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482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打印机连续供墨系统简称连供,是最近几年在喷墨打印机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供墨方式。连续供墨系统,采用外置墨瓶通过导管与打印机的供墨管路连接,这样墨瓶中的墨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向打印机系统,正所谓“连供”。连续供墨系统最大的好处是实惠,连供因其颇具竞争力的价格,而在印务公司、广告公司、数码印花行业等每月印刷量大的企业中颇受青睐。此外,连供还具有供墨量大,加墨水方便等优点,为连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连供系统是由外墨盒(墨袋)、支架等附件、软管(带针软管)、及内墨盒等四大部分组成,外墨盒即放置在打印机外面的大容量墨水容器,它一般是由塑料注塑形成的,外墨盒的容量较大,约1000ML左右,外墨盒一般都带有注墨口以方便补充墨水,另外还有一个透气孔,以维持容器内外的压力平衡。

墨盒或者墨袋向印刷设备进行供墨时,一般都是通过插针式供墨,该装置通过带有金属插针的软管将外置墨袋或打印机的墨盒与打印机供墨管路连接,外置墨袋或墨盒中的墨水使用完时,直接置换新的墨袋即可。

专利申请CN103568578A、申请号为201310326231.7、专利名称为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墨盒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墨盒结构,将油墨袋放置在油墨袋保持部,在油墨袋的后端部(安装方向上远离使用者的一侧的端部)上设置喷头(油墨供给口),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推压,将墨盒安装部的空心针从墨盒安装部插入到墨盒内的喷头中,从而通过空心针将油墨袋内的油墨向系统供墨。但是该专利中以及现有技术中,该方式一般具有如下的技术问题;

1、热转印墨水含有水分,墨水长期和金属浸泡在一起会使插针生锈;

2、普通软袋包装墨水,防止溢墨,会在墨袋嘴上加硅胶塞,金属针插入墨袋嘴时需要刺破硅胶塞,有少量的硅胶屑会混杂到墨水里,打印时会出现堵头或不流畅现象;

3、更换墨袋时,尖锐的金属插针容易刺破墨袋,让墨水流的到处都是。

因此,一种合适的供墨装置墨嘴组件结构是亟待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包括母头外壳,在母头外壳上设置第一通墨孔,在母头外壳内设置可旋转的母头内壳,在母头内壳上设置第二通墨孔,所述母头内壳与公头可拆卸连接,在公头上设置第二通墨腔,所述第二通墨孔与第二通墨腔联通,公头与母头内壳配合连接后能够带动母头内壳在母头外壳上旋转,实现第一通墨孔与第二通墨孔流通路径的联通与关闭。

所述母头外壳上设置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对应的母头外壳壳体为第一容纳壳体,在第一容纳壳体上设置卡舌槽,在卡舌槽内设置限位卡舌,所述母头内壳包括内壳壳体,在内壳壳体上设置第三限位槽,所述限位卡舌能够在公头拔出后在弹力作用下卡入第三限位槽中。

所述第一容纳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设置在母头外壳壳体靠近第一容纳腔的一侧,所述的第一限位槽呈弧形渐开状设置。

所述母头内壳包括内壳壳体和第三连接部,在内壳壳体上设置第二卡舌槽,在第二卡舌槽处对应的设置限位部。

内壳壳体的内部设置容纳部,容纳部被配置为与公头可拆卸的配合连接。

所述公头包括插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的插入部插入到母头内壳内上设置的容纳部并能够带动母头内壳进行转动,第四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联通,在公头上设置的第二通墨腔贯穿插入部和第四连接部。

在插入部上设置第四凹槽,所述的第四凹槽被配置对母头内壳上的限位部进行限位。

所述插入部与容纳部通过键槽连接实现公头与内壳壳体的可拆卸装配。

在插入部上设置第三凹槽,所述的第三凹槽被配置为在公头与母头内壳装配配合时设置第二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在墨袋上设置母头外壳,墨袋与母头外壳的容纳腔通过第一通墨孔联通,在母头外壳内设置可旋转的母头内壳,公头能够带动母头内壳的旋转转动,公头的另一端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连接,通过旋转到一定角度,实现墨袋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联通,结构合理,避免了通过插针带来的不利因素,公头与母头内壳的键槽连接保证了公头带动母头内壳进行旋转转动的可靠性,母头外壳与母头内壳之间设置的第一密封件、母头内壳与公头之间设置的第二密封件进一步保证了墨嘴组件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的整体装配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外壳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外壳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外壳的仰视图;

