷出头2驱动而发热。在利用树脂来形成框体91的情况下,框体91的散热性低,为了对驱动器ic93的热量进行散热,以与驱动器ic93相接的方式设置散热板90。

从驱动器ic93向散热板90传递的热量借助散热板90向外部散热,另一方面,有可能朝向头主体2a的二次流路构件4的喷出孔8(参照图5)传递热量。喷出时的液体的温度对液体的粘度等造成影响,因此需要30~60℃左右的低温,需要抑制散热板90的热量朝喷出孔8传递的热量。

液体喷出头2具有在散热板90与头主体2a之间配置隔热部91e的结构。因此,从驱动器ic93向散热板90传递的热量被隔热部91e隔热,能够降低向头主体2a导热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向头主体2a的二次流路构件4的喷出孔8导热的可能性,能够降低喷出孔8附近的温度上升的可能性。

另外,液体喷出头2具备设于头主体2a上的、作为向头主体2a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构件的一次流路构件6,一次流路构件6配置在隔热部91e与散热板90之间。因此,位于头主体2a与散热板90之间的一次流路构件6作为隔热构件发挥功能,能够进一步降低从驱动器ic93向散热板90传递的热量向头主体2a导热的可能性。

另外,在液体喷出头2中,隔热部91e的热传导率变得低于一次流路构件6的热传导率。因此,散热板90的热量被热传导率低的隔热部91e隔热,能够对散热板90与头主体2a高效地隔热。

另外,隔热部91e与框体91一体形成,框体91的热传导率优选比一次流路构件6的热传导率低。由此,无需额外制作隔热部91e,能够与框体91一体形成,能够减少构件件数。

在由树脂形成框体91的情况下,框体91的热传导率例如能够设为0.3~0.8(w/m℃)。在由树脂形成一次流路构件6的情况下,一次流路构件6的热传导率例如能够设为0.5~1.0(w/m℃)。

另外,液体喷出头2的隔热部91e的线膨胀率大于一次流路构件6的线膨胀率。因此,即便在散热板90热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在隔热部91e与散热板90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保持液体喷出头2的密封性。

另外,隔热部91e与框体91一体形成,框体91的线膨胀率优选大于一次流路构件6的线膨胀率。由此,能够提高框体91的密封性。

在由树脂形成框体91的情况下,框体91的线膨胀率例如能够设为1.5×10-5~2.7×10-5。在由树脂形成一次流路构件6的情况下,一次流路构件6的线膨胀率例如能够设为0.8×10-5~1.2×10-5。在由氧化铝膜处理后的铝形成散热板90的情况下,散热板90的线膨胀率例如成为2.2×10-5~2.4×10-5,能够使散热板90的线膨胀率与框体91的线膨胀率接近,能够保持框体91的密封性。

另外,如图3(b)所示,一次流路构件6具有向头主体2a供给液体的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从头主体2a回收液体的一次回收流路26,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配置在隔热部91e与头主体2a之间。由此,在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中流动的液体作为隔热构件发挥功能,能够进一步降低传递到散热板90的热量向头主体2a导热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散热板90与头主体2a之间仅配置有一次流路构件6的一次供给流路22。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在一次供给流路22中流动的液体进行预备加热。

接下来,使用图4~6对构成头主体2a的各构件以及一次流路构件6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头主体2a具备二次流路构件4以及致动器基板40。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喷出区域32设有致动器基板40,在致动器基板40上电连接信号传递构件92。

一次流路构件6形成为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在内部设有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一次供给流路22以及一次回收流路26被设置为沿第二方向延伸。

一次流路构件6具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开口6a以及设于第二方向的两端部的开口6b。信号传递构件92从开口6a朝向上方被引出。一次流路构件6能够通过层叠形成有开口或槽的板来形成,板能够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树脂一体形成。

一次供给流路22经由连通部(未图示)来连通第二方向上的一方的开口6b与二次流路构件4的第一开口20a,从外部向二次流路构件4供给液体。一次回收流路26经由第二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开口6b与连通部(未图示)与二次流路构件4的第二开口24a连通,从二次流路构件4回收液体。

二次流路构件4详见后述,具备喷出元件30,形成有用于喷出液体的流路。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开口20a与第二开口24a,在未设有第一开口20a以及第二开口24a的区域形成有喷出区域32。

在喷出区域32中配置致动器基板40,通过粘合剂等与二次流路构件4进行接合。在致动器基板40的表面设有连接电极46,连接电极46与信号传递构件92电连接。连接电极46通过由ag、pd、au等金属或者合金形成的焊料凸块、或者树脂凸块与信号传递构件92电连接。

