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利于降低折旧成本的移印油杯。
背景技术:
移印是一种间接的利用胶头将油墨从印版转移到产品表面的印刷技术,目前已成为各种物体表面印刷和装饰的一种主要方法。防漏墨移印油杯是移印机上盛放油墨的部件,其使用方法是将印刷油墨放入防漏墨移印油杯的杯腔当中,然后整体倒置装于印版上,由于磁石的吸力,杯口与印版保持紧密贴合,油墨不会漏出。工作时,印版在杯口下方往返运动,印版上的凹纹就会反复移入移出杯口,当凹纹移动到杯口内侧时,重力会使油墨流入凹纹中;凹纹移出杯口过程中,凹纹内会填满油墨,杯口会令多余的油墨留滞于杯口内;凹纹移动到杯口外时,移印机上的胶头会将凹纹内的油墨取出,粘在胶头上,然后胶头再压在产品上,将油墨留在产品表面。以上过程反复进行就能完成批量印刷。
印版为金属材质,油杯主体为塑胶材料。为了使防漏墨移印油杯的杯口紧贴印版平面以防油墨在工作时泄露,防漏墨移印油杯内会封装有磁石,这样磁石能够吸引印版,保证杯口与印版紧贴。一般情况下,磁石是永磁体,价格昂贵。
因为转印油杯与印版一直在产生摩擦,杯口会磨损变矮,所以使用到达一定程度后杯口与印版之间的缝隙会变大到无法密封油墨的地步,这时候转印油杯就要报废。由于磁体被封死于杯体之中,转印油杯报废的时候磁体无法取出,只能一起报废,浪费了折旧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移印油杯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降低折旧成本的移印油杯。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移印油杯,包括旋转体结构的杯体和收容于所述杯体内的若干磁石,所述杯体具有位于前部的杯腔和位于后部的固定部,所述杯体后部嵌设有环座,所述固定部穿过所述环座的中间,所述环座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磁石的后收容槽。
具体的,所述磁石呈环形均布。
具体的,所述杯体的后部设有对应所述后收容槽的前收容槽,所述磁石被夹持于所述前收容槽和所述后收容槽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前收容槽往所述杯腔一侧突出。
具体的,所述杯体的前部安装有环状的杯口。
进一步的,所述杯口与所述杯体之间夹持有弹性密封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杯体和环座可以互相拆开,使磁石保持永久使用,折旧时只要替换磁石以外的廉价部分即可,节省了磁石的成本;
2、磁石通过环形均布使印版对杯口上的每一处都具有压力,保证缝隙不能使油墨溢出;
3、往杯腔一侧突出的前收容槽,使磁石更加靠近印版,使磁力产生印版对杯口足够的压紧力;
4、弹性密封圈能使杯口与杯体之间不会漏出油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移印油杯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施例移印油杯的仰角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移印油杯的俯角立体图;
图4为圈座与磁石的装配剖视图;
图5为金属印版在移印油杯上取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金属印版开始移印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杯体,
11-杯腔,
12-前收容槽;
2-杯口;
3-弹性密封圈;
4-弹性垫片;
5-圈座,
51-后收容槽;
6-磁石;
7-金属印版,
71-凹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移印油杯,包括旋转体结构的杯体1和安装于杯体1前部的环状的杯口2,杯体1具有位于前部的杯腔11和位于后部的固定部13,杯口2与杯体1之间夹持有弹性密封圈3和弹性垫片4。使用时,印刷油墨被加注于杯腔11内,杯口2与金属印版7贴合进行转移印。在没有弹性垫片4时,杯体1与杯口2是刚性联接,成为整体,受外力作用时,杯体1与杯口2的整体会在力矩作用下,杯口2与金属印版7之间会产生缝隙,导致油墨泄露。加入弹性垫片4后,虽然杯体1收力时会倾斜,但是杯口2不受影响,始终保持与金属印版7之间的紧密贴合状态;这样工作时油墨就不会从杯口2与金属印版7的接触面之间漏出。弹性密封圈3能使杯口2与杯体1之间不会漏出油墨。
如图1所示,杯体1内收容有若干磁石6,磁石6呈环形均布。磁石6产生的磁力能够吸引金属印版7,使金属印版7自动贴近杯口2边缘,保证两者贴合紧密。因为杯口2与金属印版7的接触面为环形,所以磁石6要通过环形均布使金属印版7对杯口2上的每一处都具有压力,保证缝隙不能使油墨溢出。
如图1、图4至图6所示,杯体1后部嵌设有环座5,固定部13穿过环座5的中间,环座5上设有用于固定磁石6的后收容槽51。这样磁石6并不是完全封装于杯体1内部,杯体1和环座5可以互相拆开,将磁石6回收永久使用,折旧时只要替换磁石6以外的廉价部分即可,节省了磁石6的成本。
如图2所示,杯体1后部设有对应后收容槽51的前收容槽12,磁石6被夹持于前收容槽12和后收容槽51之间,前收容槽12往杯腔11一侧突出。这样杯体1与环座5的位置相互固定,磁石6能更加靠近金属印版7,使金属印版7对杯口2之间具有足够的压紧力。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