图6为图5所述的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外A-A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外壳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内壳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内壳另一视角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内壳的正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内壳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内壳的仰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母头内壳的右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公头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公头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所述公头另一视角的侧视图;

其中,1.母头外壳;101.第一连接部;102.第二连接部;103.第一通墨孔;104.第一容纳腔;105.第一凹槽;106.母头外壳壳体;107.第一容纳壳体;108.卡舌槽;109.限位卡舌;1010.第一限位槽;1011.第二限位槽;1012. 第二容纳腔;1013.第三容纳腔;1014.伸入部;2.母头内壳;201.内壳壳体; 202.第三连接部;203.第二凹槽;204.限位部;205.第二卡舌槽;206.凸筋; 207.凸块;209.第二通墨孔;2010.通墨腔;2011.第三限位槽;2012.容纳部; 3.公头;301.插入部;302.第三凹槽;304.第四凹槽;305.凸起;306.收缩部;307.第四连接部;308.第二通墨腔;4.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墨装置墨嘴组件,包括母头外壳1,所述的母头外壳1与墨袋装配在一起,在母头外壳1上设置第一通墨孔103,所述母头外壳1上设置容纳腔,还包括一个旋转件,所述的旋转件包括插入部,旋转件的插入部配合的与容纳腔进行装配,旋转件的另一端与供墨管路连接,所述的旋转件能够与容纳腔进行旋转配合,在旋转件上设置通墨腔,通墨腔随着旋转件转动的角度与第一通墨孔103联通或关闭。

实施例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所述的供墨装置墨嘴组件包括母头外壳1,在母头外壳1上设置第一通墨孔103,所述的第一通墨孔103用来与存储墨液的装置连接,在母头外壳1内设置可旋转的母头内壳2,在母头内壳2上设置第二通墨孔209,供墨装置墨嘴组件还包括一个公头 3,所述的公头3与母头内壳2可拆卸连接,在公头3上设置第二通墨腔308,所述第二通墨孔209与第二通墨腔308联通,公头3与母头内壳2配合连接后能够带动母头内壳2在母头外壳1上旋转,实现第一通墨孔103与第二通墨孔 209的联通与关闭。

优选的,所述的母头外壳1上设置容纳腔,所述的母头内壳2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的公头3包括插入部301和第四连接部307,所述的插入部301与母头内壳2配合的插入连接、定位或拆卸,第四连接部307被配置为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设置一种能够旋转连接的供墨装置墨嘴组件,母头外壳与供墨装置的墨液存储装置连接,可以是墨袋、墨盒等其他储液装置,在母头外壳上设置的第一通墨孔能够流通墨液,在母头外壳内设置可旋转连接的母头内壳,在母头内壳上设置第二通墨孔,母头内壳在旋转过程中能够将第一通墨孔和第二通墨孔重叠时,墨液能够经第一通墨孔流向第二通墨孔,当母头内壳旋转到其他角度时,第一通墨孔与第二通墨孔没有重叠部分,则第一通墨孔与第二通墨孔的流通路径被关闭,公头与母头内壳可拆卸连接,实现当需要供墨时,公头与母头内壳配合连接,通过转动公头实现母头内壳的转动,进而对第一通墨孔与第二通墨孔的流通路径进行控制,打开第一通墨孔与第二通墨孔的流通路径;当不需要进行供墨时,公头带动母头内壳再一次旋转,关闭第一通墨孔与第二通墨孔的流通路径后,墨液通过公头上设置第二通墨腔向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供墨,将公头与母头内壳分离,实现储液装置内的墨液用完或者损坏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将公头与其他母头内壳进行装配连接。

实施例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7所示,所述的母头外壳 1包括母头外壳壳体106,在母头外壳壳体106的一端设置伸入部1014,所述的伸入部1014被配置为伸入到墨液存储装置中,墨液存储装置可以是墨袋、墨盒、墨液存储桶等容纳装置,第一通墨孔103设置伸入部1014上,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该设置便于墨袋内的墨液流出,避免墨液在墨袋内残留,从而浪费墨液。