使用图5、6对二次流路构件4以及致动器基板4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6(a)中,为了便于理解,将应由虚线表示的线也由实线表示。

二次流路构件4具备二次流路构件主体4a与喷嘴板4b,形成有加压室面4-1与喷出孔面4-2。在加压室面4-1上配置有致动器基板40,彼此进行接合。二次流路构件主体4a能够通过层叠形成有开口或槽的板来形成,板能够由金属、合金或者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树脂一体形成二次流路构件4。

二次流路构件4具备二次供给流路20、第一开口20a、二次回收流路24、第二开口24a以及喷出元件30。二次供给流路20以及二次回收流路24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沿着第二方向交替配置。

喷出元件30以沿着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方式呈矩阵状配置于二次流路构件4的喷出区域32。

喷出元件30具备加压室10、独立供给流路12、喷出孔8以及独立回收流路14。加压室10具备加压室主体10a与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部分流路10b、独立供给流路12、喷出孔8与独立回收流路14分别连通,并进行流体连接。

加压室10具备加压室主体10a与部分流路10b。加压室主体10a面朝加压室面4-1进行配置,受到来自位移元件50的压力。加压室主体10a呈直圆柱形状,平面形状呈圆形状。通过使平面形状呈圆形状,能够增大利用相同的力使位移元件50变形的情况下的位移量、以及因位移而产生的加压室10的体积变化。

部分流路10b是从加压室主体10a的下方与在喷出孔面4-2开口的喷出孔8相连的中空的区域。部分流路10b呈现直径比加压室主体10a小的直圆柱形状,平面形状呈圆形状。另外,在从加压室面4-1观察时,部分流路10b配置为收纳在加压室主体10a内。

存在多个的加压室10构成沿着第一方向的多个加压室列11a,并且构成沿着第二方向的多个加压室行11b。各喷出孔8位于对应的加压室主体10a的中心。存在多个的喷出孔8也与加压室10同样地构成沿着第一方向的多个喷出孔列9a,并且构成沿着第二方向的多个喷出孔行9b。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所成的角优选为45~90°。

在图5中,当将喷出孔8向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投影时,在假想直线r的范围投影32个喷出孔8,在假想直线r内各喷出孔8隔开360dpi的间隔来排列。由此,若在与假想直线r正交的方向上对印刷用纸p进行输送并印刷,则能够以360dpi的分辨率来印刷。

在二次流路构件4的上表面接合包含位移元件50的致动器基板40,配置为各位移元件50位于加压室10上。致动器基板40占据与配置有喷出元件30的喷出区域32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区域。另外,各加压室主体10a的开口通过在流路构件4的加压室面4-1接合致动器基板40而被堵塞。

致动器基板40与头主体2a同样地形成在第二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另外,详见后述,在致动器基板40上连接有用于向各位移元件50供给信号的信号传递构件92。

致动器基板40具有压电陶瓷层40a、40b、共用电极42、独立电极44以及连接电极46。致动器基板40通过层叠压电陶瓷层40b、共用电极42、压电陶瓷层40a以及独立电极44来构成,共用电极42与独立电极44隔着压电陶瓷层40a对置的区域作为位移元件50而发挥功能。

共用电极42设置在压电陶瓷层40a、40b之间,设置在压电陶瓷层40a、40b的整个范围内。独立电极44具有独立电极主体44a与引出电极44b。独立电极主体44a配置在加压室10上,与加压室10对应设置。引出电极44b从独立电极主体44a被引出至相比加压室10靠外侧的位置。

在引出电极44b上的被引出至与加压室10对置的区域外的部分形成有连接电极46。连接电极46例如由包含玻璃料的银-钯构成,以厚度为15μm左右形成为凸状。另外,连接电极46与设于信号传递构件92的凸块电连接。

对于液体喷出头2中的液体的流动进行说明。从外部供给来的液体从一次流路构件6的开口6b被供给且在一次供给流路22中流动。在一次供给流路22中流动的液体向二次流路构件4的第一开口20a供给。因此,在一次供给流路22中流动的液体朝向第一开口20a独立地分流。

供给至第一开口20a的液体在沿着第一方向在二次供给流路24中流动的期间,向各独立供给流路12流动。因此,在二次供给流路24中流动的液体朝向各喷出元件30独立地分流。

流动至独立供给流路12的液体向加压室主体10a流入,在位移元件50的作用下被施加压力,朝向下方在部分流路12中流动。然后,当液体到达部分流路12的前端时,从喷出孔8喷出液体。