进一步的,在母头外壳1上设置的容纳腔包括第二容纳腔1012、第三容纳腔1013,第二容纳腔1012与第三容纳腔1013联通,所述第二容纳腔1012设置在靠近伸入部1014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纳腔101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容纳腔 1013的截面面积,伸入部1014与母头外壳壳体106在连接处呈收缩状设置,深入部1014外轮廓线的截面面积小于母头外壳壳体外轮廓线的截面面积,第二容纳腔1012与第一通墨孔103联通,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容纳腔1012、第三容纳腔1013的截面呈圆形设置,该设置一方面便于母头外壳1的容纳腔与旋转件的装配,有利于加工制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墨液的通墨效果。

优选的,所述的容纳腔还包括第一容纳腔104,第一容纳腔104为远离第一通墨孔103的容纳腔部分,第一容纳腔104设置在第三容纳腔1013的另一侧,第一容纳腔104对应的母头外壳壳体为第一容纳壳体107,在第一容纳壳体107 上设置卡舌槽108,在卡舌槽108内设置限位卡舌109,该设置一方面便于母头外壳1与旋转件的装配连接,另一方面也对旋转件的旋转角度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提高旋转件的通墨腔与与第一通墨孔103联通或关闭联通可关闭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纳壳体107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010,第一限位槽 1010设置在母头外壳壳体106靠近第一容纳腔104的一侧,所述的第一限位槽 1010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槽1010的一端与第一容纳腔104联通,第一限位槽1010呈渐开状设置在母头外壳壳体106上,该设置便于容纳腔与旋转件的装配,进而对旋转件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控制,进一步提高旋转件的通墨腔与与第一通墨孔103联通或关闭联通可关闭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母头外壳壳体106的外部设置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102,第一连接部101与容纳腔垂直的截面整体呈圆形设置,所述的第二连接部102与容纳腔垂直的截面整体呈椭圆形设置,该设置便于母头外壳壳体1与墨袋的装配,同时也便于用户在将旋转件与母头外壳1装配时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实施例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13所示,所述的母头内壳2包括内壳壳体201和第三连接部202,在母头内壳2内设置通墨腔2010,所述第三连接部202与通墨腔2010垂直的截面面积小于内壳壳体201与通墨腔 2010垂直的截面面积,母头内壳2上的内壳壳体201与母头外壳1上的第三容纳腔1013配合设置,母头内壳2上第三连接部202与母头外壳1上的第三容纳腔1013配合设置,在第三连接部202上设置第二通墨孔209,所述第二通墨孔 209与通墨腔2010联通,该设置公开一种母头内壳,母头内壳2与母头外壳1 装配配合,母头内壳2字母头外壳的容纳腔内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二通墨孔 209与第一通墨孔103的联通,进而实现墨袋内的墨液与通墨腔2010联通。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通墨孔103与第二通墨孔209的截面相同,截面优选圆形。

进一步的,在第三连接部202设置第二凹槽203,所述的第二凹槽203被配置为在母头内壳2与母头外壳1装配配合时设置第一密封件4,该设置有效避免了墨嘴组件在使用时,墨液在经第一通墨孔103、第二通墨孔209流向通墨腔 2010时洒出,从而引起墨嘴组件漏液,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部202的端部设置凸块207,在母头外壳1上的伸入部1014上设置第二限位槽1011,所述第二限位槽1011设置在靠近第二容纳腔 1012的一侧,凸块207在第二限位槽1011内进行转动,该设置进一步对母头内壳2在母头外壳1内相对滑动时进行限位,保证墨液流通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凸块207呈90度扇形设置,第二限位槽1011呈180度的半圆形设置,该设置一方面便于控制母头内壳2与母头外壳1的装配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母头内壳2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使得母头内壳2的最大旋转角度为90度,保证第一通墨孔103、第二通墨孔209的联通的可靠性。

优选的,在内壳壳体201的外表面设置凸筋206,在母头外壳1的第三容纳腔1013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凹槽105,所述凸筋206与第一凹槽105配合的可转动装配,该设置一方面便于母头外壳1与母头内壳2的相对位置固定,另一方面保证了母头外壳1与母头内壳2相对滑动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壳体201的内部设置容纳部2012,容纳部2012被配置为与公头3配合连接,所述容纳部2012与通墨腔2010贯通,该设置公开一种公头3与母头内壳2通过内插接配合的装配方式,从而通过公头3的转动实现母头内壳2的转动,进而实现第一通墨孔103、第二通墨孔209的联通。

优选的,在内壳壳体201上设置第二卡舌槽205,在第二卡舌槽205处对应的设置限位部204,所述限位部204与母头外壳1上设置的第一限位槽1010配合的对母头内壳2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该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通墨孔103、第二通墨孔209的联通联通的可靠性,避免公头脱出。

优选的,伴随着母头内壳2在母头内壳1旋转,当母头外壳2的第二通墨孔209与母头内壳1的第一通墨孔103重合时,所述限位部204在第一限位槽 1010渐收曲线作用下与公头3进行限位卡接,防止公头脱出。

实施例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4~16所示,所述的公头3 包括插入部301和第四连接部307,所述的插入部301插入到母头内壳2内上设置的容纳部2012并能够带动母头内壳2进行转动,第四连接部307被配置为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联通,在公头3上设置第二通墨腔308,所述的第二通墨腔308贯穿插入部301和第四连接部307,在公头3与母头内壳2装配好后,第二通墨腔308与通墨腔2010联通,该设置公开一种公头,从而通过公头带动母头内壳2在母头外壳1内进行转动,实现墨袋内的墨液通过第一通墨孔103、第二通墨孔209、通墨腔2010、第二通墨腔308进而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联通。

优选的,在插入部301上设置第三凹槽302,所述的第三凹槽302被配置为在公头3与母头内壳2装配配合时设置第二密封件5,该设置有效避免了墨嘴组件在使用时,墨液在经第二通墨腔308与通墨腔2010流向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时洒出,从而引起墨嘴组件漏液,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插入部301上设置第四凹槽304,所述的第四凹槽304被配置与母头内壳2上的限位件进行限位,当母头外壳2的第二通墨孔209与母头内壳1的第一通墨孔103重合时,母头外壳2上设置的限位部204在母头外壳1 渐收曲线的作用下,向内卡入第四凹槽304中,避免公头脱出,从而保证公头3 与母头内壳2装配的可靠性。

优选的,在公头3上设置的插入部301与内壳壳体201上设置的容纳部2012 通过键槽连接实现公头3与内壳壳体201的可拆卸装配,具体的,在插入部301 的外表面上设置凸起305,在内壳壳体201上设置第三限位槽2011,公头3与母头内壳2装配到位后,所述的凸起305与第三限位槽2011配合连接,当公头 3拔出来以后,在母头外壳1上设置的限位卡舌109在弹力作用下,卡入母头内壳2上设置的第三限位槽2011中,避免公头拔出后,母头内壳2与母头外壳1 之间相对转动,该设置公开一种公头3与母头内壳2的键槽连接方式,实现公头3带动母头内壳2进行旋转,并且,同时避免了当公头拔出后,母头内壳2 在母头外壳1内转动从而引起第二通墨孔209与第一通墨孔103联通与关闭的可靠性。

具体的,当公头3的插入部301插入到母头内壳2的容纳部2012内时,公头3上设置的凸起305卡入到内壳壳体201上设置第三限位槽2011内,实现公头3与母头内壳2的键槽连接为一个整体,转动公头3,在母头内壳2上设置的凸块207、在母头外壳1上设置第二限位槽1011、第一限位槽1010的限位作用下进行旋转,当母头内壳旋转90°后,第一通墨孔103与第二通墨孔209重合,母头内壳2上设置的限位部204在母头外壳1渐收曲线的作用下,向内卡入到公头3上设置的第四凹槽304中,防止通墨过程中公头3脱出,当供墨通道完成后,反向旋转公头3转动90度,母头外壳1上设置第二限位槽1011、第一限位槽1010对母头内壳转动的角度进行限位,将公头3拔出后,母头外壳上设置的限位卡舌109在弹力作用下,卡入母头内壳2上设置的第三限位槽2011中,避免公头拔出后,母头内壳2与母头外壳1之间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插入部301在与容纳部2012连接的一端设置倒角,便于零件的加工制作。

优选的,所述插入部301与第四连接部307之间设置收缩部306,所述的第二通墨腔308贯穿收缩部306,收缩部306与第二通墨腔308垂直的截面整体呈圆形设置,收缩部306的截面面积小于两端与之相连的插入部301、第四连接部 307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连接部307呈圆台形设置,第四连接部307靠近收缩部306一侧的截面面积大于第四连接部307端部的截面面积,该设置便于公头3 与打印机系统的供墨管路的装配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