未从喷出孔8喷出的液体在独立回收流路14中流动而被二次回收流路24回收。二次回收流路24在沿着第一方向流动的期间从各独立回收流路14回收液体。然后,在第二开口24a流出的液体被一次流路构件6的一次回收流路26回收。然后,一边在一次回收流路26中沿着第二方向流动,一边从各第二开口24a回收液体,被回收的液体从开口6b朝外部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10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液体喷出头102还具备导热构件99,导热构件99、散热板90与框体91通过螺钉101进行螺纹紧固。

框体91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具有第一固定部91f以及第二固定部91g。第一固定部91f被设置为与第一散热板90a相邻,第二固定部91g被设置为与第二散热板90b相邻。

导热构件99配置在与第一散热板90a相邻的第一固定部91f和与第二散热板90b相邻的第二固定部91g之间。导热构件99具有第一部位99a、第二部位99b以及连结部99c。第一部位99a被设置为与第一固定部91f对置。第二部位99b被设置为与第二固定部99g对置。连结部99c连结第一部位99a与第二部位99b,并设置在一次流路构件6上。

如图7(b)所示,散热板90、导热构件99与框体91通过螺钉101进行螺纹紧固。具体来说,第一固定部91f以及第二固定部91g被散热板90与导热构件99夹持。由此,第一散热板90a与第二散热板90b通过导热构件99进行热连接。

即,第一散热板90a与同第一散热板90a对置的第一部位99a通过螺钉101进行热连接,第二散热板90b与同第二散热板90b对置的第二部位99b通过螺钉101进行热连接。然后,导热构件99的第一部位99a以及第二部位99b通过连结部99c进行热连接。由此,第一散热板90a与第二散热板90b通过导热构件99进行热连接。

导热构件99能够由金属或者合金形成,例如能够由sus形成。螺钉101能够由金属或者合金形成。

在此,液体喷出头102有时因印出的图像而使驱动器ic93(参照图3)的发热量不同。即,考虑到第一驱动器ic93a为了喷出较多的液滴而向头主体2a供给驱动信号、第二驱动器ic93b几乎不向头主体2a供给驱动信号的状况,第一驱动器ic93a的发热有时比第二驱动器ic93b的发热多。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在第一散热板90a散发较多热量而在第二散热板90b几乎不散热。因此,在散热板90上散发的热量有时因第一散热板90a与第二散热板90b而不同。

与之相对,液体喷出头102具有第一散热板90a与第二散热板90b由导热构件99热连接的结构。因此,在第一散热板90a的热量较多的情况下,第一散热板90a的热量穿过导热构件99向第二散热板90b导热。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第二散热板90b对第一散热板90a的热量进行散热,能够提高散热板90的散热性。

另外,导热构件99具有第一部位99a、第二部位99b以及连结部99c,框体91具备第一固定部91f与第二固定部91g,第一固定部91f被第一散热板90a以及第一部位99a夹持,第二固定部91g被第二散热板90b以及第二部位99b夹持。

因此,能够同时接合散热板90、框体91以及导热构件99,因此,能够利用较少工序来制作液体喷出头102,能够降低液体喷出头102的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利用螺钉101来接合散热板90与导热构件99,能够将散热板90与导热构件99热连接。特别是,在一体形成隔热部91e与框体91的情况下,第一固定部91f以及第二固定部91g作为隔热部发挥功能,但由于螺钉101贯穿第一固定部91f以及第二固定部91g,因此能够容易将散热板90与导热构件99热连接。

另外,在框体91由树脂材料形成、散热板90以及导热构件99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螺钉来接合散热板90与导热构件99,能够使散热板90与导热构件99的接合变得牢固。

以上,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作为加压部,示出了利用压电致动器的压电变形对加压室10进行加压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加压部:针对每个加压室10设置发热部,利用发热部的热量对加压室10的内部的液体进行加热,利用液体的热膨胀来加压。

另外,示出了从外部向一次供给流路22供给液体、并从一次回收流路26向外部回收液体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外部向一次回收流路26供给液体、并从一次供给流路22向外部回收液体。另外,也可以设为液体在头主体2a的内部不循环的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装置;2:液体喷出头;2a:头主体;4:二次流路构件;6:一次流路构件(液体供给构件);8:喷出孔;10:加压室;12:独立供给流路;14:独立回收流路;20:二次供给流路;22:一次供给流路;24:二次回收流路;26:一次回收流路;30:喷出元件;40:致动器基板;50:位移元件(加压部);88:控制部;90:散热板;90a:第一散热板;90b:第二散热板;91:框体;91a:第一开口;91b:第二开口;91c:第三开口;91d:第四开口;91e:隔热部;92:信号传递构件;93:驱动器ic;94:布线基板;95:第一构件;96:第二构件;97:按压构件;98:弹性构件;99:导热构件;99a:第一部位;99b:第二部位;99c:连结部;p:印刷用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